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中學校長陳薇勇:2019聚焦質量建設 力行銳意改革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層的金堂縣,近年來,通過圈層合作、創新實踐,突破遠離中心城區、教育資源和投入不佔優等現實難題,為城郊區縣教育品質提升提供了“金堂經驗”。本期走進四川省金堂中學校,看金堂中學如何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突破發展困境,創造“低進高出”奇蹟,助推金堂縣實現“提質提能 優教金堂”。

自2017年成都實施“東進”戰略以來,金堂縣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加快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全面提升金堂教育區域競爭力。四川省金堂中學校(以下簡稱金堂中學)作為金堂縣高中學校的領頭羊,在2018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成功創建成為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成立中共四川省金堂中學校委員會;承辦“成都市創建國家級學校安全教育示範區”現場會;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2019年,站在新的起點,金堂中學將如何銳意改革,聚焦質量建設,助推金堂縣加快建成新興文教高地?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學校開學第一課上校長陳薇勇曾強調要重視校園文化對師生的薰陶,建設有凝聚力的“金中人”。

金堂中學校長陳薇勇:2019聚焦質量建設 力行銳意改革

四川省金堂中學校校長陳薇勇

金堂中學文化的靈魂是“溥博教育”,“溥博教育”理念是學校900多年曆史文化的沉澱。“博學多能養成佳士,依仁遊藝勉作通儒。”金堂中學校門口的這幅楹聯,是繡川書院時期時任縣令李淇章為學院親筆題寫的,它說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追求“溥博如天”“人文蔚起”的教育境界,而這種理念放到今天依然不落後,我們非常榮幸李淇章為學校留下了這樣的教育理念,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文化財富。”

金堂中學校長陳薇勇:2019聚焦質量建設 力行銳意改革

金堂中學校門對聯彰顯學校辦學理念

校長陳薇勇認為:“金中的文化就是學校全體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它對師生的影響遠大於管理帶來的改變。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十分濃厚的,從文化走廊、花草裝飾都能夠看出來。現在我們要將學校的文化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主要從“名樹承道”“書鐫金石”“溯根尋源”“根脈流芳”四大主題來展現。”

其中“名樹承道”是從將趙鎮十里大道老校區移栽過來的成材樹木中,選擇其中十棵代表性樹木,給它命名,賦予文化精神。“金中”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有名的教育學者,因此就選擇10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來給樹木命名,比如“謝湜樹”“家珍樹”等,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這些教育文化與現在產生聯繫,對學生產生影響,讓其不斷傳承下去。

“書鐫金石”是在學校裡面建15個書狀雕塑,來對應學校開設的15門課程,這項活動已經在逐步推進了。到時候上面會雕刻代表這門課程的符號標識和書籍封面,來表現各個科目的文化。並且這些雕塑安放的位置也都是學校文化意義需求最大的地方,到時各個點位連接起來,剛好形成一個超大正楷的“書”字,這也表明了學校建設書香校園的文化理念。

金堂中學歷史上有3個校區,分別是城廂、趙鎮十里大道和現在趙鎮中興寺路三個辦學校址。學校打算拍攝、製作學校大門代表性視角實景歷史照片,到時在上面補充上校徽、三個時期的辦學情況簡介,以此來追溯金堂中學的辦學歷史,因此這個叫做“溯根尋源”。

第四項“根脈流芳”,簡單的來說就是在學校的一個圓形花壇內,鋪上從三個校區精選的土;種上象徵三個辦學時期的樹木,即象徵啟蒙精神的香樟樹、象徵進取精神的銀杏樹和象徵跨越精神的桂花樹;澆灌上從毗河、中河、北河採集的三江水。想要表達的是用“三方土、三江水”孕育“金中”人。

通過四項學校文化主題建設,“金中”的文化會更加豐富。這或許也就是金堂中學在面臨生源競爭等困難時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金堂中學的發展都是多方努力的結果,2010年金堂縣委、縣政府投入1.48億元建成學校新校區,為學校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能;2017年為適應新高考,縣委、縣政府又投入1.2億元改、擴建學校,建設校園文化;在課堂教學方面,以知識為立意,學校形成“學力課堂”,改變了以往“填鴨式”教學,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率;通過“三養”課程,學校實現了教育教學的多元發展,挖掘學生的潛在優勢;實行學生自主管理,錘鍊學生才幹……一系列教育供給側改革讓學校走出了質量強教之路,創造出了“低進高出”的奇蹟。

金堂中學校長陳薇勇:2019聚焦質量建設 力行銳意改革

金堂中學新校區校園環境優美

在成功創建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後,學校制定了“四高目標”,來規範日常的管理和教學。2019年學校將在去年的基礎上對“四高目標”進行深化。

一是常規管理的高水平。學校的發展要依靠全體教職工的集體智慧,共同管理,目前學校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已經是第七屆,去年通過新的教職工職稱評定考核方案就是學校管理創新的一項實踐。只有全體教職工站在學校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問題,才能使學校的管理更加的科學。今年學校要求做到常規管理的各項指標都必須是全縣的第一名。

二是高考出口的高質量。2018年學校兩名同學高考分別榮獲了全縣文理科第一名、第二名;重點本科一次性上線429人,比2017年淨增33人;600分以上102人,650分以上有7人…….可以說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今年學校也有一些目標,即在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學校的升學率在一本、重本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力爭有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出現。

三是課程建設的高起點。學校所有的課程建設都要圍繞“傳承歷史、承載現實、影響未來”的基本綱要來進行,這是因為金堂中學有900多年的歷史,文化育人底蘊深厚,要培養“仁之品德、博之學問、遊之技藝、通之能力的人”,課程建設就要根植於學校的教育理念。不僅如此,課程建設還要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吻合,學校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讓課程不斷深化以期對學生產生持續的影響。今年將重點關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著力編更多適合新高考及學生髮展的課程。

四是課堂變革的高效益。學校一直以來倡導的“學力課堂”,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藉助學校資源,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習的能力。老師們要教學生如何學,所以一定要進一步深化“學力課堂”,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在今年的教職工大會上,還專門給學校的老師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加強學習。因為在新高考的大環境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老師的格局和視野都必須改變。

2月26日,四川2019年全省教育工作會在成都召開。會上要求全省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工作,可以說新高考改革“一觸即發”。

新高考改革是一種國家意志,初衷是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新高考改革在考試內容和錄取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變,在考試科目上,全國各省採用了不同的模式,其中一種是由原來的“3+1”模式改為“3+3”模式,即學生除了語、數、外三門必考科目之外,可以在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物理6門學科中,按照喜好隨意選擇3門學科。另外一種是“3+1+2”模式,其中的“1”是指物理或者歷史,“2”即除物理、歷史以外的隨意兩門學科。這些考試模式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

在錄取方式上,新高考改革後大學錄取時將採用的“兩依據一參考”,其中,兩依據分別指的是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成績,一參考即綜合素質測評,參考的是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這些變化對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對於新高考,學校很早就開始在做準備。為了弄懂、理解新高考的要求,近兩年,學校送老師們到浙江、上海等較早開始新高考改革的地區參加培訓、學習。學校的管理團隊就曾到過上海、浙江、廣東、北京、貴州、重慶、江蘇等城市參觀、學習其它學校的做法。而且,新高考模式下的“選課走班”需要更多的教室,今年4月份,學校將有一棟新的教學樓交付使用,屆時能提供60間教室。學校還將在新的高一年級中開展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課程選擇的想法與喜好,為編制新的適合學生的課程做好準備。(作者:馬秀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