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裡,過“假熟”的生活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在鋼筋水泥大都市架構起的半熟社會里,你過著半熟的人生,因為你正在被無數半熟的新型關係包圍。

人口流動性的急劇增加,讓中國傳統社會中以血緣或親緣關係為紐帶的“面對面的社群”或“圈子社會”正逐漸向半熟社會、乃至陌生人社會轉型。無論是鋼筋水泥樓群中生疏了的鄰里關係,還是微信通訊錄中常年不說話的殭屍朋友,都在讓中國的熟人社會逐漸解體。

那麼,如何在半熟的社會中自處,如何調節自我在新型社會關係中的定位和認知,都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也可以一定程度緩解當代都市人的焦慮、不安全和孤獨感。

與此同時,在半熟生活和社會轉型期間,又該如何互處,如何建立信任?

首先,公開透明、含金量高的個人履歷,會提升個人影響力,給人增加信任感。這些具有徵信屬性的資料是敲門磚,是初步的評判指標。

其次,互處之間,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隨和的溝通和談吐,過硬的業務水平和技能,也會讓信任度提高,讓半熟生活互處更順暢。

再次,信任是一個長期過程,信任感需要在雙方共事過程中逐步培養和增強。瞭解半熟社會互處中的信任建立期,成長期和保持期,有助於與半熟的人建立互信,把握住商業機會。

從無熟人難辦事,到以信任促交易,半熟人生正在演進。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第一部分:熟悉的陌生人

酒精不燃燒,不算搞社交?

剛進職場沒幾年的段宏這幾天感覺肝疼,但他依然感覺值。幾天前幫女領導在酒局上擋酒,雖然喝得昏天黑地,但是轉天領導就給了他兩萬塊錢獎金。

對於職場人來說,如何處理各類關係,與領導和合作夥伴建立信任是職業發展的關鍵。都說“職場即社會“,職場關係的處理,常常和中國社會的人情世故緊密相連。而喝酒,這一歷史悠久的社交項目,成為處理各種關係中的重要一環。

喝酒是不是建立職場信任的必要條件?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觀點不一,有人強調“不是必要條件,但可以快速建立人脈,順暢溝通渠道“。也有人的回覆里語氣強烈,感嘆號很多:“喝茶吧!別拿健康換人脈!不值當!現今社會,只要有利益關係,才是真實的,酒桌上的關係,太虛!!!“

深諳酒桌文化的金融從業者徐巍稱:“喝酒更多的是尋找契合點,通過酒桌完成文化與性格的共同點確認,找到這種契合點是建立信任的基礎。”

同在金融行業浸淫已久的秦海也對酒桌文化熟稔:”這一行的確挺需要喝酒,尤其跟一些比較傳統的單位打交道。而且有的人還喜歡去KTV。看你開會時候挺裝,私下不也就是這些愛好嗎?看到了客戶‘人性化‘的一面,關係也就建立起來了。“

勵尚公關(Alison+Partners)中國公司總經理兼合夥人朱瞻宇認為:”喝酒的背後是價值觀的聯接,通過喝酒找到共同的圈層符號,而圈層幫助區分行為方式。商務交往過程中也會講究Chemistry,這個很重要,喝酒是中國的職場積累Chemistry的一種方式。“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從酒桌文化到互利社交

不難發現,酒場社交的關鍵不在酒,而在於藉助酒桌變成“熟人“,確認雙方的共同氣質並建立圈層連接。 關於“熟人社會”,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被反覆引用。學者夏玉珍、劉小峰曾指出,費孝通先生的“熟人社會論”揭示了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中國社會內核始終是一個以血緣或親緣關係為紐帶的“面對面的社群”或“圈子社會”。他們認為,現代“熟人社會”格局中,社會關係即是社會群體成員“意會”並熟悉的“從自我推出去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是過往歷史與個人的生活歷程中能動地建構起來的“自己人/外人”社會生活模式。

但是,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的發展,卻是一個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教授詹姆斯·弗農 (James Vernon)在《遠方的陌生人》一書中圍繞英國如何成為現代國家展開討論,他指出,現代社會的發展動力來自“陌生人社會”以及隨之而來的政府管理與經濟交易模式。而在中國構建面向市場經濟法治社會的新型商業文化過程中,同樣不乏對“熟人社會“的反思。

青年作家崔書馨有著豐富的市場品牌及公關的從業經歷,在她看來,搞關係一定會有讓人不開心的事情發生。在工作中的時間積累越長,認識的合作方越多。比如經常遇到有的人會“自認為”和你很熟就想讓你幫忙,但是要幫忙的事情,真的還是很重要的,不是所謂舉手之勞就能完成。

崔書馨認為:”我們正從關係型社會向互利型社會轉變,時間越來越值錢,高效和精準是衡量未來社交價值的重要核心,競爭也越來越公平,這是好事。之前,寫作者更多的是靠朋友之間認識編輯,但是現在一旦寫得漸入佳境自然會獲得關注,平臺很多,總有渠道讓別人認識你。“

崔書馨的觀點在許多年輕職場人中頗有共鳴。尤其對於那些不甘囿於小城人情世故,來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謀求發展的人們,更希望在一個公平開放的社會中,建立起新的職場和社群關係。而互聯網化社交平臺的發展,又讓這種關係不同於工業時代的陌生人社會關係,要麼基於價值觀與共同興趣,要麼基於相互間的利益,陌生人們得以變得熟悉。2013年,當移動社交媒體正興起時,北京大學教授劉德寰在《我們都是“半熟人”》中就提出,移動互聯網正在促成“半熟社會”,我們不認識,我們從來沒見過,但是我們卻可以很熟。因為時代變了,原來的時代是差序格局,血緣、地緣是人們交往的核心,隨著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另外的潮流,只要情感一致,價值觀相同、我們就能成為朋友,但是我們可能不認識。半熟社會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非常本質的影響,甚至改變整個生活和生存狀態。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第二部分:中國互聯網人脈地圖

既然生活於半熟社會,很多年輕人開始藉助互聯網技術和平臺來拓展人脈,建立商業連接。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個人身份信息,通過分享和互動提升個人影響力,加好友積累人脈。從中國領先的職業成長平臺脈脈上,通過分析用戶的影響力值差異,我們試圖發現“半熟社會“裡不同地域不同崗位人群間在互聯網上的人脈差異。

l 大城市人脈值分佈:北上廣浙廣結人脈 中西部職場人影響力低

城市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也直接影響到各地區職場人對人脈和自身影響力的重視程度。放眼全國,最為重視個人影響力、廣結人脈的幾個地區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天津。最不重視個人影響力和人脈拓展的幾個地區為河南、黑龍江、廣西、甘肅和山西。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國內最注重拓展人脈的地區TOP5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國內最忽視拓展人脈的地區TOP5


l 互聯網界人脈貧富差距大 宅男和Social一族佔據冰火兩極

行業屬性的不同,直接影響各行業對人脈和自身影響力的重視程度。IT互聯網、文化傳媒、金融業是最重視自身影響力的三大行業。這三個行業都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行業,他們更注重建立個人品牌,拓展人脈的需求較為明顯。

與之相對,人脈值最缺乏的行業是IT互聯網、農林牧漁、輕工貿易行業。其中農林牧漁、輕工貿易是市場化程度較低的行業,他們拓展商業人脈的需求很弱。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我們關注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IT互聯網行業是人脈貧富差距最顯著的行業,處於頂端的部分,如高管、行業投資人十分愛Social,擁有廣闊人脈。處於影響力底部的人,多可能是比較宅的程序員,他們極少社交,不注重經營人脈和自身的影響力。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第三部分:半熟人生成長指南

新職場轉型:互利,讓信任通關

從無熟人難辦事,到以信任促交易。中國的職場生態正在進化。

隨著社交方式的多樣化,這種商業交易合作的契合點可能不必再通過酒來完成。80後的顧盼年輕時跟著很崇尚喝酒的領導參加了很多酒局,覺得酒量好在酒桌上可以獲得很高的關注度。但現在,顧盼並不覺得喝酒是有效的方式,她現在會選擇“吃飯+興趣”的方式來建立深度關係。

在互聯網公司從業十餘年的尤慕也發現,喝酒未必是建立關係最有效率的方式,”酒桌上說過的話,可能第二天對方就會告訴你‘這事還得領導批’,於是你又得去跟他的領導喝。而且,酒桌上的信任往往難以持久,既然是應酬,終歸還是一場戲。“

在市場中,有很多資金方在尋找項目,也有很多項目在苦尋資金;有的企業急於為自身產品打開銷路,有的企業在努力尋找產品,很多企業謀求合作共贏。但是不是把這些供需雙方撮合在一起,就可以合作共贏?

其實,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很多時候成功率並不是很高。生意告吹或合作虎頭蛇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在雙方之間達成“商業信任”,比如資金方對項目方的信任感需求更強烈:項目說的天花亂墜,究竟能不能盈利?能不能按照約定使用資金?再比如買方市場對賣方市場的不信任,產品說得功能十分強大,交易過程中是否存在隱瞞缺點、以次充好的情況。

這也讓有的職場人感嘆:“職場沒信任,只有利益和牽制。利益交換和互相牽制。”

但也有職場人認為,“牽制“並不是都是負面的,商業生態中正式非正式的評價反饋體系就是一種牽制,但這對促進交易各方誠實守信很重要。信任靠的就是一套體系的建立,使得守信者得益,大家願意尊重規則。金融行業從業者鄭珂這樣表示:“職場信任是基於對對方的瞭解,主要看對方行事風格和業務能力。對方工作態度越認真負責,業務能力越強,信任度會越高。對於剛剛接觸的人,如果尚且不瞭解業務能力,那主要看和對方簡單交談後的感覺。某種意義上,對方所在公司及職位,也會對信任感有所影響。對知名公司、口碑好的公司的員工信任度會更高一些。”

而互聯網公司市場總監李蕊認為,誠信只是信任的第一步,願意跟一個人長期合作,才標誌著完整的商業信任建立。她評定一個人,主要看兩點,一是這個人夠不夠隨和,其二是業務能力夠不夠優秀。能夠很快速建立有效溝通,談吐合適;業務分析條理清晰,都會加強信任度。

拓展人脈和提升信任度問題上,在創投行業深耕多年的薛滿,有著自己的經驗。薛滿的日常工作是充當投融資的橋樑,一方面尋找優質項目方,另一方面尋找投資方。資本是逐利和實際的,這也讓他的工作變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和簡單直接——看項目是否足夠優質。他傾向通過專業性來贏得職場信任。比如在與剛認識的投資方和項目方接觸過程中,他會更傾向將自己的專業性傳遞出去,比如通過行業專業知識、信息的分享,讓對方從專業性上認可自己,會為雙方合作打下基石。

在北京一家科技媒體工作的陳瀟就是一個十分注重樹立個人影響力,並廣結人脈的人,他關注的領域是教育行業早期投資,在採訪過程中會認識很多教育初創企業的從業者。他每兩週都例行在自己住所裡舉辦一場陳瀟晚餐會,每期請6-8名年紀和資歷相近的人來聚餐,陳瀟本人親自下廚,聚餐費用AA。當然吃飯不是目的,溝通交流才是晚餐會的主題。目前,他的晚餐會已經舉辦了一年半時間,在圈子內小有名氣,來參加晚餐會的人中,有通過認識人脈而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有達成彼此之間的合作。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l 技術手段讓商業交易成本降低

商業交易中的信任,一些公司瞄準了這塊市場,比如支付寶的出現,極大程度上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再到之後推出芝麻分,則體現了一個人的可信任指數。再比如像脈脈這樣的實名制職場社交網站,通過實名公開的Profile,準確展現每個白領的能力及在社會分工中的位置,促進商業價值連接,一方面幫助職場人更好地成長與發揮,另一方面也促進每對社會關係中的信任與溝通。

對於降低目前商務交往與交易中的信任成本,崔書馨認為,“一定是雙方的信息對稱,包括背景信息和合作信息,做到對合作方的公開和透明。最好有圈內人引薦,大大節省時間成本。”

誠然,擁有知名公司平臺影響力背書的人,在社會總人口中所佔的尚且是少數,更多職場人所供職的公司是不夠知名的、且沒有足夠信譽辨識度的公司。這時個人在帶有徵信屬性平臺上的信用評分,能夠為商業交易合作提供更多一些的參考。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l 互惠互信的商業交易走得更遠

目前這些具有徵信屬性的資料是敲門磚,是初步的評判指標。從陌生到半熟、從半熟到熟;從互相揣度和防備、到互惠互信的商業交易,還需要有效的溝通。前述勵尚公關中國公司總經理朱瞻宇認為,”信任的建立難以靠一次’加好友‘解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付出時間和積累Credibility,不能急功近利。很多行業的受益是用年來衡量,並不是認識以後馬上就會產生收益。”

在半熟社會和職場生活中,已經探索出了一些信任的方式。比如很多職場人養成了一些避免信任危機的習慣,所有溝通的事項都要發郵件確認,所有的口頭承諾都要落實在紙上。只要是有交易、協作和溝通互動,相互間的信任很多時候會影響事項進展的順利程度,甚至有些時候直接左右了最終結果。

對此,青年作家崔書馨這樣建議,”首先雙方獲益的條件要明確;合作中的工作要劃分清晰;重要性較高的當然要落實到紙面協議上。如果是日常的合作,首先注意的是做到溝通中高效,簡潔明瞭邏輯清晰,信息不摻水。”

眾所周知,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物種,心理活動最為敏感的群體。且不說與陌生人,與半熟的人建立信任的過程,也遠比想象中複雜得多。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會里,過“假熟”的生活

l 如何在商業交易中,建立和保持信任

前述創投資深人士薛滿認為,建立信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信任感需要在雙方共事過程中逐步培養和增強。

有專業研究表明,如果能夠深入瞭解信任的幾個階段,會有助於與半熟的人建立互信,進而達成商業共識。從整體上看,信任主要分為建立期,成長期和保持期三個階段。在三個階段內,信任的建立期與保持期所佔的比重相對比成長期高一些。而保持期又要比建立期要高。

在建立信任時,前述勵尚公關中國公司總經理朱瞻宇舉例道:”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裡有兩種銷售,一種是雞血型的,經常發一些豪言壯語或是雞湯,不停的說自己的目標是今年幾千萬,這種會讓人感覺自己如果成為他們的客戶,只是他們達到目標數字的一部分,而不會被當成一個客戶來對待。另外一種就是經常有一些見解的分享的人,會覺得他們是專家,會願意找他們。“

信任的成長期中,屬於雙方接觸的昇華階段。在這期間,雙方的第一道防線都將解除,會敞開心房去談論一些觀點,一些事物,開始嘗試著共同行使一些行為。在這個階段,雙方的大腦其實都很警惕,一面是在不斷挖掘對方與自己新的融合點,一面則是在不斷挖掘對方與自己的所斥部分是否融合。在這個期間,最關鍵的接觸點就是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以及特點互補。

信任的保持期,屬於雙方接觸的增值階段,雙方的價值觀已經融合,雙方的行為力已經能夠保持一致,雙方能夠肩並肩做點什麼的階段。但是此期間,卻同時存在危險。當將自己與他人捆綁到一起,仍不免要患得患失。在這期間,如果一方反覆無常,都將會為雙方日後的深入合作產生陰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做朋友期間非常融洽,但在合作商業活動的時候就會分崩離析。或許在合作的過程中,其中一方在不停的反覆,或有放棄動機,會使得雙方的合作愈加破裂。

從熟人社會和酒桌文化,到信任和互利型社會轉變,註定要經歷一個緩慢過渡的過程。在轉型新時期應該如何拓展和經營半熟生活中的人脈,建立和保持住信任,除了通過公開透明的履歷和資料背書,提升個人影響力,還需要踐行互利互惠。

正如公關出身的朱瞻宇,始終不忘其做公關的目的:The sustained efforts to build good will with your stakeholders.(持續努力與你的利益相關者建立共通的良好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