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产业创业就业齐头并进 将安置点建成幸福家园

水城县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坐落在山环水绕、风光旖旎的水城县南部农业产业园区,这里有着别具风格的白族风情建筑、自然质朴的白族风情园。

踏着暮春时节的步伐,我们与安置点群众的交流在连绵起伏的万亩茶园展开。风和日丽的午后,漫山遍野的茶花,随处可见茶农们劳作的身影。要不是亲眼所见,今天群众的新生活画面还停留在过去的记忆中。


水城:产业创业就业齐头并进 将安置点建成幸福家园

随处可见茶农们劳作的身影

劳作的茶农中,搬迁群众占多数。今年57岁的陈友顺,过去居住在顺场乡较为边远的自然村寨戛米村,种植的是传统农业,一年忙到头,利润却不多。那时候,村民们走路到顺场街上赶集,要3个小时左右。寨子里的娃娃读书,要到顺场法德的学校就读,由于走路要2个小时,往返不便,只能住校。

走出大山,是一代又一代戛米村人都想实现的梦想。2018年1月,好政策来了,收到搬迁通知的陈友顺一家4口,和寨子里的其他村民一起,告别老屋,走出大山,搬到新区。来到邻乡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陈友顺一家正式告别了传统农业,开启了新生活模式。虽然同样和泥土打交道,但发展前景却是今非昔比。平时,陈友顺就在茶园上班,一个月上26天班,能拿1600元左右的工钱,追肥、锄草、采茶等工序,他都熟练掌握,他的儿子外出打工,妻子在安置点做零工,孙子在园区的学校读书。大家都有活干,每月都有工资进账,陈友顺一家人生活不愁,其乐融融。“原来在老家种包谷的时候,要爬坡下坎。现在到平坦的茶园务工,轻松多了,不仅收入比原来高,劳作氛围也比过去热闹,茶园长期有20多人务工,闲暇之余大家拉拉家常,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对于如今的生活,陈友顺很满意。他说:“要不是党的英明政策,我们现在还呆在老家,也享受不到新区的好环境。”

据介绍,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了1114户4410人。乡里将搬迁安置、产业配套、景区打造有效结合,以景区为吸引,以产业为支撑,以就业为保障,已形成产业、创业、就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确保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在依托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方面:当地政府把茶叶产业作为安置点重要支撑,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采取“公司+扶贫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把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捆绑起来,结合本地区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茶产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农户每年可收获1300元/亩的土地、劳动力分红。其中,涉及搬迁的龙场、顺场两个乡共有茶园3.49万亩。安置点建设以水城县茶叶发展公司为龙头,配套建设了“水城春”茶叶加工厂,对附近茶叶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外销,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抓好文化建设,带动安置点特色发展方面:充分将本地白族文化及茶文化进行创意糅合,打造了一个“千户白族文化园暨白族文化小镇”,涵盖酒店、餐饮、超市、产品加工等多种业态。文化园坚持茶旅、文旅、康旅一体化发展,成功承办了六盘水市第一届、第二届白族文化艺术节、全市手工制茶大赛、采茶品茗活动等多项文化艺术活动,传承了白族文化记忆,创新了茶文化宣传方式,增添“文旅一体”发展韵味和魅力,积极发挥了文旅助推扶贫作用。另外,其安置点建设融入民族民间文化元素,深挖茶文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塑造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山水茶园绿的居住环境,呈现了原生态茶园风光和浓郁乡愁。同时还深入挖掘安置点生产生活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农耕文化,大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转变安置点生产劳作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互促互进、共生共荣,进一步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拉动作用。

在建好扶贫工厂,促进就业增收方面: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原则,配套建设了一个制衣厂(凉都扶贫工厂),主要从事外贸订单衣服生产,年生产规模为800万套,能有效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通过“基本工资1600元+计件工资”方式向农户提供酬劳,熟练工每月工资5000元,人均工资每月可达3000元。组建了扶贫劳务公司,精准对接各乡镇搬迁户的入职、培训,易扶支部对接培训学校对易扶安置点内的搬迁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真正做到贴心服务、精心管理、热心帮扶,让搬迁户日常生活有保障、管理服务有保障、创业就业有保障。另外,按照“一户一就业”要求,结合茶叶基地、环卫、保安、门卫、卫生监督、设施维修维护等岗位,现已安置公共服务和公益性岗位145人。

在配置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家园方面:其安置点按照“五个体系”“一架构三清单”的要求,多措并举确保群众易扶搬迁后续发展。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消防队、派出所等服务机构,建成了占地6万多平方米,设置36个教学班的南部园区中学;设置12个教学班,可容纳学龄前儿童300人的南部园区幼儿园;在建南部园区小学。建成了南部

园区医院、办事大厅、图书室、4点半课堂、社区露天健身器材基础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建立了园区易扶点党支部、居委会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真正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确保搬迁贫困户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病有所医、业有所扶、娱有所乐,致力于将安置小区打造成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将安置点建成搬迁户的幸福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