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商城

过去几十年,我们目睹亚洲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的重心,亚洲和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商贸的焦点,这受益于区域内不断城市化和愈来愈富有的人口。从前的“中国制造”,将产品送往全球,现已发展至“为中国制造”,中国将成为全球消费品的目的地市场。更加开放的市场、更多双边和区域之间的贸易协议、“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展、人民币的逐渐国际化等等,标志着中国和亚洲的崛起。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为日后庞大的经常项目支付进行海外融资。

中国:世界商城


受益于亚洲城市化进程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亚洲成为全球商贸的焦点。贸易自由化使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未来数十年内,亚洲商品进口和消费将有所增加。未来15年内,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将由2004至2018年的21万亿美元增至30万亿美元。

中国对进口的需求不断上升将减少经常项目的盈余,甚至可能导致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因此,增加外资持有人民币资产至关重要,有助于平衡经常项目的支付缺口。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最终实现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

过去几十年里,亚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2000年,亚洲GDP占全球总额的30.1%,到2017年,这一数字已增至42.6%,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的发展,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也非常迅速。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人均GDP由2000年的4045美元增至2017年的10368美元,年均涨幅达9.2%。

由于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亚洲中产阶级逐渐兴起。2000年,亚洲中产阶级人数占全球总人数的20%,目前这一数值已超过50%。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截至2030年,亚洲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将占全球中产阶级的三分之二。

中产阶级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食物、能源、旅游、医疗、教育、保健、奢侈品及房地产等方方面面。事实上,2017年亚洲的进出口分别增长了9.6%和6.7%,增幅为全球各地区之首。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从2016年中国进口统计数字中即可见一斑:

·葡萄酒进口总额达30亿美元,同比增加18%;

·中国进口加州杏仁总量为1.51亿磅(约合5.22万吨),成为美国加州杏仁第三大海外市场;

·中国从智利、墨西哥及秘鲁进口牛油果3.22万吨,八年前仅进口30吨;

·汽车进口数量为121万辆,同比增长16.8%;

·出境游客人次达1.3亿,同比增加7%,海外消费金额达1150亿美元,同比增加5%

未来15年中国的进口额将达30万亿美元,比过去15年增长41%。由于中国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国内市场将成为全球贸易的亮点。

由此可见,从前是“中国制造”,从中国把产品运至全球;现在则逐渐转变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将成为全球消费品的目的地市场。

“为中国制造”将带来哪些改变?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过去40年为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为中国制造”将给亚洲乃至全球带来深远的影响。要成为“世界购物中心”,中国将在以下领域取得进一步发展:

1. 开放市场

中国不断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步开放金融、教育、汽车制造和医疗保健等行业。

目前中国已对外开放120个服务行业,超过了二十年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的开放100个行业的目标。

尽管近期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则积极削减进出口关税,以降低贸易成本。自2018年以来,中国已降低超过3700项产品的进口关税。2018年12月24日,财政部宣布,中国自2019年元旦起将大幅削减94项产品的出口关税,2019年7月1日起,还将降低298种科技产品的最惠国税率。目前,中国已经与23个国家和地区达成贸易协议,双边关税有望进一步降低。

2. 更多双边和区域间贸易协议

中国已签订17项双边贸易协议,此外还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内,尤其是亚洲区内的贸易联盟。此外,更重要的是,亚洲国家重视开放、透明和规则导向的多边贸易体系,并推动签署互惠互利的区域内贸易协议。

亚洲的政策制定者都很清楚,贸易开放将是多赢之举,因此积极推动合作协议的签署以及推动区域内的贸易流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均旨在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加强成员国与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往来。

尽管目前的贸易磨擦将对新兴市场造成一些影响,但是对部分市场来说,却可能是个好消息,因为这部分企业正在寻求美国之外的货源供应。

与此同时,由于供求均来自亚洲,亚洲内部逐渐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以手机为例,大部分手机零部件在亚洲制造,而手机装配流程就是在亚洲国家完成的,手机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也主要是在亚洲。

3. 加强连接

作为一项全方位的长期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及资金流动。

“一带一路”倡议最先推动的是物理的连接,例如通过基础建设网络提高生产力,促进投资并降低贸易成本;通过高效的货物运输渠道和完善的信息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并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羊肉、菲律宾的水果、德国的机器、中国的电子产品,全球商品都可以迅速且高效地运往不同的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取得了以下首批成果:

·西安和德国汉堡之间的货运班列开行;

·肯尼亚的蒙巴萨和内罗毕之间的标准轨铁路通车,连接该国最大的两个城市;

·连接中国和中东的瓜达尔港口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货运枢纽霍尔果斯陆港已投入使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相信,倡议将带来巨大的机遇,惠及全球。

总体而言,亚洲区内和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生态系统已日趋成熟。

4. 人民币国际化

从长远来看,从全球制造者发展为全球消费者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吸引大量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由于需要支付巨额的进口产品和服务,再加上出现净资金外流,消耗了中国目前庞大的外汇储备。

中国的贸易盈余2015年达到5940亿美元的高峰,此后连续三年下跌至2018年的3520亿美元。由于中国货物和服务进口不断增加,贸易盈余下跌的趋势将会持续。假如未来15年内中国进口规模达到30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年均进口额增幅将达到2万亿美元,约等于2018年的进口总额。

此外,未来15年中国进口服务总额将达10万亿美元。2017年的进口服务总额为4720亿美元,也就是说年均增幅需达到41.2%。未来经常项目的压力将会因此增加,目前,经常项目已经由2015年的高峰下跌45.8%至2017年的1650亿美元。

中国仍将是资金净出口国。未来五年内,预计中国海外投资额将达7500亿美元,而外商投资额约为6000亿美元。除2018年有所回落外,预计对外投资净额的增加趋势将会持续。

上述趋势将导致目前3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减少。

要解决可见的将来外汇储备被蚕食的情况,国家应该积极考虑大力放宽对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限额。截至2018年3月,海外投资者持有在岸人民币证券的比例少于2%;相比之下,2017年6月,海外投资者持有美国长期证券的比例达20.7%。

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更多外国基金和机构投资者购买和持有人民币资产。当然,前提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尽快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

结语

到203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中产阶级的巨大需求将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由“中国制造”发展为“为中国制造”的模式。中国政府希望降低贸易成本,从而减少进口成本。然而,当国内万事俱备,金融发展却略显滞后,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为日后庞大的经常项目支付进行海外融资。

梁兆基,亚洲金融智库研究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顾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