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也是小棉袄

刘世和

五年前筹备买房时,我和妻子几乎看遍了大半个城市的所有楼盘,最后终于敲定了两种户型:一种是套二,一种是套三,然后再二选一。两种套型的总面积以及价位基本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套三这种多一个室,但房间的单元面积明显要比套二那种小。

在到底要定哪种户型的问题上,我和妻子产生了分歧。我倾向于那种套二的,不但客厅和主卧、次卧都足够宽敞,而更难得的是紧挨着楼后边就是一个漂亮的街心小花园。

可是妻子却执意要定那种套三的。我扯着脖子据理力争:“这买房子可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房间够用就好,多了也没用!”

“亏你还自称孝子一个,多出的那一室是给咱爹妈(我的父亲母亲)留的。”

听妻子这么一说,我顿时哑口无言,并深感羞愧,但又不甘在妻子面前就此跌了面子,于是,便硬着头皮嘟囔道:“我也不是没想到二老,他们反正早已铁了心地在老家跟小儿子住在一起,即便来也是小住一段,到时候就让咱儿子挪窝儿。”

“那有点不妥,你想啊,在二老心里,那毕竟是他们孙子的房间,不管住多久,都像是客。本来他们就不怎么习惯城市生活,再住得不踏实,那咱这做晚辈的心里也不落忍呀!”妻子白了我一眼,接着说,“而且这个房间二老不住时,还可以做你的书房,如何装修布局都听你的,只是有一点必须听我的,就是一定要放一张双人床。这样,二老一看才会觉得这房间的的确确是给他们留的。有了这张床,他们就会有住在自己家的感觉。”

买了房,把父母接来小住。知道母亲喜欢剪纸,妻子特意买了几张红纸和一把小剪刀放到了屋里,并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上次回老家时您送给我的那些‘腊梅和鸳鸯’,我拿到单位去被同事们好一通疯抢,都夸您的手艺精湛,有好几个最后没抢着,直埋怨我拿得太少呢!这回啊,妈,您就多剪几个呗!”

“好啊!好啊!”母亲爽快地答应着,脸上居然掠过几丝小小的得意。

父亲当了大半辈子村干部,虽然文化不高,生活上却颇有些小讲究,烟、酒、茶,无一不好。为讨老爷子欢心,妻子早在半个月前就东跑西颠地专门买回了几瓶好酒、一条好烟,还有父亲最爱喝的茉莉花茶。一套细瓷小茶具,也是仿照父亲在老家用的那种样式买的。父亲爱不释手地把玩着那套小茶具,笑眯眯地直夸:“好!好!比我家里那套精致多了!”

看到二老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真好像喝了蜜一般。说心里话,妻子所做的这些,就连我这个做儿子的都自愧不如,我所想到的就是请他们下馆子,大鱼大肉地吃,或者给他们钱,让他们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却忽略了人到老年更加想要的那些虽琐碎却无比贴心的关爱。

之后的每一年,二老都会高高兴兴地来住上一些时日。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老两口关着门小声对话,母亲说:“你这死老头子,老埋怨我没能给你生个女儿,老羡慕人家的女儿心细,懂得疼人儿,你看咱这儿媳妇,哪一点比他们的女儿差啊!”

父亲接过话茬,说:“那是!那是!这回我回去可有的显摆了,你放心,老婆子,以后啊,我再也不会埋怨你这个了!”……

当晚,我将二老的对话学给妻子听,并真诚地对她说了声谢谢。妻子居然感动得差点掉了眼泪,她说:“爹妈说得没错,谁说只有女儿才是小棉袄,我就是要让他们体会到,这儿媳妇也是贴心的小棉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