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为我想要更加幸运

陈惦惦/文


这两天,闺蜜问我,在忙着什么。

我回了她,说在忙看书。

她却问我看什么书。

我没多想,就跟她说在看分手的书。

结果她噗哧一笑,说我发春了,一个已婚妇女看起了少女们的心灵鸡汤。

我翻了一个白眼回她,这是一本离婚的书。

然后,她的态度又出现了大反转,一脸严肃地问,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吵架了,被家暴了,老公出轨了,有小三了,放心,有我在,谁敢欺负你,我定不会让她好过的。

此刻轮到我哈哈大笑地说,没有没有,我有什么风吹草动,你会不知道。

接着,她说,你吓死我了,你好好一个婚姻幸福美满的人看什么离婚书,你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

闺蜜会这样误解,其实是正常的。起初看到这本叫《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书时,我也是有点抗拒的,觉得这应该是给那些不幸的人看的,我那么幸福,我不想看这样的书来增加我的晦气。

后来,因为封面上的亚马逊畅销书、销量逾百万、从别人的另一半,变成独立完整的自我等等这些字词,吸引了我购买这本书的冲动,读完它,才发现当初的选择有多么的正确。

不是因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为我想要更加幸运

《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是由美国教育学博士布鲁斯·费希尔和心理学博士罗伯特·艾伯蒂共同完成的作品。我手中的这一本是35周年纪念版的,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81年,当时布鲁斯只讲15个重建方块,之后,进一步的研究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方块。通过这19个获得新生的步骤,来解剖每个步骤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不是因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为我想要更加幸运

全书共有20章,第一章直接总结了19个方块的要点,在通过19章进行详细介绍。用攀岩19个重建方块,来找回自己。看书名,大多数人会误解是一本情感书,可它却是一本治疗离婚人士的心理学。又被人定义为工具书,随便读那一章,都会对你的需求带来帮助。然而,《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给我的最大启发不是离婚,是自我。婚姻中最怕的也是失去自我。于是,我开始跟随布鲁斯攀岩此书,并在书中找到三个对我有用的知识点: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看清对方的心理情绪状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说实话,总结2018年最正确的一件事,应该就是报名参加土豆老师的写作课。因为是她,让我开始通过阅读来寻找自己。记得,土豆老师在豆瓣上发表过一条这样的广播,说:我们活着,最难的事是和自己和解,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和自己和解。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才是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没搞清楚,又该如何和解呢?这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读完《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害怕什么。


不是因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为我想要更加幸运

其实,我身边就有很多人过了大半辈子,都还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读书时,选了个热门专业,等到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结婚时,糊里糊涂就结了,等到相处时,才发现此人三观不合;要孩子时,头脑一热就生下来,等到养孩子时,才发现自己还只是个巨婴。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过得好、过得幸福的人都是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比如王菲,想要的是自我感受,所以她不管结婚离婚再结婚,都是以自我感受为主;马伊琍,想要的是家,所以周一见,文章出轨,她一句“且行且珍惜”刷爆了网络。不管是自我感受还是家,这两个人都是过得相当幸福。

因此,这本书妙就妙在,作者既是心理学家,又是家庭治疗师。他了解人会因为家庭因素、他人影响、危机情绪而把自我隐藏起来,从而不知自己要什么。所以,他巧妙地把书里的每一章末尾设计成“你现在过得怎样”的提问,来引导我们写答案,列清单。通过答案,清单的方式让我们发现自己。例如,他会这样问:

我已经认清自己的恐惧,并且列出了清单。

我不再逃避孤独。我开始花时间做哪些对我而言重要的事情。

我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我觉得我对于自己是谁有了一定的认识。

看以上的问题,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以“我”开头的,布鲁斯就是希望:我们能学会以“我”开头来写感受,坦诚面对自己,探索内在,发现自己。只有当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害怕什么时,我才会知道如何与自己和解,才学会取悦自己。

【看清对方的心理情绪状态】

看《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感触最多的,是解剖两性分手后情绪的那一章。它让我看懂别人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达到救赎自己的目的。

不是因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为我想要更加幸运

首先,布鲁斯告诉我,分手后会有两种角色:甩人者/被甩人者。其实,不难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甩人者提出分手,被甩人者被迫接受分手。甩人者因为内疚感,会对被甩人者格外好,而被甩人者则觉得只要自己做出改变,就能挽回对方。

其次,这两种对立的感受和行为都会加重分手调整期的心理创伤。促使对方陷入当局者迷的深渊里,苦苦地纠缠不清。

例如,有些人离婚可以离得很久,甚至还会上演一场撕逼大会。有些人还离婚复婚在离婚,这些都因为他们还处在“离婚的蜜月期”,没能好好在理智上理解这种情感情绪。自以为自己的做法是为对方好,却不知这只是在砒霜里加糖。

最后,虽然有时候现实很残酷,但好过别人给你糖,你就被别人牵着走,却不知给糖人是因为内疚。所以看清别人,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学会理智地看待自己情感,并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与态度。

【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可能因为我本身是位妈妈,所以特别会去关注孩子的话题。《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给我意外之喜,就是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在讨论离异孩子的感受和态度。很多研究调查都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现问题。这样是不是就说明,父母不爱孩子。其实不是的,只是父母不知如何教孩子,更加学不会理解孩子。

不是因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为我想要更加幸运

其实,孩子在最开始知道父母准备离异时,首先会把自己给隐藏起来,变得懂事听话,支持父母,让父母产生一个错觉,以为孩子没事,不需要调整,却不知他只是在压郁自己,等到孩子认为父母足够坚持时,他就开始大哭,表现愤怒、表现出我也受到伤害了。这时,父母就要学会理解孩子,陪着孩子一起攀岩重建之旅。

首先,要告诉孩子离婚的定义是什么,提前让他知道生活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有可能爸妈不住在一起,有可能要搬到新的环境去;其次,要让他知道,离婚是父母两个人的事,不是因为他而造成的,即使父母分开了,我们依旧一家人,爸妈还是爱你的。最后,告诉孩子父母是不会复合。

布鲁斯说,只有父母调整得好,孩子才能因此受益。要知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从来就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敢于面对所有问题,及时去调整和成长的父母。

因此,最重要的个人技能之一就是学会如何调整自己以应对危机。人活在世,我们每天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变故与危机,学会如何缩短痛苦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别因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为想要更加幸运,才提前预防,以防危机到来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显得特别的无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