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身心健康或成績優秀,才藝多多?

秋葉226839576


紫藤父母講堂回答問題

有機構做過這樣的調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親的您認為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有下面的五項選擇,包括學業(數學、語文、英語)、才藝(樂器、繪畫、舞蹈)、身體素質(身體協調、抵抗力)、性格(自信、大方)、社會能力(溝通、合作)。如果按重要性排序,排在最前面的您認為應該是什麼?

現在請您選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您認為自己投入精力、財力最多的又是什麼呢?有“學業”、“才藝”、“身體素質”、“性格”、“社會能力”等5個選項,實際結果如何呢?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說明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下面我們簡要分析一下:

1.家庭教育之車的“方向盤”在哪裡?

心有千萬言,不知從何起。我們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總是盼望著給他最好的生活,給他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們拼命賺錢,努力工作、不辭辛苦。在教育上,我們知道要有許多事要做,認知、情感、性格、能力、情緒、運動,要發現天賦、要培養興趣、要創造性、要想象力,太多的方面,需要融合到生活和園校這兩條路線中。這顯然不是一件易事,縱使身心俱疲,依然沒有好的方法。就像在路上遇到“金球”,知道他價值無限,但是就是無法抓住,我們找不到“抓手”。牽不住家庭教育的“牛鼻子”,找不到家庭教育之車的啟動“方向盤”。

2.教育思想的碎片化

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15秒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自媒體佔滿我們的信息通道,20集的劇情,要拉長到80集。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2個小時的課程,要變成99節,一個論點可以著作30萬字的長篇。我們的時間,又何其寶貴?我們滿心期待地買回有關教育暢銷書,3個晚上讀下來,發現通篇都是循環論證,能發現一段有價值的話就算對得起30元的書價了,要了我的錢,還耗費了我的時間。美國的早教理念、意大利的幼教思想、以色列猶太式的價值教育、國學的博大精深,各門各派、五花八門的教育思想理念不斷進入我們的視線。我們花費了無數精力,學到的依然是隻能稱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碎片,我們能否找到一脈相承、貫穿主線、貼合實際的理念思想呢?

3.時代進步引發的深深焦慮

50年代拼家庭成分,80年代拼自身努力,00年代拼名校,10年代拼什麼?智商、情商、逆商,耶魯和哈佛的心理學家們不斷地推出他們的研究成果(也有渾水摸魚的),潛能開發、超強記憶,教育機構在不斷地推出新的領域。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會產生“無用階級”嗎?未來的世界到底什麼樣,我們的孩子能不能適應?這些問題都深深地引發著我們的焦慮,以至於無奈地給孩子加壓,輔導作業更像是場戰爭,天倫之樂變成時代競賽。

4.忽視家庭教育

彎轉的太急,大家可能一下不適應了。但是確實存在著不少家長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有的未做好準備,把孩子完全交給爺爺奶奶、姥姥爺爺帶,一週見一面。有的每天辛辛苦苦接送,從幼兒園、小學接出來,送到培訓班,星期六、日也不停止,看似重視,其實是將教育全盤託付於他人。固然教育機構有其的專業性,但是總是有些東西,必須是父母去教的。選擇機構時,選最貴的,以為花了錢就是重視、就會有效果,盡心不盡力。

現在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那麼家庭教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抓手是什麼?我們的答案是人格培養。現代研究越來越認為,決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努力和堅持,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成熟的待人接物等。這些都屬於人格成分範疇,我們用“人格”培養統領家庭教育,把自我概念、情感、自尊、動機、態度和行為、攻擊性、自控力、團體影響、情緒聯結起來,加上學校的認知、運動、審美,我們可以做到在家庭對孩子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時間段內,給予孩子最積極健康的影響,在其踏入新的團體生活或步入社會生活時,有著健全的人格和足夠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