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周易》?看周易相关书籍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豐和尚


鄙人从2004年起,研究诸子经典。每部经典都读三遍。并且做了详尽的读书笔记。

前几年,我每天读书五六个小时。其中,读书耗时最长的是《左传》,用了五个月。其次就是《周易》,用了两个月。

我对《周易》的研究,不如法家精深。也算了解了。

这要感谢我买了一个很适合入门者读的版本。就是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疑的《周易》。


买了这个版本的《周易》后,认真的读前言。读前言后。再读书中的内容,就找到了读懂《周易》的钥匙。

补充一点,杨天才老师在《周易》前言中,有一处疏误。诸位看看能否读出来。


杨朱学派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说一句成语:纲举目张。意思就是“提起鱼网上的大绳一抛,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学习“周易”也是如此,首先弄清楚“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再按照其内容的步骤看下去,也就容易多了。

下面,我就对“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远古时期,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予以科学的解释。为了安抚人们思想及心理平衡,只能以“占卜”的形式、“天意”的说法给予解释。“占卜”不仅要有一套规则、方法,还要有一套用来解释卦象的词句,这就是早期的“周易”。那为什么叫“周易”呢?

传说中当年周文王被囚在羑里,为了解闷儿天天就用筮草推演伏羲八卦,整整推算了七年。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占卜”方法和解释的说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那么,他真是靠“玩儿”此游戏来打发这漫长的七年时间吗?我认为不是。为什么?

那会,国家不仅幅员辽阔,且交通不便,人们彼此间的沟通及信息的交流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再加上各地的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了各自“占卜”方法和“卦象”解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我认为:周文王在羑里囚禁期间,绝不是天天玩儿弄筮草打发时间,而是深谋远虑的思考着在推翻商朝以后,如何能更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国家。于是,他将各地不同的“占卜”方法及解释词句汇总、归纳后,再推演出一套完整、统一的筮法和释词,做为今后指导、统一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几百年后,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以为此“大过”,也绝非是指其个人的行为无大过,而是说在自己的思想理论上可以无大过了。他之所以会做到“韦编三绝”,也未必是在苦研“算法”,而是为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吸取和借鉴《周易》思想精华。

因此,我以为:要想系统的学好《周易》,首先要认清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打破了他的“神秘”性,就算是掌握渔网的“纲”。然后,随便买一本带白话文翻译的《周易》,再按照我前面在悟空问答“如何在短时间内记住《易经》中的64卦”一文中的方法背下64卦。至于64卦的图形,我在下面的图片中发了张“易经64卦歌谣”,您按此背下来就行了。最后就是没事儿时翻翻《周易》中各卦的爻辞……

其实,爻辞中也没那么神秘,无非是一些简单的道理。比如:乾卦,就是告诉你: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先眯儿着,等待时机成熟了您再“飞龙在天”,如此而已!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指正!






把盏常聊


譬如,以学习占算为主的人,可能以《增删卜易校释》入手,简单、清晰、明了,案例典型,然后再看其他六爻类书籍如《卜筮正宗》等,大同小异。在这个学习方向上,很多学习者并不看《易经》,甚至连卦名也用不到、背不熟,基本上于易理无涉。

进阶的占卜书籍如《梅花易数》,虽然梅花易空灵飘逸,但是此书所讲方法并不系统,且案例有限,又没有同类书籍对照参考,学习者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只有临渊羡鱼,所以这一派的使用者也寥寥无几。这本书是否真为宋代大易学家邵康节所撰亦有争论。依笔者的个人观点看,此书的格局与邵康节在儒学和易学上的地位明显不符,应为后人伪托之作,但其内容与用法仍不失为易学占算领域的支柱流派。

以上只是学习占算的学习者常见的学习路径,但是《易》是集“象数理占”为一体的学问,象数奥妙,义理宏大,占算精微,才能吸引周文王、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手不释卷,绝非占算一枝能开显《易》的恢宏博大。要想了解易经全体之貌,我认为学习的顺序可以如下:

1,首先学习《易传》,主要看六篇:《系辞上下》、《文言》、《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应该多看几遍,了解易经所处的地位、了解易的思想,《说卦传》讲的象,主要内容要记住。

2,再看《梅花易数·万物类象》,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要想了解卦象和义理,这一课不能缺;

3,学习卦象,但是这部分内容没有相关书籍,只能靠师承。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易就是简单”,我会用视频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相关知识。之所以历史上没有形成相关书籍,是因为万事万物都能入卦,如果讲,只能是辞海版的《说卦传》和《万物类象》,更详细而已,说不完道不尽,读者会更加迷茫,而且也不可能看得下去。所以卦象传授的是一种“思路”,告诉你怎么归纳卦象,怎么解读卦象,那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这个思路需要一些案例来解释,古人没法写,写出来就容易把读者的思路限制死,弊大于利。我们用视频的方式展现更直观,但也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能对卦象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4,看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有人批判南先生,我觉得就事论事,南先生这两本书讲的极好,生动活泼,广征博引,涵盖很多文化领域,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启发。这两本书是重点要读的,而且建议买一本精装本收藏起来,值得。

5,有了以上基础,大概可以走以下两个分支:

  • 学习易理:看《易经》原文,现在市面上的版本都有注释和白话翻译,对照着看。重点看卦辞、爻辞、象传(插在卦爻辞后),彖(tuàn)辞和卦爻辞基本一样,扫一眼就行。卦爻辞是周文王当时的卦例,无法复现。用卦爻辞来占算的易者,起卦后按周文王当时说的吉凶,来判断现在这件事的吉凶,这和抽签的原理一样了,不是易的本意和本来用法。而我们所要掌握的,是为什么周文王当时那么判断吉凶,思路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这才是要点,这个大概也没有书来解释,我上面列举的1/2/3条就是起这个作用的,也可以来看我的分享视频。另外,周文王从这个卦里思考出哪些政治和人生的道理,这个才是最最重要的,以周文王的格局和境界,他的思考对我们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 学习实战:可以看张延生先生的《易学入门》和《易学应用》。喜欢六爻和梅花易的,可以看看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几本书。但是六爻我是不推荐学的,因为六爻是把占算和象数义理割裂的最彻底的一门应用,按六爻的方法,再想回到象数义理就很难了,往往成为纯算命先生,而且说不出卦名、讲不出易理。

  • 如果您已经是中阶选手,想深入学习《易经》,那么推荐傅佩荣先生的《易经入门》或者授课视频,视频很吸引人,书也可以当字典查阅,很不错。

  • 尚秉和老先生(清末民初)的《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近代把象数理占、各家各派易学融会贯通的大通家,当属尚秉和老先生,而且做了很多易象方面的恢复工作,真的很有启发,但是要有一定的易学、实战基础才能看懂。

  • 如果您已经步入高阶,成为易学研究者,那么再看几本书:魏晋王弼注的《周易》、北宋朱熹《周易本义》、明朝来知德的《周易集注》、西汉焦赣《焦氏意林》。

这就已经够学上一些年了。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帮助。


易就是简单


学习《周易》,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说不难,那是你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其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哲学思维。只要具备了这些基础,找几本有档次的书读一读,如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易经系列别讲》等,基本可以入门;然后读一些类似的基础读物,基本上就可以如鄙人一样,回答一些问题,比较确切地了解这个世界。

说容易,还真不容易。这是因为,《周易》毕竟是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经典,多少人为她穷经皓首,呕心沥血,到了现代,也不可能象玩麻将玩游戏一般轻易;既使你把六十四卦背熟了,那也只是象大街上摆摊算命的阿婆阿公,自己的命都算不出,还算别人?岂不荒唐?

因此,《易经》之所以成为群经之首,确实她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当对《易经》略有了解之后,你会发现,她与我们的文化、生活、习俗、思维、观念等等无法分离,我们的智慧和世界眼光,无出其右。

明天晚上,人类将观察黑洞的奥秘,这是最现代的天文科学大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测的宇宙现象,与《易经》何以类同?信也罢,不信也罢,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维度,无可否认!



一夫82


说实在的,我学周易只是观看大概的东西,偶然有点想法就深究一下。我的占测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数往者顺,数来者逆。没有数年的占测和积累,也许就不会预测将来。但是长时间的跨度,现在还很难做到。比如占测个人终生,这个很难。一要时间去检验,二要自己能活到那个年纪。你看左传讲几百年的事,我看我做不到。周易有时候觉得是玄学,难在卦象的取舍,难在内在的逻辑思维,难在卦象的提示。你比如说从1到9这几个数,你占的雷火丰卦,日中而仄,月满则亏。那么5就是中间的数。复卦就是最初的那个,在这里就是1.那么鼎卦可以是最大的那个,也可能是最先的那个,因为官居一品很大,但9是最大的数。如果占的地天泰卦,泰为大数可以为7,8,9.如果占的是损卦那可能是1,2,很难有3。反正就是玩,反正就是多做记录。时间久了,心里就有谱了。


八卦小一


如何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周易》?看周易相关书籍先后顺序?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我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题主的问题分两部分,我分别给予解答:
看得出题主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可以理解为,题主已经有了一定的易学基础了,这是个好现象,说明题主与《周易》有缘,这门学问很怪,是要靠缘分说话的,否则入门级都过不了。

接下来谈一下起步怎么样学习,我们学习大致分为四种方式:

一个是在学校学习,老师教,我们学,学习进度和节奏老师会把握好。
一种是自学,就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灵活管控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这样容易在周易领域某个专业方向有突破,坚持十年八载就可以历练成一个专家类的学者。倘若理论结合实际,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严谨治学态度,一定会有所建树的。
另外一种就是拜师学艺,如果感觉自己对周易难舍难分,计划以后从事与周易有关的工作,或者以周易为基础的营生,或者选择周易相关的创业项目。以此作为第二职业、或者养家糊口、或者自由职业者,没有过硬的易学基础和真本领,肯定是吃不开的,因为周易相关的门类、专业、学派、分支细化得太多太多了,要想解决这些,那就要拜师学习,既然要拜师,就要拜名师,这个需要你自己抉择。
最后一种就是四海云游,走遍世外圣地,即是佛家圣地和道家仙山,只要你行善积德,精诚所至,就一定会巧遇世外高人指点,能不能成为他的弟子,那就要看你的缘分了,这也是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因为你想大彻大悟,不是单单靠读几本书就可随人愿的,个中的缘由其实已经说给你听了, 真正的天书就是无字之书。

如何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周易》?看周易相关书籍先后顺序?

首先必看的书就是《周易全文》,这是基础,要了解八卦的来历及其原理,熟记八卦符号的画法,结合五行熟练运用,依据八卦的特性,养成取象比类的好习惯,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必备的基本功。

不过我提前提醒一下,不要把精力花费在研读爻辞上,毕竟是几千年前的名家所写,很多范例多引用当时的社会信息,晦涩难懂,缺乏时代意义,而每个爻的具体含义又因人而异,站的角度,参悟的程度等等诸多因素,对于每个爻的理解和定位自然就千姿百态,观点迥异,就像下面这首诗里面讲的道理相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花易数》是宋代易经大师邵雍的著作,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起卦、断卦的方式方法皆有突破和创新,这本书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着大道至简,通俗易懂,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对于初学者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易经的智慧》是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的讲座视频,他讲的深入浅出,结合时下形势和生活实际,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简约性,再加上曾仕强教授的儒雅博学的治学风度,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应该说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最为接地气的易经视频讲座,所以我推荐你看这个。

《你感兴趣易学相关专业的书籍》,这是做完前面两部功课后,就可给自己甄选一个专业方向了,比方说你是选择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学,至于何谓形而下学?何谓形而上学,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便知。

等到掌握了一定基础和方法后,一定要实践,而且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框框架架,切记与当下社会的大环境与自己本身的小宇宙充分融合,与时俱进,加以创新,方可成一家之言。
如果你的天分足够高,就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创立属于自己的学术理论,如果是正能量的,就可以收徒推广,惠及苍生,自然是水到渠成,编书立传,广为传颂,确实是功德无量之事。
再提供一种较高的境界,供你参考,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不必在我,修三才合一。”

最后祝愿你学习进步,潜心钻研,内外兼修,学业有成,谢谢!


司马英才


《周易》(即《易经》)是文化经典,为群经之首;因其奇特神秘,但却影响日深,围绕着它著书立说者多如牛毛,从古至今的解读之书浩若云海,汗牛充栋,己汇成易学洪流,你无法确认哪本书更适合作为引导进入学习?若一定要确定一本来参考,而影响最大的当数附在《易》后之《易传》,传说为孔子所作;一共十文,称之为“十翼”,即给《易》插上了翅膀;现在所见之《周易》即是插上了翅膀的《易》;如果没有《易传》的系统完整的阐述,后人看《易经》将如同看天书,不明究竟。

《易传》从卦符到辞文、从筮法到断卦,从卦义到卦象都有论述,会对《易经》认识有个大致的轮廓。但《易传》毕竟为文言古文,因此,要读懂《经》《传》,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要有基础的语法解字的功底,能够通过辞书进行学习。当然,迈过《传》,直接通过今人白话文对《易经》的介绍来了解它也未尝不可,但读《传》最终是有必要的;对准确理解易之卦爻辞义是有助的,因为它毕竟是最接近《易经》时代的著作,尽管它也是孔子读《易》的感悟,即所谓的仁见智见,但有启蒙的作用。古今解读《周易》的著作实实在在体现了仁见智见,不同的解释,会左右了初学者的悟解,被牵上鼻子走,或会因此走些弯路,因此本人不太主张看别人的注解而被左右了思悟。

所谓系统地学,本也是为了少费周折,但现实是不太可能,因为《易经》不同于其他读本,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插入而成为开始;沒必要如读小说般从头至尾顺序去读,那样会枯燥,缺乏毅力靱劲的人会坚持不下去;因此,它本没有系统而完整学习之路;如要一定要说系统,那就是如《易传》所涉内容,先打下知识基础,即知卦符为何、时位意义及相互关系、易变形式及规则、何为象数、卜筮的基本方法、象与辞的关系及衍生……,等等;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垫底,对符辞的分析和判断就不会云里雾里了,会容易理解很多。

俗话说,纲举目张,在六十四卦中,乾坤是纲,《易传》称之为父母,当之无愧;乾坤纯阳纯阴,举其纲,其变化规律统领全经,时位意义非常明确,当位失位都有,涉足不深到物极必反都备,真正悟懂了乾坤,其它子女卦基本如出一辙,“目张”则理解起来不再困难。

学习《易经》没有固定的系统模式,也没有标准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之路是不一样的。《易经》有两大派,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衍生发展出卜筮预测之法,义理派立足于哲理,亦以象数诠释辞文其理;我对《周易》产生兴趣不是从辞文义理开始,而是首先接触到的是预测;是灵验的预测打开了我的探知欲兴趣。接触易经预测后,最迫切的愿望就是验证是否真的能测?想以实践来证实易经预测的灵验。正好当时单位上层一个年轻领导患病住院多日,想预测一下他何时能痊愈;但卦象变卦让我震惊,因为得到的信息不是痊愈,而是病亡;因为此人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十足健康的体魄,让人无法相信这一结果;但几天后事实印证了我的预测结果的正确;以后又乘兴预测了几例,皆无失手,于是有了接触本经辞文的念头,想看看本经到底什么样如何说,从此也就正式开始了对六十四卦经文的学习,也因之明白了哲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识判断问题的能力,越深入越深知博大精深非谬赞。我学习本经就是遇事立卦,便去看此卦的卦爻经文如何说,弄明白全卦辞文之意,而不是从头到尾通读,所以从来未曾感觉难读;自己弄懂后再去看别人如何说就不会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左右了;而从彼此仁见智见对比中得到提升。

因此,学习《易经》未必先要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计划,按步就班地去执行,一切卓有成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或好奇之上,被动的为学而学常会因难而终止;所言供参考。


用户9878233953554


(“四维解易法”指每一个卦辞的解释都要符合四项原则,是杨吉德在易学史上的首创,望专家学者斧正。)

2012年在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研讨会上笔者首次提出解释《周易》的四项原则:一是符合文王写《周易》的时代背景;二是符合筮卦卦象的一贯性规则;三是符合造字法原则;四是要体现出周文王积极的创业思想。每个卦辞(即卦名)必须做到四位一体方可。如果你学习的易学著作不符合这四项原则,就要质疑其正确性了。

第一项原则:《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里面有三重含义:一、商周之间的长消形势;二、文王的处境;三、《周易》写作的动机。

自从成汤灭夏立商,商王朝统治了近六百年,因文明富庶而万民悦服。但自商纣王继位以后,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荒淫无道,视天下百姓为草芥,民众怨声载道,殷商渐露衰败之象。名不见经传的周国坐拥西域,日益强大,引起商王警觉。这年,前来商都朝歌参加朝会的周文王姬昌(时称西伯侯)酒后失言,预测商王朝运数,被商纣王猜疑,遭软禁于羑里(现在的汤阴县)。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周文王作为周国国君,被囚禁起来,成了商纣王控制周国的一张王牌,无疑对周国是一个致命打击。在兴周灭商斗争的关键时刻,周国革命何去何从,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政治路线。作为周国的最高统治者,所有的大政方针都有他来制定,所以,离开了文王,周国群龙无首,进退无措。制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方针政策送回国内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样说就有问题了,在商朝末期,有这么先进的政治水平吗?还真有。你想,周朝八百年国运,前无古例,后无来者,如果没有全面的政治路线为指导,有可能实现吗?西周这么完善的政治体制,是武王、周公能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另一个问题是,周文王如果写兴周灭商的政令,难道不会被商纣王发现吗?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谈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则,不光商纣王发现不了,就是在其后的三千年都没有人能破解。(今后会陆续探讨这些问题。)

文王在《周易》中制定了哪些路线、方针政策呢?就是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周国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去解决;如何一步步强大国力;如何推动商王朝加速灭亡;应当采用哪些不同的战争战略;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如何保证国家稳定发展;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如何保证政权的稳固;怎样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怎样发展国家的基础建设;怎样提高全民素质。这些都是文王在六十四卦中谈到的,如果你不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是不知道这些字的真实内涵的。

学习商周时期的历史,知道文王写《周易》的思想动机,是理解《周易》的前提,也是学习周易的第一步。

而从宋代的朱熹一直到现在的许多学者,认为卦爻辞就是卜筮之辞,是占筮的记录。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时代的高度看问题,一个神神叨叨成天摆弄蓍草的老者,能率领周国臣民“三分天下有其二”吗?“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最简单的道理,战略家和道学家、阴阳先生泾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认为《周易》是讲天人之学,是研究宇宙之学的,这样就把《周易》和《易传》弄混了。其实哲学家或是为统治集团服务,或是游走于广阔的宇宙和灵魂深处,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一个创业之君是哲学家。凡读过几遍《周易》的,谁也不愿承认自己不懂,而宁肯把周文王这个作者或者把文王思想否定掉,这样《周易》就变成自己手里的泥巴,想捏个什么样就能捏成什么样了。

第二项原则:筮卦卦象的一贯性规则

卦象的基本内容有六位、阴阳、上下、内外、动静,是周易卦象的构成要素,一些其它的说法要甄别对待。传统解易系统性的卦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序卦传》所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这种解卦法是根据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而形成的思路,完全掩盖了卦辞思想内涵,是不可取的。

二是用八卦之象解易,主要受象辞的影响。其实象辞如“云雷,屯”、“山下出泉,蒙”等是讲六爻卦的组合,八卦上云下雷,组合为屯卦;八卦上山下水,组合为蒙卦。一个是指明卦的组成;再者指出六爻卦是从八卦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解卦辞的功能。所以用这两种卦象体系解卦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写出一篇篇政治策论,万万不能让商纣王发现,是最简单的道理。大商文化发达,这么多文化大家,怎么写才能不被识破呢?这就合理地推导出一个假设:文王写《周易》的卦象规则与可见的八卦之象、六十四卦的排列之序完全不同,不会被道外之人识破的。

《周易》共三十二组卦,如《乾》卦全阳,《坤》卦与之相反,六爻全阴,《乾》《坤》为一组卦;《屯》卦倒过来变成了《蒙》卦,《屯》《蒙》为一组卦。唐代的孔颖达称之为:“非覆即变”。学易的对六十四卦的前两卦《乾》《坤》和后两卦《既济》《未济》都很感兴趣,排在最前一对卦和最后一对卦肯定有说法,并想象出很多大道理,其实大家想偏了。这两组卦是周易卦象的大宗卦,前面体现的是阴阳之道,后面体现的是六位正反之理,中间的六十卦是这两大卦象的具体体现。

下面从文王写卦爻辞的思路,谈卦象规则。因为这是我的独创,和传统理论没有衔接,所以有些难度,需要读者自己把相同类型的卦找出来,反复体味。

第一步是把六十四卦分门别类。一个是八卦的复卦类;一个是根据阴阳爻数量的不同,分成三个类别;一个是在《既济》《未济》卦(六位全正和六位全反)的基础上因变爻形成的反差而产生意义的卦类。这样六十四卦共分为六个系列:

一、八卦的复卦,两个相同的八卦重叠在一起,共有八个卦。如《乾》卦、《离》卦。

二、一爻五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有六对十二个卦。如《师》《比》,《小畜》《履》卦。

三、相连的二爻和四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六对十二个卦。如《临》《观》,《无妄》《大畜》卦。

四、相连的三爻和三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三对六个卦。如《泰》《否》。

五、《既济》《未济》系列卦(一),《既济》卦和《未济》卦每变一个爻,形成一个指事点,产生一个不同的卦义,如五正一反或一正五反,加上《既济》《未济》共七对十四个卦。如《既济》初爻变为《蹇》卦;《未济》上爻变为《解》卦。

六、《既济》《未济》系列卦(二),其每变相连的二个爻,形成一个卦,共六对十二个卦。如既济卦初爻、二爻变为《井》,未济卦五爻、上爻变为《困》。

这六个卦象系列排好队,数一下,正好是六十四个卦。每个系列按照大体相同的规则去理解,卦象体系就简洁明了了。

第二步,怎么来区别每一个卦的特点呢?必须要找到文王时代的思维特色才能确定,我们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用逻辑学上的“思维结构的定势作用”理论讲,同一时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往往用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造字法是商代末期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东汉许慎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对周易卦象的理解和造字法思维方式大体也是相通的,即趋向于指事和会意。一爻五爻卦的一爻,就是对所在之爻位的指事;既济、未济卦中某一变化之爻所在的爻位,就是所指事的内容。

如一爻五爻系列的《谦》卦,九三独阳,指事三爻位的武力,表示与战争有关。《既济》系列的《屯》卦,五个爻位正,六三独反,也与战争有关。九三威武,有攻敌之象;六三柔弱,要守而勿攻。这就是“指事”思维。

如临卦,二阳爻在四阴之下,取领导莅临百姓之中,这就是“会意”思维。

我们掌握了理解周易卦象的思维方式,再按照这六个系列分别解释,眉目就清晰了。当然要把卦象和卦辞完全融合,还差着一步。比如《临》卦,可以有两个解释方法:一个视角是四个阴爻在上,为小人得势,我们用现代的话就可以编写卦辞,叫“小人猖狂”;一个视角是二个阳爻在下,为阳被阴欺,我们可以写卦辞为“卧薪尝胆”。而为什么周文王在卦辞中写作“临”呢?有什么思维规律呢?而且还写了“元亨利贞”,又表达了哪些重大的主观取向呢?这个问题将在学习周易第四步中论述。

我这个卦象体系是最简单又最完整的,没有零碎,六十四个卦排好队,分好列,谁应该站在哪里看得一清二楚。可能读者会发现我为什么经常举《程传》、《本义》的解易例子进行批判,是因为他们使用的卦象不太复杂,思想水平又高,影响面又大,批判也能说到点子上。其实解易最细致的是明代的来知德,逢字必解,干活认真,很让人佩服。但他发明了一大堆卦象,就像一个拧螺丝的装配工,准备了一套扳手,哪个合适就用哪个,随意性太大,至于螺丝拧上起不起作用,他就不管了,所以没有批评价值。

第三项原则:怎样准确理解卦辞的字义

我这样讲可能大家会奇怪,我读了好几本易学著作,或者我研究了一二十年了,知道古往今来对卦辞的定义,难道不准确吗?对了,问题就在这里,还真不准确。我们都知道《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写的,是识别古文字的最权威字典,他总结的汉字造字法是我们解释《周易》卦辞的最好工具,商朝末期的文字也最适合用造字法理解。当然,《说文解字》不等同于造字法,因为他对个别字的解释也不遵守造字法。如《谦》卦的“谦”,都说是谦虚,就没有一个人能从造字法上解释清楚谦虚是怎么来的。兼是兼并;言是语言。谦就是是主张兼并的思想。你把人家的土地都占有了,怎么能说是“谦虚”呢?

说“谦”是兼并的思想就对了吗,还不准确。解释卦辞(卦名)还有一个字典,就是周易卦象规则;还有一种意念,就是周文王思想。造字法、卦象规则和文王思想结合在一起,才是卦辞的真正意义,三者缺一不可。

这里重点从造字法和卦象规则的关系谈卦辞。我们所学的易学著作,对卦辞的解释基本上偏离了《周易》原著的本义。这样说可能有点骇人听闻,但如果你把造字法和卦象规则这个模子往上一扣,它就现原形了。因为我还没有见过任何一本易学著作能结合造字法和卦象规则解释卦辞。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乾”。乾卦六爻全阳,表明新生力量已经革掉了旧体制的命。阳气上升,应当不断上升。乾《说文》:“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倝的字义是太阳逐渐上升,字中有日,就表示与国家事业有关。乙表示上达。乾就是国家大业不断上升。《说卦传》“乾为天”,“乾健也”。“天”是八卦之象,“健”是个人之状,与“乾”的概念是不同的。

“豫”,《本义》:“豫,和乐也。人心和乐 ,以应其上也。”“和乐”不是字的本义。四爻有祭祀之意,众阴爻围绕着四爻搞祭祀活动。《说文》:“豫,象之大者。”“象”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曰:“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指出“象”是有击刺内容的舞蹈动作,专用于祭祀和大型庆典活动,是文王和武王制定的。大象就是让更多的人参加击刺训练,其实就是一种隐蔽的军事训练。故“和乐”之说与“豫”字的本义是不相符合的。

“睽”,《序卦传》:“乖也。”此解没有领悟到字的实质。卦象上面五个爻皆反位,只有初九位正,文王看到这里就皱眉头了:难道有身份的人都是错的,只有你这低贱无知之人的观点是对的?于是便写了个“睽”字。癸是天干最末一位,对应初九爻,属低贱阶层。目是眼睛看世界。目和癸合起来,就是没有知识的人的世界观。所以爻辞都是反着写的,他自以为自己想的是对的,其实是错的。

“艮”,《序卦传》:“艮者,止也。”这样说也不对。你看卦象,上面形似眼睛,下面两个阴爻,就像小人上面顶着个眼睛。艮的小篆是上边为目,下面为匕,意思是侧着身子看事情,和卦象是一致的。艮的字义就是世界观不正确,有局限。完全可以说,“艮”是文王根据卦象现造的字。你想,这样的字商朝大师们能解得出来吗?

如果你把卦象规则印到脑子里了,再用造字法反复揣摩卦辞,就能走进周文王的心灵深处。中国向来不缺乏聪明人,缺乏的是严格的游戏规则以及遵守这些规则的人。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则,你就会走进三千年前商周之间那个波澜壮阔的大世界,隐约看见那个拨弄战争棋子的政治和文化巨人。

第四项原则:体现出周文王积极的创业思想

前面谈了《周易》写作的时代性、卦象分类法、造字结构法,大体对卦爻辞的产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但对卦辞的真正意义还缺乏一个关键的步骤:卦辞到底反映了周文王的什么思想?有没有理解的固定规则?

在第二篇讲了,《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唐代孔颖达称之:“二二想耦,非覆即变。”至于为什么严格的以对卦的形式排列就没有人深入探讨了。其实六十四卦排列在前多少卦或后多少卦并不重要,重要的的每一对卦之间的次序不能改变。如《屯》《蒙》卦放在《师》《比》卦之后也不影响解卦,但《屯》前《蒙》后、《师》前《比》后是不能更改的。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是卦象规则的核心——主动性法则。你不知道卦象的主动性法则,永远不知道卦辞说的什么意思。

主动性法则分三步理解:

第一步,确定前卦和后卦排列的原则: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学者应该对卦的前后排列提出疑问,《比》卦九五为尊,为什么排在《师》卦的后面?从礼制上讲,这是个大问题。通过这个卦序的排列,说明只有文王能这么做,要是别人敢这么排卦,除非脖子长得比刀硬。

六爻卦由两个八卦组成,有两个视角:内卦和外卦,主敌我;上卦和下卦,主贵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周易的两大主线。之所以把《师》卦排在《比》卦之前,把《谦》卦排在《豫》卦之前,就是缘于民族矛盾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文王作为周国的最高统治者,有这个权限在战争期间如此排卦,如果在大周建立以后,就是文王也不会如此排列的。《剥》卦和《复》卦作为个人性质的贵贱差异,排卦只能以贵贱而论。相连的二爻卦同样如此。

第二步,前卦数量少的为主体,后卦数量多的为主体。就是把阴爻和阳爻分成主体和客体。如《师》卦在前,以数量少的九二为主体,数量多的五个阴爻为客体,是阳爻召集众人,九二主动;《比》卦在后,则以数量多的五个阴爻为主体,数量少的九五为客体,是阴爻主动来比附阳爻,“比”是众阴爻的行为。主体行为主动,客体被动接受。相连的或不相连的二爻卦同样如此,如《屯》卦二阳爻为主体,是卦辞思想的行为者。需要注意的是,确定主体还是客体属于卦象规则,是在写卦辞之前完成的。

但这一规则并不能囊括所有卦,于是文王便把无法体现数量少的为主动爻的卦都放到了《夬》卦之后。《夬》卦及后面的卦不遵守此规则。

第三步,根据六爻卦象体现出来的客观环境,让主体爻有所行动,即周文王为此写的卦辞,从而推理出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即吉、凶、悔、吝、亨等。

如《师》卦,六爻外卦无主,内卦九二雄踞中位,在此客观条件下,以九二爻为代表的我方应该聚集民众,加强军事力量。周文王为此所写的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师”就是主体爻应采取的行动方式:将众人召集在自己的周围。“丈人”是有号召力的人。“贞丈人吉,无咎。”是这种主动行动会产生的结果。

如《遯》卦,六爻卦象二阴爻为主体爻,四阳爻为客体爻。四阳爻势力强盛,二阴爻柔居其下,势单力弱,岌岌可危,二阴爻面前有三条路:一是投降;二是等死;三是逃跑,日后可以卷土重来。周文王为此写的卦辞:“遯亨,小利贞。”遯字的本义是小猪跑。“遯”就是让处于危险状态下的二阴爻主动摆脱困境,当逃则逃,不要坐以待毙。“亨,小利贞。”称赞小者采取的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意思与遯卦卦义基本相同。这就是卦辞所赋予的主动性以及这种主动性所带来的结果。至于传统所解之遯:“阴称小,浸而长,则将消阳。”(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是明显的错解,应当以主动性法则为准。

讲到这里,就涉及到卦名的问题,如上面所讲,“师”、“遯”传统上叫做卦名,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叫它为卦名,这样容易区分六十四卦。但周文王在写卦辞的时候恐怕不是作为卦名来用的,而是带有主动性的中心卦辞,因为它后面往往紧跟着一句断辞,断辞所判断的是在卦象体现出的客观环境下,卦辞主张的这种主动性行为是吉还是凶,是对还是错。如果仅仅用作卦名的话,是不存在吉凶的。所以,我们在称呼某卦时,“师”、“遯”是卦名;但在解卦时,“师”、“遯”只能看作是卦辞的中心词,而不能做卦名用。

“四维解易法”只是用于解释卦辞,卦辞是纲,爻辞是目,所谓“纲举目张”,卦辞解透了,爻辞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故学习《周易》应当先把爻辞放一放,待六十四个卦辞理解明白了,再返回来根据卦辞分析爻辞。

“四维解易法”,其实是站在文王写卦爻辞的角度上产生的四项原则,因为用这四项原则理解卦辞丝丝入扣。就如同四根线交织成一个结,进而编织成一张网,每个结都如此,没有例外。

“四维解易法”是易学史上首次提出,是一个严谨的易学体系,是杨吉德以《易》论易的发现,是运用历史唯物论的研究成果,希望对易学研究者有所帮助。


杨吉德


《周易》有两个大不一样的版本。

一是通行《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易经》部分为六十四卦卦符,卦辞,爻辞。据说周文王所作。

《易传》部分《彖》、《象》附于《易经》每一卦中,《文言》附于“乾、坤”二卦中。《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则附于《易经》之后,据说孔子所作。

《易经》六十四卦卦符由“一”形与“_ _”形符号组成。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卦屯,,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济。

二帛书《周易》:《易经》与《易传》分开。

《易经》部分,一,卦符不同,为“一”形与“八”形符号组成。二,卦名多有不同,如,键“乾”,川“坤”。三,卦辞爻辞多异体字,但内容大致相同。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键(乾),第二卦妇(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帛书《易传》:包括《系辞》、《二三子问》、《衷》、《要》、《缪和》、《昭力》。其中,仅《系辞》名同但文字不同,如,不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是“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

同一个周王,作两套卦序不同的《易经》?

同一个孔子,作两套文字不同的《易传》?

《史记》称《周易》为《易》,称《易传》为《易大传》。《史记》有“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今,任何版本《周易》都不见这句家喻户晓的成语。

《周易》,托圣人之名的伪作。


赵日金141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本覌察认识体会,实践探索总结宏覌微覌宇宙,自然規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哲学巨著。学好了不容易。我的覌点是;現在学习周易。一,不要用迷信玄密的思维去解读。古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是比较直覌的思维,也是有限的。应该用現代人类已发現发展了的科学技术覌去联系解读学习解译周易,应该就好理解学习了。二,三千年前的世界和現在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天体,自然万物,人类和現在都会有很大差别,把自已的思维方式帶回那个时空去想象分析,自然界是什么景象,人类社会是什么状况,穿越一下时空能更真实的理解这部著作

。三,周易是孔子在文王作易的基础上的总结所作,应该是参考了春秋前近二千年的几部易经和其它与易有关的书籍知识和民间流传的与易有关的知识的总结。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行,四季,天象,地貌,人文社会,战争,天灾人祸等等,因此学习时要参考这些知识。五,中国历代学习研究周易的人很多,写出了很多有名的著作,也出了很多研究易学的高人名人,更要参考他们所作的著作和見解。周易是中华民族古典精著,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学习,即要去伪存真,更要古为今用。但更应该重视今天現代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政治,经济,軍事,人文等学术知识的学习,把人类社会推进到更高更好的社会阶段,发展人类的社会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