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建設應採取科學合理的方法 ?

中國有巨量的工業和生活固體廢棄物,歷史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佔用土地超過200萬公頃。這些堆存既有巨大的環境風險,也有巨大的安全生產風險,同時出現了一些跨區域非法轉運、非法傾倒等的違法犯罪事件。儘管2018年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開展了“清廢”行動,嚴厲打擊了一些違法犯罪行為,但是這種現象仍然在個別地方存在。

中國在後發追趕的工業化道路上,因為自然資源利用工藝和技術粗放、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不健全、環境汙染控制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整體落後等原因,產生了巨量的工業和生活固體廢棄物。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我國工業固體廢物歷史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佔用土地超過200萬公頃。這些堆存既有巨大的環境風險,也有巨大的安全生產風險。在歷史堆存的基礎上,近幾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約33億噸。以往對固體廢物包括可以再生利用固體廢物的處置方式主要是填埋,但這種方式既浪費了資源,侵佔了土地,也威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環境安全。因為城市之間處理固廢的能力不一、成本不一,於是出現了一些跨區域非法轉運、非法傾倒、非法利用和非法填埋的違法犯罪事件。儘管2018年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開展了“清廢”行動,嚴厲打擊了一些違法犯罪行為,但是這種現象仍然在個別地方存在。

為此,對於《方案》的實施,必須堅持科學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無廢城市”建設應採取科學合理的方法 ?

堅持系統論,全面佈局。與其從事後處置,不如從全過程科學防控的系統角度特別是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的角度予以解決。廢物的源頭產生、中間的再生利用和末端的處理處置涉及工業、農業、第三產業,涉及城市和農村,涉及生產和生活,其解決也應依靠社會、經濟、技術和行政等綜合的手段,是一項系統工程。

因此,“無廢城市”建設應當對城市進行系統性的改造和完善,形成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的良性循環,並確保最終的處置安全。當然,對於一個城市內部難以消化的固體廢物,也可以立足於城市群和城市之間的產業協同格局,搭建城市之間的廢物利用鏈條,系統地實現固體廢物的跨區域利用。可以說,“無廢城市”建設既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綜合管理理念,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群協同發展理念。因此,監管部門必須圍繞固體廢物汙染控制的環境保護需求和固體廢物需要有序流動的市場需求,開展適應性的監管改革,不能為了監管省事,就簡單粗暴,一禁了之。

堅持持久戰,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涉及各方面,如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工業園區的優化和改造、資源利用和環保技術的創新、環境保護產業的培育、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補短板,還涉及城鄉垃圾分類、集中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以及居民和社區垃圾分類意識的提升。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中西部地區及城市病相當突出的特大型城市,絕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一年兩年就能夠完成的。因此,必須立足現實,設計長遠的工作方案,穩紮穩打,確保實效。不過,為了樹立標杆,還是可以在規模適當的城市中,選擇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危廢管理成效顯著、垃圾分類參與度高的地方開展試點,儘快搭建“無廢城市”的工作框架,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模式。

無廢城市”建設應採取科學合理的方法 ?

堅持安全第一,防止出現環境汙染和安全生產事故。在工業園區建設中,應加強工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園區內具體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銜接,選好地址,並嚴把產業准入負面清單的市場準入關。如有的地方開展了“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標準”改革試點,強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優佈局、控規模、調結構和促轉型的作用。在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中,既要考慮環境因素,在園區內設立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的集中處理處置設施,或者集中收集和轉運設施,也要在環境管控的同時考慮安全生產的風險。

為了防止出現與固體廢物有關的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首先,應當加強應急管理和生態環境兩個政府部門的工作銜接,建議出臺綜合性的“危險廢物安全生產和環境管理法”或者“危險廢物安全生產和環境管理條例”。其次,需加強銜接性執法或者聯合執法,讓應急管理和生態環境兩個部門在危險廢物特別是危險化學品領域開展聯合執法。為了防止監管者和企業成為利益同盟,必須開展工業園區的交叉執法或者對執法隊伍定期進行輪換。

再次,加強企業員工和社會的有獎舉報監督,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建立舉報信息在線記錄和公開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環境監管的信息記錄和責任追究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固體廢物安全生產和環境汙染防治監管制度在各界的監督之中有效運轉起來,使企業內部的安全生產和環境管理制度在政府的嚴厲監管中實實在在地運轉起來,使制度成為不可逾越的高壓線。

必須全面開展,重點突破,方法適當。按照要求,“無廢城市”建設要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如實施工業綠色生產,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推行農業綠色生產,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等。要求全面,但也要體現地方特色。如結合各地的產業實際,在一些煤炭等資源產量大的城市開展資源型城市的“無廢城市”建設,可以開展煤矸石回填、粉煤灰修路,尾礦渣加工為建築砂石等工作;對於建築垃圾產生量巨大的城市,可以開展粉碎和回用等工作;對於一些旅遊型城市,可以在城鄉全域開展垃圾分類和集中轉運處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示範性和引導性。“無廢城市”建設必須選擇適合的行政、經濟和法律工具,確保方法適當,如不要把塑料再生利用和危險廢物的再生利用產業妖魔化,應當針對現實的環境汙染和安全生產問題開展針對性的汙染防治和安全生產工作,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再如塑料袋的回收,完全可以通過加大塑料袋厚度、生產可以降解的塑料袋等方法解決。

既要考慮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要考慮經濟成本。不考慮環境影響的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是不容許的,不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的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是不可持久的。因此,必須強化固體廢物再生利用的網絡建設和科技創新,減少經濟成本,克服環境汙染。為了減少經濟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必須培育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幹企業,通過規模化、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不斷髮展壯大,體現“無廢城市”的共治性。

無廢城市”建設應採取科學合理的方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