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说到死亡,大家第一想到的是什么?

恐惧、悲伤、遗憾、终结……

大到家人的变故,小到花鸟鱼虫的消逝,家长们对于和孩子谈论死亡时,都会纠结——说多了,怕孩子恐惧,闭口不谈,又怕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孩童起我们就缺了这样一堂课:死亡教育。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1

在《经典永流传》这档节目里,小鱼儿说,“我不想人老了会死”,引发了全国级别的死亡教育讨论。

死亡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就要面对的话题,但父母总是对此避而不谈。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在节目里,胡可如是说道,“有一天爸爸妈妈可能老了,不可能永远陪在你们的身边,你们亲兄弟俩,才是可以一直可以携手走完这一生的那一个人。”

紧接着小鱼儿发问:“那人老了的话,会不会死?”台上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这个沉重的发问。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胡可赶忙安慰到:“人都会死的没关系,关键是活着的时候开心最重要了。”

面对妈妈胡可的安慰,小鱼儿的眼泪却止不住的掉下来,嚎啕大哭,他没有办法面对他的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他的事实,哪怕他明明知道人终有一死,可对他而言像天一样的父母的死亡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不可接受与不可理解。

小恩记得自己七岁那年,奶奶生病去世。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奶奶已经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

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直到奶奶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就会把奶奶的遗照藏在书包里,背着上学。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奶奶还在。”

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不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成人的我们,面对死亡,我们总是缄口不言。

教育孩子时,这个话题几乎是空白的,原因是对父母来说太过棘手,他们自己或许都没有想明白。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当孩子们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

“他在睡觉”“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他去了很远的地方”……

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怎么面对死亡是一生的课题,每个哲学家都会思考死亡,而死亡也贯穿我们的一生,只有更好的认知死亡,不是一味的恐惧,学会正确的面对,孩子才能更加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从小教育孩子死亡问题,越早越好。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2

视频《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曾在网络上大火。

视频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捧着一条死去的金鱼走进卫生间,为他的金鱼朋友送别。

他亲了金鱼一口后将它放到了马桶里,在金鱼被冲走之前,小男孩还表现得很镇定,可是当金鱼被冲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朋友永远不会回来了,瞬间崩溃,哭得梨花带雨。

虽然这样的送别过程会让孩子暂时感到难过,但是也让他们认识到了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视频中的小朋友既可爱又勇敢,我不禁想为他们鼓掌,同时我更佩服孩子背后的父母及教育方式。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让孩子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这可以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3

没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从2岁后就可以开始, 3岁前不必刻意强调死亡。

一般孩子在三岁之前,很少会问到和死亡相关的问题。即使是提到了,也是没有概念的。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事情,对他做一些生命教育。

比如: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落叶,了解植物、动物的死亡,让孩子明白大自然的生命循环和生生不息,人也是同样如此。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那就更好了。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父母不妨可以利用绘本,绘本在生命教育上是相当好用的媒介。

① 绘本简单,不会出现许多专业的词汇,对孩子而言阅读起来容易,也不容易感觉到压力;

② 绘本中对死亡的描述,大多是贴近孩子生活经验中的小故事,借由这些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

③ 借由简单的图画,柔和的颜色,让死亡的悲伤在色彩中慢慢的释放出来,不需要刻意隐瞒。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4

3~5岁用分离的概念来阐述死亡,孩子从3岁开始,渐渐开始有了死亡的概念,甚至会对死亡好奇,反复的询问死亡是怎么回事。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如果这是恰好遇到了植物、宠物的死亡,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

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安慰,让他们感到安全。

用分离来表述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正常的生理认知和身体接触,做为家长,要保持温和的教导方式,尽量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让交流能够在孩子乐于接受的氛围中进行。

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可以通过他人的反应判断出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针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家长不要美化、妖魔化死亡,而是让孩子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意识,学会珍惜生命。

等孩子再大一点,父母可以以更直接的方式跟他讲生老病死,让他从自然的规律里感受生命的意义,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学会珍惜当下,珍惜自己的生命。

恩吉拉 |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问我们,什么是死亡时?

您想好怎么回答了吧?

正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们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命!

中国最缺失的教育,一个是性教育,一个是死亡教育。

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死亡,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观,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死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珍爱生命,更好地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