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秦川牛”出海記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天水“秦川牛”出海記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魏珊珊

“秦川牛”是中國五大黃牛品種之一,早在漢代就有肉質“細嫩、具紋、烙餅牛羹,膏脂潤香”的記載。天水市武山縣,以獨特的氣候環境孕育了優質的“秦川牛”,卻一直掛著“國家級貧困縣”的標牌。如何將“秦川牛”變為農牧民致富增收的“金元寶”,一直是天水海關思考的一個問題。

早研判:摸清產業發展脈絡

為了真正摸清天水“秦川牛”產業發展現狀,天水海關深入調研,結合當地實際和國內活牛產業發展實際,瞄準香港特區這一“出海口”,分析研判,主動出擊。

“那段時間,我們一有時間就去武山縣,跟企業、農戶面對面交流,瞭解‘秦川牛’這些年來的發展現狀。回來後,查閱各種資料,研究比對國內近3年供港澳活牛數據,找差距,找突破口。”天水海關副關長劉永強介紹。

在詳細瞭解了天水“秦川牛”發展情況後,天水海關更加堅定了通過產業幫扶帶動武山縣脫貧致富的信心。

“為了將產業扶貧正式作為天水海關的一項重點工作,我們邀請海關總署動植司相關領導和蘭州海關動植食處工作人員,共同前往武山縣調研。這次聯合調研,為扶持‘秦川牛’產業發展開了個好頭。”劉永強說。

調研結束後,蘭州海關與武山縣政府聯合制定《蘭州海關關於幫扶武山縣發展外向型經濟工作方案》,共同扶持“秦川牛”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天水海關積極對接天水農牧部門,達成雙方合作意向,就供港活牛疫病疫情管控、獸藥使用及殘留監測等開展交流合作,合力保障產業良性發展。

嚴監管:保障供港活牛安全

作為供港活牛監管部門,天水海關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的“三嚴”式工作模式,不斷完善活動物監管體制,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增強質量控制能力和競爭力。2018年以來,天水海關先後赴企業提供諮詢20餘次,主動送標準、送技術上門,協助企業嚴格按照供港澳活牛衛生防疫標準完成基礎設施改造,並完善了動物衛生防疫、耳牌管理等相關制度。

“打鐵還需自身硬”。天水海關還派人赴陝西寶雞學習供港活牛檢驗檢疫業務,進一步提升能力,有效指導企業取得供港澳活牛育肥場資質,確保了活牛供港業務的順利開展。

“在你們的大力幫助下,第一批活牛順利供港,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做大活牛供港產業的信心!”武山通濟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興地說。

為規範養殖源頭把關,築牢第一道防線,2018年,天水海關組織外貿法規標準、動物檢疫等方面培訓3次,培訓備案駐場獸醫1人,提升企業質量責任意識,提高企業疫病疫情防控能力。結合日常和雙隨機監管,天水海關將風險監控工作做在前面,通過對育肥場飼料、水源、疫苗使用和疫病防治等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及每季度抽取肝臟、尿液,對獸藥殘留情況等進行監測,先後對牛肝臟、尿液等9個樣品53個項目進行了檢測,做到了源頭防控有措施,產品質量有保障。

優服務:著力提高通關效率

“以前我們總是擔心活牛裝車後等待通關放行出具證書的時間太長,增加長途運輸成本,現在提前申報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武山通濟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由衷地為便利化通關模式點贊。

由於活牛育肥場選址對周邊環境要求較高,企業地處較為偏遠,距離天水海關130餘公里,且路途坎坷,以往企業申報後進行檢驗的模式使得企業往返好幾趟才能拿到證書。

為解決企業報檢時間長、成本高的問題,天水海關結合供港活動物檢疫風險高、監管嚴、運輸時間緊的特點,因企施策,對企業實行動態管理,讓信息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路,將臨床檢驗前移,實行提前申報檢驗、證隨貨走的快速放行模式,供港活牛放行時間由2天縮減至4小時,大幅降低了企業時間成本。

在提高通關效率的同時,天水海關還施行無紙化查檢作業,檢驗人員在查驗現場對耳號加施、臨床檢驗結果、監管手冊填寫等情況進行確認,並錄入無紙化查驗系統後直接提交查檢數據至主幹系統,後續人員即可完成通關放行、證書擬製等工作,無縫對接,快速應對,保障供港活牛快速通關。

經過3年多的產業摸底幫扶,2018年5月28日,天水市武山縣16頭“秦川牛”首次“出海”,輸往香港地區。截至目前,天水“秦川牛”實現供港745頭,產值1728萬元,帶動周邊600餘戶農戶分散養殖、提供就業崗位40餘個,帶動農戶年增收約1萬元,有效地促進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與此同時,供港活牛產業還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綠色農業循環產業的發展。其中,武山通濟牧業有限公司年收購玉米秸稈5000餘噸、價值160餘萬元,農用有機肥年產量1.2萬噸、價值140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有機農產經濟的區域性發展,並輻射到周邊貧困縣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