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火器有多先进?据说明朝有水雷地雷开花炮子母铳等等,清朝为何火器突然不见了?

月露冷叶飘黄


我们先来看下明朝的火器有多先进。

明朝的火器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小型的以手持点放为主的火铳和鸟铳。一般口径都比较小,射程大多数只有数十步到二百步左右;

另一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身的形体较大的火炮。这种火炮形体都较大,射程较远,一般使用内装填有铅、铁、石头等的实心弹,少数也装填爆炸性的球丸。明朝后期引进西方技术制造的号称“将军炮”的远程大炮,重达1.9吨,射程可以达到1900米。这种炮还有瞄准镜,可调节射击角度,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明代火器的品种繁多。叫得出名字的火器有神枪、大将军铁炮、二将军铁炮、大将军铜炮、小将军铜炮、神铳、大铜佛郎机、神炮、飞炮、铜铳、铁铳、马上佛郎机、神箭、铁宣风炮、缨子炮、铁佛郎机、铁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铁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龙盘枪、铁鞭枪、火箭盘枪,子母炮、火箭等。

从以上所列举的明代火器的品种来看,明朝的热兵器制作已经达到了很先进的程度。这些火器在明朝的后期大量装备军队,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明军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后金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时,明守将袁崇焕就准备了12门大炮在城墙上,其中包括11门红夷大炮。当天凌晨,后金军利用牌车与后盾作掩护猛攻,袁崇焕就利用城上的12门大炮向攻城后金军猛轰。后金军的攻城器械在大炮的轰击下尽皆报废,攻城士兵死伤惨重。激战三日,后金军伤亡近2万,努尔哈赤不得不撤离军队回沈阳老家。这就是史家所谓的“宁远大捷”。由此可见有热兵器的大炮对军队的战斗力意义的重大。


清朝在取代明朝的战斗中,确实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加上早期国家动乱,征战不断,也是非常注重火器的制造的。特别是大炮,清朝可是狠狠的造了一段时期。比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制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铜炮,口径15.5厘米,口壁厚16.5厘米,全长3.6米。此炮铸制精美,遍体饰有莲花文、蕉叶文、回文、乳钉文,尤其可贵的是双轮铁质炮车保存完好,连同火炮重达1万斤,是现存最大的清代火炮。

可是后来随着国内的叛乱平定,边疆也逐渐趋于稳定,到了康熙年间,就不再重视研发新的火炮,对外国火炮的仿制也不再积极。火器的制造也受到了一定的压制。特别是号称是清朝的“机关枪”的发明者戴梓被流放到沈阳后,火器制造甚至一度停止。

清人来自关外,更崇尚马术骑射和弓箭,文化上也重视“八股文”,学者们对自然科学不重视。而火器的研发又是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清代对火器的研发和制造缺少学科理论的支撑。等到后期洋人打进来时,发现了火器在战争中的巨大好处,想要研发制造时也力不从心了。


挚守静笃


并没有不见。

明代的火器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先进,在明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说明军的洪武铁铳是当时非常优秀的火铳,但这种优势并没有保持很久。换句话说,明朝的火器在大多数时间是落后于西欧和西亚的。


明朝最得意的三种本土火器:快枪、三眼铳和碗口铳。其威力在16世纪初期和当时的西欧火器相比,真的是弱的不能再弱了。快枪是一种铳管长度在66cm左右的火门枪,在洪武至永乐年间,这属于威力极强的火枪,可以说是轻火枪之最。然而在16世纪和铳管超过一米且有着方便的龙头扳机操控的火绳枪相比,就成了渣渣一般的存在。

三眼铳是一种笨重的多管火门枪,不得不说这是早期火枪加强火力好办法,但是明朝一直到嘉靖年间才开始批量装备这种武器,而在一百年前,欧洲军队就已经在大规模的使用了。此外三眼铳作为远程武器,其威力不足30米的射程,破甲能力也不佳,常常被当作锤子使用。关于这点,在戚继光镇守蓟门的时候,也曾多次吐槽过三眼铳的属性。



最后说一下碗口铳,这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说他是火铳,可是又笨重不宜携带。是火炮,威力又小的打不到别人。跟同时期欧洲的加农炮相比,碗口铳已经很明显是一种落伍的军武器械了。


而明军中的先进火器,诸如鲁密铳和红夷大炮,却因为政府的经费不足,根本不能批量生产,大规模装备入军。明军后来特别仰仗的鸟铳和佛朗机炮,虽然威力要远远大于先前的本土火器,但是其威力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佛朗机炮因为尴尬的气密性,其威力只能算做轻火炮范畴,而且当佛郎机进入东亚的时候,已经是它在欧洲快要淘汰的时候了。

鸟铳的结构精致,明政府还专门规定了相关的制作工序,但是它也是轻火枪范畴的火器,虽然优于快枪和三眼铳,但是却难以击穿八旗军的重甲和盾车。



可以说明末的火器是既繁荣又残缺的。繁荣是它有各个时代的火器,跨度包括了近代早期和中世纪,在这其中还有一些突破性理念的水雷和地雷。但是明朝的火器系统却又是残缺的,批量装备的火器只有轻型火枪火炮,而重型装备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劣势地位。

至于清代,它的火器水平是要远远高于明代的。第一点,它摒弃了明代落后的中世纪火器,像火门枪这一类,你在康熙往后的清军中是看不见的。


第二点,清帝任用传教士为官员,协助大清统一了火器规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统一的规格保证了火器可以统一释放威力。这点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当时革命民兵的火枪因为规格不统一,所以根本不能发挥出火枪齐射的威力,从而一度被英军的火枪齐射压着打。


此外,清军一直在进口和仿制西欧的火枪和火炮,只不过因为东亚的格局太过安逸,还有工业水平不达标,所以清军没有批量装备燧发枪,也没法仿制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精工生产的前膛加农炮。

至于水雷和地雷,这个在清代也是有的。但是运用规模要少于明军,一方面是因为清初大清水师力量薄弱,因此根本没机会继承明代的水雷技术,只能后期自己摸索。在这也是因为水雷这种武器在清中期能用到的规模和次数太少,无法引起政府的重视。至于地雷,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就有使用,但是根据英方的记录,这东西威力不大,以至于当时的英军就以为这是个劣质开花弹。

子母炮吗,其实就是清代对佛朗机炮的叫法。


火器工坊


有多先进?真没多先进。最先进的无非是红夷大炮和鸟铳。鸟铳是火绳枪,红夷大炮是商船用的中型舰炮,在国际上谈不上先进。就算和后金比,也就是暂时领先。后来后金重金广招工匠,又得降将孔有德等所部明朝一流的大炮尤其是炮手和军匠(那可是西学大家火炮专家徐光启调教出来的),水平已经追平了大明,质量甚至反超明朝。入关之后的满清在火炮方面完全具有压倒性优势,使得明朝内部的坚城纷纷陷落,不复宋末坚守半壁的局面。之后的康雍乾各朝,火枪手逐步占到了步兵的40左右(甚至50%)。至于原始的地雷水雷等由于极不成熟,对野战没帮助,并未得到推广。所以清朝火器不见了实在是不知所谓。


锡兵中士


宋朝就有地雷了,还取得过大捷。

其实明朝的火器并不发达,数量虽多,但更象是明朝的人全弄错了,三眼铳你看先进不先进?这就是明军的制式装备。在游戏中这叫点错了科技树,在现实当中,这种错误就很严重很致命了。

象你说的地雷,水雷,已经不知不觉的消失了。至少再也没有取得过战果了。

在后期清人的压力下,这种错误得到了一些纠正。可惜没办法进一步发展了,在处处受制中,几十门佛朗机大炮和红夷大炮无法消除这种劣势。

明朝也就灭亡了。

清朝其实把中国从点错的科技树上拉了回来。

在清朝最后的日子里,他们面对太平天国这种人,他们的下注也算下对了,在火器上优势很明显,他们也确定了中国现代兵工厂的雏形。但是报应不爽,人民对他们已经失望了,时日也所剩无多,最后灭亡。

在我的看法中,明朝火器一开始其实是完全与现代火器背道而驰的,后期引进仿制的火器很不错,但是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无法进一步发展了。

所以明朝火器不能说有多先进,早期火器的发展不太实用,晚期回到了现实中,但是还是在仿造与消化进化中。


18177028401


1. 刑部员外冯时行奏献奇车,曰飞输车,曰旋风车,曰降魔杵车,曰滚地产车,曰辘轳等车,约用木料、牛皮及铁木匠二千余人,造车五百辆,用兵一万名,饷三十万两,一月可复开铁,数月可平奴酋。不报。(神宗实录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丙寅)

看到没,辣鸡万历,要不是你不同意,大萌就可以靠高科技坦克横推建奴了


公忠体国魏忠贤


先进就不会拿别人淘汰的破烂当宝贝了。印度阿三的火箭能让英国人拿回去仿制,明朝可没有值得别人仿制的,英国人拆了明朝亚娘鞋炮台的炮,一看是一堆破烂,一个也没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