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有些人,不需要教育,就喜欢干大事。

这句话放到郭台铭身上,恰恰正好,从一名生产塑料制品的小老板,到成为世界知名的代工巨头富士康的掌舵人,他成就了无数的商业“神话”。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如今,69岁的郭台铭在妈祖的指引下又宣布放弃百亿身家竞将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一职,继续发光发热。

他这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69年回首,恍如隔世。

01

借机创业

1974年,郭台铭经朋友介绍得知,有个外商有一批塑料零件的订单,急需找工厂生产。

当时,虽然台湾的航运贸易正蒸蒸日上,但在航运公司工作的郭台铭认为,只有开工厂才能发展出更好的事业。

所以,郭台铭借这次机会从母亲那里借来的10万台币,和朋友一起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接下了外商的这笔订单。

但鸿海初期并不顺风顺水,工厂盖起来之后,公司却穷到连模具都买不起,郭台铭四处找模具厂帮忙,千辛万苦生产搞起来,不到1年光景,又遇到石油危机,经济凋零。

面对步入经营困难的鸿海,朋友股东陆续洗手上岸,留下郭台铭一人支撑局面。但“光脚不怕穿鞋的”,电视机按钮做不下去了,那就换一个。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之后,郭台铭了解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主流电器设备,而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器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于是,他再向岳丈借了70万,将公司业务由先前的电视机旋钮生产转向做计算机的连接件,咬紧牙关要突围。

“我们做计算机连接器有什么优势?我想最大的优势就是,至少我们还有制造技术,这比我们创业时什么都不懂好多了!”郭台铭在内部会上给员工打气。

1981年,面临转型的鸿海成功开发连接器产品。借此,郭台铭正式做起了计算机生意,并以“量大、底价”的策略快速占据市场,扩大规模。

02

三次转折

从连接器“干到”代工巨头

艰难转型之后,郭台铭认为鸿海的过去可以称为“制造导向”时代,即以自己的制造能力来衡量做什么业务;而现在,鸿海应该走向“市场导向”时代,即市场需要什么产品,自己就做什么业务。

次年,公司改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从“制造导向”转型成“市场导向”,这是鸿海的第一次重要转折。

方向对了,接下来的鸿海一骑绝尘。1985年入选台湾制造业1000大公司并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郭台铭又创出“FOXCONN”品牌,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富士康”。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说到富士康,1988年是个绕不开的年份。这一年,郭台铭带着他的厂子踏进了大陆市场,当时大陆经济刚开始发展,人口红利逐年增加,人员成本和建设投资远比台湾低得多,富士康在大陆也迎来了快速扩张期。

随着郭台铭一句:看得见的土地我全要了。鸿海的第二次转折来临,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30余个鸿海科技工业园平地而起,规模甚至能一年翻好几倍。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背靠更低的成本,更大的资源后盾,和急速增长的制造大军,郭台铭不断挑战量大、价低的更高境界:“赤字接单,黑字出货”, 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赤字接单”,通过成本控制让自己获利,即“黑字出货”。

这时候,鸿海发展历程中最至关重要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苹果上一任掌门人:乔布斯。

90年代中期,乔布斯为了拯救市场地位急速下滑的苹果,推出了iMac电脑,半透明的外壳和糖果色在当时来说是一大亮点,但也是一大难题。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而当时的苹果已经没有资金能力建设制造工厂,乔布斯开始谋求找寻代工厂这条路子。

但因为外观和外形在当时四四方方的电脑中显得格外独特,很考验代工厂商的成本控制能力、量产能力和模具研发能力。

经过苹果的多方比较,这个“烫手山芋”最终落到了富士康手里,一番研究之后,富士康采用一体成型的解决方案,品质好,报价低,苹果方面非常满意,大量的iMac订单蜂拥而至。

这也是鸿海迎来的第三次重大转折点:成为苹果供应商。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在这之后,鸿海更是拿到了第一代iPhone的生产订单,其结果,正如我们如今所知,苹果手机的市场一路飘升,成为了智能手机时代的“王者”,而鸿海则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代工巨头,市值超一万亿。

03

要想生存,先学竞争

苹果给了鸿海生存的能力,而鸽子则教会了郭台铭竞争的本事。

在鸿海走入正轨之后,郭台铭每年夏天都会带着女儿去公园喂鸽子,有一年突然看见禁止喂鸽子的牌子,询问管理员后才得知,因为公园的鸽子常年被游客喂养,失去了觅食能力,冬天游客减少之后,鸽子失去了和其它鸟类抢食的能力,大部分都饿死了。

一件小事,却让郭台铭如当头棒喝,那一刻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生存,就要先学会竞争。

如何增加鸿海的竞争力呢?郭台铭曾说:“

不会就要学,不懂就要问。哪怕你是抄袭,你也得抄个明白,想保住面子的人,最后可能会连里子也输掉。”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而郭台铭进军大陆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及“建立最强的制造基地,打造长久生存能力”,现在看来,鸿海成为世界第一的代工厂,收揽无数巨头的订单,也正是因为旗下富士康强大的加工能力。

之后郭台铭也一路马不停蹄的扩厂,再扩厂,同时也把制造能力不断多元化,一直涉及电子行业全链条,无论是加工零件还是加工成品的订单,富士康都能统统消化。

时至今日,除了台湾本土的另一家代工厂和硕能与之一战外,鸿海的代工能力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

04

跟着这样的人

有“打天下”的感觉

“一放假就会生病,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也是郭台铭对自己69年人生的总结。

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时郭台铭曾说,“现在资源、资金、资讯如此发达,机会遍地都是,人也都聪明,关键就是看你有没有决心、毅力。如有这种精神,就算这个事情不成,还有下个事情,下个事情还不成,再下一个,总能成。”

除了拥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外,在创立鸿海四十几年的时间里,郭台铭还经常被指责霸道,独裁。他不但不拒绝这样的评价,还不断强调:挑老板的时候,越严厉越凶的人越要跟!

而对于高层主管,郭台铭的要求更为严格。他随时向他们提问,如果答不上来,骂人的话立刻脱口而出。那些千万富翁们,照样要在会议桌前罚站。

就比如曾被形容是“鸿海战将”的谢冠宏,就因身在飞机上,无法立刻赶回公司开会,被郭台铭当场开除。

原本想要在鸿海营业收入突破“一兆”新台币退休的他,一次又一次的“食言”,古稀之年依然为了上百万员工而奔波。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如今古稀之年的他经常会被问起:“赚了这么多钱还这么努力,是不是脑袋坏掉了?”

对此,郭台铭总是哭笑不得,他说:“我不图什么享受,我真正在享受的,是自己达成工作目标的成果,而不是钱带来的物质和个人享受。”

一位和郭台铭共事几十年的高管曾公开表示,跟着郭台铭,有“打天下”的感觉。

富人各有各的烦恼,但有同样的憎恨,同样家大业大的任正非也曾说,一个人和组织的最大敌人是“怠惰”,人倾向于享受安逸,没有人会找苦吃、找罪受,但如果一个人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厂区堪比125个“紫禁城”,华为人数的6倍,郭台铭的商业神话

这些在今天被人熟知的企业家,不管起点如何,无不是战胜了自己熬过了苦难,方得今日之彩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