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 我不会停止读书

我想 我不会停止读书

“没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读一本书,就像在阅读一个温暖的春天。翻开书本的那一刻,仿佛在交错的时空中为世界插上了羽翼,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那发自内心的愉悦,是阅读带给生命的馈赠。

上周,我们向书友征集了大家的书中世界和读书故事。整理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快乐。今天,我们从中遴选出了五段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些故事,是读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带给读者的体悟和感动。

我想 我不会停止读书

@啾啾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做过一道阅读理解题,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在下课后去食堂吃饭的事。多年过去,题目早已忘记,但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至今仍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记忆里那满天飘洒的雪花似乎永远也不会停,由于家境贫寒,少年连食堂里最便宜的丙菜也吃不起,一顿饭只有两个高粱馍馍。他避开所有同学最后一个去,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丙菜盆里剩下的油水刮进自己碗里。这背后的一切,是敏感的不想被人看见的少年心事,是一个少年摇摇欲坠随时会崩塌的自尊。

作为90后,时常被人认为是蜜罐里长大的,可我却对饥饿的感受那么清晰。1998年我七岁,洪水吞噬了一切,我睡在随时会漂走的床上惴惴不安。第二年小麦还是青苗的时候我家断了粮,或许这就是真正的青黄不接吧,靠着全村的接济我家还是平安度过了那一年。

没有饭吃的年代,自然没有书读。不过我还是靠着一路苦读最终来到了北京读大学,直到在大学里读到《平凡的世界》,我又记起做阅读理解题的那个下午。没错,那位贫寒少年的名字叫孙少平。令人没想到的是,经过那么多年的兜兜转转,他还是来找我了。我想,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意义吧。无论人生的处境有多么困顿,它都能带给你一缕光亮,引领你穿过生命中的无数迷雾,引领你越过人性中的无数沼泽,让你不会迷途。

最后,以孙少平写给妹妹的信中的话作结语吧: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LYB

曾经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人生不设限》是我读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书之一。作者力克·胡哲是一位没有四肢的战士,是顽强生命的代言人。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也刚刚遭遇车祸,亲身感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十年后,孩子会读书了,我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他,还在网上找了作者演讲的视频给他看,他非常受鼓舞,不再纠结于自己的种种小不幸,也由衷地感到生命的意义非凡。今年力克·胡哲将再次来到上海,我打算带孩子去现场听演讲,希望他一生都能珍爱生命,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无惧无畏的精神力量。

@Grace

再有两个月,女儿就满十周岁了。从七八个月开始给她读书到现在,已整整九年,在这九年时间里,我带着她从认识色彩的单页纸读到《婴儿画报》,从《婴儿画报》到《幼儿画报》,再到《我爸爸》《我妈妈》《疯狂星期二》《不一样的卡梅拉》等各类中外绘本,虽然已过去多年,但这些绘本的名称与内容至今都记忆犹新。然后从低年级的《桥下一家人》《爱上读书的妖怪》《八十天环游地球》,到现在的《论语》《大学》《苏东坡传》……。如今的她,已经养成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业余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与书为伴。

每次出游,她都要带着一摞摞的书。记得去年我们坐火车去昆明,一周的时间她竟然要带六本书,说实话,有时候很不想带这么重的物品,可她坚持,并且说:“你们不愿意给我带,我就自己背着!”终于,回来的当天在火车上完成了最后一本书的阅读。

最后,我想将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送给诸位,一句是我不让她看书时,常反驳我的话“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另外一句是,常有人问她,xx书你看得懂吗?她的回答通常都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燕南飞

高三那年,我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因为教材订少了,我没有买到《中国古代史》的课本,只得每天晚上向同学借书看,但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于是,我决定将书上的内容抄下来,这样不仅解决了没有书的烦恼,也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中国古代史》的课本是按朝代顺序编排的,我觉得这样抄书太没有趣味,想改编一下,我就将书从头至尾翻了几遍,发现每个朝代里都是分成大致相同的专题来讲,那我为何不在抄书的时候直接按照专题来抄呢?(虽然不一定合理)我尝试写下了第一个专题:语言文字,很快就完成了。此后,按照这个方法,10万余字的课本被我重新分成13个专题编写了一遍。

1994年的9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晚上都要抽出四个多小时来抄书。放学回家,快速洗漱,关起房门,开着鸿运扇,翻着课本,认真摘抄、编写。其实抄了半个月,一拿起笔,脑海中已满是整本书的内容了,原来还曾怀疑书上说某位大家引用文字哪一页哪一行张口即来,这时我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感觉,的确是烂熟于心。而且上课时我几乎不需要课本,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内容,会迅速在我脑海里浮现。

这次抄书给我带来无穷的益处,不仅点燃了我的学习激情,使我的历史成绩直线上升,也改变了我读书学习的思维方式——不盲从。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想说“书非抄不能读”,抄的过程其实就是深读细思的过程。

@文彬

我读书是被“逼”的。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抄了同学的一篇文章应付周记,被语文老师要求:“每天写日记,句子每天不能重复”,搞得我不得不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学着练笔。读到四年级时,周边邻里的书都被我借来看完了。我就靠去县城卖些山里的小玩意儿换钱,然后到废品收购站称旧书回家看,《花溪》《收获》《当代》《山花》《十月》《星火》等文学类杂志都被我买回来阅读过。我还记得当时的旧书是四毛钱一斤,那时的书纸质轻,一斤能称一摞。而今家里还收藏着一本从收购站里淘回来的线装繁体《红楼梦》,算得上是古董了。

我的阅读不像收藏家那样喜欢搞专题,比较杂,什么书都看。有段时间感觉自己工作中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还专门阅读了一些专业书籍,甚至去考了几个专业证书。

写日记和阅读带来的好处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直到今天,我都对当年的语文老师满怀感激。

@传奇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在下意识地培养我的阅读习惯。我们上幼儿园时,并没有绘本的概念,大家看的最多的就是连环画,到现在我家里还放着当年看过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鲁滨逊漂流记》。上了小学之后读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后来又读过《格林童话》等书,那时候睡前如果不读个故事,总觉得这一天像是没过完似的。到了中学时代,除了一直在看一些文学名著,还接触到了大量的青春文学和武侠小说。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去模仿写作,记得上高中时,我不仅会给杂志投稿,甚至模仿市面上的杂志,做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还认真地写了卷首语,今天再翻看,已经读不下去了。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热衷于读故事,看了很多小说。而现在的自己,更倾向于表达观点,钟情于有思想的图书,还会经常将好的观点和表达摘抄下来,反复琢磨。

我今年26岁,我想我不会停止读书。

(本次活动一经发出受到了广大书友的积极响应,由于投稿人数较多,一些故事篇幅较长,我们摘编了其中部分精彩的片段与大家分享。文中图片来自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