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里巷:因“女兒”得名

芙蓉里巷:因“女兒”得名

在市區交通北路附近,有一條叫芙蓉里巷的小巷。初聞該巷的名字,不少人會認為,既然名字中有“芙蓉”二字,巷子中是不是種有不少芙蓉呢?可記者走進該巷子後,發現巷子內並沒有芙蓉,那麼小巷為何會被稱為芙蓉里巷呢?

此“芙蓉”非彼“芙蓉”

12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交通北路與海河路交叉口附近,在交通北路東側找到了芙蓉里巷。巷子西起交通北路,東至京廣鐵路,長約560米,寬5米左右,水泥路面。在巷子西側的入口處,有幾家商販售賣著各種小吃。記者沿著巷子從西向東行走,只見巷子內貼有各種宣傳標語,巷子兩側多為住家戶,偶爾有一些車輛在巷子南側停放。記者繼續前行,看到在巷子北側的牆上,掛有一塊藍色路名牌,上面寫著“芙蓉里巷”。

隨後,記者找到一家居住在此的居民聊了起來。“這裡為啥叫芙蓉里巷,我還是比較清楚的。”老人名叫嶽聯營,今年65歲,他告訴記者,他是當年第一批搬到這裡的居民。

“這裡之前不叫芙蓉里巷,叫‘閨女村’。”嶽聯營說,那個時候只要是大高莊、小高莊、孫莊、萬莊等幾個村莊的閨女,都會在這個地方分得一塊宅基地,所以這片地方當時就被人們稱為“閨女村”。“後來,這裡又叫‘駙馬村’。”嶽聯營說:“男子都來這裡娶媳婦,所以都是駙馬爺,那個時候又被人稱為‘駙馬村’。”

“在1998年前後,這裡又改名為芙蓉里巷。”嶽聯營說,他認為之所以被稱為芙蓉裡,一方面是因為“芙蓉”又被比喻為“女兒”;另一方面“芙蓉”的發音和“駙馬”相似,所以被稱為芙蓉里巷。

巷子名字來歷知者甚少

“我們搬過來之前,這一片都是荒地。”嶽聯營說,1987年建設房子時,這裡只有四條衚衕,住戶並不多。“這東面和南面的房子,都是後來蓋的。也就是自從有了這些房子,這一片才逐漸熱鬧起來。”

嶽聯營還告訴記者一件“趣事”。“站在高處看,可以發現這邊的房子西邊低,東邊高。”嶽聯營說,因為開始建設房子時,不能超過特定的高度。後來新建的房子,就沒有這個要求了,所以站在高處看芙蓉里巷,可以發現巷子內東邊的房子整體高於西邊。

在採訪完嶽聯營後,記者隨機問了幾位住在巷子內的居民。對於巷子名稱的來歷,他們均表述不清楚。最後,記者從市民政局地名辦獲悉,這條巷子是20世紀90年代修建。該地原為孫莊、郭莊等周邊村莊的交叉地。新中國成立後,為體現男女平等,外嫁女也分得宅基地,統一在此地建房立戶。“芙蓉”是女兒的意思,芙蓉裡即女兒村。該巷子又通往居民區,因此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