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滋“稻蝦連作第一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松滋市紙廠河鎮桂花樹村,因流轉農田8181畝,全域推廣蝦稻連作產業模式,年產"蝦稻"3250噸、小龍蝦1620噸,年產值達到了6650萬元,村集體增收87萬元,徹底盤活了松滋最低窪"鍋底"的一潭死水,成為“松滋市稻蝦連作第一村”。

該村黨總支書記劉春方將其形象的比喻為“一棋落定,滿盤皆活”。"民變富,村變美,老百姓生活得有滋有味,村幹部做事有為有位,殯葬改革不再難,抗旱排漬不再難,秸杆禁燒不再難,精準扶貧不再難,公益事業不再難。"

三劑“中藥”,治癒流轉頑疾

“問君能有幾多愁,土地流轉白了頭。”土地流轉,是基層農村工作的老大難。而桂花樹村竟然流轉土地8181畝,除了邊邊角角以外,能流轉的土地全部流轉了。

桂花樹村的經驗集中在三劑藥方上,即頭腦清醒劑、徹底放心丸、釜底抽薪散。

事情得從三年前說起。

當時鎮裡組織村幹部去潛江參觀,給桂花樹村黨總支打開了希望之門。桂花樹村水面多,養蝦應是致富之道,但群眾一沒技術,二沒銷路。群眾只吃得起補藥,吃不起瀉藥,如果失敗怎麼辦?再說,沒有成熟的銷售網絡,搞得不好,就會好心辦了壞事,出現“賣蝦難”。唯一辦法就是流轉土地,請專業合作社經營。

回村後,劉春方訪遍了每個農戶。不管是養魚的,還是種穀的,儘管都喊“"划不來”,但沒有一個願意流轉土地:“賺錢不賺錢,至少賺個肚兒圓。如果把土地流轉了,我們吃什麼?”

第一劑藥方:頭腦清醒劑。

如果按1.1元/平方米的價格流轉土地,再加上對方承擔“一事一議”費用,每畝田淨收入不低於1100元。如果自己經營,一畝田的收入能有1100元嗎?何況流轉土地後,外出打工,即使每月工資只有1000元,每年也有1.2萬元收入啊!群眾不是“苕”,這一算,心裡便亮堂了。

舊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萬一“蝦老闆”跑了,我們搬起石頭打天去?再說,把田挖個稀巴爛了,到時再種田就難了。

第二劑藥方:徹底放心丸。

每年養蝦之前,專業合作社先向群眾結清流轉費,交清每畝500元土地復墾費。先給錢,後吃麵,群眾心中有了底。何況還有500元的土地復墾費呢?即使重新平整土地,也不缺資金。

這劑藥方,讓群眾徹底放心了。在紙廠河鎮財政所的指導和參與下,許多農戶進入了流轉程序。

世上哪有一帆風順的事呢?零星散戶順利流轉了,種田大戶橫在中間不同意,做盡了工作,說盡了好話,都無濟於事。

第三劑藥方:釜底抽薪散。

種田大戶哪來的田?也是找周邊農戶流轉而來,但流轉費偏低,每畝不超過300元。一道選擇題擺在農戶面前:流轉給種田大戶,每畝不過300;流轉給蝦老闆,每畝至少1100。答案不言自明。

少數種田大戶找村幹部吵,到鎮裡鬧,甚至打110報警,但終究紛紛把土地流轉給了“蝦老闆”。

一項承諾,優化經營環境

流轉土地後,扯皮拉筋的事不可避免。如果不能妥善處理,致使經營環境惡化,遲早會嚇跑經營戶。而桂花樹村黨總支的一項承諾,“不管有什麼困難,只找我們村幹部”,優化了經營環境,確保了項目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目前在桂花樹村的稻蝦連作經營戶多達16個,其中,外地13個、松滋本地3個。

潛江的賀怡平談起當初落戶桂花樹村,深有感觸:“當初,我看中的就是這裡的經營環境。尤其是近三年來,村幹部兌現了承諾,使我們安心經營、放心經營、開心經營。”

談起這本經,村副主任李擁軍說:“兌現承諾,不容易。沒有哪個村幹部不是脫了幾層皮?”

當好清道夫,是村幹部兌現承諾的起步價。流轉土地後,村支部帶領群眾遷墳50多座、拆屋8棟、放樹8000顆,開挖了十多萬米的水溝,使水、電、路暢通,確保了“蝦老闆”簽約即能養蝦,“下田就能割谷”。

劉春方回憶說,當時遷一座墳只補300元、拆一棟屋只補2000元,我們費了一肚子勁。

建好隔離牆,是村幹部兌現承諾的核心點。萬米水溝,把稻蝦田與村民隔開。其二,如果經營戶與村民發生糾紛,一切由村幹部牽頭處理,經營戶不與村民對接;其三,經營戶的務工需求,也集中由村幹部統一安排,免得用工不均,發生糾紛。

不拿一分錢,是村幹部兌現承諾的閃光點。憑心而論,經營戶日進斗金,村幹部不拿分文,真讓人出乎意外,但劉春方說得好:“只要群眾有實惠,我們即使貼錢貼米也開心。”

不僅群眾有實惠,該村集體經濟也水漲船高,日益壯大。僅每年流轉收入就多達80多萬元,至於經營戶上繳的復墾費,僅每年利息就有幾萬元。

N項實績,促進鄉村振興

先說黨建。因稻蝦連作,提升了村支部的凝聚力,提升了村支部的戰鬥力,該村也因此由全市在冊的軟弱渙散黨組織一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最近,該村黨支部與鎮財政所聯合打造"紅色先鋒"黨建品牌,其中,紅色產業成為靚麗風景。

再說精準扶貧。該村七組貧困戶許華翠,流轉土地11.49畝,每年流轉費11490元,再加打工收入21500,當年即可脫貧;五組貧困戶餘小春因父親患癌住院、妻子體弱多病、女兒上學等原因致貧,2016年通過土地流轉,流轉費1.1萬元元,兩口子在稻蝦連作合作社打工,收入6.1萬元,2017年被評為脫貧光榮戶。桂花樹村的131戶貧困戶,至少有40戶常年在稻蝦連作合作社打工,根本不用克難攻堅。

秸杆禁燒,因無秸杆可燒,成為排頭兵;殯葬改革,因無土地埋墳,年年成為先進;抗旱排漬,也早已不用操心。

如今,一個個“公益大禮包”惠及桂花樹村每個家庭。2018年免費發放近2萬棵桂花樹、果樹等給農戶栽種,投資近百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230盞;今年又投資近40萬元栽種了桂花樹、紫微等,進一步綠化村莊。凡子女考上一本的,獎勵2000元;考上“雙一流”大學的獎勵5000元,考上北大、清華的獎勵1萬元;最近又出臺了給80歲老人高齡補貼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