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后,忠于大汉的人为什么不转投刘备?

谈文论史


曹丕既然敢篡汉,就说明已是大势在握,人心利与己多。

曹操在未亡前,对于自己的下一代,曹家的延续,绝对有全面和深层的考虑。这是人之本性,付诸于实施中,肯定不外一个大方针:追随忠于曹魏的,抬举;死脑筋认为汉帝还为正统的,排挤。

政治上,站对了队与站错了队,很关键。利益上,权衡好得与失,很重要。当时当势,朝廷上职员,在取舍上肯定倾向偏于曹魏的占了大比重。

荀彧功高不高?曹操初创业,就追随左右,献策献计,助曹操一统北方。结果呢,儒气重,始终认为曹魏不该独尊。可能他本心想的是,我家世受汉恩,我助力曹操,一起匡扶汉室,报效朝廷,然后青史留名,哪怕扶汉光荣榜上,曹操排名第一,他前五即可。也或许是,青壮年时期的曹操,与他交流的也是扶汉这个志向,荀彧受了这个印象太深。但随着形与势的变化,个人年龄阅历认知的成长,人与事是会变的。当他发现曹操变了,一时拐不个这个弯儿来。最终遭遇到曹操不满与冷落,忧郁而死。如此结果,比荀彧位置还低,功劳还小的,会怎么想?怎么选择?!

汉献帝为了不愧对列祖列宗,也实施了几次“反击”,结局呢,他用的人,无一不被曹操重棒打杀。站什么队,朝臣又会怎么想?怎么选择?!

一切的一切,曹操已为曹丕打好了基石,铺平了大路。不难想象,曹丕从谋划上位到即位那天,红包绝对没少发,官位绝对没少许,而献帝已没有这个资本,一切已经都在情势之中。如果还有不少人死忠汉室,恐怕已属于官微权轻,或是只能心中有怨言不敢张于言表的了的那部分了。


再说到忠心汉朝这些人,为什么不考虑投奔刘备。

1,出身上,刘备这辈已没落,不是世袭皇家,士族拥趸的那一系。乱世中,凭些闯荡,际遇献帝,才被后任为宗亲。刘备前半生东投西奔,与诸强争锋,怕亦有人心中自会把他划为军阀、野心家一派。真忠于或虚忠于汉室的,恐怕宁认为刘表、刘璋正宗,也不会认可突然一个草莽间杀出来的“刘皇叔”。

2,地理上,西川在古时属于地偏路狭之地,士人心中向以中原人多地丰、经济文化领先为主导观念。就算认可刘备,舍去一线城市,去到二三线城市,而且去了还不知道受不受待见,风险不是一般的大,是挺大。况且刘备就那一个益州,发展前景又怎能与地多物广的魏国相比,不定什么时候就停摆了。

3年龄上。年纪大的,就算惋惜汉亡,称誉刘备正宗,也不愿再东奔西颠,闯什么功名了,至多心里发发牢骚,安稳过下半生好了。年轻的,尊汉忠汉之心,随着乱世乱雄折腾,也淡化了。


假设魏国穷些,刘备的蜀地位置不偏些,到是说不定投奔而去的概率会大一些。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要说曹丕篡汉,在朝中的大臣哪个也都不是傻子,早都看出了这种发展趋势,以及最后的结果,他们在心里已经是接受了这样的结局。

退一步说, 如果说他们是忠于大汉的,他们应该反对曹丕称帝, 誓死拥戴汉献帝,但是他们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就证明他们是默许了!



所以他们也不可能因为曹丕称帝而投靠刘备,原因如下:

其一,因为从综合实力来说,曹魏的实力比西蜀的实力强很多,既曹魏是大公司,西蜀是中小公司。

其二,这些大臣们,在曹魏经营数多年,已经建立了很多人脉关系,互相之间盘根错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另外家属都在曹魏,若投靠刘备,就要举家西迁,不是一件小事儿。



其三,刘备是卖草鞋的出身,起点太低,没有做过汉朝的朝廷大员,没有曹操叱咤风云的气势, 其能力逊于曹操(曹操虽然不在了,但是其势还在),而且西蜀道路崎岖,在地理上也不占优势。

其四,假如某位大臣想投靠刘备,刘备是否接收,如果接收了,给你安排什么位置,你是否满意,这都是问题。这是新人到老公司, 想要踢开场子不是太容易,因为人家的格局已经定了。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小伙伴我们下次再聊。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五色土聊历史


曹丕篡汉,其背后最大的推力就是司马懿、贾诩、陈群、华歆、钟繇、王朗等朝中重臣。曹氏家族、夏侯家族的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力挺曹丕称帝的!

忠于汉帝,又有点实力的人,基本上在曹操在世时已经摆平了,比如荀彧、董承,更早期的被李傕郭汜处死的司徒王允等。其他一些没有什么资历、背景的人,就是想要反对曹魏,又有什么用呢?

曹操在世时,治下就很祥和、安稳,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最反对的就是“搞事”的人了。谁做皇帝谁当权,对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个样的。

刘备,一心一意要中兴汉室,可是在东汉末年,延续了四百余年的大汉江山成了什么?千千疮百孔!

自黄巾军起义以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刘备死心塌地要想复辟汉室江山,一开始还有人跟着混,可是到头来得到了什么?连年征战,治下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心里没有怨言就是怪事了。

“沃野千里”的益州,被“仁德”的刘皇叔折腾得渐渐“疲惫不堪”!

曹操在治区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惩罚豪强,等一系列惠民政务,居于最底层的民众得到了实惠,当然就会响应、拥护曹魏政权。

在朝中的文臣武将,凡有功劳者,大都有升迁赏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给斩彦良的关羽向汉献帝要“汉寿亭侯”的封号,同样也可以给部下的有功之人列土封疆!

曹丕登上大位,于外是汉献帝“再三”禅让,于内属于朝中重臣力捧,在曹魏治区内,魏王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主,大众民心其实早也被曹操真正的得到了。

曹丕称帝,事实上也是捡了其老爹的功劳。

腐朽败落的大汉王朝,被充满朝气、生机勃勃的魏国替代,是大势所趋!更是历史的进步!

有了鲜明的对比,铁一般的事实,再有人转投刘备,真就可谓是冥顽不灵,逆天行事了!



上善若水36526


曹丕篡汉的时间和背景

看问题沃恩习惯多了解一下当时的时局和背景,这对无论是分析人物还是事件都非常有借鉴价值,并且能够增强较多的代入感,那么让我们重回那个时间点来看看。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汉献帝逊位于曹丕(生于187年),这个时候曹丕是33岁,正当壮年,而其父亲曹操去世也在当年,所以当时应该是曹丕继承魏王后,过几个月就迫使汉献帝逊位。

那么看完了时间,我们再来看下时局背景,刘备集团关羽战败殒命失去荆州,孙权集团通过偷袭占领大多数荆州要地。

汉献帝逊位诏书

汉帝诏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显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群凶,拓定九州,弘功茂绩,光于宇宙,朕用垂拱负扆二十有余载。天不慭遗一老,永保余一人,早世潜神,哀悼伤切。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绍熙前绪。今使使持节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绂,领冀州牧。方今外有遗虏,遐夷未宾,旗鼓犹在边境,干戈不得韬刃,斯乃播扬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岂得修谅闇之礼,究曾、闵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忧怀,旁祗厥绪,时亮庶功,以称朕意。于戏,可不勉与!”

都是些场面套话,大致就是说曹丕多么有能力,是上天的最佳选择。这份诏书,实际上就是汉献帝配合致辞,大概99%文字都是曹丕的人安排写的,所以曹丕篡汉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那么其篡汉后对时局或者朝局有什么改变呢?

汉朝大臣们

根据沃恩的分析,实际上魏的大臣们大致有几种:

1、忠心于汉室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待见曹氏——代表人物:董承等

2、曹氏提拔的人才,但是也对汉室有所寄托——代表人物:荀彧等

3、曹氏提拔的人才,对汉室不那么在意——代表人物:华歆等

4、明哲保身,对曹氏和汉室都不那么在意——代表人物:贾诩等

无论是衣带诏事件,还是曹操后续逐渐因为疑心杀的人,基本上1、2很多人已经差不多都被清洗或干掉了,大部分剩下的人都是属于3、4的居多。

元年二月王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着令,藏之石室。

曹丕即位后,也对一众大臣进行了赏赐,也笼络了不少人心,加上之前曹丕主推的九品中正制,更可谓是吸引了大多数年轻人才,所以相比于实权在握的曹魏集团,汉献帝的大汉实际上只是个空壳子。

刘备算是正统么?

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在乱世,正统本就是一个理由,但是刘备在曹丕即位后,也进行登基,首先大家要清楚的是,拥戴刘备的都是蜀国的官员人才,而在曹魏人才心中对其正统的认可度是很不高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刘备代表不了大汉,首先本就是卖草鞋出生,并不少根正苗红的刘氏大族出生,且虽然号称中山靖王之后,大家都知中山靖王可谓是子孙后代太多,相对于血统来说也没有那么近,然后政治资源上刘备也没有在早期汉朝当过多么大的官。

结论

综上而言,沃恩觉得可以归纳为:

1、早期的死忠分子已经被清洗差不多了

2、既得利益者如果没有天大的恩惠与其选择一个风险更大的君王,更多会选择持续做下去(感觉就和跳槽找工作一样)

3、大多数人的家庭都在曹魏也没有理由抛弃妻子前往陌生的地方,


沃恩大虾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曹魏自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各处征讨,把持朝政,经营二十余年,手下忠于曹氏的人不在少数。如果说初期还有不少反曹势力,如董承等,那么到了曹丕接位,反曹势力日渐凋谢。二是汉室已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朝中大臣明白汉室被曹魏替代是迟早的事,逆势而为除了搭上性命还有什么好呢?为谁不是打工?说不定曹魏的待遇会比汉室高呢!三是尽管是被逼,但毕竟形式上是禅让,且献帝禅让了三次,曹丕方才接受。尽管大家明白这背后确实是篡位,但外表形式上也确确实实是禅让,从法理形式和流程上无懈可击,具合法性,这也是曹丕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四是曹丕即位,于黄初元年听从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此举极大的照顾了士族的利益,有利于朝政稳定。五为什么不投刘备?因为刘备虽姓刘,但不代表汉室。刘备以汉室自居,某种程度上也是篡汉。曹丕一称帝,刘备也马上称帝,其并未迎献帝于成都,还政于献帝!刘备的心思,大家都心知肚明,再说川地偏僻险恶,真要去投他也不容易!以上仅个人观点!


梁溪居士陆建荣


汉朝气色已尽,既然曹丕己经改朝换代为魏国,众大臣也只能称臣于曹族,刚开始也是抱观望态度,也属权宜之计。

汉朝之旧臣臣服于曹丕,至少很多继续留任,名望和有才能的甚至有高升和重用机会。

而冒然去投降刘备,也无法知道刘备是否留用,再说刘备羽翼未丰,蜀国实力较弱,曹魏实力强大,反正到哪里都不是为汉朝办事,那选择与曹丕办事更妥当些,纵使以后万一旧汉朝有咸鱼翻身然那天,那些大臣也可以说以前是受曹党控制,身不由已。


知足常乐6144539457


一是,忠于大汉更忠于自己的家族。对于那个时代的贵族来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家族,只要家族能够延续繁荣就行了。诸葛家更是典型,三兄弟一个在魏,一个在蜀,一个在吴。无论谁最后胜利,家族都不会灭亡。


二是,汉室已经沦落,不可兴之。曹操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汉室已经完了,不可能再有机会了。更何况到了曹丕的时代,大势已去。

三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在北方有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放弃这一切去投刘备又如何呢。根本不会有如今的地位和权势。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更何况那些为官之人。


Lucky


什么叫篡汉?不是汉献帝设授禅台禅让江山于魏吗!

而且,还不止一次,一共禅让了三次,前两次都被曹丕拒绝了,他还让……曹丕不得不接受后汉这个乱摊子!

这件事全世界都知道,唯独刘备装聋作哑,还造谣说是曹丕加害了汉献帝……

所以 忠于大汉帝国的人,就应该支持汉献帝的选择,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为什么要投刘备呢?汉献帝的江山又没交给刘备。


公明淏



刘坤忠120


内战,有什么忠于不忠于的?

就像解放战争,为啥老百姓选择了共产党,而不是选择国民党?

汉朝末年作为统治者的刘家,给老百姓带来多少苦难,还能有多少老百姓愿意支持?

魏蜀吴各自的领地内,并不是根据正统与否来作为标准,而是根据能不能过上稳定的生活作为标准的。

三国中的魏国,也是地盘最大,经济最为稳定的存在,在老百姓眼里曹家远远胜过正统的汉朝。

所以,老百姓早就认定了曹魏政权,换句话说就是曹魏属地的老百姓选择了曹魏。曹丕废汉实际上代表的是民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