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旅遊業在中國古代完全就是一個催產明星的產業,最著名的和尚大都因為“西遊”而大紅大紫,比如在人民群眾心中有著崇高地位的法顯、玄奘。

但事實上,法顯、玄奘更大的貢獻在於對佛學典籍的傳播,而另一位沒出過國門的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之大甚至使其被毛主席讚譽為“中國佛教的始祖”,這個人就是:惠能

如果你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他的一首偈(jì)語你一定不會陌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不僅是中國佛教禪宗一派的最高境界與極簡概括,也奠定了惠能傳承五祖衣缽而成為禪宗六祖的地位,同時也對於中國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初聞“五祖”、“六祖”這樣的佛教名詞,不禁又生出疑惑,一祖又是誰?是什麼意思?那有七祖八祖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捋一捋前因後果,惠能的一生也便清晰瞭然。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光孝寺惠能剃髮受戒處,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公元526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個人是南天竺國國王的三兒子,後來大家都叫他達摩

達摩是印度禪宗第28代傳人,對於這樣一位異域高僧梁武帝接見他也是情理之中,因為梁武帝本人對佛事也十分虔誠,他不僅三度拋下江山跑去寺廟決意出家,甚至還為中國和尚們開創了一個更嚴格的規定,就是出家人一律不準吃肉(注:在印度早期僧人都是允許吃“三淨肉”的,即不是自己眼見宰殺的肉)。

佛教高徒間的會面,按理說應該相見恨晚才對,但事實上達摩和梁武帝卻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達摩在面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朕登基已來,修了很多寺,算不算功德無量啊?

達摩卻出乎意料地說:無功。

梁武帝一愣,接著又問:為什麼無功?什麼才是真功德?

然後達摩就解釋道:

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可以看出,達摩傳揚的佛法教義旨在教人忘卻得失,探問本心,和梁武帝的表面功夫完全不同。但顯然達摩還沒有想好如何把這個理論大白話於天下,自己是想通了,但是如何讓天下人都看懂他的哲學呢?

於是達摩跑去少林寺後面五乳峰山頂上,在一個山洞裡呆了九年,有了後來的“一花開五葉”,達摩就是“花”,衣缽傳承至六祖就是五葉。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少林達摩洞

然而更客觀地說,達摩是東土禪宗的始祖,但可能不算是把禪宗中國化的創造人。

形象點比喻,達摩帶來了一個概念模型,但做出真正東西的,還是後來人。

達摩圓寂百年後,公元638年,盧惠能在今廣東新興縣出生了。

惠能三歲失去了父親,從此就成為了一個母親相依為命的孩子,沒有機會讀書識字,長大後也只能靠砍柴為生。

然後神奇的一天到來了,惠能在砍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在唸《金剛經》,那人說自己在蘄州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的東山禪寺聽弘忍大師講過法,於是惠能告別母親,徒步了一個月,一口氣跑去東禪寺了。

為什麼惠能會對佛經感興趣呢?我覺得有一個很好的契機是,645年,玄奘西遊歸來,帶回了六百多部佛經,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石破天驚的轟動消息。

在惠能的成長年代,佛教是一個非常醒目的大背景,指不定惠能從小聽說過玄奘後就一直對佛教心存好奇。

面對從廣東趕來的惠能,五祖有意拷問他:汝是嶺南獦(gé)獠,怎麼能成佛呢?

惠能回答道: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其實就這一個回合,惠能那種直接清晰的智慧就已經開始展露。並且他此時的想法其實和禪宗都已經很相似了。

惠能以“行者”的身份在東山禪寺裡住下了,但最初他也只能幹些劈柴舂(chōng)米的力氣活,要論傳位怎麼也數不上他,當時眾人看好的傳位人是五祖弘忍的高徒神秀。然而在五祖佈置下作一首偈的作業後,神秀絞盡腦汁寫下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寫好以後神秀又不敢主動交給五祖,他覺得吧,主動上交顯得自己很在意傳承人的位置,不上交吧又不能展示自己的實力,反覆躊躇以至大汗淋漓還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後乾脆貼在走廊上,等大家都說好的時候再來認領。

其實五祖對這首偈不算非常滿意不說,對神秀的舉動也看在眼裡,他的猶豫糾結,既沒有顯出參悟的智慧,也配不上大師的風範吧。

一般人看來,神秀說的也沒錯,但在弘忍大師看來,他還是徘徊在門口,就差那麼一點。

由此,當這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橫空出世時,刀光火石般確立了惠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這世間終於有人給了達摩一個完滿的答案,而且那麼洞徹,那麼幹淨,那麼明明白白。

惠能得到五祖的衣缽後,便聆聽囑咐連夜趕回嶺南,神秀也黯然離開了東山禪寺。然而另外一些對傳法不服的和尚們卻展開了對惠能的追捕,企圖奪回衣缽。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大庾嶺路旁的衣缽亭,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惠能翻過大庾嶺,在樵夫和獵民當中隱匿了15年。

公元676年,惠能走出大山,走進了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

當他抵達時,恰逢印宗講經,和尚們看到幡在風中吹得亂舞,便爭論“是風在動還是幡動”,惠能一語道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諸位的心在動。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廣州光孝寺

達摩想表達的禪宗,在惠能這裡一步一步地簡化、明晰。

第二年,惠能去了曹溪山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禪寺)。這年,惠能開始弘法,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全新主張,打開了佛教在中國的新大門。

惠能講法極少引述經典,他總是用最淺顯易懂的白話闡述佛家的智慧。他的話語被一個叫法海的弟子記錄了下來,這就是傳之於後世、被學者們奉為處世寶典的《壇經》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韶關南華寺,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我們在清晨抵達南華寺。早晨下了一場大雨,到處都顯得溼漉漉的,時不時還有雨點飄落,讓我們誤以為今天寺廟裡的遊客不會佷多。

然而南華寺的鼎盛香火卻大大超越了我們的想象,某種程度上講,南華寺可能是我見過香客最多的一座寺廟了,畢竟在不是任何節假日的情況下,有如此多虔誠的人們慕名而來,這樣的興旺令人感嘆。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香火鼎盛的南華寺,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惠能在國恩寺圓寂後,其真身像也回到了南華寺。

這座真身像已經保存了1300多年,至今在南華寺的祖殿內,依然可以一睹禪宗六祖入滅前的真容。

六祖造像是以惠能的肉身為基礎,用中國獨特的造像方法——夾苧法塑造的。惠能圓寂前,身披袈裟,雙腿盤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最終坐化圓寂。當真身的水分耗盡時,其弟子先用生石灰將遺體乾燥,然後用泥、鐵、漆等材料將肉身固化成塑像。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南華寺六祖殿,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惠能廢除了用衣缽傳法的規矩,此後也沒有七祖八祖的叫法了,據說達摩祖師事先就講過這個宗法只傳六代。估計是預感到後人遲早要偏離原道、為衣缽廝殺吧。

南華寺、光孝寺等惠能曾經到過的地方都成為人們敬仰之地,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理由。

惠能解決的問題,不止是達摩的心意。可以說,惠能是做了一件有益於佛法傳播的事,也可以說,惠能是讓眾生平等更近了一步,還可以說,惠能讓中國人的精神有了更開闊的進與退

在惠能的頓悟法門之前,人們拜佛的門檻都還比較高,甚至是一些貴族階層才能參與佛事活動。但如果有了“佛性自有”、“頓悟成佛”、“擔水砍柴無非妙道”這樣的收放自如,人人都可以通過對自己反省,對內心探問,在一舉一動間隨時隨地參悟佛道。

作為勞苦大眾,人們終於可以擺脫一些沉重的步驟去尋找智慧和解脫。當然還有一些人為了追求更深奧的佛法教義而禪修苦行,那是另一個話題了。至少作為一位大師,能為芸芸眾生去除一些枷鎖,就已經成就非凡了。

出身寒苦目不識丁的惠能,何以被毛主席贊為“中國佛教的始祖”?

南華寺,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中國一直是一個儒學文化濃郁的國度,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是一個鼓勵人們出世且大作為的教義。儒家講捨得,也講“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但是儒家似乎不太喜歡“失敗”,別人錯了輸了可以“既往不咎”,但換成自己就得“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樣就搞得中國人沒有退路,退了就很難看,被人瞧不起。

儘管我們又發明了道教,有著“往事不可追、來世不可待”的縹緲灑脫,但這似乎又飄遠了,眼下總得要克服過去。

所以惠能的觀點也可以看作是中國精神領域裡的一個很重要的補充,放到現在來說,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裡保持一份善意、一份溫暖、一份寧靜、一份清醒與對自省的要求,都是一種修行。

遇到不好的事情了,不至於對自己一刀封喉那麼狠,也用不著馬上就歸隱南山,這種平和冷靜的心態、出世與入世間的平衡,恰好是惠能告訴我們的。

……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各平臺賬號,搜索“地球旅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