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里巷:因“女儿”得名

芙蓉里巷:因“女儿”得名

在市区交通北路附近,有一条叫芙蓉里巷的小巷。初闻该巷的名字,不少人会认为,既然名字中有“芙蓉”二字,巷子中是不是种有不少芙蓉呢?可记者走进该巷子后,发现巷子内并没有芙蓉,那么小巷为何会被称为芙蓉里巷呢?

此“芙蓉”非彼“芙蓉”

12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交通北路与海河路交叉口附近,在交通北路东侧找到了芙蓉里巷。巷子西起交通北路,东至京广铁路,长约560米,宽5米左右,水泥路面。在巷子西侧的入口处,有几家商贩售卖着各种小吃。记者沿着巷子从西向东行走,只见巷子内贴有各种宣传标语,巷子两侧多为住家户,偶尔有一些车辆在巷子南侧停放。记者继续前行,看到在巷子北侧的墙上,挂有一块蓝色路名牌,上面写着“芙蓉里巷”。

随后,记者找到一家居住在此的居民聊了起来。“这里为啥叫芙蓉里巷,我还是比较清楚的。”老人名叫岳联营,今年65岁,他告诉记者,他是当年第一批搬到这里的居民。

“这里之前不叫芙蓉里巷,叫‘闺女村’。”岳联营说,那个时候只要是大高庄、小高庄、孙庄、万庄等几个村庄的闺女,都会在这个地方分得一块宅基地,所以这片地方当时就被人们称为“闺女村”。“后来,这里又叫‘驸马村’。”岳联营说:“男子都来这里娶媳妇,所以都是驸马爷,那个时候又被人称为‘驸马村’。”

“在1998年前后,这里又改名为芙蓉里巷。”岳联营说,他认为之所以被称为芙蓉里,一方面是因为“芙蓉”又被比喻为“女儿”;另一方面“芙蓉”的发音和“驸马”相似,所以被称为芙蓉里巷。

巷子名字来历知者甚少

“我们搬过来之前,这一片都是荒地。”岳联营说,1987年建设房子时,这里只有四条胡同,住户并不多。“这东面和南面的房子,都是后来盖的。也就是自从有了这些房子,这一片才逐渐热闹起来。”

岳联营还告诉记者一件“趣事”。“站在高处看,可以发现这边的房子西边低,东边高。”岳联营说,因为开始建设房子时,不能超过特定的高度。后来新建的房子,就没有这个要求了,所以站在高处看芙蓉里巷,可以发现巷子内东边的房子整体高于西边。

在采访完岳联营后,记者随机问了几位住在巷子内的居民。对于巷子名称的来历,他们均表述不清楚。最后,记者从市民政局地名办获悉,这条巷子是20世纪90年代修建。该地原为孙庄、郭庄等周边村庄的交叉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体现男女平等,外嫁女也分得宅基地,统一在此地建房立户。“芙蓉”是女儿的意思,芙蓉里即女儿村。该巷子又通往居民区,因此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