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幾乎把秦國滅國的魏國,是如何走上下坡路的?

若是以《資治通鑑》的說法,那麼進入戰國的標誌,便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在這件事發生之後,標誌著進入了戰國。

大家都知道最終統一天下的國家是秦國,但是秦國這個時候並不是什麼強大的國家,秦國民風彪悍是真的,但是這時候並不是很強大,而且秦國算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魏國還沒有全力對付秦國,就已經幾乎逼的秦國退入函谷關,幾乎快回退成以前的遊牧民族了。

戰國初期幾乎把秦國滅國的魏國,是如何走上下坡路的?


但是事實上魏國一開始立國的時候,也並不是很強大的國家,而且魏國幾乎處於幾個國家的中心地帶,除了燕國之外,和另外五個國家全部相鄰,地理位置上並不佔優勢,所以相對來說也比較落後。

魏國是在魏文侯啟用李悝進行變法之後,國力開始變強,又歷經魏武侯一代強君的努力之後,才到達了國力的最高峰。魏武侯之後是魏惠王,這個時候的魏國,魏武卒的戰力聞名天下,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強國。

戰國初期幾乎把秦國滅國的魏國,是如何走上下坡路的?


當時魏惠王重用龐涓為上將軍,龐涓大家應該還是比較熟悉的,和孫臏是同門,而魏國的敗落,與龐涓也脫不開干係。龐涓出山比孫臏早,龐涓出山之後遊說魏惠王是怎麼說的呢?他說若我為將軍,定能橫掃其他國家一統天下,而君上則是會成為第一任統領天下的開創君主。魏惠王聽了非常興奮,便任用龐涓為上將軍,統領戰事。

龐涓和孫臏之間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所以在這裡就不再多說,龐涓在遊說魏惠王時敢於這樣說,一方面是龐涓的才能確實極為出色,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的魏國國力強盛,幾乎為戰國之首。

戰國初期幾乎把秦國滅國的魏國,是如何走上下坡路的?


而後來的魏國,是如何走上下坡路的呢?主要原因在與君王,次要原因在於臣子。

第一,魏惠王本人的原因,喜好珠寶,好面子,貪圖享樂,前期還比較勤奮,後來就慢慢頹廢懶惰了。魏惠王雖然不是剛愎自用的人,但是也是有一些自大的,當時魏國將秦國逼近函谷關內,若是魏國繼續大兵壓向秦國,恐怕秦國就真的會直接回退到以前的遊牧民族的時代了,但是在秦國的努力周旋,魏國公子卬的貪戀寶物為秦國贏得時間,魏惠王本人的貪圖享樂又有些自大三方面合力之下,秦國保住了。而且這時候的魏國丞相公孫痤知道待在自己丞相府的小吏衛鞅(即商鞅)是一名大才,告訴魏惠王若不重用此人,定要殺之。魏惠王沒有放在心上,一笑了之,結果衛鞅最後去了秦國,幫助秦國變法強國,反過來打敗了魏國。

戰國初期幾乎把秦國滅國的魏國,是如何走上下坡路的?


第二,龐涓之過失。龐涓的軍事才能確實極佳,但是心胸狹隘卻註定他要被此所累,他和同門孫臏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害怕孫臏影響自己的地位,將孫臏除以臏刑,孫臏裝瘋賣傻才逃到了齊國,而後面的桂陵之戰,孫臏以圍魏救趙的計謀打敗魏軍,但這次魏軍並沒有大傷元氣,而第二次戰爭馬陵之戰,孫臏為田忌出謀劃策,大敗魏軍主力,龐涓身死,魏國也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開始了下坡路。

第三,魏惠王之後再無明君,魏惠王初期還算可以,但是後面就慢慢的荒廢了,但好歹還不算太昏庸,魏國也畢竟是人才輩出之地,如果後面有明君繼任,大力發展,魏國的優勢還是很大的,但是在魏惠王之後一直到最後一任君主,也沒有出現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故此也一直不溫不火,慢慢的衰敗下去了。

戰國初期幾乎把秦國滅國的魏國,是如何走上下坡路的?


第四,自魏武王開始,魏國的人才就不斷開始流失了,從一開始的吳起,到後面的商鞅,逃到齊國的孫臏,逃到秦國的范雎等等,全部都是原本在魏國任職出力的,結果因為種種原因逃離本國,去了其他國家,如果不能留住人才,對一個國家的打擊絕對是巨大的,這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凡此種種,魏國自魏惠王中後期開始,節節落後,最後終於和其他國家一樣,被秦國所吞滅了。

大家好,我是曉天,希望能夠用通俗的語言還原飽滿的歷史,各位看官若有意見,歡迎提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