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理论:中国融入世界还缺了点什么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讨论 | 批评理论:中国融入世界还缺了点什么
讨论 | 批评理论:中国融入世界还缺了点什么

跨学科讨论的聚焦点是文化政治,共同面对的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针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原文 :《批评理论:提出中国的现代性方案》

作者 |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圣鹏

图片 |网络

理论成为实践的推手

批评理论作为术语Critical Theory or Criticism,在英文用一个词表示,在汉语可以分成两个词来表示:批评和批判。批判,或曰理论的批判,起自于哲学的批判,指向哲学体系、思想体系和社会认知体系之间的质量差异,一般指十九世纪的康德和马克思的批判哲学,远期指近代开端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西方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前后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阶级、后政治为表征的后现代政治思潮也开始形成。如果说以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批判,还具有阶级政治条件下的批评性质上的颠覆性和否定性的话,那么以英美当代批评理论为代表的批评,则体现出以中产阶级不断增加为标志的全民福利社会及其意见政治的建设性和建构性来,实际上形成了当代西方全社会的文化政治批评转向。整个学术市场和大众运动都出现了文化转向,使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文化转向为幌子进行的社会学批判和卡西尔以文化作为符号标识的文化哲学,具有了以具体的社会进步为标志的文化批评形式和质量,后现代思潮成形。

讨论 | 批评理论:中国融入世界还缺了点什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西方近代理论和现代理论的交汇转型期,多学科多领域的大碰撞前所未有,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语境的问题域。真正的现代正是来自于对现代的反思,给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处于这种后思潮境况下的理论,使理论成为实践的推手,促成了理论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纷纷追踪的核心和热点。把理论作为热点术语带出的理论推手,首先是鼓吹西方中心主义的结构主义思潮,其后又把具有同一性文明取向的结构主义扭转到具有差异性文化取向的解构主义方向上,并将理论推向了高潮,导致英格尔顿等若干批评家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作为两极呈现的理论高潮的后续时期,称为大师不再、然而热度依然的理论之后或后理论。因此,批评理论包含了所谓理论和后理论两个连贯的时期,或者说后理论其实就是理论的延长期,一直延续到今,并在理论推向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实验。从奥巴马后期的全球化递减为特朗普前期的再全球化,就可以看作为一次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模式推演。

必然内生出全球化学术重构的动力

当人文社会科学纷纷转向理论或曰文化理论时,文学理论顺势将其他人文社科理论也当作为广义批评理论。处于社会学转向和文化学转向潮流中的文学理论,已经不可能逃避理论或曰文化理论的整体认知背景,或者说,没有文化理论作为背景和工具的文学批评,已经退化到古典批评、形式批评、民族主义批评的行列。文学批评上的后现代景观,构成了批评理论的实践一维,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标举大众趣味,使从理性主义传统漂洋过海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从关注产业工人阶级趣味转型为关注后工业中产阶级趣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精英文学向通俗文学的转型。这种英国大众文化趣味的培养与美国大众文化政治的风潮合流后,综合形成了精英文化政治和大众文化政治有机互动的西方文化政治状况。作为移民和后殖民的成果,印裔、日裔、非洲裔、中东裔等非西方学者,纷纷利用所在西方的学术资源开展族裔研究和身份政治运动,在西方普世性话语系统中新创了不少具有解释有效性的差异话语,并促成了学术政治和族裔政治在族裔研究中的结合。长久浸淫于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话语环境中的中国学者,面临着将曾经在传统环境中卓有解释有效性的传统话语进行现代性转换的难题,其他族裔非西方学者的学术新创,促使其汲取其中的成功经验,将自己熟悉的古典传统应用于当代批评和文化政治。

讨论 | 批评理论:中国融入世界还缺了点什么

至此,批评理论得以基本构型,文化政治作为核心支撑,多元文化差异性和全球化文明普世性作为两翼互动,形成学术政治和社会政治紧密相关的批评理论模型。虽然在实际的文化政治实践及其历时过程中,还存在着差异性过度、差异性和普世性失衡、理论失察的情况,及时有效的纠偏不多,这种情况对学术政治和社会政治的关联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这种关联的批评理论必然内生出全球化学术重构的动力。

直面自己的问题

王逢振早在1999年组织了西方批评理论丛书《知识分子图书馆》的译介,其与《知识分子图书馆》编委会其他专家如王宁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批评理论在理论上构型的开始。在丛书前言中,王逢振率先使用了批评理论一词,并对其做了最初的界定,肯定其不囿于文学的人文社科跨学科性质。

讨论 | 批评理论:中国融入世界还缺了点什么

如果说西方有关批评理论的表述还不够集中,不那么容易明辨,那么中国批评理论的表述就还不够精到,有些陈述甚至存在着模糊、混淆的情况。像关于跨文化必然涉及多样化资源的学理特性,早就有李庆本明确指出,那不是单纯的民族资源,也不是单向的他者认知,而是循环往复的全球化普遍理论。像关于批评理论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吴兴明、刘圣鹏都认为,仅仅囿于文学或以文学为核心的跨学科,不可能深刻触及跨学科面对的共同问题群;跨学科讨论的聚焦点是文化政治,跨学科共同面对的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针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关跨文化和跨学科的错误认知,都会不同程度地使其知识的结构和方向扭曲,从而阻碍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发展。对西方批评理论的认知误区对中国批评理论的建构也有滞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思想解放和经济变革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保持同步的吁求,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民族国家模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融共生的矛盾,这就给中国批评理论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信早已在西方得到热捧并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批评理论,在东方中国这块亟待发展的热土上,也会通过直面自己的问题,提出中国的现代性方案,藉此融入世界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之中,并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人类:因知识理论而改变!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总跟着西方理论学说话,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观点 | 201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内生增长理论”,在讲什么?

讨论 | 批评理论:中国融入世界还缺了点什么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