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將領黃維軍事水平到底怎麼樣?

天翼用戶58944


黃維教書的水平應該很厲害,屬於是趙括那種類型的人才,講起兵法來頭頭是道。只要聽過他講兵法的人,就肯定覺得這個人是打仗的高手。

蔣介石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在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為了幹一票狠的,他就把所剩的所有嫡系部隊,編在了同一個兵團裡了。

這個兵團就是大名鼎鼎的12兵團,人馬正好也是12萬。

當初12兵團組建好的時候,蔣介石就為找統帥大為頭痛。論軍事才能,肯定是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是,白崇禧不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恰恰相反,他是蔣介石政治上的對手。

這麼一支重要的軍隊,肯定是不能給白崇禧統領的。

白崇禧不行的話,胡璉其實也不錯,但是,胡璉資歷尚淺,若是讓他帶領12兵團,白崇禧首先就不服氣。因為他們兩個互相誰都不服誰,所以胡璉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還真沒有合適的人選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綜合各方勢力的矛盾,蔣介石選擇了黃維。

黃維是在教了十幾年的書之後,臨危受命,又去戰場上打仗的。

當他接到蔣介石的任命後,他自己就說自己不行,擔當不了這麼大的責任。但是,蔣介石說他是可以的。

黃維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出來打仗了,而且他還告訴蔣介石,我就當三個月的12兵團的統帥,之後你在找合適的人選。

可惜的是,黃維不知道的是,他這是自己生涯裡,最後一次帶兵了。

因為黃維長期離開戰場,已經不知道國共兩黨戰鬥力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所以剛一開始出兵,黃維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蔣介石派是讓黃維帶著12兵團是去打淮海之戰。

此刻,淮海戰場上,我黨的作戰的部隊有兩大兵團,粟裕,陳毅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和劉伯承,鄧小平等人帶領的中原野戰軍。

因為淮海戰役打響,前線戰士吃急,蔣介石催的緊。

黃維帶上兵團,就選小路走了,畢竟下路走起來可能會快一些,不用繞路。

但是,小路有好處,也有壞處。當時他的部下就給他建議,一定要走大路,因為他們的重型武器大炮,坦克什麼的,走小路容易遇阻,而且還不能發揮全兵團美式裝備的優勢。

可以說這個建議是很正確的,黃維就擺在了沒有聽從這個建議上。

黃維沒有聽,他覺得就解放軍的那三槍兩炮,根本沒辦法和他們比。

結果這一路上走來,十分的艱辛,溝溝坎坎,山山河河的,沒有少讓黃維耽擱時間,關鍵是,這一路上他們一直都有受到沿途解放軍的侵襲。而且解放軍絕不戀戰,打了就跑,這讓黃維大為苦惱。

等黃維好不容到達安徽蒙城,想要一展身手的時候。

蔣介石來了急電,黃百韜兵團已經被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給圍困了,情況十分緊急,若是再不去救,有可能救黃百韜兵團,就會全軍覆沒了。

蔣介石的命令黃維不敢不聽,所以,剛紮好的營,不得不在撤掉繼續前進。

黃維的12兵團,早就被劉伯承給盯住了,劉伯承有個大膽的想法,想要把黃維的12兵團全部給吃掉。

也就是說合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兩個兵團的力量,來吃掉一個黃維。

因為黃維在路上耽擱了時間,這就給了劉伯承佈局,殲滅黃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劉伯承開始調集大量的兵力,來雙堆集想再這裡扎一個口袋陣,把黃維的兵團全部給吃掉。

粟裕很給力,在黃維掉入劉伯承佈下的口袋陣之中後,他早已把黃百韜兵團給滅了,然後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就來支援劉伯承了。

就這樣12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然後被,華東野戰軍和中原解放軍調著打。

期間,黃維又犯了一系列的指揮上的錯誤,最終,導致他的12兵團,起義的起義,投降的投降。

就連黃維也被俘虜了,黃維作為統帥,這一次的失敗,他要負很大的責任。

所以,很多他的部下,都把國民黨的失敗,推到了他的頭上。一步錯步步錯的黃維,說實話他的指揮水平,也就是趙括第二。


史學達人


黃維國民黨高級將領,屬於土木系成員,畢業於黃埔一期,後倆在1397年又到德國深造一年,回國後的黃維參加過抗戰。黃維是教書的出生,迷信書本,墨守陳規,打仗老愛在書本上找依據,動不動就是“兵法雲”爾爾,所以是國共雙方公認的“書呆子”將領。

黃維的成名之戰是抗日期間的“淞滬會戰”。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9月下旬,黃維接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職,率部抵抗。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黃維生生守了一個星期,打到最後黃手下的三個團長,一人戰死二人重傷,師部除一個電報員,連文書、炊事員都拿槍上去了,戰後整編,活著的人連一個團湊不上。 可見黃維打仗還是很有血性,不怕犧牲。

此戰之後不久黃維於1938年,升調第十八軍軍長,十八軍是陳誠的嫡系部隊,正所謂“土木系”,十一軍為土,十八軍為木,黃維能成為十八軍的軍長,就已經成為了陳誠土木系的核心成員,但是成為十八軍軍長的黃維在任上幹了一年就被調任到其它軍隊。

1944年黃維開始教書生涯,擔任“知識青年從軍青年軍編練總監部”的副總監,培訓學員達五六千人之多。如果說黃維一直教育學員對黃維而言也是比較好的結局,因為黃維的軍事指揮能力死板,不能應付戰場上的隨機應變,可以老蔣不讓。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組建十二兵團,主要力量為陳誠土木系的十八軍,此時最適合作為十二兵團司令的就是時任十八軍軍長鬍璉。胡璉有著“狡如狐,猛於虎”的說法,在解放戰爭初期,劉伯承和粟裕對胡璉都沒有佔到便宜,劉伯承當年為了消滅胡璉的一個團,幾乎用上了三個縱隊的力量,所在在解放戰爭初期,晉冀魯豫和華東的解放軍基本都是避開胡璉。

作為眾望所歸的胡璉卻沒有成為十二兵團司令,只擔任了一個副司令,而司令就落在了黃維是手中。因為十二兵團的建制將會放在國民黨華中集團,而華中集團的老大是白崇禧,白崇禧又對胡璉有成見,所以為了各派利益間的平衡,蔣介石就將教書的黃維拉出來擔任十二兵團司令,胡璉一氣之下告病休假。

1948年11月6日,解放軍發起淮海戰役。黃維遂率第十二兵團於8日由駐馬店出發,經蒙城、宿縣向徐州靠攏。一週後,到達阜陽。20日上午到達澮河以南地區,發現解放軍已經沿澮河佔領陣地,黃兵團再前進已不容易。遂將兵團司令部進駐南坪集。此時,解放軍乘虛佔領蒙城,切斷了第十二兵團的退路。25日,解放軍在雙堆集地區將運動中的黃維兵團四面包圍。最後十二兵團全軍覆沒,兵團司令黃維被俘。

黃維的整個軍事生涯來看,黃維有著為黨國犧牲的準備,有血性,不拍犧牲,但是他打仗墨守成規,不懂變通,軍事戰場上的臨機決斷不足,軍事水平比胡璉、邱清泉、黃伯韜還有差距,比起杜垏明和王耀武的差距就更大了。


帝國烽火


黃埔一期出身的黃維,能進入黃埔軍校是經方誌敏安排經由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負責人介紹的,青年時期的黃維以共產主義為信仰。

個人認為,黃維的軍事實戰水平和軍事理論素養在蔣軍中皆屬上乘,人品更沒的說,是條好漢!他在雙堆集的戰敗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失敗,更多是他所屬的集團政治上的失敗。

電影《大決戰》中的黃維

黃維是“小委員長”陳誠“土木工程系”的骨幹成員,在28歲那年成為陳誠起家部隊十一師的旅長,30歲接任陳誠成為十一師師長,34歲成為十八軍軍長。十八軍是什麼概念?你懂得。如果黃維軍事素養不行,陳誠能讓他當基本部隊的軍事主官?要知道軍隊就是陳誠這樣的政客的第二生命!

讓黃維打出聲威的正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血戰羅店”,在友軍幾乎崩潰的境況下,他以六十七師師長的身份率部死守羅店整整一週,連師部直屬人員全都上了前線,戰到最後全師只剩一千多人。黃維也正是在血戰羅店後被提拔為王牌十八軍軍長,這可是實打實打出來的!

血戰羅店士兵

隨後黃維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在家鄉江西有力抗擊了日軍,粉碎了日軍迂迴德安的計劃,為德安大捷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些都說明,黃維還是很能打的。說他書呆子,一方面指他剛正耿直堅持原則;二是他確實軍校讀的多,搞軍事教育也多。

黃維先後讀了黃埔軍校,陸軍大學,還曾去往德國深造軍事,兵書讀的多。再者他1939年任中央陸軍軍校教育長;1944年任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副總監,蔣掛名總監;1947年還籌備創建了以西點軍校為樣板的新制軍官學校,擔任校長。

雙堆集戰場

至於後來黃維被蔣從學校拉出來就任新編的十二兵團司令長官,在雙堆集被我軍圍殲全軍覆沒,黃維本人也成了俘虜,已經是非戰之罪了,換誰都無力迴天。



司馬砸光


黃維是陳誠土木系的骨幹,成名很早,抗戰時期戰功卓著,所以晉升也比較快。他在抗戰之初的羅店作戰中就表現非常突出,但主要是勇猛。相比後來的十八軍軍長鬍璉,黃維的表現是勇猛有餘,而機警不足,在需要臨機處置的時候,他的反應往往會慢一拍。至於書呆子的說法,主要是說他為人處世的風格,打仗肯定不是這樣。

淮海戰役期間,黃維奉命東援徐州,起初的命令是讓他向東去參與救援黃百韜兵團,但在進入安徽蒙城附近時,即遭到中野層層阻擊,解放軍在沙河、渦河、澮河等地節節抵抗,誘敵深入,黃維始終未發覺中野的戰役企圖是圍殲他的整個兵團,等到黃維發覺有問題時,已經陷入中野設有堅固工事的袋形陣地,無法突圍了。

起初,黃維認為當面的解放軍只是負責阻援的中野六縱,所以碰到解放軍沿河抵抗,黃維就命令自己的軍隊迅速擊破,繼續前進。一直到在渦河渡河戰中,十八軍的一個團從繳獲的解放軍的文件中才發現,解放軍這次的企圖不小,和以前完全不同。十八軍軍長楊伯濤發現情況異樣,尤其是解放軍一改以往戰法,這次設置了堅固工事,而且遇到的解放軍並非阻援的中野六縱,而是中野主力,甚至連桐柏山區的游擊隊都趕來了。

十八軍是黃維兵團的核心主力,楊伯濤發現情況不對後,馬上向黃維報告,之後商量了一個蒙城作戰計劃,仍然是沿用胡璉之前指揮時期的“核心機動”戰法,依託蒙城,構築堅固工事,以一部分部隊與解放軍保持接觸,把拳頭抱起來,尋找目標,確定目標後再重拳出擊,前進時先佔領前方有利地形,作為新的核心,逐步躍進,穩紮穩打。

但按照楊伯濤的回憶,這個計劃做好後,剛巧互聯時期的兵團參謀長蕭銳突發急性盲腸炎,被緊急送往蚌埠治療,由副參謀長韋鎮福負責制訂作戰計劃,而韋鎮福初臨戰場,經驗不足,這是黃維兵團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熟悉胡璉那套作戰方式的人走了。黃維本人離開軍隊前線已經五年,資歷雖然很深,但沒有參與此前的解放戰爭,對解放軍作戰風格並不熟悉。

不過,這個方案呈報統帥部之後,並未得到批覆。黃維本人的想法則是向蚌埠轉移,與李延年兵團會和後,再向北進攻,但同樣未能得到統帥部的批准。而當時黃百韜兵團被圍困再碾莊圩,等著黃維解圍,所以黃維兵團的這些計劃都未能執行,只能繼續奉命向東攻擊前進。一直到在澮河阻擊戰中遇到解放軍頑強阻擊,黃維才發現自己正在掉進中野的包圍圈。

渡過澮河到達南坪集之後,黃維召集楊伯濤和兵團副司令、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開會,商討下一步的行動方向。黃維這時候才發現情況已經非常嚴重,有全兵團被包圍的危險,楊伯濤又給出主意說,這時候只有東南方向尚未發現解放軍,整個兵團應該迅速向東南轉移到固鎮,和李延年兵團會和,固鎮和南坪集之間距離只有八十里,急行軍一天可到。

這時候是十一月二十一日深夜,一直到十二點,黃維終於下定決心,變更部署,向東南方向轉移,跳出解放軍的包圍圈。楊伯濤回到十八軍部署完畢後,又回到兵團司令部,但這時候黃維突然又猶豫不決了,原計劃凌晨二十二日五點就開始行動,一直拖到中午十二點黃維還沒有下令,等到下午四點才開始行動,這個關鍵時刻,黃維自己耽誤了是一個小時。楊伯濤認為,如果按照原計劃行動,這十一個小時,可能已經走了六十里了,接近固鎮,就不那麼容易被解放軍包圍了。

下午四點才開始轉移行動,但是到六點的時候,因為當時已經是冬天了,天黑得很早,這時候能見度很低,黃維兵團的重裝備和大量汽車無法在野地裡繼續前進,所以黃維又決定在雙堆集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行動。結果就是這一夜,中野趕到了雙堆集,到二十三日黃維命令部隊繼續向固鎮前進時,中野部隊源源不斷的趕到雙堆集,包圍了黃維兵團。

被包圍之後,黃維認為,自己有重武器火力優勢,所以突圍還是有希望的,就下令採用滾筒戰法,邊打邊走,繼續向固鎮轉移。十八軍奉命強攻,試圖在中野的包圍圈上打開一個缺口,突圍而出。但解放軍頑強阻擊,並沒有能夠打開缺口。而且,這時候黃維又接到命令,要求死守待援,不許黃維突圍,黃維只好就地堅守待援。楊伯濤說,這時候黃百韜兵團被殲滅的消息早已傳遍,所以聽到死守的命令,十二兵團的軍官都認為,死守就是守死,毫無機會了。

整個這個過程裡,黃維表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反應遲鈍。十多萬人的大兵團,他的判斷和決定決定這些人的生死和前途命運,但在關鍵時刻,他卻始終沒有發現中野的戰略企圖,等到他發現了的時候,已經掉進了中野事先已經預設好的陣地。之後雖然從南坪集轉移到了雙堆集,但這個轉移過程中又遲疑不決,失去了最好的突圍機會。等到決心在雙堆集死守待援的時候,部隊已經損兵折將,建制也不完整了,只有第十軍和十八軍比較完整,其它部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守的時候不守,該突圍的時候不敢抗命突圍,只能坐以待斃。這是不如之前胡璉的表現的。黃維這一點和杜聿明在被包圍之後的狀態基本上是一樣的,在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遲疑不決,坐失機會,最後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軍隊。

至於影視劇裡的橋段中,黃維在被俘後表示不服,認為自己的部隊還未展開,就被解放軍包圍了,以顯示其書呆氣,其實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從確山出發之後,十二兵團在沙河就已遇到解放軍阻擊,之後再渦河、澮河都遇到了解放軍的阻擊,整個兵團始終處於攻擊前進的狀態,並不是被解放軍突然包圍的。而且,解放軍是且戰且退,誘敵深入,黃維自己沒有發覺這是陷阱罷了,這是他對戰場態勢的判斷不夠靈敏,之後又多次措施機會、耽誤時間,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蕭武


黃維是黃埔一期畢業,陳誠土木系的得力干將,參加過東征、北伐、“圍剿”紅軍、抗戰,最後在解放戰爭淮海戰役中被俘。

個人覺得黃維在國民黨將領中不算突出,也不算太差,中等偏上還是有的。

理由有二個:

第一,黃維膽略過人。他的成名之戰應當是1937年血戰羅店。當時,黃維任是十八軍六十師師長,奉命防守羅店。

大家知道,羅店在淞滬會戰中被稱血肉磨坊,黃維硬是守了一個星期,全師傷亡殆盡,連師部非戰鬥人員都上了前線。

這一仗充分體現了黃維的勇猛和韌勁。這雖然不是衡量指揮藝術的標準,但卻是基礎。

至於淮海戰役,主要國民黨軍內部出了問題。當時,黃維雖然被圍困,但他提出以四個師齊頭並進的打法還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

正因為如此,地下黨員廖運周才主動要求打頭陣,然後臨陣起義,打亂了黃維的部署。

第二,以黃維的性格,能如此受到重用,足以證明其能力。

黃維性格迂腐,從不拍馬屁。

抗戰時期,杜聿明入緬作戰失利回到國內。前來部隊點驗損失的正好是黃維。杜想讓這個同學照顧點,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

這樣一個書呆子脾氣的人,先後受到蔣介石、陳誠的賞識,如果沒有一點真本事,是不太可能的。

在國民黨集團,像黃維這樣清正廉潔、不拍馬屁的將領非常少見,即便如此,黃維還能做到中將兵團司令,說明著實有過人之處

至於黃維“書呆子”的來歷,看他性格就知道了,他有文化,又過於耿直,不善於變通。

黃維被俘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認罪,認為這只是各為其主,如果國民黨勝利了,那他就是有功之臣。

在戰犯改造所,他利用業餘時間固執地研究不可能實現的“永動機”。

最後,他是最後一批被釋放的戰犯,思想頑固可見一斑。


鄣南煮史


黃維的軍事水平,只能呵呵了!

黃維是江西人,經方誌敏介紹進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一期學員,他的同學宋希濂,後來成為了殺害方誌敏的劊子手!

1938年,黃維34歲,擔任了18軍軍長。黃維在國民黨陳誠的土木系混的風生水起,卻沒想到這個貌似強大的紙老虎,早晚有一天會滅亡。

黃維主要參加了幾次戰役,給你一一分析。

1,淞滬會戰期間,黃維擔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羅店之戰中,黃維面對日軍瘋狂進攻,死守一個星期,羅店成了“血肉磨坊”。黃維手下的三個團長,一個戰死兩個重傷,連文書、伙房都上戰場了。戰鬥結束,一個師只剩下一個團不到。黃維一方面獲得了忠勇敢戰之名,另一方面也獲得了“書呆子”的名聲。

黃維的“書呆子”戰法完全符合國民黨將領群像,一方面死戰不退,另一方面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只能評一句——精神可嘉,水平太差!

1939年,黃維和關麟徵交惡,因此被雪藏。

2,1948年,長期從事軍隊訓練工作的黃維被啟用,參與了淮海戰役。黃維擔任十二兵團司令實在是逼不得已。因為原定的兵團司令是黃埔四期的胡璉,但蔣介石害怕胡璉鎮不住一期二期的老師兄們,只好讓黃維當了兵團司令。黃維兵團下轄四個軍,即第十八軍、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八十五軍以及第四快速縱隊,實力相當雄厚。可是黃維11月8日離開駐馬店,25日就被困在雙堆集,國民黨不斷空頭物資,將士們說,不要物資就要胡總司令(胡璉),可見黃維有多渣。21天后,黃維兵團被全殲,胡璉等人逃脫。

黃維長期擔任軍校教官,突然擔任大兵團作戰,難免出現猶豫寡斷貽誤戰機的情況,這是蔣介石陳誠的重大失誤。可是黃維關鍵時刻不知道重用羅廣文胡璉,放手部下去做,這就是黃維的問題了。

被俘虜後,黃維成為新中國被改造的國民黨戰犯,後來特赦後呼籲兩岸對話統一,也算是發揮了餘熱。

我覺得黃維在黃埔一期將星如雲的大背景下,實在是有點太水了,你覺得呢?


歷史知事


黃維的軍事水平,正道有餘,應變不足,忠勇有餘,詭謀不足,“書呆子”的稱號非常合適。

黃維(1904-1989)作為黃埔一期生,從軍二十餘年,為人堂堂正正,鐵面無私而又有些書呆子氣。軍事領域,黃維是一位正將,打仗勇猛,有條有理,但智謀並不是很出色。可以頑強堅決地完成上級部署的任務,但是遇上更復雜的情況也可能應變失措。“書呆子”其實未必是個貶義詞。

下面簡單回顧下黃維的從軍歷程。

黃維是在方誌敏的安排下進入黃埔一期的,曾參加北伐、東征,國共分裂後成為陳誠的嫡系,1932年擔任18軍11師31旅旅長,1933年升為11師副師長、師長,期間參加了對蘇區的第四次、第五次圍剿。

抗戰爆發後,黃維任18軍67師師長,在淞滬之戰的羅店之戰,面對日軍猛攻,黃維堅守了一週,三個團長一死二重傷,指揮部的文員全部持槍上陣。此戰充分看出黃維敢打硬仗的虎將本色。

1938年,黃維升調第十八軍軍長,在會戰中與日軍大戰。1939年又任54軍軍長,在雲南防範日軍迂迴。後因與9集團軍司令關麟徵(黃埔一期同學)矛盾,調任中將高參(其實就是閒居)。

1944年,黃維調任青年軍編練副總監(總監羅卓英),主持工作一年多,編成青年軍三個軍,成為國府後期的精銳。1947年黃維又先後擔任31軍軍長、國防部聯勤總部任副總司令和新制軍官學校校長。可以看出,黃維軍事理論和事務性工作確實有一手,書呆子當校長也很合適。

1948年8月,國民黨為了應對淮海大決戰,匆忙建立了12兵團,彙集國軍四個軍精銳部隊,被稱為“王牌中的王牌”。書呆子黃維被從校長寶座拉過來擔任司令。副司令則是黃埔四期的胡璉。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雖然擁有優勢兵力,但各部相互推諉,臨敵躊躇,唯有黃維帶著12兵團,一頭從華中向徐州猛衝過去。當然,最終黃維被包圍在雙堆集,遭到解放軍圍殲。

為此,12兵團的將領都罵黃維,說要是讓胡璉帶隊,絕不會這樣。這話說的沒錯,胡璉的特點就是滑頭,行軍緩慢而謹慎,換成胡璉帶隊,只怕等到淮海打完,12兵團還出不了華中剿總轄區呢。這樣至少還能保住12兵團。

(帥氣的黃維)

可是,國軍之所以輸給解放軍,除了政治原因外,不就是因為胡璉這樣精緻的人太多了,黃維這樣呆的人太少了麼?個個都只圖保住自己勢力,救援友軍其徐如林,遭遇大敵撤退如風,結果優勢兵力成為一盤散沙,被解放軍各個擊破。要是國軍個個都是黃維,至少不會崩潰得這麼快吧。

當然,黃維在奇謀方面確實比較短板,這也和他為人方正有關。國軍中都知道黃維是個鐵面無私沒趣味的人,杜聿明、俞濟時這些人都不敢在他面前犯戒律。因此,他也看不穿廖運周的計謀,被廖運周不但帶著一個師起義,還匡走了不少大炮坦克。

總之,黃維作為軍人,稱不上一流名將,但算得上一個可靠的二流猛將。在一個健康的軍事體系中會很好發揮螺絲釘的作用,但在國軍這樣一個四分五裂、各懷鬼胎的團體裡,這是委屈了。

最後多說一句,黃維為將,為官都是無可指摘的,但私生活方面卻值得商榷。他自己願意搞永動機是他的事,但是讓他夫人為此含辛茹苦這麼多年,丈夫的職責是缺失很嚴重的。

(黃維發明的永動機)


巴山夜雨涮鍋


黃埔一期生的身份充分說明了這位國民黨將領特殊的出身,做為中國近代乃至世界近代都聞名於世的黃埔生,他絕對算一位合格的將領。因而軍事指揮能力,他在抗日戰爭中不畏生死的表現便是最後的證明。



戰爭的殘酷性往往會被人們加上別稱,比如一戰時期的凡爾登絞肉機,還有中國抗戰時於淞滬爆發的羅店之戰,被稱為“血肉磨坊”。而黃維做為土木系的骨幹,以十八軍六十七師的師長身份參加了這次血戰,這場戰爭,中國軍隊用前赴後繼的犧牲抵抗住了日軍三位立體式的進攻,而中國軍隊既無制空權,也沒有制海權,但日寇依舊體會到了中國軍人的頑強。



而黃維做為這場戰爭的主角,他用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戰後整編時,全師僅剩不到三分之一。此後,他跟隨十八軍多次征戰,從武漢會戰到緬甸反攻,他從國內打到國外,抗日戰爭正是因為這批中堅力量,才換來了最終的偉大勝利,所以黃維他是一名合格的將領。



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不參與軍事的黃維開始搞起了教育,後來因為新組建了12兵團,老蔣實在無人可用,也因為國民黨派系之爭,所以便把他認為一向老實忠勇的黃維派上了戰場,由他出任十二兵團司令,胡璉為副司令。後其參加了淮海戰役,在雙堆集被圍殲滅,副司令胡璉逃跑,而黃維被俘虜,在被俘虜之後,黃維一度是不想活的,而且還不肯認錯,態度極其頑橫,這離不開他被人稱為“書呆子”的秉性,包括打仗。所以說,黃維的軍事能力在國民黨將領中還有很大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墨守成規,光會紙上談兵。

但拋開軍事能力不說,黃維參加過東征北伐,深受國民黨三民主義的薰陶,所以他極其忠於他的校長,殊不知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在孫中山死的時候就變成了蔣介石的獨裁主義,愚忠說的應該就是黃維。


絕筆歷史




近百年來,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將領,而每個將領在軍事上擅長的各有不同。

有的理論水平挺高,而實際指揮水平很一般;有的精於現場指揮,而理論和策劃能力卻很弱;也有的將領,既擅長理論,也擅長實際指揮。

無疑,國民黨著名將領黃維就是那種“既有很強的軍事理論,也有不俗的現場指揮能力”的那種將領。

一、早期作戰英勇,後期出國留學,這大大增強了了黃維的軍事理論能力



黃維作為黃埔一期學員,既是幸運的,同時也很不幸。

幸運的是,能夠在國內頂尖軍校學習,軍事理論增長很快;不幸的是,同期學員實在是過於優秀,例如:胡宗南、陳 賡、宋希濂,杜聿明等。

對於黃維來說,要想在強手中勝出,不僅需要過硬的軍事能力,同時,最好是“朝中有人”。

黃維從黃埔一期畢業後,參加了東征和北伐。由於表現突出,黃維受到了陳誠的充分肯定。

能力不錯,又受到陳誠的器重,於是在短短的幾年中,職位不斷上升。1929年被任為三十一旅旅長;1932年被認命為十八軍軍長;1933年提拔為第十一師師長。

短短几年中,黃維就成為土木系的核心將領。 如果不是因為其才能出眾,而且很受陳誠重視的話,就很難屢次得到升遷機會。

不僅如此,1937年,黃維更是被蔣介石送到德國進行為期一年的軍事深造,這對黃維的軍事理論水平是個極大地促進。

1947年,黃維被調到國防部聯勤總部任副總司令。同年在武漢籌備創辦新制軍官學校,他任校長。

準備仿照美國西點軍校的體制建校,培養國民黨陸海空三軍軍官。

這些安排,都和他出眾的軍事理論有著直接的關係。

 二、有豐富的臨場作戰經驗



黃維不僅精通軍事理論,更有豐富的臨場作戰經驗。

從戰爭形勢的判斷,以及戰鬥中的佈局謀劃,還有指揮作戰的能力來看,黃維的軍事水平,在同期將領中也是水平較高的。

黃維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了他勇猛頑強、敢打敢拼的一面。

他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緬甸反攻等戰役,每次戰役都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軍事才華。

最為突出的是黃維帶領部隊參加淞滬會戰時。1937年9月,黃維臨危接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職,率領部隊開往淞滬會戰主戰場。

在與日軍抗戰於羅店時,黃維帶領部隊面對強敵的猛烈進攻,頑強堅守陣地七天。 阻擊日軍到最後一刻,部隊的三個團長,一死二重傷。黃維的師部除一個電報員堅守崗位外,其他所有人都衝到了前沿陣地,包括文書、炊事員。

部隊傷亡慘重,但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黃維也因此一戰成名!

勝利了,也成名了,但付出卻非常巨大,原來三個團的兵力,活下來的士兵不足一個團的兵力。

有人指責黃維指揮戰爭過於按部就班,才導致傷亡慘重,因此被有些人稱為“書呆子黃維”。

不過,也有些人並不那麼認為,因為在淞滬會戰中,至關重要的是羅店爭奪戰。羅店雖小,卻是整個淞滬戰場之關鍵所在。

如果羅店失守,國軍主力將被日寇包圍在上海地區,蔣介石當時下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守住羅店。

因為日軍的武器裝備相對精良,在當時那種狂轟亂炸之下,沒有他這種勇猛頑強的大無畏精神,要想守住陣地絕非易事。

“狹路相逢勇者勝”,正是“羅店”之戰,充分證明了黃維是有超常的軍事指揮才能。 後來黃維率領第十八軍參加武漢會戰,成功堵截日軍第九師團一部,使日軍迂迴德安的企圖徹底破產。

隨後,黃維又接任第五十四軍軍長,參加對日緬甸反攻戰。

從整個抗日戰爭中,來看黃維的軍事才能,真可謂“可圈可點”。

一次次的戰役,讓黃維的現場指揮經驗無比豐富。

三、參與內戰,敗給陳賡,成為階下囚



在蔣介石挑起內戰前,黃維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開設軍事學校,培養軍事人才了。

無奈被蔣介石命令上前線帶兵打仗,就任新編十二兵團司令長官。

在淮海戰役時,黃維帶兵支援徐州時,由於指揮作戰不利,太過信任部下,導致被我軍包圍,隨後黃維被俘。

此戰過後,黃維服氣地說:“這不丟人,在黃埔讀書時,他就比我強。”



黃維這個將領,軍事理論基礎深厚,臨場經驗豐富,特別是軍事防禦才能,非常突出。但,統戰全局的指揮能力還有待提高。

總體來看,黃維的軍事水平還是中等偏上的。


藍風破曉


作為黃埔一期的天子門生和蔣介石的嫡系親信,在將星璀璨的兩黨將領中,黃維軍事水平到底如何呢?我們先看一下黃維指揮的最著名的兩場戰役:第一場是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羅店戰役,第二場是在淮海戰役中,最終兵敗被俘的雙堆集戰役。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狂妄的日寇妄圖3個月內滅亡中國。為抵抗日寇侵略,國民政府在淞滬戰場投入了國軍最精銳的主力,這其中就有國民黨主力軍之一的第18軍,黃維則擔任了第18軍第67師師長。

面對訓練有素、士氣高昂、裝備精良的日寇,全面落後的國民黨軍隊打得極為慘烈,一個師的部隊甚至在幾個小時內就消耗一空。傷亡極為慘重的國軍急需援軍,但是由於交通、後勤、裝備的全面落後,大量部隊只能靠徒步向淞滬戰場進發。


為給援軍爭取時間,也為了阻止日寇的登陸,在羅店鎮這個僅有三平方公里的小鎮上,以羅卓英第18軍為主力的國軍精銳,與日寇浴血奮戰。時任第67師師長的黃維奉命堅守陣地,在陣地上,黃維率部與日寇反覆爭奪,不放棄一片陣地,面對日寇的優勢兵力和先進武器,黃維率部隊堅守陣地一星期之久。

打到最後,黃維手下的三個團長一個犧牲,兩個重傷,他的師部除了他自己,只剩了一個必須的電報員了。面對如此慘烈的傷亡,黃維依然不為所動,始終堅守陣地。從戰場上退下來後,黃維的六十七師活下來的人甚至連組成一個團都不夠,可見戰況之慘烈。羅店血戰,既是黃維的成名戰,也是他的外號“書呆子”的來源。



因為很多人認為黃維指揮呆板僵硬,不知變通。其實這種說法,是典型的馬後炮,“站著說話不腰疼”。羅店血戰之時,面對日寇精銳部隊的進攻,只能是實打實的打硬仗,這是實力與意志的比拼,不存在任何取巧的可能。正是黃維堪稱頑固的堅定意志,最終守住了陣地,為援軍贏得了時間。羅店一戰,黃維不負抗日英雄之名。


而在1948年淮海戰役中,黃維的第12兵團被解放軍包圍於雙堆集。陳賡大將對黃維這個黃埔同期同學十分了解,他知道黃維迷信書本,墨守成規,因此採用放棄陣地,誘敵深入的辦法,黃維果然上當,黃維兵團進入伏擊區,最終被消滅。

雙堆集戰役,似乎顯得黃維書呆子氣十足,頑固迂腐,紙上談兵,難稱良將。但是,必須要說明的是,黃維此時的面臨的對手是粟裕大將和陳賡大將,尤其是粟裕大將,哪怕國共雙方全部的將軍加起來,也找不出幾個能做粟裕大將對手的人,黃維輸給粟裕大將,再正常不過。

更何況,黃維擔任12兵團司令完全是趕鴨子上架,在此之前的數年間,黃維早已離開了一線部隊,無論是對部隊,還是對手下將領,都十分不熟悉。

作為蔣介石的鐵桿兒“忠臣”,黃維的軍事素養毋庸置疑,無論是北伐戰爭還是抗日戰場,黃維的表現都堪稱出色,在國民黨的將領中也屬上游。但是黃維意志堅定到近乎頑固迂腐的性格,也決定了黃維的軍事上限。黃維是個優秀的將領,但也僅僅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他難稱名將,更不是軍事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