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禪堅持不投降,那麼《三國》格局會發生改變嗎?

第一軍情


劉禪不投降的話,其實是有兩條路可以選擇的。

在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長驅直入蜀國邊境,一路向南打到了蜀國的陰平。聽到前線傳來戰報,蜀國朝野震驚,劉禪和大臣都惶恐不安。於是就開始召開朝廷會議,商量討論下一步的打算。

有的大臣認為蜀國和吳國是友好睦鄰,可以投奔吳國。有人認為蜀國以南的七個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逃奔南中。南中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方,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等地。

就當朝堂上爭論不休的時候,譙周有不同的意見。他說:“一個國家不可能容納兩位君主的,現在去投奔吳國,吳國被魏國吞併是歷史的必然,到時候又得再一次投降魏國,與其兩次受辱,不如直接投降魏國”。有的大臣說:“現在鄧艾離成都已經很近了,如果鄧艾不接受投降怎麼辦?”到最後譙周還向劉禪打了個包票,如果魏國不給你分封土地的,您來找我。

其實劉禪當時還是有所顧慮,要不要逃往南中。譙周又勸劉禪說:“南中自古以來就是蠻夷之地,在哪裡日常生活都很困難況且他們還實時反叛,當年諸葛丞相率兵才把他們臣服,現在如果咱們跑到南中之後,一面要應付魏國軍隊的進攻,另一方面還要鎮守當地,防止他們叛亂,這樣只會焦頭爛額。”

聽過這些之後,劉禪只能投降魏國了。


管窺歷史


如果劉禪不投降,而是堅守成都,或者丟棄成都跑往南中,那麼蜀國還是能支撐下去的。

當時鍾會雖然得到了漢中的大部分地區,但是漢樂兩城還沒有失守,鍾會運糧的道路並不暢通,鍾會已經有了回軍之意。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

可以說這次伐蜀的正面進攻幾乎是要失敗了。

而鄧艾的那一支孤軍,雖然戰勝了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的軍隊,但是畢竟孤懸境內,無論是補給還是後續都沒有保障,而蜀國後方各郡的勤王軍正在趕往成都的途中,怎麼看時間都是站在蜀國的這一邊。

但是偏偏劉禪不爭氣,一不堅守,二不投奔南中,居然就投降了…… 這也是姜維為什麼憤怒的拿刀砍石頭,說:“我等正欲死戰,奈何投降耶!”的深層次原因——蜀漢本來還是可以堅持下去的。

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劉禪不投降,鍾會退兵而姜維回援,消滅了鄧艾的孤軍之後,形式會怎麼發展。

鍾會勞師遠襲,必然會留一些兵在漢中駐守,然後大軍撤出漢中。而姜維也會隨後追擊,力圖修復失地。當年的漢中之戰,劉備的勢力正盛,也是動員了傾國之力才攻了下來,而蜀國經過這次入侵元氣大傷,姜維想要再把漢中奪回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很可能在某些據點和魏國形成拉鋸狀態。

經此一役,蜀國元氣大傷,吳國和蜀國的聯盟會更加的緊密。而沒有了伐蜀的大功,司馬昭就沒有了更進一步的理由,那麼司馬昭未必就能當得上晉王。而司馬昭兩年後就死了,如果沒有被封為晉王,那麼司馬炎就還要繼續當魏朝的臣子,是不是還能如期篡位,是不是還會爆發反司馬的內亂,就真的很難說了。

所以如果劉禪不投降,三國的格局還真的可能改寫,一旦魏國內亂,吳國蜀國聯合起事,是不是還有晉朝和後面的五胡入中原,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如果劉禪堅持不投降,三國格局會發生改變嗎?

如劉禪堅持不降,其軍事態勢是 : 鄧艾劉禪僵持在成都城下,姜維大軍還在劍閣前線。在這樣的局面下,如姜維安排好劍閣防務,嚴拒鍾會;再派精銳馳援成都,有可能把鄧艾前後夾擊,消滅於成都平原。如此,則三國鼎立肯定會延續一段。至少蜀國不會亡於炎興元年(263)。因為當時東吳已經派出丁奉率領的援軍,但因劉禪已經投降,只好撤軍回師。



由於劍閣險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加上姜維對地形熟悉,軍中反投降氣勢高漲,鍾會縱有千軍萬馬也難以輕易進入。至於陰平剛給鄧艾鑽了空子,相信也不會再給投機者啥機會。所以,如果劉禪,北地王劉諶,董厥,張遵以及姜維,廖化,張翼等人處置得當,最好把黃皓也殺了,後面假投降等計策也不需要了,漢中可以想法慢慢恢復, 即使辦不到,只要內部穩固,短期內也不要緊。如此,至少五六年內蜀國不會滅亡。



先看下三國志.劉禪傳: 六年夏,魏大興徒從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剌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為炎興。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奉書曰

景耀六年(263)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分三路攻蜀,蜀派張翼,廖化,董闕迎敵。大赦,改元炎興。冬天時鄧艾破諸葛瞻於綿竹,劉禪用譙周策,投降鄧艾,並獻降表。



可見,當時諸葛瞻父子已經戰死,損失數萬軍隊,朝野瀰漫著恐懼,怕戰思潮,加上姜維遠在劍閣,缺少軍事幹將,譙周等言論的影響等,投降是一時無措作出的權宜之計。北地王劉諶曾爭辯說:“臣料成都之兵,尚有數萬,姜維全師,皆在劍閣,若知魏兵犯闕,必來救應: 內外夾擊,可獲大功……“。作為一個有志氣的青年王子,這些話不會是亂吹,是有一定依據的。鄧艾經七百多里艱難跋涉,又經歷和諸葛瞻苦戰,已是疲憊之師,如攻堅城再添傷亡,士氣可想而知,成都畢竟是都城,城防有一定基礎,不會一攻就破。如果劉禪拒絕投降,姜維回援,附近州郡勤王,加上成都守軍出擊,滅鄧艾於成都城下不是不可能,只是蜀國缺少一位幹練勇武,通達全場的帥才,姜維雖不錯,但一時難臨現場。


流譽後


不會改變,無論劉禪是否投降,都不會改變結局,原因是劉禪的無能是蜀漢最終滅亡的一個原因,但是這個原因是直接的,表淺的。更本質的原因在於蜀漢政權人才的枯竭,蜀漢的人才結構是人才團而不是人才鏈,蜀漢的核心精英人物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馬超,趙雲,龐統等人才是井噴出現的,當其聚集在一起,風雲際會,三分天下,鼎足吳魏,幹出了一番大事。

然而,這些人才團的衰竭過於集中,彷彿在一時間凋零了,只有孔明到了最後還在苦苦苦撐局面,其弟子姜維是個平庸之輩,一個鄧艾就足以打敗姜維。諸葛亮深知此意,以攻代守,多次出兵伐魏以苟延殘喘,而一旦他去世,蜀漢之敗已成定局。相反,吳國則不同,他們的人才結構是人才鏈,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陸遜之子陸抗也是一代名將。

所以東吳國祚多出幾十年。再說曹魏,歷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氣量恢宏,格局高遠,手下兵多將廣,人才濟濟,且佔有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具有戰略縱深。試問,豈是劉禪和諸葛能擊敗的呢?以此推知,則蜀漢滅亡,已是定局 ,不是一個人能力挽狂瀾的。(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後主不投降好像對時局影響不大,蜀國依然難逃滅國之災,之所以這樣說我有三點理由以供各位參考。



1.屢戰屢敗(直接原因)

到了後期蜀國戰不過魏國實雖然多是國力上的劣勢但也有戰略上的失誤。加上魏軍兵馬、糧草都數倍於蜀軍還有後方源源不斷的輸送,蜀軍一敗再敗只能憑藉地勢空守無援,姜維重守劍閣而鄧艾偷渡陰平蜀漢大勢已去,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2.派系爭鬥(間接原因)

蜀國內部主要分為元老派、荊州派和益州派。尷尬的是雖然國家主要在益州,但是益州派卻沒有元老派和荊州派權力大,被劉備奪了地盤還沒被重用降臣心裡有點不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益州派和其餘兩派的衝突根源在於北伐戰爭,益州內部主張據險而守和平共處,而元老派和荊州派是主戰而且打了那麼多年戰果並不明顯,也觸動了益州士族和地方權貴的利益所以各派系關係一直是面和心不和。

劉禪在最後關頭的投降也有被益州派逼降的意味在裡面。



3.國弱民窮(根本原因)

自打丟了荊州蜀漢實力大大削弱,蜀主劉備又發動大規模東征戰役,結局夷陵蜀漢大敗元氣大損。在三國中蜀漢地盤最小、人口最少而且在一個易守難攻的戰略位置一直主攻,雖然有悖兵家大忌卻是有用的求生之道,國力不濟最終內部分崩離析外部大軍壓境而降。


納蘭談史


歷史沒那麼多假如 但是不妨滿足一下歷史文學研究者的好奇心和辯證思路。我就來大膽的編造個故事,以下純屬猜測。

話說那鄧艾 襲擊陰平,直奔成都,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消息傳到成都,後主大驚,問群臣 為之奈何?光祿大夫譙周說投降可保成都百姓安全。劉禪一聽說道:愛卿所言甚是。掩面而泣。群臣問 陛下何故而泣。劉禪道:朕念高祖皇帝,斬蛇起義 誅暴秦 伐項羽 功蓋海內。王莽篡權,光武皇帝中興漢室,四海昇平。後董卓曹操亂國,曹丕篡漢,先皇伸大義於天下。承嗣漢統,不料早崩,諸葛丞相北伐中原,力保社稷,匡扶漢室,無奈薨逝,幸得兩川將士用命,保漢室於今,今魏賊來犯,卿皆無辜,不如縛朕降魏,以求功名!或朕自絕於殿上,卿用吾首級取富貴也!

於是乃欲拔劍自刎,群臣惶恐、紛紛阻攔說不可。群臣皆言:吾等受先帝厚恩,武侯教化,敢不為國效死乎!北地王劉譫說:上有萬餘軍,願父皇親征,於是劉禪批甲上馬 迎戰鄧艾。一面拒敵 一面修書姜維。姜維速派三千精兵馳援成都,傅僉死戰,姜維援軍趕到,大破鄧艾。鄧艾寧死不降。於是自刎。劉禪令人厚葬。於是劉禪勵精圖治。斬了黃皓。安撫南蠻,聯合東吳,令東吳出兵擾亂魏國邊界,司馬昭聞折了鄧艾,諸葛緒失利,防止鍾會有失,速令其班師回朝,鍾會自視甚高,以為破蜀志在必得,於是以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的藉口 拒絕回師。司馬昭令怕鍾會謀反 暗中遣人叫衛瓘除掉鍾會,於是鍾會被殺,衛瓘帶兵回朝,姜維乘勝追擊,衛瓘防不勝防,中姜維埋伏,被殺。姜維說:願意降蜀則降 不願降的回家吧。於是半數人歸降蜀漢。

然後司馬昭病逝,司馬炎篡位。劉禪認為這是伐魏的最好機會。於是修書孫皓。共同起兵。姜維令張翼鎮守漢中一帶,自己用魏延子午谷奇謀。突襲長安,司馬炎以鄧艾奇襲失敗,姜維必然不敢突襲而放鬆大意,結果長安淪陷,姜維攻克長安大喜,晉朝人心惶惶,曹氏餘族皆恨司馬一家。魏國老臣也紛紛內亂。魏國百姓恐慌,姜維一面招撫百姓 一面進軍。北地王用

假虞滅虢之計策又奪回了荊州。於是劉禪用隆中對諸葛亮的策略,派劉諶帥荊州之眾以向宛洛 劉禪自率大軍出秦川,姜維守漢中。劉禪網羅賢士,東吳也想要點好處,於是出兵伐魏,三路大軍北上,羊祜兵敗身死,王浚投降劉禪。劉禪以漢室正統。四方之人感念先主仁慈之民,紛紛投靠後主。司馬氏欺主篡位,天理難忍。於是部下叛亂,擒了司馬炎一族。押到成都 封為安樂公。劉禪一統中原,然後,東吳內亂,劉禪派王浚攻吳。吳主投降,於是劉禪統一天下,又至定軍山拜諸葛亮,追封其為武興王。又追封劉備為漢烈帝。姜維死後 追封武安侯。

劉禪駕崩後,五胡趁機反漢,漢帝劉璿令祖逖 劉琨平亂,大破胡人,致使胡人不敢睜眼觀大漢中原。亂世終於結束,漢人天威永存。

以上純屬瞎掰,僅供娛樂 喜歡點贊 關注


Cian文強


劉禪不投降,對三國格局沒有任何改變,因為當時蜀已經是無力迴天,過的了初一也過不了十五。

首先民心已不思漢,曹魏承繼漢獻帝的禪讓直到蜀國滅亡已相距四十年,也就是說擁有天下九個州包括中元地區,而屬地人口也佔天下一大半的曹魏早已經站穩陣腳,而曹魏正統的地位基本上不會再有什麼爭議,而不承認曹魏是正統的基本都是自命清高的書,只關注意識形態,但要興國安邦卻毫無能力,可以不提。所以對曹魏屬地的大部份百姓來說,孔明和姜維就是偏安的分裂勢力,整天來擾亂自己的生活,而對西川百姓來說,領導講信仰要匡復漢室,但百姓可是過著長年累月準備戰爭的苦日子,經歷了四十年,百姓還會認為北代可以成功嗎?難道不厭戰嗎?起碼蜀內部對北伐都有分歧,特別是益州原有的勢力。

另外實力上的巨大差距,也註定蜀國肯定被滅,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蜀投降後,人囗是二十多萬戶,九十多萬人,但卻要養超過十萬的士兵和官吏,這是什麼情況?老百姓過的是什麼日子?有人會質疑人口不只這數量,因為有很多躲在山區逃避戰亂的沒統計,但這些逃亂躲起來的,能為蜀提供糧食還是能去參軍?說諸葛亮窮兵黷武一點也不過份,總是有人用各種借囗想替孔明正名,比如什麼本來實力差距太大,北伐是以戰養戰,可是這些藉口完全不合邏輯,只要看一看北伐一次對曹魏和對蜀自己本身造成多少傷害就知道了,曹魏不和你打,耗都能把蜀耗死。而且北伐本身是不義之戰,不同意這觀點的請說一下北伐不成功的話有什麼後果,成功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鄧艾只要能到成都,蜀必滅,不要拿子午谷來相比,整個大環境完全不一樣,無可比性。當蜀的文武百官知到敵軍已迫在眉婕,幾本上主流意見就是投降,或者逃亡,往南逃或投東吳,這就證明不單百姓,連百官都不願意以死相抗,這樣的情況下劉禪能不降嗎?劉禪如果要殊死抵抗,除了聽起來好聽一點之外,實際上有什麼意義?只會把戰場從曹魏轉移到西川本土,所以劉禪投降沒有任何好噴的,起碼保存了西川百姓,而在民心背向的情況下,蜀就算不降但真能守得住嗎?投不投降只是過程不一樣,結果還是一樣。


過路閒人路過




如果劉禪不投降,個人認為三國格局會發生改變。主要從三點闡述:

第一:鄧艾,雖然兵臨城下,劍指成都。然有詩有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並不誇張。鄧艾長途奔襲,翻山越嶺至此,將士早已疲憊不堪,又與諸葛瞻剛經歷過大戰,將士更是苦不堪言,雖聲勢浩大,然已缺乏戰鬥力,且糧草短缺,蜀地之人又多向蜀漢,劉禪只要據城嚴守,並派出多股小股部隊,不停對鄧艾營地進行騷擾,以逸待疲,鄧艾之軍不攻自破。

第二:劉禪可命人分別向東吳求援,蜀地各郡守率兵勤王,聚奸鄧艾於成都城下。並要求姜維嚴防劍閣防線,劍閣有天險之稱,以姜維之才,守住劍閣不成問題。三路大軍,兩路失利,諸葛緒更不足為慮。這樣可以成功瓦解曹魏的進攻。

第三:派遣一支部隊,緊守劍閣,大軍退回屬地休整,外結好東吳,內努力發展生產,興教育,培養人才,經過10-30年的發展,人才充足,物產豐備。派遣一上將率領一支精銳之師,向南行軍,之前有諸葛亮南征的基礎,想必收服南蠻之眾歸蜀漢問題應該不大。待南方穩定後,派遣大軍西進拓展地盤,這樣蜀國的地盤就有可能擴大一倍不止。

第三:再經歷5-10年的發展,可以連吳伐魏,最終一統天下也未可知。

諸葛亮之所以會輸,不是輸在能力上,是輸在操之過急上。蜀國本就先天不足,然硬要以雞蛋去碰石頭,以卵擊石,失敗是必然。

劉備徵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亦是操之過急。

凡謀大事者,需徐徐而圖,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必敗。

蜀漢滅曹魏,統一天下,不是通過幾次戰役就可以的。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糊塗說歷史


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蜀國在劉禪投降之時的國力完全不足以改變當時的歷史格局,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之後,蜀國的國力可以說是幾近空虛,即便在投降之時還有一戰的兵力,缺不足以對於時局有任何的改變。


籃壇故事


劉禪不投降,原本益州那一派的人也會把劉禪宰了投降的,蜀漢內部鬥爭從諸葛亮死了以後就變成益州本部做大,看姜維就知道了,魏國九品中正制很符合益州士大家族利益。荊州人馬畢竟是外來人員,劉禪很聰明。識時務者為俊傑,只能說亂世能自保的絕不是蠢才,但是卻不是一國之君的料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