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2019年4月中旬,全世界的网络媒体都被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刷屏。虽然网友们对此事件有着各种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但全世界对于这座教堂的共同关注是不可否认的,在当今的欧洲,教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场所,同时也是热门的旅游景点,更是成为了城市地标乃至国家象征,如果想要了解欧洲,那么教堂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巴黎圣母院火灾发生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新闻稿中,我们屡屡可以看到哥特、巴洛克等字眼,对于不了解欧洲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词汇,让我们通过接下来的文章对这些概念逐一进行说明,沿着历史的长河认识欧洲教堂建筑。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火灾发生前的巴黎圣母院

古希腊时期

严格的说,古希腊时代是没有教堂(church)建筑的,当时的希腊人民信奉多神教,修建了大量用于供奉神明的神庙(temple)。这类神庙建筑年代久远,又历经历史变迁,到今天几乎都只剩一些残垣断壁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中感受到其当年的壮美。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裸露的石柱是古希腊神庙建筑最标志性的特征

小时候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的朋友可能会对希腊建筑有一些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建筑内部无穷无尽的石柱。从帕特农神庙遗址的图片可以很容易看出古希腊神庙建筑的特点,通过巨大的石柱矩阵来撑起屋顶。这是一种原始而低效的结构模式,屋顶的重量直接作用在柱头上,石柱之间的距离受限于屋顶的材料强度。随着建筑面积的扩大,石柱的数量会随时上升,而建筑物内部很难有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古希腊神庙建筑结构应对切变的能力有限,只能通过下粗上细的石柱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这又进一步占用了本已不多的内部空间。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美国林肯纪念堂是近现代建筑师对古希腊建筑的致敬

古希腊神庙建筑从工程学上来看并不优越,但它却是后来的古罗马建筑的雏形。

古罗马时期

西方建筑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混凝土工艺和拱券结构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古罗马人能够建造较古希腊更高、更大、更坚固和更多样化的建筑。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古罗马建筑中常见的半圆形拱券

古罗马人最初并不信奉基督教,而是信仰自古希腊宗教发展而来的古罗马多神教,所以早期的古罗马宗教建筑也都是用于供奉罗马诸神。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罗马万神殿有着巨大的圆形穹顶,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万神殿是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古罗马建筑,也是迄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万神殿在建造中大量使用较石材更轻的混凝土材料,同时数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使其能够突破古希腊建筑的固有形式,在建筑顶部建造了巨大的圆形穹顶,使得这座神殿拥有了以往无法想象的巨大内部空间。对于宗教建筑而言,高大的内部空间更能使位于其中的人感受到神性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所以在后来的教堂建筑中,高大的内部空间一直都是建筑师和工匠们的追求。拱券结构可以将上方建筑结构的重量传导到支撑柱上,不仅能在建筑外墙上开出较大的门或窗,也使得建筑师们能够在建筑内部制造出水平跨度更大的空间。除此以外,扶壁等建筑结构也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发展,为后来更高更大的教堂建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现在已不多见的罗马式教堂,造型朴素,有着标志性的圆拱

耶稣在耶路撒冷殉难后,他的门徒前往罗马帝国传教,并将罗马城确定为他们传教活动的中心,教会的雏形就在罗马城出现了。基督教最初在信仰多神教的罗马帝国一直受到压制,特别是尼禄皇帝在位期间,基督徒更是常常遭到屠杀,这一时期基督徒并不公开活动,所以也没有留下知名的教堂建筑。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浮雕:耶稣和他的门徒

狄奥多西一世皇帝登基后,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在罗马的活动正式浮上水面,按理说教堂建筑也应得到迅猛的发展,但好景不长,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罗马帝国迅速衰落灭亡。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堂虽然很少有保留到现在,却为后来的教堂提供了一个模板,即“巴西利卡(basilica)”,指的是一种外侧有柱廊的长方形的平面建筑布局,类似于罗马帝国时期的集市,这种形式在后来的教堂建筑中极为重要。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基督教也发生了分裂,诞生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公教(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正教(东正教),这两个派别的教堂建筑从此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东正教的教堂保留了更多罗马时期建筑的特征

在这段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漫长历史阶段中,欧洲并没有再出现像罗马帝国一样的统一国家,而是由“蛮族”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小国。作为欧洲新主人的日耳曼人开始迅速学习罗马帝国的文化知识,基督教也成为了这些日耳曼野蛮人的信仰,也成了连接这些小国家的一道强有力的纽带。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布拉格的提恩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由于罗马教会势力的强势,教堂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原本没有文字的日耳曼野蛮人迅速学习消化了古罗马的文明成果,并开始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自己的文明。在建筑领域,日耳曼人首先改进了古罗马的拱券,由原来的圆拱变为尖拱,拱券的跨度和高度的比值不再固定,建筑师可以通过调整拱券的形状来设计同样跨度下更加高耸的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师还将十字拱结构框架化,使其本身的重量大大降低,建筑顶部能够修建更多的附加结构(如尖塔),由罗马时期的扶壁发展而来的飞扶壁结构则可以有效地平衡拱顶对支撑柱和墙面的侧向作用力,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改进后的拱券能够制造出令人惊讶的内部空间

在如此众多的新技术加成下,欧洲大地上无数有着尖尖角的高大教堂拔地而起,这些尖锐高耸的教堂不仅代表一种建筑风格,更是成为了一种审美,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哥特风”。哥特式的教堂不仅有着独特的宏观结构,教堂内外精美而又带有一丝诡异气息的装饰和雕塑也是一大特点。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精致、冷峻、诡异、黑暗都是哥特式建筑的气质

教会势力在中世纪十分强大,并且从各国人民手中掠夺了巨量的财富,所以这个时期的教会总是有资源修建各种壮观的大教堂,我们今天能够在欧洲欣赏到的著名教堂中,有不少都是从中世纪开始建造的。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对天主教教堂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之后的数百年里,天主教教堂中多少会带有这个时期的影子。

此次成为话题的巴黎圣母院就是来自这一时期。巴黎圣母院平面布局为十字架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巴西利卡教堂建筑,具有十字尖拱、飞扶壁、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雕塑等哥特式教堂的特点。和多数著名大教堂一样,巴黎圣母院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之后的历史中,这座教堂还经历了多次改、扩建。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巴黎圣母院外部的飞扶壁被装饰得很精美

文艺复兴时期

14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的火种从意大利蔓延向整个欧洲,人们开始追求思想的自由,科学和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会势力被削弱,宗教在欧洲人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有所降低。在经历过黑暗的中世纪后,欧洲的学者们开始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并且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无不突出“人”的概念

在建筑领域,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大量被加入到新修建的建筑中。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教堂当属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这座大教堂正面的石柱让人想起古希腊的神庙,而顶部的巨大原型穹顶又传承自罗马风格的万神殿,教堂内部也大量使用圆拱,并且布置了很多希腊、罗马式的人物雕像,完全见不到哥特风格的影子。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圣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建筑的光辉顶点

不仅仅是在意大利,欧洲各国都出现了古典风格的教堂建筑,因为数学、工程学和材料的进步,这个时期的教堂比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更加高大、精致。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圣彼得大教堂拥有巨大的内部空间,堪称世界教堂之最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新教教堂建筑

16世纪初,因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收刮人民财富,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并确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基督教新教。

新教由于在教义、教规上都不同于天主教,教堂也有很多相应的变化。由于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教堂内外都不会出现人物和动物的雕像,而是把十字架作为一个符号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新教教堂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固定的风格,较天主教、东正教更为简单,较少有复杂的曲线和华丽的装潢,仅仅是作为开展宗教活动所需的场所。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新教教堂一般较为简约朴素

与组织架构严密的天主教不同,新教更多的是松散的小教会甚至家庭教会组织,对场地和流程的要求也较为简单,所以也并不需要建设华丽壮观的大教堂。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新教认为,教堂的本质不在建筑形式,而在功能

拜占庭与东正教教堂建筑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后,基督教会也随之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东正教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为与罗马教会(天主教)划清界限,东正教称自己为基督教正统,并着重于保持罗马帝国时期的宗教传统,所以东正教的教堂普遍具有罗马建筑的特征。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位于亚欧交界处的君士坦丁堡成为了拜占庭帝国首都

由于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位于欧亚两大洲交界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落入天主教徒和阿拉伯人之手,所以这一地区的很多东正教堂又带上了一些其他宗教建筑的特征。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四个角上的宣礼塔显然不是基督教堂的固有结构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莫斯科成为了世界东正教中心,大量具有俄罗斯民族特点的东正教堂出现在了这片寒冷而广阔的土地上。俄式教堂是对原有罗马式东正教堂的发展,最明显的不同是教堂顶部的洋葱头状塔尖。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辨认俄式教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洋葱头

巴洛克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要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再现,其能够提供的变化和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欧洲人开始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创新,巴洛克风格就此诞生。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并且更加华丽

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不再寻求对中世纪风格的反叛,也不再刻意致敬古典时期的建筑,而是把已有的各种建筑风格都当作素材进行使用,再加上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构造出一种复杂的、创意的、奢华的新建筑风格。与过去的教堂不同,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本身就有强烈的向外展示自己的倾向,脱离了教堂本身的宗教功能,也并非是为了营造出神性的氛围,而是通过教堂这一形式,向观看者展示建造者的技巧与拥有者的财富。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巴洛克风格的维也纳圣卡尔教堂,在古典主义建筑的框架上,又增加了很多复杂的装饰

由于巴洛克教堂自带“炫富”属性,所以也引起了欧洲各城市之间的一轮攀比,几乎每一座欧洲城市,都有好几座奢华张扬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巴洛克风格突破了一直以来欧洲教堂建筑的形式限制,给了建筑师更多自己的表现空间,为之后欧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从外观来看,巴洛克教堂更像是宫殿

殖民主义时期

随着欧洲列强的势力在全世界的扩张,基督教和教堂建筑也被带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区。教堂作为必要的公共建筑,多数时候都被写在殖民地城市建设清单的显著位置,无论是在美洲、非洲还是在东亚,都出现了教堂建筑的影子。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广州圣心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教堂

多数情况下,殖民者都将欧洲已有的教堂建筑模式直接搬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城市,并且根据本国已有教堂的名字进行命名。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列强除了在海外建设新的教堂,同时也对本国的教堂建筑进行改、扩建,不少原本破旧的教堂也在这一时期重新焕发光彩。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修缮中才达到失火前的高度

现代教堂建筑

现代社会的去宗教化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共同催生了现代教堂建筑。在欧洲老牌强国,基督教的影响力越来越低,信徒数量也逐年递减,教堂的宗教功能也逐渐被削弱,教堂更多地作为避难救济场所、慈善机构和民族精神图腾而存在,修建新的大教堂的需求不足。从另外一面来看,由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师们又希望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教堂,所以现代教堂多是实验性质的建筑作品。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冰岛雷克雅未克大教堂,形状取自管风琴

建筑师们使用钢结构、玻璃和更多材料创造出了一系列教堂建筑作品,但是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些建筑未必就是真的教堂,而是使用了教堂名义的建筑实验品。对建筑师而言,教堂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并且还能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类型,在宗教色彩日益淡化的世界上,教堂建筑以另一种方式保持了活力。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其建筑学意义远大于宗教意义

结束语

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我们没有必要难过,也没有必要高兴,这场大火本身,也将成为这座教堂漫长历史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节点。与其在舆论的狂欢中迷失自己,不如静下心来,多学习思考,用更多的知识和阅历来了解世界。巴黎圣母院终将重建,就像历史中那些历经劫难又焕发生机的建筑一样。希望当巴黎圣母院再次打开大门迎接游客时,我们能够放下悲伤与愤怒,以更纯粹的态度来欣赏建筑艺术之美。

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看欧洲教堂建筑史

至今仍未完工的巴塞罗那圣家堂,精美程度超乎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