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地坑院如何排水,住在裡面的老人生活又忙亂成了啥樣子


進村不見院,平地冒炊煙,這是對地坑院的真實寫照,地坑院在我國已經有著4000多年的建造史了,然而一直以來,大家最關心的地坑院怎麼排水,下雨天他們又怎麼樣在那裡生活,為了解除大家心裡的疑惑,我們冒著雨開車來到山西運城的一處農村,尋找一家標準地坑院去實地進行了拍攝,為大家答疑解惑。剛下車走到一家得坑院門口,剛好遇到一對年輕夫妻準備開車離開。原來是老人的兒子兒媳婦回來看望父母準備返回,老人出來送他們回家

我們和大娘商量讓她給我們講解一下地坑院的排水,大娘帶我們來到了窯洞頂,地坑院雖是平地挖坑,但是在窯洞頂墊土時候都有意的修成院口附近高四周低的地勢,這樣可以防止雨水倒灌進院子裡,條件好的還會用磚在四周砌起來幾十公分高的牆,,叫攔馬牆。因為夏收和秋收還要再窯洞頂碾場曬糧食,防止人和牲畜掉進地坑院這裡。

這位面容慈祥,滿臉笑容的老爺子是這位大娘的老伴。在院子裡炸油饃、油疙瘩的的大爺聽見我們說話也剛好炸完,就端著鍋站在院子裡和我們說話讓下去吃飯。大娘說,農村一到下雨天就是休息的時候,地裡溼進不去,就會在家忙著做點好吃的,犒勞一下自己。


大娘說等天氣晴了就要把窯洞頂用耙耙松,再用碌碡碾壓瓷實,一是不讓雨水下滲保護窯洞,二是夏收時候還要再這裡碾場曬糧。我們站在窯頂和大爺說了會話,大爺大娘一直喊下雨呢,走回院子裡再說,剛炸的油餅回家吃些。

大娘給我們講,地坑院必須要有人住才能牢固,平日裡需要維護,一但沒有人居住會很快垮塌的,現在這個村子已經沒有住這種地坑院了,他老兩口是唯一還在裡面生活的,外地有好多攝影的來她家拍,都說這個院子是寶貝,讓他倆好好守著,他老兩口也住了一輩子離不開了。

這塊地方是通往大爺家地坑院的上面通道,為了不讓雨水順著崖面流進地坑院,院子的主人修了一個收集雨水的小渠,窯洞頂的雨水彙集起來從水泥管這裡流到大路上再流進水渠,為了防止下雨走路地上有泥,還用廢棄的石塊鋪了一條小路。


進入院子的洞坡是這個樣子的,由於正在下雨黃土很泥濘,在進入洞坡的右邊用石頭擺了臺階,防止下雨下雪滑的不好進出窯洞。我們順著臺階往下,通道的中間也是低窪形狀,一部分雨水也會順著流進院子裡的旱井。大娘還一直喊小心一點,我們走慣了,你們不經常走,別滑倒了。大娘在順著臺階往下走,由於今天雨下的不是很大加上最近乾旱,洞坡的黃土雖然泥濘但是還沒有開始流水,下的雨都滲入乾涸的黃土了。

下到大門口的時候大爺已經在大門口等著我們了。並給我們講起了下大雨時候雨水往哪裡流?、大爺的右手有個拐窯。裡面有一個窨,老早以前沒自來水的時候就是用來收集下雨的雨水的,用來喂牲口和豬的。所以這一大段的洞坡的水基本流不進院子裡,就在這裡就給收集起來了。

院子裡的雨水有這個靠著牆根的滲水窨來收集,院子裡的雨水通過照片前面的磚頭堵著的口流入滲水窨,黃土滲水很厲害,沒有特別大的雨水都能及時滲入地下。這場雨不算大,去年連續下了一個禮拜,可是把他忙壞了,家裡的滲水窨都快放不下了。


這個就是院子裡的雨水流進滲水窨的入口,平時用磚頭堵著,下雨了就把磚頭拿開。龐大爺說今年雨水少,天氣旱的厲害,這場雨是個好雨,及時雨,對當前的小麥生長來說,是真正的春雨貴如油。

大爺說他姓龐,自己今年快80歲了,他有3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很孝順,剛才走的是三兒子和兒媳婦今天回來看他們了,還有個兒子就住在窯洞頂,這個窯洞是自己年輕時候挖的,帶著孩子們挖了好幾年,很有感情,在這裡住習慣了,冬暖夏涼也不願意搬出去住,在這裡就挺好的。大夥說老人家一點都不像80歲的人,龐大爺笑著說,窯洞接地氣冬暖夏涼特別養人。

桌子上是他們今天炸的油餅、菜角、還有餡餅,老人說現在生活好了,孩子們啥也不稀罕,孩子們回來就喜歡自己做的吃這些,還熱著你們趕緊趁熱吃。我沒推辭不過,每人嚐了一個,大娘的手藝很不錯。


說話期間大娘在窯洞門口摘起了中午沒摘完的韭菜,大爺坐在裡面的椅子上滿臉笑容地看著,這也許就是老伴的含義吧,相濡以沫的生活了一輩子,年齡大了在一起說說話做個伴多好。

龐大爺大媽的孩子都在地坑院上面的磚房裡住著,孩子們老是嚷嚷著讓他倆搬出來,他老兩口住了一輩子地坑院,哪都不想去,大爺笑這說地坑院冬暖夏涼給我個別墅我都不換。

告別了二老,他們堅持要送我們出來,說路不好走不放心我們,說的我們真是汗顏啊!一直送我們到大路上。衷心希望2位熱情善良的老人健康長壽的生活在他們的地坑院裡。 更多關於地坑院的故事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看更多圖片故事請點贊並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