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需要的是互联互信


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需要的是互联互信


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底层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对疾病的治疗手段无疑都是不断往前发展的。与此同时,全民医保和相关商业保险的引入也很大程度降低了就医成本,减少了《我不是药神》所出现的悲剧。

然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信任度低等围绕医疗健康的问题在近年来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

医疗资源分配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投入,而需要更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则既需医学家的攻坚克难,也需科技和互联网的助力,这将需要有如数年前银行业所遇到的科技浪潮和模式创新。

在医疗健康领域,最受期待的互联网巨头,仍数阿里和腾讯。

早在数年前,马云马老师就提出“Double H”战略,经过收购整合而成的阿里健康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BU,线上的医药电商、线下的大药房新零售尝试,一直都在广大用户视线范围内。

而腾讯,获批国家四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研发医学影像产品—腾讯觅影,据称已与全国多个省市十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但由于主要处于研发阶段,并不为一般用户所熟知。不过近日,腾讯健康医疗正式灰度其在微信支付的十宫格入口,成为腾讯拥抱产业物联网后成立的CSIG事业群所拿到的第一个微信入口。

这看似只是一个入口的投放,但业内人士均深知过往的腾讯隔BG如隔山,尤其对于一向强调用户体验的微信而言,此次CSIG能为医疗健康为上线如此重要的入口,可见这是腾讯集团层面的意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做医药电商,或许腾讯不如阿里,但若是做一款健康管家式的工具,腾讯则更可得心应手。当然,只要把健康这一事业做好,无论是哪家称雄或是平分秋色,都将会利国利民。


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需要的是互联互信

两大巨头的健康业务各有优劣

此次上线十宫格入口的“腾讯健康”小程序,腾讯官方对它的定位是一站式健康消费平台,但不同于阿里健康更多采取自营业务的模式,腾讯健康秉承开发平台战略,通过引入合作伙伴提供相关服务。

从目前的产品体验来看,腾讯健康小程序主打寻医问药、闪电购药、健康管理和医疗资讯等四大模块,其中以前两者为重,主要解决用户线上看病购药需求,提供如同亲临医院看病般的一站式服务。

这几大模块,其实在市场上均已不是新鲜事物。无论是作为支付宝小程序的阿里健康,还是同为微信小程序的丁香医生,均能提供类似的服务。那么,基于杏仁医生合并而来的企鹅杏仁(腾讯健康)究竟有何优势?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对看病买药的需求并非高频需求,但必要时却又能变成刚需,所以对于用户的工具属性较强。因此,不言而喻的是腾讯健康拥有微信的流量扶持,对于一款工具型小程序而言已经相当足够。

再者,寻医问药也即在线问诊,其核心资源在于医生,而闪电购药的“闪电”则更多体现在配送速度上,所以其核心资源在于物流

医生不同于一般职业,其高度专业化的准入门槛必须要由学历、执照等实打实的证明来保证,再加上所在医院的声誉为其背书,才可能得到病人的信赖。同时医生均有正职,只能业余时间提供在线咨询,这决定了问诊资源的紧缺性。

腾讯的优势在于杏仁医生、丁香医生、好大夫等行业内做得较早积累较深的企业均为腾讯投资布局的企业,采取开放平台战略的腾讯健康可逐步接入多个生态伙伴的医生资源,形成广度上的优势。此外,医生即便不能及时回复,其回复信息也能通过微信服务通知更友好和及时地传递给用户。

闪电购药的服务,目前主要由海王星辰提供,药品涵盖常用药类别的绝大部分,然而,即便与海王星辰合作,但在大药房的业务上,显然与擅长于新零售已开始运营线下健康大药房、拥有饿了么配送体系的阿里相比,难以形成明显优势

。其优势更多应该建立从问诊到购药的一体化服务上,瞄准问诊的用户及Rx药品。

以上两个业务模块,腾讯阿里预计将会形成均势,即便是略显优势或许也不足以成为击败对手的关键。而真正的关键点,笔者认为在于个人医疗管理这一需要与医院、社保深度打通的模块上。


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需要的是互联互信

互联互信下的共创升级

对于看病这个事,由于价格是相对恒定的,核心要解决的其实是“放心”和“高效”两个点。

过往的“放心”主要建立在对医院的信赖上,如三甲等资质认证是最重要的凭证,然而近年来由于供需不平衡,即便是高资质的医院医生也不时传出态度恶劣、胡乱开药/检查等事件,针对医院维度的评价显然不足以衡量所属医生的服务质量。

因此,医疗领域的大众点评“好医生”、“好大夫”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缺乏良好宣传渠道、良好的用户运营机制、完善的医务人员档案......平台上对医生评价的参考意义大打折扣。

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要真正把这件事情做好,还需政府和医院层面的支持。一方面,平台需要导入完整的医务人员档案以供病人查询,另一方面,医院需要建立对应的评价反馈机制,鼓励病人们在线提供反馈并纳入到医疗质量评估体系中。

当病人的反馈真正能起到对医务人员的约束作用时,才能真正起到反向提升医疗质量;当医院主动鼓励病人提供反馈时,平台才可能产生足够的评价量和评级体系,以供病人就医前参考。

至于“高效”,在线问诊和配送药品的服务本身就是为了提供这个价值,让看病尽可能变得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这样做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能远程进行准确的诊断。

要远程诊治重大疾病,显然是不科学的,但要远程诊治一般常见病,5G和区块链技术将会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一方面,5G时代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的逐步普及,将能使实时采集健康数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让病历上云端,只要病人授权,任何医疗机构都可以随时实地查看。

当然,建立云端的全国性医疗档案库、与各平台打通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这些寥寥数语可以描述清楚的事情需要的是政企的互联互信、深度合作。互联要联的是政府、企业和医院,互信则信的是医生的远程诊疗质量。

如此说来,可能各位会认为在B端积淀更深的阿里似乎机会更大。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初所提到的由于腾讯因获批国家级别的医疗AI创新开发平台而与多家医院展开深度合作,而且与广东省政府合作而备受好评的“数字广东”项目同样积累了做政府项目的经验。

中国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之争,作为其中一环的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同样也离不开对实体(医疗)行业的改造升级。过去数年风风火火的互联网金融告诉我们,实际上颠覆是伪命题,共创才是真解法。


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需要的是互联互信



作者:君健,学金融的互联网人,爱折腾的热血青年。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Upto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