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勃烈日涅夫可以推翻赫鲁晓夫?

遗失战境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充满戏剧性,因为他是被“黄袍加身”,他本来只是一个本本分分的赫鲁晓夫跟随者。

事实上当时像勃列日涅夫这样的人十分多,因为当时赫鲁晓夫是采取的集权统治,大搞个人崇拜。

像当时大多数苏联人一样,勃列日涅夫一开始也是叫着“伟大的赫鲁晓夫同志”。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初期是陷入了一种十分盲目的自豪和狂热之中,具体表现就是对内大肆宣传民族主义。对外则是霸权主义。

这个期间斯大林几乎被批判为暴君和屠夫,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使得当时的赫鲁晓夫名望大增。

而这个时期的苏联国力确实是大增,尤其是由于二战积累下来的巨大工业能力,使得苏联在东欧一时间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苏联在二战结束之后,其实获利十分巨大,控制了整个东欧地区,并且大军时刻在威胁着西欧地区。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赫鲁晓夫本人也有些忘乎所以,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赫鲁晓夫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建设之下,西伯利亚垦荒种出了不少玉米,但是赫鲁晓夫认为不够。

于是赫鲁晓夫发起了多项运动,最著名的就是垦荒,希望通过开垦耕地,来使得苏联人能够有充足的食物供给。

但是赫鲁晓夫时期,却实实在在是苏联经济发展最糟糕的一个时期,没能及时的将工业升级。

并且赫鲁晓夫的多项运动,其实都是花钱办坏事,而且由于赫鲁晓夫积极对外推动霸权。

使得这个时期的苏联同周边国家时有不愉快事件发生,且赫鲁晓夫在东欧推行的限制控制政策,为后来的东欧剧变埋下了种子。

当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正搞到了极点,然而赫鲁晓夫即便是意识到了问题,依旧是选择了我行我素。

事实证明当时的苏联是存在机会改革的,不过赫鲁晓夫一手将其断送,这就是强人政治的最大弊端。

而正是因为如此,使得醒悟的苏联高层不得不通过政变的手段来推翻赫鲁晓夫。

这在苏联的历史上是最关键的一场政变,决定了苏联模式的转变,其实此后的苏联深受这场政变的影响。

因为苏联高层正式开始放权!也就是害怕强人统治,而勃列日涅夫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推上台的。

通过研究那一段历史,可以清晰的发现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之后,集权行为便被限制,其领导人的权力正式开始受到苏联政治局决议的限制。

苏联的强大和解体,其实都在论证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强权之下,到底是什么在推动这个大厦坍塌。

大厦虽然雄伟,但是当支柱只有一根的时候,我们实在是不敢过于相信这个支柱能撑起一座越建设越高的大厦。


小司马迁论史


这篇文章很长,会系统的为您讲述赫鲁晓夫下台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原因。

赫鲁晓夫的倒台,是他自己的能力与政策不匹配的必然结果。但勃列日涅夫的上台,则颇为偶然。勃氏并非推翻赫鲁晓夫的主谋,他的上台,更多的是处于苏联高层对于强人政治的恐惧,特意选了一个庸人上台。

赫鲁晓夫因何下台?


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他自身能力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赫鲁晓夫能够登临高位,主要靠的是在斯大林时期政治运动中一系列的正确站队。紧紧依靠斯大林让他得以在苏共中迅速上升。虽然赫鲁晓夫在地方治理和军事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他并不是一个个人能力很突出的人。

虽然治国能力未见得多么厉害,赫鲁晓夫的斗争水平却很高。斯大林死后,本来居于小字辈的赫鲁晓夫在极短的时间内打败了两个斯大林之后最有可能继位的继承人——马林科夫和贝利亚,让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时代。

但1953年继任之后,赫鲁晓夫的一系列行动则很不成功,有几项政策,对他的统治堪称致命伤。


其一,是全面否定斯大林。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他对斯大林的大清洗、民族政策、军事指挥和经济建设上的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强烈的抨击。在此之前,斯大林仍然在苏联的神坛上受人敬仰,而这个报告里对斯大林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当秘密报告对各国代表团宣读之后,全场人员因为过于震惊,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据参与者回忆说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否定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巨大的思想震荡,其影响不仅在苏联国内,连东欧及中国都收到了秘密报告的波及,一时间整个共产主义阵营中思想一片混乱。而苏联的老大哥地位也因此被大大削弱。

其二,是国内经济政策的一系列失误。


赫鲁晓夫的确有想要改善苏联国内经济的殷切希望,但是由于他的粗鲁作风和知识水平的不足,让他的政策执行很不成功。

赫鲁晓夫出身劳动阶级,早年当过猪倌也当过钳工,后来就投身革命和军旅,这让他的文化水平一直不高,他自己也承认这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多出于他的肤浅理解,他认为要提高农业产量,就要垦荒,扩大苏联的耕地面积。

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曾不顾反对,派遣三十多万人的开垦兵团远赴西伯利亚进行垦荒,结果带来了重大的生态灾难和农业灾难。赫鲁晓夫看到了美国种植玉米经济效益很好,就下令全国广泛种植玉米。但他丝毫不考虑美国和苏联的气候条件不同,玉米在苏联由于日照不足,根本不能结穗,引发了农民的强烈抵制,最终政策破产。

赫鲁晓夫甚至在1960年提出,苏联的人均肉产品消费量要在1961年超过美国,却不顾苏联人和美国肉产品消费相差甚远的事实。1961年,为了满足赫鲁晓夫的指标,各州和加盟共和国集中宰杀了所有牲畜,甚至连一些刚出生的小猪小羊都杀掉了。有一些州为了突击产量,大量养殖兔子,甚至强制给农户摊派养兔子的指标。


这种寅吃卯粮的政策自然不能真正带来改变,1962年,因为1961年的“透支”行为,苏联肉产量断崖式下跌。赫鲁晓夫的政策再次破产。

总之,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虽然在产量上为苏联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了斯大林的遗留问题。这让苏联人民对他的统治很不满意,是他下台的根本原因。

其三,是他在对外政策的失误。

赫鲁晓夫时代,他在对外政策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由于他的粗鲁作风,让他的形象与一个大国领导人形象格格不入。比如著名的“联合国皮鞋”事件,让苏联简直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笑话。

1956年,匈牙利国内发生了骚乱,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军反复犹豫,两次介入了匈牙利局势,最终以杀死近三千人的代价平息了匈牙利的局势,并在两年后枪决了匈牙利人望最高的领导人纳吉。

这次流血事件给东欧人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匈牙利事件之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基本被坐实,其在共产主义阵营内部的形象一落千丈,为后来的中苏交恶埋下了伏笔。

几年后,中国和苏联关系开始全面恶化,苏联失去了共产主义阵营中最有力的助手。让阵营进一步分化,这个责任也与赫鲁晓夫是分不开的。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的影响大。

1962年,苏联和美国在古巴进行了高强度的对抗。双方的全球核大战一触即发,最终事件以苏联让步为结果,和平解决。

古巴导弹危机本质上是一场“胆小鬼博弈”,赫鲁晓夫貌似粗野,但在这场博弈中他担当了这个胆小鬼的角色,输给了肯尼迪。让苏联在拉美所进行的扩张运动大受挫折。

总之,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都不大成功。唯一成功的地方是,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他的任期内,共产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力量有所加强,这与后来勃氏的伪共产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以上,是赫鲁晓夫对内、对外政策的一些失误,这些政策的确给苏联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后果,但这些并不是赫鲁晓夫下台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斯大林死之后,苏联就进入了民主制度。政变的形势多以投票方式解决,赫鲁晓夫的下台,主要是因为他得罪了苏联的统治集团。而得罪统治集团的原因,就是下面这点——

第四:废除领导终身制。


在赫鲁晓夫之前和之后,苏联一直实行的是“老人政治”。领导干部终身制是苏联的共识。

比如后来的勃列日涅夫,他就是标准的老人官僚。勃氏的最后几年,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参加党代会,完全是行尸走肉的状态。当时苏联有一个笑话:“苏共党代会第一步:升党旗,唱国际歌。第二部:请把总书记抬上来。”

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是苏联很多高官最重要的“福利”。而赫鲁晓夫却非常反对这一点,他认为官员应该在身体不行之后及时退休,事实上他也的确以身作则(虽然不是他自愿的)——他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个正常退休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的废除终身制政策,让整个苏联高官集团非常不满,他们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如果赫鲁晓夫是一个斯大林式的暴君的话,自然没人敢反难。不过当时的苏共党内民主已经很发达,所以有很多人对赫鲁晓夫不满。早在 1957年,斯大林时期的老臣们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就组织过一次罢免赫鲁晓夫的政变,并差点成功,被赫鲁晓夫在中央委员会中广泛的支持所粉碎。

那么1964年这次政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1964年10月14日,正在黑海海滨度假的赫鲁晓夫,接到了来自莫斯科的电话。电话是苏联意识形态的领导人苏斯洛夫打来的,让他立刻回莫斯科参加农业问题的紧急会议。

在此之前,赫鲁晓夫的儿子已经提醒过他,有人可能要搞事情。但赫鲁晓夫非常自信,他认为天下太平。他并没有问农业问题有什么紧急情况,就坐上了回莫斯科的飞机。

但是在飞机上,他已经感觉出气氛的不同。他身边的随从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感觉到大事不好的他命令飞机开往他的大本营乌克兰,但飞行员没有执行命令,还是回到了莫斯科。

飞机在莫斯科降落后,赫鲁晓夫瞬间就明白了他的待遇——没有队伍迎接他,只有他的铁杆,副总理米高扬坐着一辆普通汽车迎接他,机场周围则都是苏军士兵。

米高杨带着他直接开往克林姆林宫,在那里,苏共政治局全体人员都在等待他。赫鲁晓夫一进门就已经知道要发生什么。接下来的会议中,政治局成员对他十几年来的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最终得出结论——大家一致决定,你应该退休。

赫鲁晓夫对这个结果早有思想准备,他除了为自己进行了几句辩解以外,没有进行什么过激反应。他基本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结果。

在最后,他泪流满面的说:“同志们,我有这么多的错误,可是你们之前为什么不指出呢?没有人告诉我呀!”

第二天,苏联官方报纸共同公布了一个消息,赫鲁晓夫统治由于健康原因,辞去一切职务,不再担任苏共领导人。



赫鲁晓夫的倒台故事就此结束,那么勃列日涅夫又因何上台呢?

坦率的说,勃列日涅夫在政变时,并不是什么很有实力的人。跟当年的赫鲁晓夫一样,没人认为他会是政变之后的接班人。

更有趣的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三架马车——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国家名义元首)、柯西金(苏联总理),都参加了政变,但他们发言都不多,政变中并不显眼。

赫鲁晓夫倒台时,大家认为最有竞争力的两个接班人,是谢列平和苏斯洛夫。

(图为谢列平)

谢列平和苏斯洛夫,都是苏共高官中的少数派,都有很强烈的个人特色。

坦率的说,这两个人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干部,两个人拥有当时苏共中少有的优秀品质——清廉。谢列平是一个海瑞式的人物,而苏斯洛夫操守也很高。这两个人反对赫鲁晓夫,并不是因为赫鲁晓夫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完全是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尤其是谢列平,他是赫鲁晓夫一手提拔上来的,但是他却成了反对赫鲁晓夫最积极的人。

可是两个人都没有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谢列平的失败,是因为其人太过特立独行。他的极端性格让他在苏共中人缘很差,而且过于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在批判赫鲁晓夫的会议上,谢列平拍桌子大喊,激动异常。这种样子让苏共高官们非常畏惧,他们想起了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于是谢列平被大家否决了。

而苏斯洛夫,也没有被大家接受。

(图为苏斯洛夫)

苏斯洛夫,外号叫做“灰衣主教”,掌管苏联意识形态领域数十年。在共产主义阵营内部,苏斯洛夫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亚于列宁、斯大林。

但苏斯洛夫也很有个性,此人表面平和,内心阴鸷。他外表非常温和,但手段强硬,对于苏联思想家的管控非常到位。作为一个官僚来讲,苏斯洛夫的能力是非常杰出的。

不过苏斯洛夫的性格相当低调,相比于在前台出头,他更喜欢的是在幕后工作。他平素跟同事们交流也不多,让大家对他始终摸不准节奏,又听说他在文化界的“威名”,苏共政治局对于苏斯洛夫也非常恐惧。

所以,当时政治局中权力最大的两个人,苏斯洛夫和谢列平,都被排除在外了。

当时的苏共高官们,共识是希望能够找一个温和的,不伤及大家利益的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是最合适的人选。

勃列日涅夫在上台之前,他有两个人设,一是“马大哈”,二是“老好人”。

勃氏几乎从不跟人红脸,也从没有任何仇人。相比于谢列平的锋芒毕露和苏斯洛夫的阴鸷,勃列日涅夫为苏共政治局中的人缘相当好,对谁都是笑嘻嘻。

至于“马大哈,则更是勃列日涅夫的突出特点。勃列日涅夫一辈子从来没有过即兴演讲,一切演讲全部靠秘书写稿,而且他真的是完全的念,一点都没有发挥。有一次他的秘书出了差错,把稿子送错了,他念到一半才发现问题,然后笑呵呵的对着大家说——“同志们,你们知道,这可不怨我啊!”

这么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勃列日涅夫,成为了政治局的最合适人选。大家的共识就是——老勃是个好人,把他推上去,大家都能得利。

事实也的确如此,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他的确做到了“人畜无害”,对于苏共的腐败问题,他完全做了一个撒手掌柜。苏共高官在终身制体制下大大得利,而勃列日涅夫也乐得享受最高领导人的权力。

只是,苏联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彻底丧失。作为苏联的最高领袖,勃列日涅夫与他的前任们不同。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无论功过如何,他们都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而勃列日涅夫曾经亲口对儿子说——“什么信仰啊,主义啊,都是糊弄人的玩意儿!”。


在他的统治下,所有的苏共高官都得到了“关怀”,包括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在退休之后,勃列日涅夫给予了他比较优厚的物质待遇,但是对于这位前任,他却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赫鲁晓夫的别墅里,放满了克格勃的窃听器,有一次赫鲁晓夫惊讶的发现在他的厕所中也有克格勃的窃听器。他愤怒的对着窃听器喊到:

“人民把税金交给你们,不是让你们偷听我放屁的!”


小约翰


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鲁晓夫取而代之,说起来颇有一点戏剧性的。

(赫鲁晓夫在苏共最高会议上做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先说说赫鲁晓夫,1953年斯大林逝世,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五人组中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等人经过一轮运筹后,终于稳定了局面,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后,即着手做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些是成功的,但有些则操之过急,其中包括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当然,其中最大失误是在经济上与外交上。经济上,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重工业过重的问题,虽然在他当政下经济有所发展,但仍未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各加盟共和国发展不平衡加剧。而外交上则经历了波兰、匈牙利等东欧阵营的动乱;特别是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上,让赫鲁晓夫的声望大受影响,苏共内部对他出现了不满声音。

(匈牙利十月事件,苏联坦克开进匈首都布达佩斯)

1957年,苏共内部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等高层,密谋剥夺赫鲁晓夫的权力。利用赫鲁晓夫一次出国访问,众人联合政治局多数成员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议罢免赫鲁晓夫总书记职位。当赫鲁晓夫回国后突然看到众人递给他的这份决议惊出一身冷汗,但他提出召开紧急苏共中央全会由全体委员决定他的去留,马林科夫等人竟然答应了。赫鲁晓夫立即利用这个空隙,联系了一众支持他的中央委员,结果大会表决时,马林科夫等人提出罢免赫鲁晓夫的提议没有通过,赫鲁晓夫躲过一劫!

(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表示将不惜武力阻止苏联导弹进入古巴,这是至今人类最接近全面核战的时刻)

但是,更富戏剧性的是,1964年,勃列日涅夫、谢列平、苏斯洛夫、波德戈尔内、米高扬、柯西金等苏共高层,依葫芦画瓢又做了一次这样的“宫廷政变”,竟然成功了!1964年10月14日,趁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完成了苏共权力交接,勃列日涅夫打电话让赫鲁晓夫回来参加苏共中央紧急会议。会上,宣布了有关解除赫鲁晓夫所有职务的决定。赫鲁晓夫想故技重演,又提出要由中央全会决定他命运。但这次勃列日涅夫等人早有准备,早把拥赫的中央委员清除了,赫鲁晓夫只好黯然下台。

(勃列日涅夫在红场观礼台上)

其实,这次“宫廷政变”勃列日涅夫并非最积极主导者,最积极主导者是谢列平。谢列平40岁就成为苏共政治局委员、苏共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是苏共高层的少壮实力派。但是,他在“倒赫会议”上的一个举动,让他失去了问鼎苏共最高领导人的机会。据说,他在“倒赫会议”上严厉抨击了赫鲁晓夫的种种错误,甚至在赫鲁晓夫面前大拍桌子,让许多害怕苏联会再出现一位“斯大林式”的强势领导人的中央委员们十分恐惧,于是平时平和低调的勃列日涅夫高票当选了苏共第一书记。从此,苏联进入了勃列日涅夫时代,也进入了苏联巅峰时代。


50后男人


谢列平,苏斯洛夫,谢米恰斯内,勃列日涅夫,我们必须要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因为这次的人在赫鲁晓夫倒台的整个过程之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一切的起因来自于谢列平,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是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克格勃也就是前苏联最大的情报机构的领导者,但是在1964年,谢列平过得并没有太开心,为什么?因为前苏联在这之前一项国际事件里面,由于情报机构的不给力,导致赫鲁晓夫丢了大面子,什么事情?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觉得自己亲手提拔上来的克格勃的领导人是不是应该换一个人?

谢列平感到有危机,正巧在这个时候克格勃里面的第二把手,谢米恰內斯,跟这个谢列平以说是好基友一样的关系,两个人一起商讨以后,觉得是时候该做出一些主动的举动,否则大清洗运动的时候死了多少人,那可都是历历在目的!面对性格乖张的赫鲁晓夫,所有人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够活着从他手底下逃出去。

因此,在赫鲁晓夫去度假的时候,这两个人一起联系了前苏联的高层,大家一起决定把赫鲁晓夫赶下台!

最终,在度假之中的和鲁晓夫接到电话来到莫斯科以后,立刻就被大家囚禁了起来,然后宣布他被剥夺了苏维埃最高主席的身份,在这其中,赫鲁晓夫问了一句说你们这次事件的总策划人是谁?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谢列平跟赫鲁晓夫说,这次世界的主要策划人是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哈哈大笑说怎么可能,那个家伙怎么可能跳出来反对我。

玩笑归玩笑,但是正是由于这一句鬼使神差一般的文化造成了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

能够竞争苏维埃最高主席的人只有三个,谢列平,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在这其中,拳头或者是人气和威望最高的是谢列平和苏斯洛夫,两个人为了权力之位,可以说是大大出手,互相攻讦,只有在这个时候,勃列日涅夫稳坐钓鱼台。表现出一副老好人的状态,你们接着挣,我不抢!

这个举动立刻引起了其他前苏联高层的好感,赫鲁晓夫本身性格乖张,对底下的人施以重呀,这种事情,大家已经痛恨的不能再痛恨了结果,剩下来两个这么强势的人物,(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让他们上台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了!所以在接下来的选举里面,大家都把自己的选择投给了勃列日涅夫。

就这样,原本最不强势,最不可能获取苏威亚最高主席身份的勃列日涅夫,绕过了三个人,自己成为了苏维埃最高主席!人们都说世事无常,你真要拍个电影,有谁敢这么拍啊!这件事情就发生在了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一的其中的权力的漩涡的最中心。


漩涡鸣人yy


一直以来,普遍认为勃列日涅夫上台是偶然的。赫鲁晓夫留下权力真空后,几方相争不下才把勃氏推到前台,勃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原因就是他平庸。

然而,历史的某些真相往往被厚厚的政治帷幕遮捂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勃氏就是主谋。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揭开了一些历史表象,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是勃列日涅夫宫廷策动的结果。

据赫鲁晓夫小儿子谢尔盖回忆,赫鲁晓夫被发难半个月前,就已经收到密报,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等人勾连频繁准备扳倒赫氏,米高杨和卡冈诺维奇的女儿都透露了类似的信息,但自信的赫鲁晓夫没有理睬,也许年过古稀的他已经没有了以往清除贝利亚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时旺盛的斗志。赫氏依然悠然在皮聪大度假。

1964年10月12日,正是赫氏在皮聪大时,勃列日涅夫就在莫斯科召集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并作出一个关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一些问题的决议,决议中对第一书记赫氏提出了批评。这就意味着倒赫行动开始,同时也是结果。因为之前勃列日涅夫在军政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会议只是兑现承诺的仪式,正是这个仪式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决议作出了还得需要赫氏过过堂,于是由苏斯洛夫代表主席团致电赫氏返回莫斯科。

赫鲁晓夫没放下电话,就明白了一切。难以置信的是,与十一年前的他判若两人,他很冷静,好像早就作出了决定 :假如仅仅涉及到我的去留,我不准备反抗了。确实,赫氏什么也没做,就静等第二天飞回莫斯科。然而正是他的沉默,搞得勃氏一帮人坐立不安,还后悔电话打的太早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一书记可是有时间采取措施啊!13日的莫斯科之夜惶恐不安,勃列日涅夫每隔一个小时就给克格勃头目打电话询问情况,尽管对方一再保证若有异动立即报告,但勃氏还是害怕的要命,怕的是赫氏天亮后没有返回莫斯科,怕的是此时第一书记已经在调动卫队,如果……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赫氏回到莫斯科,旋即参加会议,在会上委员们争先恐后地攻击了赫氏以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唯有米高杨持有不同意见。冷静的赫鲁晓夫这时注意到会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没有吭声,没有发言并不意味他们有异义,相反,迟迟没有登场的,往往就是一场戏的主角。接下来会议要求赫氏在一份退休声明上签字。签字后赫鲁晓夫发表了告别讲话,除了否认对他的几点指责,语气还算平静,毕竟,大势已去。

自此,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作为一个养老金领取者安度晚年。

赫鲁晓夫的下台,有其复杂的客观因素。赫氏在某些领域的格局调整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恰恰成为了勃列日涅夫的社会基础,其次是在国内外重大决策方面,赫氏却有失误鲁莽表现。平心而论,勃列日涅夫扳倒赫氏也不能简单的用“阴谋论”来概括,在14日大会报告里列出的赫鲁晓夫十五条错误,确实有的放矢,绝非无中生有,基本一语中的。赫氏在一些重大外事活动中时有信口开河傲慢无礼之举,譬如,在大众广庭竟然说保共总书记日夫克夫“食客”,对兄弟党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勃列日涅夫逼退赫氏,没有重蹈七年前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的覆辙,是因为“团结”了多数。当他被赫氏从国家元首降为党的第二书记,虽然没有了红地毯和少了前呼后拥,但,恰恰是这个位置使他能够广泛联络各加盟共和国及各州领导层,而且是正大光明行使职务行为,这无疑在组织上给勃氏提供了保障。再是,勃列日涅夫成功拉住了军队和克格勃等一些强力机构部门,而后者为勃氏“做事”保驾护航,使勃列日涅夫在短短三天里实现了权力场的“吐故纳新”。

由此看,勃列日涅夫不平庸。

当然,在赫氏当政的十一年里,苏联也有长足进步,民生有所改善,被称为“赫鲁晓夫楼”的工人新村星罗棋布,居住条件改善了很多;也正是赫鲁晓夫时代结束了恐怖,为在肃反中无辜被杀的人恢复名誉,没有了随意逮捕和清洗,不得不说这是个社会进步;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减轻了税负,在科技领悟取得了不少成果,东西方确立了新的关系……

1971年9月,赫鲁晓夫因病去世,埋葬在莫斯科圣母公墓,其墓碑由一个被他生前批判过的著名雕塑家画家因斯特.涅伊兹韦斯特内设计。赫鲁晓夫静静地待在那里,深邃的目光透过方孔,一直凝视着俄罗斯的天空。

他的儿子说,当走过赫鲁晓夫墓前没有一个人能够无动于衷。

2018.12.1

参阅资料

《赫鲁晓夫下台 内幕》,谢.赫鲁晓夫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4月第3版

《权力与命运-入主克里姆林宫的个人命运》,索尔.舒尔曼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版

《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掌上三言两语


其实赫鲁晓夫的下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也不全是勃列日列夫的功劳。1953年,赫鲁晓夫才通过手段将马林科夫排挤下台,并担任苏共总书记。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自己在11年后同样也被勃列日涅夫给赶下了台。关于赫鲁晓夫倒台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不过,我认为主要有2点。
(赫鲁晓夫,右一)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本来有机会接班,但他被赫鲁晓夫排挤了出去。不过,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路线,并开始清算他的过失,结果不仅造成了苏联政局动荡(苏共丧失公信力),而且还引发了东欧国家反苏的狂潮(苏联铁幕政策)。

同时,赫鲁晓夫还终结了苏联的干部终身制,废除了苏联特权阶级的权力,并替换了许多中高级干部,导致其他的干部人人自危,这是后面他倒台的根本原因。苏联官员们开始私下联合,预谋要寻找机会推翻赫鲁晓夫,而勃列日涅夫就是参与废除赫鲁晓夫的高级干部之一。
(勃列日涅夫,左)

二、赫鲁晓夫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名誉扫地

在美苏冷战中,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试图在距离美国较近的古巴国内部署导弹发射架和轰炸机起降平台。这个计划原本一直是秘密进行的,如果成功了,赫鲁晓夫就打算用既定事实来回应美国人的抗议。但不幸的是,美国提前发现了古巴境内的异常,于是切断了古巴的海空路线,并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同时,美国利用国际舆论和海空的军优势不断对苏联施压,使得赫鲁晓夫被迫妥协。此举不仅让苏联人在国际社会上名誉扫地,还让赫鲁晓夫出尽了洋相。因此,许多密谋推翻赫鲁晓夫的人暗自窃喜,认为等到了推翻赫鲁晓夫的机会。


因此,赫鲁晓夫的下台并不是勃列日涅夫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苏联而言,穷兵黩武的武夫勃列日涅夫的危害性更大,因为他执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的高潮,各种军事竞赛完全耗尽了苏联的国力。同时,苏联国内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官员贪腐,经济增长停滞,这些都是后来导致苏联解体的隐患。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在核武器数量上一度超过美国)


历史的荒野


因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折腾的都虚空了,原本苏联就存在很多矛盾,经过赫鲁晓夫大刀阔斧的改革,苏联变得更加虚弱不堪,被勃列日涅夫“请”下来也是情理之中。



第一,大搞政治斗争。

稍微了解一下苏联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苏联的领导很喜欢搞清洗前任的政治斗争,从赫鲁晓夫上台,就对斯大林这个处在神坛的领导人进行了全盘否定,导致苏联在政治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一片混乱。



第二,经济上瞎指挥。

赫鲁晓夫在经济上做的许多决定,现在听起来就是一个笑话,出身于劳苦大众的赫鲁晓夫,一心想要提高苏联的谷物产量,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贸然发动了志愿者到西伯利亚严寒地区进行开垦种植谷物,虽然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粮食,但是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生态灾难。

再看到美国的玉米产量很高之后,赫鲁晓夫又萌生了在前苏联推行种植玉米的政策,但是他没有意识到美国和苏联的气候环境不同,根本不适合玉米的种植,但是执拗的赫鲁晓夫却坚持自己的计划,结果导致玉米产量很低,遭到了很多农场主的抵制,计划最终破产。



第三,外交失败。

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让整个世界笼罩在核武器的阴影之下,动静弄得很大,美国严阵以待要开战,结果赫鲁晓夫却灰溜溜的撤回了导弹,完全不顾古巴的死活,让苏联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

在对这些西方国家的态度上,赫鲁晓夫甚至直接在外国大使的面前说“我们要埋葬你们”这种不合时宜的话,让西方认为苏联对他们是有强烈敌对态度的,但赫鲁晓夫后来否认了,说是人们曲解了他的话,理由是就算他埋到死也埋不完,所以这话的意思不是这样的。



真正把赫鲁晓夫拉下马的,其实并不是勃列日涅夫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赫鲁晓夫的一些改革处触犯了许多苏联高层士的利益,比如在此之前苏联一直倡导“职位终身制”,但是赫鲁晓夫却反对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高层对赫鲁晓夫的排挤,最终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把赫鲁晓夫骗回了莫斯科,最终强迫他下了台,而勃列日涅夫当时并不是大家认为的真正的接班人,只觉得他是临时领导,但是没想到他却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十八年之久。


琅琊利剑


“同志们,你们说了我这么多问题,可当初会上讨论时,你们谁也没有反对,谁也没有给我指出过啊。”赫鲁晓夫含泪辩解,这是他被推翻前的最后一幕。

在苏联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尽管有最高决策机构,但赫鲁晓夫经常1个人说了算,许多高级领导人被迫同意他的做法。这么一个手握重权的人,居然被撤职,也挺稀罕。

勃列日涅夫发动"宫廷政变”让赫鲁晓夫下台,从此开始长达18年的执政,从1964年到1982年。那么,他凭什么可以推翻赫鲁晓夫?

从勃列日涅夫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机关里的老好人,很会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因此能够团结一批人。

他治下的苏联,没有什么创新,大家得过且过。比如1981年是阿塞拜疆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勃列日涅夫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居然拿错讲话稿念起来。后来,他明白读错稿件,说了一句:“同志们,这可不是我的错。”听众们善意的笑笑,早已习惯他的“和事佬”风格。

无论勃列日涅夫的治国水准怎么差,但是他的亲和力是足够的,可以串联那些被赫鲁晓夫弄得紧张兮兮的高官们,结果就领导了“集体反水”的政变。

从赫鲁晓夫的角度来看,他的性格过于火爆,“急性子”加“暴躁狂”,这是政治家严重的缺点。

赫鲁晓夫曾给世界人民留下经典时刻,在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居然脱下鞋子敲着讲台演讲。在苏联国内更是这样,繁忙的书记处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赫鲁晓夫稍有不满意,就会任性骂他们是“笨蛋”“黑狗”。

可想而知,他的人缘会坏到什么地步。这给勃列日涅夫以可乘之机,更让勃列日涅夫吃惊的在后面,赫鲁晓夫下台后居然整个苏联没有任何为他辩护的言论和行动。

赫鲁晓夫的下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民意基础”,它的治国让老百姓烦透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人因为搞发展战略,生活水平没多少提高,精神状态却已经十分疲惫。而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人更是被他的“好大喜功”折腾得要死。

赫鲁晓夫到底做了什么呢?他常常说大话,而事情却干不到位;他常常任意许诺,而群众却遭遇失望;他常常到处指责,而人们早已厌倦。

这样的赫鲁晓夫迟早要吃亏,因为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群众中的威信已经急剧下降,最后必将让自己陷入孤立。


子屠龙


推翻赫鲁晓夫,其实跟勃列日涅夫没有太多的关系,与其说勃列日涅夫主动参与了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其实还不如说是勃列日涅夫是被拉进来充人数的。



赫鲁晓夫的上台,其实也是通过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三驾马车的局面,分别是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

贝利亚掌握着苏联的秘密警察部队,是最有可能成为斯大林接班人的人选。马林科夫则是当时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领袖人物,影响力不容小觑;而赫鲁晓夫则是行政领域的大佬。赫鲁晓夫联合了马林科夫,干掉了贝利亚,然后再打压马林科夫,成为了苏联的最高统治者。


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显现出了弊端,赫鲁晓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上台后便开始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赫鲁晓夫矫枉过正了,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不仅在苏联思想界造成了震动,也严重损害了苏联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加上赫鲁晓夫不切实际的在苏联大面积推广玉米种植(西伯利亚的气候根本不适合种植玉米),让赫鲁晓夫已经失去民意的支持。

1973的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由于率先做出妥协,让苏联很多高层对其非常不满。在种种原因的综合下,最终迎来一次政变。政变过后,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这次政变的主要发起者,则是谢列平,而谢列平的背后,则是站着克格勃。谢列平曾担任克格勃主席,当谢列平成为中央书记后,继任的克格勃是谢列平的好友谢米恰斯内。

而在这次政变上对赫鲁晓夫做出主要批评的,则是苏斯洛夫。苏斯洛夫是谢列平之外的另外一个大佬,是当时苏联意识形态领袖,重量级人物。要知道,在苏联意识形态领域,苏斯洛夫是跟列宁、斯大林并肩的存在。


在当时的情况下,谢列平和苏斯洛夫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最有力竞争者,双方之间不相上下。因此,为了避免两败俱伤,没有太多背景,能力也比较平庸的勃列日涅夫被推上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然而,让大家都没有料到的时,勃氏治理国家的水平不怎么样,但是玩手段却很有一套。


勃列日涅夫利用谢列平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高层的性格特点,拉拢了很多被谢列平得罪的人,成功的将谢列平排挤出权力的核心。

而苏斯洛夫不爱抛开露面,喜欢在背后操作一切,因此倒也甘当影子人物,并没有和勃列日涅夫有太多冲突。

所以,勃列日涅夫就这样的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并把持苏联长达18年之久,为苏联的解体狠狠的出了一把力!


小镇月明


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鲁晓夫,有一些特殊的背景,可以说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和谢列平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等着赫鲁晓夫进入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中。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克里米亚休息。由于天气不好,转到皮聪大。

而在莫斯科10月12日,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勃列日涅夫主持会议,讨论新的五年计划,还有农业的领导和农业的集约化问题。大家一致意见由勃列日涅夫给赫鲁晓夫打电话,请他回莫斯科。

乌克兰原第一书记谢列斯特在一次会见记者时证实:我们全体主席团成员都参加了。

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通电话时有点吓人,勃列日涅夫有点发抖,说话结巴,嘴唇发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我们请您回来……根据您的信函……”

勃列日涅夫很紧张,虽然在赫鲁晓夫飞回来前权力掌握在他们一伙手里,并得到了克格勃、内务部和武装力量头头们的支持。


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谢列平注意到新闻界也站在他们一边。

《真理报》总编,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在国外出差。

《消息报》主编阿朱别伊和党中央意识形态的书记伊利切夫在国内出差。

谢列斯特在日记中写道:10月13日下午3点,赫鲁晓夫和米高扬走进克里姆林宫里的党中央主席团的会议室。

那里集合着全部大臣们,包括党中央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赫鲁晓夫向大家问好,然后不满地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谁主持会议?”主席位子空着,赫鲁晓夫习惯地坐上去,宣布开会。

他说,但不向一个具体人:“谁说话,什么问题?” 开始了坟墓里一样的寂静。

几分钟的冷场后,党中央的书记勃列日涅夫开始讲话。这是主席团预先定好的,一场戏的演员们开始进入角色。

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带头向赫鲁晓夫发起攻击,他作主旨长篇发言,列数赫鲁晓夫十年来的一系列严重错误。

接着其他人跟着讲话,都是批评赫鲁晓夫的错误的“炮弹”,对赫鲁晓夫来说实际上已经形成众叛亲离的局面。



赫鲁晓夫想要发言反驳,但主持会议的勃列日涅夫不给他发言的机会。

赫鲁晓夫想要召开中央全会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及各州委的书记们都已被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人做好了工作,站到了他们一边。

不久赫鲁晓夫被解除了一切领导职务,成了一个退休金领取者,到莫斯科郊区的一幢别墅里过养老生活了。

赫鲁晓夫退休后,前苏联面对领导人空缺,一时之间并没有合适的人选,当时在苏联威望最高的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


谢列平是少壮派杰出代表,当时是苏联领导人的大热门,但是他做事非常强势,而且他当时年轻较小,和老一辈的高层领导关系并不好。

他们非常担心强势的谢列平,会成为斯大林第二,如果真的是那样,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威胁,这是他们不允许看到的。


另外一个就是苏斯洛夫,他当时是苏联意识形态的最高领导人,人称外号“灰衣教主”。

苏斯洛夫外表宽厚内心阴沉,对人非常客气,不喜欢抛头露面,擅长在幕后指挥别人工作,他,推翻赫鲁晓夫的行动中,他打了头阵,立下了头功。

这个曾经被称为赫鲁晓夫“眼睛”的人,却成为了扳倒主子的一块石头,不得不让人唏嘘。

苏斯洛夫这种不善于交际,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是最高领导人的最佳人选。

这是苏联高层注意到,勃列日涅夫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他当时是苏联书记处书记,在党内的资历比较老,关键是勃列日涅夫脾气非常好,大家没有看到过他和别人红过脸。

还有就是他向退休的苏联高层保证,会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可以继续享受他们退休的待遇,党内的实力派对他的好感增加不少。

他们认为勃列日涅夫会是一个听话的领导人,就这样他成为了新的前苏联领导人,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会在苏联执政1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