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有个电影台,轮番播放香港的电影,可以说我是在港片的滋养下成长的。当时无意看的很多类型电影,如今大多已经成为经典,唯独有一部恐怖片,虽鲜少人提及,但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很深刻的印象,电影名为《生死线》。

说到恐怖片,我们第一联想到的元素多是妖魔鬼怪,但正是由于此类题材的“超现实”,往往难以唤起观众内心深层的恐惧。《生死线》的惊悚,在于它展现的故事与现实攸关。

电影的场景设定在一个封闭的小岛上,岛上有一户人家,一位瘫痪的老妇和她的三个怪儿子。一位老师领着学生进入岛上旅游,其中一位女学生被三儿子看中,三兄弟强行“提亲”。为逃出孤岛,老师及学生与三个疯子展开生死较量。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这是一个常见的故事模式:正常人进入一个封闭的环境内,被欺凌打压,要么被同化,要么大开杀戒。如果说《生死线》将背景设置得太小,因此显假,那将整个故事的格局放大,就是《盲山》。

《盲山》根据现实故事改编。

大学生白雪梅因急于给家庭还债,误信假扮成采购草药员的人贩子,被带往山村,喝了一杯水昏迷后,醒来身上的钱和身份证都丢失。她才发现自己被拐卖给了一个光棍,被成亲、强奸、打骂、囚禁,最后生下孩子。

电影中白雪梅的反抗及逃跑,是噩梦的逐步升级。

第一次逃跑,她从山中跑到马路,一辆汽车的出现,让观众燃起希望,司机却因为白雪梅身上没钱而拒载,导致她被追赶过来的村民逮住。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第二次逃跑,白雪梅用自己的身体,从杂货店老板那里交换来四十块钱,终于赶到镇上,并顺利坐进开往省城的大巴,结果大巴刚启动,村民的出现,大巴司机事不关己的态度,警察说的那句“有病到医院去,别在这儿妨碍交通”,摧毁了白雪梅和观众确立起来的庆幸,她再次被抓了回去。

最后一次逃离,父亲带来了警察,终于将她救回警车内,本以为这次安全无虞,没想到车子没开多远,又被群情激奋的村民拦下,白雪梅仍然没法走出村庄。

观者代入到主角身上,很容易体会到无望和压抑感。但最恐怖的是,整个村庄的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犯罪,相反,从村长,到老师,再到邮递员,甚至同样是其他被拐卖到山村的女孩,人们的漠视和习以为常的反应,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恶之网,把主角牢牢罩住。反射到现实中,让观者油然生出一股寒意。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这种切肤的恐怖,在于作恶之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刘瑜在《恶之平庸》中为此点明:“我能想象这些人爱打麻将,看《还珠格格》,唱卡拉OK,要是路上碰见个问路的,没准还会热情指道。”

在集体中,恶被消弭并合理化了。吊诡的是,作恶的当事人往往浑然不觉。当人们混入一场暴动中,容易往中心那个“罪人”身上踢一脚,并自我慰藉到:反正不会致其死亡。这种恶行细小、普遍、难以察觉,甚至我们自己都实施过——在小时候我们几乎都曾无意识地排挤、欺负某个“异类”,仅仅因为他是转校生、长得不好看、身体有残疾。

身边的普通人也会作恶,这就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恐惧。

在导演拉斯·冯·提尔那部场景极简的《狗镇》中,因逃离追杀,女主角格蕾斯闯入了狗镇,为了在此地避难,她必须以劳作偿还恩情。又因为得知她被通缉的身份,村民的心理地位陡然提高,对她的欺凌变本加厉,他们开始任意践踏她,人性的邪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显露出来。哪怕是话剧化的布景,代入主角的处境中,仍然让人不寒而栗。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怎么化解这股弥散不开的恐惧,在于最后的复仇。也正是主角最后爆发的力度,决定电影的高潮。

在《狗镇》中,格蕾斯的身份最后揭开,原来她是黑帮老大的女儿。父亲找到女儿,将权力交给她,格蕾斯认为“村民都是普通人”,又认为“世界少了这个村子会更好”,她点头示意,缓缓说道:“先杀掉孩子,让母亲看着。”冷眼旁观屠村行动。用“以暴制暴”的行为,完成了报复。

主角最后大开杀戒越彻底,实则是在帮观众消解观影过程中积攒的恐惧情绪,释放压抑。

韩国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环境仍是孤岛,受害者仍是女性,施害者这次变作她的家人,并由家人辐射邻居。一次逃跑未遂,金福南的女儿被丈夫施暴致死,面对调查,村民集体帮腔,掩饰罪过,绝望的金福南因此爆发,手刃身边人。电影用了将近四十分钟的篇幅来展现金福南的复仇,可谓大快人心。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去年大热的影片《逃出绝命镇》,同样也是一个“异类”(黑人)进入封闭世界(白人世界)的故事。

黑人青年克里斯与白人女孩露丝相恋,受露丝盛情邀请,克里斯来到了一座位于小镇的屋宅,见到了露丝的父母和两位黑人佣人。在父母和气的表面下,克里斯慢慢觉察到异样,最后出逃时刻,他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被诱导到这个地方,成为这个变态家庭的实验对象。

《逃出绝命镇》的评价两级,这部电影在美国提名了一堆奖项,很多专业的电影杂志将其评为年度十佳。据说影片最后克里斯的复仇,激起了美国本土影院很多观众的掌声。

在亚洲地区,脱离了黑人白人对峙的种族语境,虽说快感会大打折扣,但血溅场面仍旧解恨。克里斯从意识到被排挤,进而被催眠,再到被囚禁,在死亡关头触底反击,稳固的视角,流畅的叙事,让观众压抑的情绪得以大大纾解。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再来说说2016年另外一部大热的电影《杰出公民》。

这部电影的类型定义为“喜剧”,但在观影过程中,透过“粗糙”的镜头,人物“荒诞”的举动,联系个人经历与主角身份的共通,我慢慢从中感受到一种生理上的窒息。

这种恐慌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剧情的“过于真实”。电影讲了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丹尼尔,有一天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萨拉斯,参加为其举办的“杰出公民”表彰活动,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奇怪的人。而村民也从一开始的欢迎,慢慢表现出敌对的态度。

导演拍了自己的小镇,同时也是全世界的小镇。当镜头聚焦美景和淳朴的民风,每个小镇都怡人。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耀眼的“外来人”,此地不宜久留,因为一旦深入封闭环境的结构中,势必会打乱一些秩序,神奇的人心就会触发一些故事发生。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在《杰出公民》中,人物和情节都现实,但丹尼尔的到来,如同水滴入油,格格不入,因此在彼此的互动中带出了浓浓的怪诞。我想有北上广深大城市生活经验的青年,都能很容易代入故事的情境中,get到丹尼尔最后的恐惧。

群体作恶的故事全球适用,并且经久不衰。

在过往的历史中,已经有太多的现实案例,比如美国著名的“塞勒姆审巫案”:1692年初,塞勒姆村的两个姑娘尖叫并肢体扭曲,村里一致认为,女孩们中了巫邪,与此同时,她们的症状波及到了村里其他姑娘,在巨大的压力下,人们指认、抓捕村中那些被讨厌的人,施以酷刑,逼迫他们承认自己与“魔鬼”签订了契约,最终恐慌的村民们处决了20个人。电影《激情年代》即是根据此史实改编。

7部没鬼的恐怖片:封闭环境的人性恶

展示一个个体邪恶的电影,是犯罪电影。挖掘整个群体人性邪恶的电影,则是恐怖片的集大成。这种恐怖感原始、稳固、残酷、与己相关,往往能引起我们深刻的共鸣,激发内心深处的恐惧,并且担忧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事故会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幸好,在邪恶的群体环境中,总还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做大善之举。正因为此,才让一个家庭、小镇、国家、乃至世界,美好地运行下去。这也是相比人性本恶,人性本善更受拥戴的原因。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这类电影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