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灭亡时,画面有多荒诞?

文史砖家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60年,后周柴荣公元659年去世,英年早逝才34岁。陈桥兵变的过程非常短和迅速,960年的大年初一报契丹来犯,仓促之间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出战;初三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初五返回开封;仅仅五天的时间。

​无论日后赵匡胤再如何辩解不知情,如何显示自己是被兵将们黄袍加身,已经什么殿前都点检当天子之类童谣等等,从事后结果看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兵变。这场兵变从当时人的角度看,其实和整个五代十国又一场兵变差不多。

​950年郭威也是带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看样子是不是和这很相似。只是和这有点不一样的是当时的后汉政权立国有些短,刘知远赶契丹离中原后建国时是公元947年。刘知远不久就死去,继任的皇帝振不住了,开始消地方节度使兵权。具体过程不讲了,反正是郭威的全家是被杀了,仅跑了个继子郭荣,也就是后来的柴荣,郭威后来杀入汴梁,以后的故事就是后周的建立。

同样的事情九年后再次发生,郭威算是被迫的,仓促之间的事。而陈桥兵变是静静的,仅仅有韩通被杀。如此有计划的事情,赵家的家属当然不会有事的。城里城外是有准备和配合的,瞒着只是王博、赵质和柴家的孤儿寡母。但赵匡胤掩饰之举也是应该的,总不能赤裸裸的说我就造反了,这样是不行的。

​再回过头说947年的事,那一年是后晋灭亡。后晋的灭亡是成也契丹,败也契丹。后晋最有名的就是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契丹得以进入中原,中原失去屏障无险可守,在大平原上以步兵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不利影响。其实我们感概的是,以后宋一直未收回,并且在对待外患上一直没有成效,宋以后整体败亡于蒙元,所以对此有所不甘而已。

其实契丹公元907年就已经建国,这个时间要看清楚,这一年是唐亡的时间。就是说契丹比宋早五十多年呢?当时的太原和幽州的节度使已有多次借助契丹人和中原对抗的历史。但当时石敬瑭和后唐对抗时,答应的条件太大了些,不仅仅称儿皇帝、岁贡而且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在契丹人帮助下,936年得以灭后唐建立后晋,在这之中不要简单的说勾结、卖国之类的话。从这前后的发展脉络看,这一切都是中国统一过程中的必须面临。后唐大致统一中原后,有目的的消除节度使的权利,进而完成集权也是唐亡以后重新统一的应该的策略。石敬瑭就是太原留守,在这被削权过程中,借兵反后唐罢了。从这可以看出重新统一过程中的反复和为难之处。不整节度使吧,一堆骄兵悍将在哪里不好好听话;限制吧,他们就造反,唉!反正是为难。但此时可以看出五代已和魏晋南北朝不一样了,无论咋打 中原的统一趋势一直很清晰明朗。这这就是历史的趋势。南方和周围的十国不用搭理,五代是没腾出手,一旦完成内部整合,收拾十国还不是什么大问题。日后发展也看出没啥折腾的。

​但这后晋当儿皇帝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反正诸将和群臣是不舒服,多少有点屈辱。石敬瑭942年死后,石重贵当皇帝后不想这么憋屈,那就不纳贡不称儿皇帝了,契丹当然不愿意。契丹和后晋944年、945年、947年先后三次交战;最后一次时后晋杜重威降契丹,汴梁被攻破,石重贵被俘至北方,北宋年间公元974年死在北方。这一幕看似相识否!简直就是靖康耻的预演。

契丹人感觉不错,不走了,改国号辽,看清楚就是在汴梁改国号为辽的。感觉这和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国王在法国的凡尔赛宣布称帝建立德国差不多。

​大家是不是感觉当时的节度使们咋这么无耻啊,卖国贼咋这么多。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夷夏之防是后世才有的。我们的现在的很多正统的看法很多来自明朝。举例简单的说,在宋以前,史书均是以北朝为正朔,魏晋南北朝是以魏晋为正统的,但到明朝以后就改为以蜀汉为正统,这不见得是三国演义的问题,是明朝人以后有蒙元的问题而改的。

再回到五代,五代的第一个后梁是朱温建立的;剩下四个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却均是李克用的后代和部速属建立的,李克用却不是汉人,是沙陀人。这之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所以有人骂石敬瑭汉奸是不对的。

从这些情况看,当时北方从五胡乱华以后,一直是胡汉相互融合之中,有唐一代,在北方也一直用胡人任节度使领兵打仗的。安史之乱是安史是胡人,但对抗安史的哥舒翰等很多也是胡人。安史之乱后,河北六镇也多有胡将,当时人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但契丹人和中原这些长居此处的胡人不同,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作战中最大问题不仅仅光是马的问题,而是游牧民族轻后勤或是说没有后勤。这种特点是生产方式形成的,这种方式下,游牧民族可以大范围迂回包抄作战等。蒙古对付中东欧洲国家时,就是这类战术,欧洲国家习惯于小范围平推的阵地战,这种几百公里迂回作战真是没见过的。

但回到契丹这里就产生问题了,已经在汴梁建立辽了,就好好整合各路人马。收赋税,设百官等等制度开始建国呗,契丹打下汴梁后,当时人五代的百姓也见多了,就当又一次改朝换代。最多兵士再抢掠一番得了,反正每次都是这样的。但契丹还是太落后了,居然不会这些。前面说了游牧民族是没有后勤放的,那么他们后勤就是劫掠 ,也就打草谷;这不到汴梁后也是不改,居然一直就靠抢劫为生,这个问题和靖康耻时金面对的问题一样,不会统治。可契丹这会周围可还有一群节度使呢,契丹人就被太原的刘知远赶出了中原。

说了这些前因后果,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政治视野明显不一样。这以后为了防止出现节度使割据,收天下之兵于开封也是一系列的措施最后结果。但为了防止出现消权过程再次出现消权不成反被害的结果,杯酒释兵权也就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且这事也得趁着赵匡胤威望最大时,并且趁活着的时赶快做,否则一旦出现小皇帝或年轻皇帝继位,事情就会有变。五代写了那么多所谓荒淫无耻的皇帝,这之中虽有皇帝自己本身的问题,但也不免有办事不成反被害后抹黑的。而陈桥兵变成了五代最后一次的兵变的结果看,其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千年的政治制度。从此再也无藩镇节度使之类的长时间割据,清初削藩也是这一事情的影响结果。

从五代的混战和魏晋的五胡乱华看,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是非常对的,明初胡人大规模改汉姓也是非常对的策略。不能天天把仇恨、歧视、对抗放在日常生活里。杀戮不解决问题,虽能解决产生问题的人,但问题依然是在那里的。我们不希望平时好好的邻居, 会突然来杀戮,就像现在一些地区冲突那样。

我们的祖先会多事情是在一步步试错中走来的,这之中的智慧有些是血淋淋的教训,不要一味以腐儒的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看问题。武的意思就是止戈,这就我们的智慧。我们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这里。陈桥兵变以及此后的影响就在这里。


沙中土大溪水


后晋高祖石敬瑭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为了能过一把开国皇帝的瘾,竟然以称儿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支持,最终得以击败后唐末帝李从珂,建立起后晋帝国。正因为石敬瑭得位不正、卖国求荣,并给中原留下数百年的大隐患,所以后世对这位“儿皇帝”深恶痛绝。


然而石敬瑭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位子却坐得并不舒心,对外要应付契丹主子永无止境的勒索,稍微不遂其意,便会遭到对方的苛责,简直窝囊到了极致;对内则要面对藩帅们接连不断的叛乱(后晋立国6年时间里,陆续发生藩帅张丛宾、范延光、安重荣、安从进等人发动的叛乱),整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显得非常狼狈。



内忧外辱的局面让石敬瑭心力交瘁,在龙椅上勉强坐了6年时间,最终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忧愤而死,终年51岁。石敬瑭临终前,将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希望后者能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然而石敬瑭刚死,冯道便与禁军统领景延广采取行动,以国家危难需要长君为由,擅自拥立石敬瑭的侄儿石重贵为帝,是为晋出帝。


石重贵登基后,面临的形势比叔父更加危峻,因为此时朝野内外反契丹情绪非常浓厚,要求停止向对方称臣、自主决定国家事务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若石重贵不改变叔父在位时的国策,恐将很快失去合法性。而相对于叔父,石重贵并没有足够的威望压制藩帅们,一旦举措失当,甚至还会有被取代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重贵听从景延广的建议,决定只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后晋国策的急剧转变让耶律德光很是愤怒,为此屡次遣使来责难、威胁石重贵,希望他不要“玩火自焚”。然而考虑到强大的民意,石重贵君臣哪敢让步?非但如此,此时已执掌军政大权的景延广为了给本方壮胆,还向契丹发出赤裸裸的战争叫嚣,宣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 翁若要战则早来”(见《旧五代史·卷八十八》)。


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双方之间除了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再没有其他的办法。于是从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开始,契丹正式出兵南侵,两国间就此爆发大战。前两次战事,尽管后晋出现指挥无能、用人不当、号令不灵的问题,但依靠中原军民的殊死搏斗,还是成功挫败契丹大军的进犯,也使得石重贵的威望达到顶峰。



然而在取得短暂性的胜利后,石重贵不仅失去对劲敌应有的敬畏心,而且开始变得骄纵堕落,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如此,为了筹集军费及满足享受,石重贵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还派出恶吏分道搜刮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天下匈匈,由此给心怀叵测的藩帅们提供了取而代之的良机。其中,篡位之心最强烈的,莫过于石重贵的姑父、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


开运三年(946年)十月,石重贵任命杜重威为主帅,倾尽全国十万精锐北伐契丹。然而杜重威进入辽境后却避敌不战,在坐困中渡桥多日,并得到耶律德光允诺立其为帝的情况下,与副手李守贞一起胁迫将士们投降契丹。就这样,十万晋军没做任何抵抗,便都成了契丹的俘虏。十万晋军投降契丹的事迹,可见杜重威的自述“臣等以十万汉军降于皇帝,不免配借,臣所不甘”(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九》。此处的皇帝,即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接收十万晋军后,便派降将张彦泽为前锋南下,随即又亲率大军进逼后晋的都城大梁。此时,后晋已经无兵可用,导致大梁城变成不设防的城市,所以张彦泽的军队抵达城下后,很轻易地便从封丘门斩关而入。石重贵见大势已去,便想着自焚殉国,结果被侍从劝阻。石重贵自杀不成,只能奉表向契丹求降,时在同年年尾。至此,立国仅十年的后晋灭亡。


石重贵投降后,虽然侥幸地保住性命,但却被耶律德光发配到千里之外的黄龙府,与之同行的,还包括李太后、妃嫔、皇子公主及部分内监、宫女、朝臣。石重贵一行到达黄龙府后,又经历数次迁徙,最终被指定居住在建州。由于契丹不提供食宿、资财,所以石重贵等人在此建造房屋、分田耕种,过上了农夫农妇的生活(“帝乃令一行人员于寨地内筑室分耕,给食于帝。”见《旧五代史·卷八十五》)。



石重贵在辽国生活了28年时间,期间遭遇契丹皇帝、皇族的连番洗劫,不仅宠姬赵氏、聂氏被抢走,就连公主、皇子及宫人们也被悉数霸占。此情此景,石重贵虽然悲愤不已,但也是无计可施。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石重贵病死在建州,时年61岁。总结一下石重贵亡国后的遭遇,怎能用“荒诞”、“窝囊”四个字概括得清楚?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后晋最后一位皇帝——石重贵。他是一位能力很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敢于同契丹开战,可惜他身边却无可用之人。在位4年,后晋灭亡,被契丹俘虏。最终病死,终年61岁。

石重贵,先是杜重威卖国求荣,投降契丹,使契丹的耶律德光那么容易的攻入汴梁。

后来被耶律德光所俘。石重贵被降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封地偏僻,在渤海国界的黄龙府。石重贵一家北行时,有时饭也吃不上,只得杀畜而食,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倍受凌辱,好不容易到了黄龙府,契丹国母又让他到怀州去。怀州在黄龙府西北千余里,石重贵只得重新上路。庆幸的是,当时遇到契丹内部发生了王位之争,新王永康王允许他们暂住辽阳,自此供给稍有保证。

后汉乾信元年(948年),永康王来到辽阳,石重贵穿着白衣纱帽叩拜。石重贵有一幼女,永康王的大舅哥看上了,想要收了做妾,因女儿年幼啊,石重贵不愿意,就谢绝了。没出几日,永康王就派人来夺走了其幼女,送给他的大舅哥。乾佑二年(949年),石重贵一家被安排到建州(今辽宁朝阳西南)居住,石重贵就开始迁往建州,中途石重贵生母安妃病死。到达建州后,得封土地50余顷,石重贵令一行人建造房屋,分田耕种。这一年,契丹述律王子看到石重贵的宠姬赵氏、聂氏姿色动人,于是又强娶了赵氏、聂氏,石重贵虽是悲愤不已,但也无可奈何。母亲去世,妻被霸占,女儿被抢,真可谓是惨淡之极。后在建州,又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因病去世。


飘零列车T


首先从晋高祖石敬瑭的建国经历来看,后唐时期,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同时割据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获得契丹的支持下,在山西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也就是所说的后晋,后晋的政权是从后唐夺过来的,朝廷中的兵马军事力量都比较薄弱,按照晋高祖石敬瑭的做法,割地称儿,在大环境下获得契丹的支持,对外无军事力量威胁,对内可以获得休养生息的时机,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对于国内政权稳定,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力量,积攒军事力量的一个非常好的策略,石敬瑭在位时间较短,他的继承人侄子石重贵没有把他的大政方针延续下去,为了迎合国内及朝廷上原来反对派的支持,在自己没有足够军事力量的同时和契丹交恶,打算摆脱对契丹的依附,这样就给契丹进行南征的一个借口,契丹从公元944年开始三次南下征讨后晋,后晋的重臣杜重威为了自身利益,带最重要军事力量投降契丹,后晋军事力量丧失,最后一分抵抗的屏障没有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于是后晋灭亡,后晋灭亡以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史称后汉。

其次,本身后晋的建立就是在军事力量掌握在手中时候的中原地区所需要的这么一个维护中原百姓生存的这么一个封建政权。对于当时掌权称帝的人来讲,对外军事力量的威胁,对内经济发展对于他们来讲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够在军事力量掌握的时候,能够满足他一时私欲,这和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当前军事力量掌控者的局限性有关。

于是就有了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的五个小朝廷的更迭,而后晋政权两帝十二年,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羊排夜话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之侄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少帝。石重贵这个人志小才疏,但却很有骨气,但最终领导大晋走向灭亡。

后晋经契丹之手得国,石敬瑭为寻求靠山,便与契丹约为“子父之国”。石重贵继位后,年轻气盛,碍于名分,便拒绝向契丹称臣,并在边界滥杀普通契丹商人,引得辽太宗不悦,再加上赵延寿、杨光元等人的挑拨离间。

天福八年(943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领大军御驾亲征,气势汹汹,南下伐晋。契丹势猛,攻城掠地,投降者很多。石重贵怕了,便修书请和,契丹不允,只有硬着头皮打下去。但后晋军力弱小,又加上这些年的挥霍导致国力空虚,在强大的契丹面前,不堪一击。开运元年,晋军被契丹人围困在白团卫营这个地方,眼看着全军覆没,但突然天降狂风,契丹战马受到惊扰,晋军果断靠着风力偷袭契丹军,契丹人大败,丢盔卸甲,狼狈而逃,晋军大胜。但石重贵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从此便可以高枕无忧了,就开始淫逸奢靡起来,只顾着享乐,整日与冯皇后厮混在一起,不理朝政。不久,契丹人再举南侵,而后晋国内人心思变,已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又加上杜重威、李守珍等大将的降辽,石重贵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可用之将了,终于在开运三年,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灭亡。

第二年,辽太宗贬石重贵为负义候,并于当年正月,将石重贵、李太后、冯皇后、和他几个儿子等一干人等压往契丹。押运过程中受尽了欺凌与折磨,又几经转转,最终被安置到建州(今辽宁省)这个地方,给他置了三亩地,靠着耕种养活自己。后于宋太宗开宝7年(974年)病死,也算得了善终。


斟史饮


石重贵称臣上赞表,被辽国告太庙当宰牲祭祖,绑了全国游行,女儿被淫辱,被拒绝和旧臣相见,乞讨食物,不过还是比徽钦二帝好很多了!

因为当时遭到了当时汉族人的强烈抵抗,并没有全部沦陷,后来刘知远率部和契丹发生了战争,收复开封,契丹人战败北撤,刘知远最终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