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後,忠於大漢的人為什麼不轉投劉備?

談文論史


曹丕既然敢篡漢,就說明已是大勢在握,人心利與己多。

曹操在未亡前,對於自己的下一代,曹家的延續,絕對有全面和深層的考慮。這是人之本性,付諸於實施中,肯定不外一個大方針:追隨忠於曹魏的,抬舉;死腦筋認為漢帝還為正統的,排擠。

政治上,站對了隊與站錯了隊,很關鍵。利益上,權衡好得與失,很重要。當時當勢,朝廷上職員,在取捨上肯定傾向偏於曹魏的佔了大比重。

荀彧功高不高?曹操初創業,就追隨左右,獻策獻計,助曹操一統北方。結果呢,儒氣重,始終認為曹魏不該獨尊。可能他本心想的是,我家世受漢恩,我助力曹操,一起匡扶漢室,報效朝廷,然後青史留名,哪怕扶漢光榮榜上,曹操排名第一,他前五即可。也或許是,青壯年時期的曹操,與他交流的也是扶漢這個志向,荀彧受了這個印象太深。但隨著形與勢的變化,個人年齡閱歷認知的成長,人與事是會變的。當他發現曹操變了,一時拐不個這個彎兒來。最終遭遇到曹操不滿與冷落,憂鬱而死。如此結果,比荀彧位置還低,功勞還小的,會怎麼想?怎麼選擇?!

漢獻帝為了不愧對列祖列宗,也實施了幾次“反擊”,結局呢,他用的人,無一不被曹操重棒打殺。站什麼隊,朝臣又會怎麼想?怎麼選擇?!

一切的一切,曹操已為曹丕打好了基石,鋪平了大路。不難想象,曹丕從謀劃上位到即位那天,紅包絕對沒少發,官位絕對沒少許,而獻帝已沒有這個資本,一切已經都在情勢之中。如果還有不少人死忠漢室,恐怕已屬於官微權輕,或是隻能心中有怨言不敢張於言表的了的那部分了。


再說到忠心漢朝這些人,為什麼不考慮投奔劉備。

1,出身上,劉備這輩已沒落,不是世襲皇家,士族擁躉的那一系。亂世中,憑些闖蕩,際遇獻帝,才被後任為宗親。劉備前半生東投西奔,與諸強爭鋒,怕亦有人心中自會把他劃為軍閥、野心家一派。真忠於或虛忠於漢室的,恐怕寧認為劉表、劉璋正宗,也不會認可突然一個草莽間殺出來的“劉皇叔”。

2,地理上,西川在古時屬於地偏路狹之地,士人心中向以中原人多地豐、經濟文化領先為主導觀念。就算認可劉備,捨去一線城市,去到二三線城市,而且去了還不知道受不受待見,風險不是一般的大,是挺大。況且劉備就那一個益州,發展前景又怎能與地多物廣的魏國相比,不定什麼時候就停擺了。

3年齡上。年紀大的,就算惋惜漢亡,稱譽劉備正宗,也不願再東奔西顛,闖什麼功名了,至多心裡發發牢騷,安穩過下半生好了。年輕的,尊漢忠漢之心,隨著亂世亂雄折騰,也淡化了。


假設魏國窮些,劉備的蜀地位置不偏些,到是說不定投奔而去的概率會大一些。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我是五色土聊歷史,我來回答:

要說曹丕篡漢,在朝中的大臣哪個也都不是傻子,早都看出了這種發展趨勢,以及最後的結果,他們在心裡已經是接受了這樣的結局。

退一步說, 如果說他們是忠於大漢的,他們應該反對曹丕稱帝, 誓死擁戴漢獻帝,但是他們沒有做出什麼反應,就證明他們是默許了!



所以他們也不可能因為曹丕稱帝而投靠劉備,原因如下:

其一,因為從綜合實力來說,曹魏的實力比西蜀的實力強很多,既曹魏是大公司,西蜀是中小公司。

其二,這些大臣們,在曹魏經營數多年,已經建立了很多人脈關係,互相之間盤根錯節,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另外家屬都在曹魏,若投靠劉備,就要舉家西遷,不是一件小事兒。



其三,劉備是賣草鞋的出身,起點太低,沒有做過漢朝的朝廷大員,沒有曹操叱吒風雲的氣勢, 其能力遜於曹操(曹操雖然不在了,但是其勢還在),而且西蜀道路崎嶇,在地理上也不佔優勢。

其四,假如某位大臣想投靠劉備,劉備是否接收,如果接收了,給你安排什麼位置,你是否滿意,這都是問題。這是新人到老公司, 想要踢開場子不是太容易,因為人家的格局已經定了。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小夥伴我們下次再聊。

我是五色土聊歷史,歡迎大家關注!!!


五色土聊歷史


曹丕篡漢,其背後最大的推力就是司馬懿、賈詡、陳群、華歆、鍾繇、王朗等朝中重臣。曹氏家族、夏侯家族的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力挺曹丕稱帝的!

忠於漢帝,又有點實力的人,基本上在曹操在世時已經擺平了,比如荀彧、董承,更早期的被李傕郭汜處死的司徒王允等。其他一些沒有什麼資歷、背景的人,就是想要反對曹魏,又有什麼用呢?

曹操在世時,治下就很祥和、安穩,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最反對的就是“搞事”的人了。誰做皇帝誰當權,對普通百姓來說,都是一個樣的。

劉備,一心一意要中興漢室,可是在東漢末年,延續了四百餘年的大漢江山成了什麼?千千瘡百孔!

自黃巾軍起義以來,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劉備死心塌地要想復辟漢室江山,一開始還有人跟著混,可是到頭來得到了什麼?連年征戰,治下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心裡沒有怨言就是怪事了。

“沃野千里”的益州,被“仁德”的劉皇叔折騰得漸漸“疲憊不堪”!

曹操在治區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懲罰豪強,等一系列惠民政務,居於最底層的民眾得到了實惠,當然就會響應、擁護曹魏政權。

在朝中的文臣武將,凡有功勞者,大都有升遷賞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給斬彥良的關羽向漢獻帝要“漢壽亭侯”的封號,同樣也可以給部下的有功之人列土封疆!

曹丕登上大位,於外是漢獻帝“再三”禪讓,於內屬於朝中重臣力捧,在曹魏治區內,魏王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主,大眾民心其實早也被曹操真正的得到了。

曹丕稱帝,事實上也是撿了其老爹的功勞。

腐朽敗落的大漢王朝,被充滿朝氣、生機勃勃的魏國替代,是大勢所趨!更是歷史的進步!

有了鮮明的對比,鐵一般的事實,再有人轉投劉備,真就可謂是冥頑不靈,逆天行事了!



上善若水36526


曹丕篡漢的時間和背景

看問題沃恩習慣多瞭解一下當時的時局和背景,這對無論是分析人物還是事件都非常有借鑑價值,並且能夠增強較多的代入感,那麼讓我們重回那個時間點來看看。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於譙。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漢獻帝遜位於曹丕(生於187年),這個時候曹丕是33歲,正當壯年,而其父親曹操去世也在當年,所以當時應該是曹丕繼承魏王后,過幾個月就迫使漢獻帝遜位。

那麼看完了時間,我們再來看下時局背景,劉備集團關羽戰敗殞命失去荊州,孫權集團通過偷襲佔領大多數荊州要地。

漢獻帝遜位詔書

漢帝詔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顯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群兇,拓定九州,弘功茂績,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負扆二十有餘載。天不憖遺一老,永保餘一人,早世潛神,哀悼傷切。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紹熙前緒。今使使持節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丕丞相印綬、魏王璽紱,領冀州牧。方今外有遺虜,遐夷未賓,旗鼓猶在邊境,干戈不得韜刃,斯乃播揚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豈得修諒闇之禮,究曾、閔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憂懷,旁祗厥緒,時亮庶功,以稱朕意。於戲,可不勉與!”

都是些場面套話,大致就是說曹丕多麼有能力,是上天的最佳選擇。這份詔書,實際上就是漢獻帝配合致辭,大概99%文字都是曹丕的人安排寫的,所以曹丕篡漢是沒有什麼疑問的,那麼其篡漢後對時局或者朝局有什麼改變呢?

漢朝大臣們

根據沃恩的分析,實際上魏的大臣們大致有幾種:

1、忠心於漢室社稷,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不待見曹氏——代表人物:董承等

2、曹氏提拔的人才,但是也對漢室有所寄託——代表人物:荀彧等

3、曹氏提拔的人才,對漢室不那麼在意——代表人物:華歆等

4、明哲保身,對曹氏和漢室都不那麼在意——代表人物:賈詡等

無論是衣帶詔事件,還是曹操後續逐漸因為疑心殺的人,基本上1、2很多人已經差不多都被清洗或幹掉了,大部分剩下的人都是屬於3、4的居多。

元年二月王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曹丕即位後,也對一眾大臣進行了賞賜,也籠絡了不少人心,加上之前曹丕主推的九品中正制,更可謂是吸引了大多數年輕人才,所以相比於實權在握的曹魏集團,漢獻帝的大漢實際上只是個空殼子。

劉備算是正統麼?

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在亂世,正統本就是一個理由,但是劉備在曹丕即位後,也進行登基,首先大家要清楚的是,擁戴劉備的都是蜀國的官員人才,而在曹魏人才心中對其正統的認可度是很不高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劉備代表不了大漢,首先本就是賣草鞋出生,並不少根正苗紅的劉氏大族出生,且雖然號稱中山靖王之後,大家都知中山靖王可謂是子孫後代太多,相對於血統來說也沒有那麼近,然後政治資源上劉備也沒有在早期漢朝當過多麼大的官。

結論

綜上而言,沃恩覺得可以歸納為:

1、早期的死忠分子已經被清洗差不多了

2、既得利益者如果沒有天大的恩惠與其選擇一個風險更大的君王,更多會選擇持續做下去(感覺就和跳槽找工作一樣)

3、大多數人的家庭都在曹魏也沒有理由拋棄妻子前往陌生的地方,


沃恩大蝦


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曹魏自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各處征討,把持朝政,經營二十餘年,手下忠於曹氏的人不在少數。如果說初期還有不少反曹勢力,如董承等,那麼到了曹丕接位,反曹勢力日漸凋謝。二是漢室已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朝中大臣明白漢室被曹魏替代是遲早的事,逆勢而為除了搭上性命還有什麼好呢?為誰不是打工?說不定曹魏的待遇會比漢室高呢!三是儘管是被逼,但畢竟形式上是禪讓,且獻帝禪讓了三次,曹丕方才接受。儘管大家明白這背後確實是篡位,但外表形式上也確確實實是禪讓,從法理形式和流程上無懈可擊,具合法性,這也是曹丕為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四是曹丕即位,於黃初元年聽從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此舉極大的照顧了士族的利益,有利於朝政穩定。五為什麼不投劉備?因為劉備雖姓劉,但不代表漢室。劉備以漢室自居,某種程度上也是篡漢。曹丕一稱帝,劉備也馬上稱帝,其並未迎獻帝於成都,還政於獻帝!劉備的心思,大家都心知肚明,再說川地偏僻險惡,真要去投他也不容易!以上僅個人觀點!


梁溪居士陸建榮


漢朝氣色已盡,既然曹丕己經改朝換代為魏國,眾大臣也只能稱臣於曹族,剛開始也是抱觀望態度,也屬權宜之計。

漢朝之舊臣臣服於曹丕,至少很多繼續留任,名望和有才能的甚至有高升和重用機會。

而冒然去投降劉備,也無法知道劉備是否留用,再說劉備羽翼未豐,蜀國實力較弱,曹魏實力強大,反正到哪裡都不是為漢朝辦事,那選擇與曹丕辦事更妥當些,縱使以後萬一舊漢朝有鹹魚翻身然那天,那些大臣也可以說以前是受曹黨控制,身不由已。


知足常樂6144539457


一是,忠於大漢更忠於自己的家族。對於那個時代的貴族來說,誰當皇帝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家族,只要家族能夠延續繁榮就行了。諸葛家更是典型,三兄弟一個在魏,一個在蜀,一個在吳。無論誰最後勝利,家族都不會滅亡。


二是,漢室已經淪落,不可興之。曹操的時候,大家已經知道,漢室已經完了,不可能再有機會了。更何況到了曹丕的時代,大勢已去。

三是,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在北方有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放棄這一切去投劉備又如何呢。根本不會有如今的地位和權勢。正常人都不會這樣做,更何況那些為官之人。


Lucky


什麼叫篡漢?不是漢獻帝設授禪臺禪讓江山於魏嗎!

而且,還不止一次,一共禪讓了三次,前兩次都被曹丕拒絕了,他還讓……曹丕不得不接受後漢這個亂攤子!

這件事全世界都知道,唯獨劉備裝聾作啞,還造謠說是曹丕加害了漢獻帝……

所以 忠於大漢帝國的人,就應該支持漢獻帝的選擇,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為什麼要投劉備呢?漢獻帝的江山又沒交給劉備。


公明淏



劉坤忠120


內戰,有什麼忠於不忠於的?

就像解放戰爭,為啥老百姓選擇了共產黨,而不是選擇國民黨?

漢朝末年作為統治者的劉家,給老百姓帶來多少苦難,還能有多少老百姓願意支持?

魏蜀吳各自的領地內,並不是根據正統與否來作為標準,而是根據能不能過上穩定的生活作為標準的。

三國中的魏國,也是地盤最大,經濟最為穩定的存在,在老百姓眼裡曹家遠遠勝過正統的漢朝。

所以,老百姓早就認定了曹魏政權,換句話說就是曹魏屬地的老百姓選擇了曹魏。曹丕廢漢實際上代表的是民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