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多大關係,怎樣才能讓孩子健康發展?

崔禕53407684


不可否認,孩子的性格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甚至有一個調查顯示“在6個曾被原生家庭虐待的孩子裡面,這其中會有一個人在長大以後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其他5個人則會通過自我修復和外界環境影響來縮小甚至是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請不要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反而是要卸下這個鍋,儘可能的成為不再被影響的人!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呢?簡單來分享幾點:


首先,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給予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與綻放。

孩子剛出生不久,有人無條件地接納他,讓他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接下來安全感使他能夠獨立,然後得到家庭成員的肯定,慢慢的樹立了自己學習的模範。如果孩子能夠擁有這些心理營養,等他再大一點,就能夠自己選擇,去學習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了。


比如,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在需求表達那麼不明確,未來的一切也都那麼不確定的時候,他最需要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接納。“你不知道我長大以後會不會孝順?也不知道我乖不乖?但你就是盡你所能來滿足我,愛我,即使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孩子渴求的,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其次,做安全的父母,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

所謂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對各種困難,問題時是安全的,可以從困難,問題中走過去。當然了,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父母的情緒要穩定,也要注意夫妻之間的關係,比如,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嚴重的爭執。另外,讓孩子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書包等等,讓孩子充分動手嘗試,每一個環節,每一次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分安全感。

最後,瞭解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目的,學會管理情緒,與孩子一起成長。

當孩子打人,無理取鬧,甚至做出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情時,父母除了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行為干預和制止外,更重要的是看看孩子有沒有情緒問題。如果孩子沒有情緒問題,我們告訴他“這個不對,不可以這樣做”時,她就不會繼續做。但,如果是有情緒問題的孩子,這樣對他說則不會有效果,因為他需要很多肢體動作,比如丟東西,打人來發洩情緒。


這時候,父母首先要檢查一下孩子的情緒來源,也就是三個關係的質量:爸爸和媽媽的關係,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以及孩子和爸爸的關係。爸爸媽媽的夫妻關係有問題,或者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太急躁,太高壓,太控制,最容易讓孩子累積情緒。當孩子內在情緒太滿,無法處理時,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或者用偏差行為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哪怕是負面關注)。所以,偏差行為解決的關鍵不在於通過什麼樣的管教讓孩子聽話,讓行為回到正常的軌道上,而是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比如,有些3歲的孩子總喜歡說“不”“不要”“壞媽媽,壞爸爸”,在行為上也是“叛逆”著來,這時,爸爸媽媽不要太在意,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聽到你說這樣的話,我很難過,你生氣了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你在想什麼?”因為,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緒了。當他可以表達情緒時,他一定不會亂說狠話,你也可以從現在開始,一點點訓練他,生氣的時候說生氣,難過的時候說難過。另外,繼續保持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主動提出需要你陪伴後,和他一起玩耍,一起“孩子氣”。

綜上所述,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在成長中的孩子和陪伴孩子一起再成長的父母!讓我們,學會接納,學會共情,在家庭這個最值得信任的地方,一起努力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吧!


更多真實的育兒體驗,歡迎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的頭條號(育兒路上遇見你),漫漫育兒路,苦與樂的堅持,讓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

育兒路上遇見你


我們身邊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比如我的同事。

剛消停2天,同事又開始抱怨了!

開場白:

1、“帶娃好累,心力交瘁的那種累,料理家務和撫養教育足以拖垮任何一個自以為強人的女人,我怕我活不到他成家立業那天了!累死老孃了,以前發現有白頭髮心裡發虛,現在擔心開始掉頭髮了,我是不是老得太快了?”

2、“晚上看著寫作業,我說你寫作業不要聽音樂,一心二用,能有效率?孩子說,子非魚焉知我沒有效率?,我說後半句不是焉知魚之樂嗎?孩子翻了個白眼,對我無語。”

3、“更氣人的是檢查作業,孩子直接讓我簽字,說我反正也看不懂,每次都不懂裝懂詐他,說這道題好像不對,那道題好像步驟也錯了,我承認數理化早就飯吃了,有些確實不懂,但我必須挑點毛病啊,不然孩子還以為我敷衍他”

4、“孩子說下個禮拜的家長會,讓他爸去吧,讓他爺去也行,我這火蹭的就上來了,怎麼了?看不起你老孃了?孩子說,那您去了可別亂說話,上次家長會,我借您光,全校出名了,校長都知道我有一個孟母三遷式的偉大媽媽,全家為了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您出門說話能不能有點譜啊,”

5、“偷看過一次他日記,裡面這樣寫著‘我的家庭可能就是他們說的原生家庭,就是不太正常的那種,爸媽都是好人,就是性格太壞,不尊重人,說話難聽,對你好的時候好的不得了,不好的時候就非常病態了,聽說原生家庭都有一個病態的孩子,不知道我是不是’,看完日記,我這苦心經營的當代孟母形象瞬間崩塌,轉眼成了孟婆”

6、……

同事抱怨的時間很長,聽過這些話的人都在自己或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因為我們也曾經這樣抱怨過,據說這就是當下最流行的“原生家庭”的狀態。

“原生家庭”好像是個貶義詞,因為所有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都不幸福,都帶著委屈、壓抑等負面人格缺陷。

我試著在好友群裡發起了這個話題的討論,結果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是“原生家庭”的主角。每個人的內心都多少有些未曾釋懷的陰霾,幸好,這些成年人三觀在線、正能量附體,都有著強大的自愈、自燃的本能。

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沒有資格剖析別人的家庭,單獨拿出來成為背鍋的案例,把原生家庭的原罪對號入座,然後去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共鳴。只是想單純的開導一下同事,安慰一位母親。

我想,同事給自己和孩子的定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沒有必要從一開始就建立權威,她和孩子之間最開始就需要心理資本共融,否則只會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最近熱播的《都挺好》,講述就是一個原生家庭的生存狀態。每個孩子成年後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原生家庭矛盾的反噬,這種反噬帶來的消極影響甚至無法根除。

原生家庭的過度的掌控,在孩子眼裡不是關愛,而是綁架。當父母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和情感付出之後,只是向孩子傳達了一條明確的信息“1、父母的感受很重要,你要全盤理解並接受。2、父母對你的愛是無價的,我們嘴上說不要回報,你以為真的不要?3、原生家庭父母總會給孩子背上各種負擔,並希望孩子化壓力為動力,自我成功,自我成就”

有位心理學教授說過“解剖原生家庭的負面,其實就是自我反省、檢討的過程,核心內容就是心理資本的建立、爭奪、打破”。

從孩子降生在一個家庭開始,父母就天賦神權獲得了所有物質、精神上的支配權,但是原生家庭的父母,正在浪費或錯誤的使用這種權利。小時候,父母在孩子心中輕易建立起來的權威,可以輕易禁止孩子的行為,語言,讓孩子完全按照他們的想法成長,但是隨著孩子的認知和心理的成熟,早晚會明白他們也只是普通人,面對生活中的難題一樣束手無策,並不是小時候想象中的強大,令人崇拜。當父母的心理優勢不再,那麼隨意支配孩子的心理資本也就被打破,所以,在他們眼裡,孩子不在是個聽話的孩子,不是個好孩子了。

“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心理教育資本需要積累,心理共融需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健康的心態。

有人說解決原生家庭的核心只需要滿足幾點,1、物質上的需求的適度滿足。2、保護孩子,免受身體上的傷害。3、滿足孩子對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4、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5、做好道德倫理方面的標榜,才能有說教的資本。6、以個人修養現身說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最後,如果這些基本問題都滿足不了,我們還能奢求孩子什麼呢?


陽光語言矯正師


講不出大道理,說說自己家。當了9年別人的爸爸。我爸性格比較暴,但是40多歲的時候還能公交車抓小偷。從小教育我總是和我講道理,我犯錯了也給解釋的機會。這個優點我繼承了,教育孩子一是講道理,二是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大多采取辯論的方式,有時候能給我閨女說哭了。我性格吸取我爸教訓柔和了很多,但是還是性子直。這些也都言傳身教被我閨女繼承了,這個孩子也是說話直,不拐彎抹角,說實話這種性格我希望她以後在說話的時候改一改,委婉些,在社會上不招人喜歡,但是做事不能有折扣。教育孩子我也看過不少書,但是發現用在孩子身上實踐很難。後期放棄,但是大原則就是孩子要善良,做人正直,這個是底線,也算是家風,善良的人我感覺不會吃大虧,至少我到現在沒有。孩子也上輔導班,我和她媽把握大方向,一個是鍛鍊身體還能自衛學了跆拳道,另外就是從小和外教學了4年英語了,幾個小朋友家庭培訓班那種,教的也是口語和社交那種,這個是孩子自己都喜歡去。學過舞蹈和樂器,我希望她能提高形體和品味。但是後來她不喜歡學了2年也就放棄。

別人家的家長總說我閨女看起來比同齡人小,因為天天臉上掛著傻笑。但是我們家包括爺爺輩的都感覺還不錯,以後的煩心事會很多,年齡小的時候多無憂無慮的多過幾年吧。希望孩子長大以後保持善良的同時情商也慢慢增長,不打算要二胎,以後就要靠她自己了,所以性格上培養的也堅強一些。比如會走路開始,跌倒以後摔的不厲害肯定都不會去扶她,都是自己站起來。上了幼兒園以後去醫院打針、抽血也不會哭,那個年齡我說的最多的就是“哭兩下意思意思得了”“哭有用嗎?能解決問題嗎?”,從小禮貌和修養問題看得比較重,包括吃飯要等長輩,別吧嗒嘴,吃完飯筷子別放碗上等等,我從小也是這麼被教育的,都發揚到我閨女身上了。上小學第一天我和我閨女說,如果下學家裡人沒來不要和任何人走,在校門口站老師邊上或者站門衛爺爺身邊,然後每次我閨女上學下學都和門衛爺爺打招呼,算是一年級開始他最早記住的孩子之一。

說說不好,性格這事肯定隨父母,尤其父母強勢的一方,孩子我也打過,其中一次是去北京玩她6歲在北京西站,甩開大人手就跑了。這次不光說教了,然後也揍屁股了。還是這一趟,老實一天第二天在天安門廣場,蹲下取水瓶的空甩手跑花壇的護鏈裡面去了,兵哥哥喊她出來還往裡跑擺了跆拳道架勢,也被揍了屁股。我感覺如果嚴重到打孩子,一定要當時就打,別隔了時間打,孩子會委屈,可能都忘了錯哪裡了。回來和我媽說這事,我媽當我媳婦面說我六歲的時候也是自己瞎跑在北戴河海邊差點丟了,搞的我小尷尬。


小熊傑力米


環境塑造人,環境也造就人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的人類,在與環境和空間的交互互動中,在塑造著我們對環境的認知,對環境的理解,從而再將這一理解與認知,加工抽象成自己對環境和空間的定義,在反覆強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著自己生命的定式,生存的範式。


原生家庭與孩子的性格,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

家庭的生態,家庭的氛圍,家庭的基調,逐步在孩子的性格上,一定會打下一個他成長建設的第一層基礎地基,但絕不是孩子終生性格機械複製。

人類在700萬年的看似漫長的演化中,其自我進化程度,人類自身物種的完整進化度,遠不及我們厭惡的老鼠這樣的物種,這僅僅是從生物演化角度,橫向的平行對比,都是從單細胞物種,從海洋到陸路,經歷著地球上各個時期的自我整頓和迭代,同樣的環境,生態位差異著的一路下來,自然的選擇和選擇了自然,迭代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表現。

用這樣的尺度視角去回望我們人類與別的物種的自然選擇中,一直是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塑造的的關係,再將這一相互塑造視角拉回到家庭這個環境與孩子性格形成的相關性來看,似乎可以推演出,其實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沒有太大關係,人終其一生,也就百年,在原生家庭的時間,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其實佔比非常小,一歲以前,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睡眠中,與原生家庭,沒啥關係,上幼兒園,上小學的學路開啟,孩子的性格塑造,在孩子經歷的人,事,環境中,才真正的形成著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健康發展,在這一輪社會發展週期的背景下,這一訴求變得彌足珍貴。工業化時代的大發展,把對人的需要,扭曲成了去靈性,機器化的鍛造,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危機,我常說,按照現在的學習的要求和內容的灌輸,只是在完成一個將人機器化的內容存儲,靠刷題,反覆考,訓練一個人的應對考試的能力,有教無類的因材施教,在工業化的流水線上,無法看見,也因為我們的教育人口體量過大。

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是要給孩子找到能匹配其個性化成長的環境,條件。我們所有家長都需要,都知道要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但太少見有家長能主動的去探尋,去發現自己孩子的真實需要,其能力優勢,其興趣力的協同,其基礎能力基礎技能的個人儲備,是否能實現對其進行調動,這恰恰需要家長們的注意,專注和洞察。身心健康是一個人存在的晴雨表,更是孩子成長和生長的操作儀表盤,需時刻依託,建立自我的內部反饋。

孩子的性格塑造,身心健康,也取決於家庭周遭的相互溝通和情緒感染。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力量,就是人在這種力量中,慢慢被塑造出來的。看清自己很難,唯有在與人相處,與事周旋中,才真能反觀自照,才真明白自己孩子需要什麼。


面向孩子——您私人的家庭教師


面向孩子


我的建議是:1.與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但是不是決定因素。2.後天的教育與自我管理更重要。3.分享一下我自己。

1. 與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但是不是決定因素。原生家庭很流行啊,這讓我想起了原罪說。我覺得在孩子性格養成方面,原生家庭起了很大作用,因為性格養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原生家庭進行的。你的父母的舉止行為,思維方式,經濟能力,交際範圍等都潤特細無聲地通過一件件事情的處理教給了孩子,從而塑造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我要說的是,這不是決定性因素,不是說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孩子以後一定會是什麼樣的,而是原生家庭會在孩子的性格養成中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產生潛意識裡的影響。

2. 後天的教育與自我管理更重要。對於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印記與影響,如果是好的方面,那麼恭喜,這些寶貴的心理與性格財富會助你在成長的路上越走越遠,但是如果是不好的方面,也不用太緊張,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後天的教育與學習,將這個影響控制在可控在範圍內,並與這種影響和平共處地好好生活。這個就是後天教育與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了。對於不好的影響,可以學一些心理學的課程,讓自己在首先正確認識到心理。也可以通過一些文字,回憶成長過程,將一些內心深處的東西表達出來,這個表達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認識與反思的過程。也可以看一些心理醫生,他們更有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3. 說說我自己吧,我大學的時候接觸到了心理學這門課程,它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開始在內心裡回想我成長的過程,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既成的,哪些是我可以改變的,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家庭與父母,重新認識了我成長的過程,我為什麼會是現在的性格,當然這種思考也許是不成熟的。另一個重要時期就是我有了孩子以後,從教育孩子開始,我開始思考自己從小被教育的過程,從而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自省,自知,與世界和他人和平相處,做好自我管理,心理成長應該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過程吧。

希望對您有幫助~



我對你談情


因為太多的人可能會說一些理論的東西,那我就來講一些實例吧。可能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多麼大的影響。

先講一下我的工作環境,我的主業是幼兒園裡面校醫。我會接觸很多的孩子,也會發現很多特殊的孩子。

當一些原生家庭存在有一些問題,那麼生長在其中的孩子,尤其是從幼兒開始,他的表現就是不一樣的。

第一,有問題的原生家庭的孩子,他會表現得比較精明,會有些“兩面派”,會更加成熟。他比較能看得懂大人的眼色,也沒有那種孩子所特有的天真。或者說他本來是有的,只是被消磨得更早了些而已。

他會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而改變對事物的一些看法。他畫的畫,所用的顏色,會和其他的小朋友有所不同。因為心理受到一些影響,他可能覺得,天空不一定是藍的,太陽不一定是紅的,人也不一定要成畫彩色的。

他會比較畏縮,或者更加暴躁。會喜歡獨自一個人待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孤僻、自閉。或者帶有一些暴力色彩,會有攻擊性,喜歡去和別人搶東西,喜歡去推搡別人。

不要看孩子很小,其實他們很懂。他們會察言觀色。在家庭裡面,父母爭吵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和,他們都看在眼裡,會用他們很小的心去感悟。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女孩兒最終會長成她的母親的樣子,而男孩最終會成為他父親的樣子。”父母,親人就是孩子到世界上接觸的第一個老師,而且是和孩子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

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也最深。像我們現在學校裡,其實不乏有這樣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而且不再少數。然後瞭解下來呢,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

當然,有人說,原生家庭的孩子不一定都會長成一個有問題的大人。

對,這一點我是贊同的。因為心理是可以調試,如果幹預得好的話,孩子是可以被救贖的。但需要具備最簡單的一個要素,至少要有愛。

這體現在很多方面。但父母和親人最重要。既然家庭已經存在問題了,那麼,對孩子的愛不能因此而減少。

夫妻倆的事兒,不能遷怒孩子。有些事情。要儘量避開孩子。如果他已經受到影響,要讓他知道,他是被愛的,這個真的很重要。

其他像什麼,去做心理諮詢啊,效果並不是很好。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很難通過自己的調試去解決心理的一些變化。他只能通過外在的一些環境改變和人的改變,來改變對事物的一些看法。

也有人說其實不要緊,當他們大了自然就懂了。其實不然,小時候存在的陰影,如果不早期干預,到大了,不會消散,反而只會記憶更深。

所以要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的話,那就是讓他和其他孩子一樣,在愛的環境下成長。

一點拙見,輕噴……



喜慍


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太大的關係了!

01

看到回答中有一位兄弟對“原生家庭”持否定意見,我想先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孩子也有類似小鴨子的“印隨”行為,也就是天生愛模仿。父母,不管是行為習慣、性格還是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深深影響著孩子。這“天生”的性格就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形成!

我想,原生家庭的說法從來沒有篤定的說“生長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一生就這麼定了”。

我的理解是: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在慢慢接觸外面的世界時的同時,也在接觸家裡沒有的新思想。如果生活中沒有遇到什麼重大事件,或是什麼人慢慢的影響你向上或是學壞,那這性格不會有太大的轉變。

在我看來,很多描述原生家庭的言論和書籍,可以讓已經受到過創傷的人先找到自己的傷口,直面問題,然後安撫自己的心靈,再原諒過去;也可以讓家長總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古人講究要區分嫡庶,可是庶子也可以是賢能的人;現在也有人重正史不重野史,可正史也有被皇帝修改的嫌疑……還有很多人區分什麼學院派、不學院派,這個是本科考上的研究生、這個是同等學力考上的研究生,北京的、外地的,香港的大陸的等等。

聽百家之言,才不會侷限於一種觀點,自己儘量保持頭腦清醒、好好判斷就好。

02

早期教養環境接觸得最多的,不還是以父母為主導嗎?

原生家庭確實是表達了“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的觀點,但也沒有忽視環境的作用吧?

不用“原生家庭”的說法?不過就是一個叫法而已!就像普通話管球叫“球”,英語管球叫“ball”。對於我這種小老百姓管用就行,誰管它叫什麼?

下面讓我們迴歸正題,怎樣才能讓孩子健康的發展?

說到性格,我想這位家長一定說的是,心理方面的健康。

推薦幾本書薩提亞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埃迪蒙託·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A.S.尼爾的《夏山學校》、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島田洋七的《佐賀的超級阿嬤》、尼爾森的《正面管教》、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理論,有小說,有母子之間的書信,相信看完以後,家長心中會有一個初步的答案。

即便不說薩提亞那套原生家庭的理論,說我們中國流傳下來“言傳身教”、“子不教,父之過”都在強調父母對還的影響很大。

教育孩子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什麼睡前講故事、管好自己的脾氣、不打罵孩子、不對孩子撒謊、做善於溝通的父母、具備同理心等等。

這位家長可以多看看不同人的育兒書,取其精華,找到合適自己的育兒方式。沒有買書之前也可以關注我看看我的文章哦!


南寧麥迪森


我們每一個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有人說,如果你想和一個人結婚,最好先去看看他的父母。

語言、行為、個性、還有思維模式多少都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比如我自己,成長在一個農村家庭,還有一個妹妹。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父親心目中,他一直認為家裡有一個兒子,人生才算圓滿。從小到大,他這個重男輕女的觀念從未在我們面前掩飾過。無奈八十年代,計劃生育抓得嚴,生兒子的念頭被政策掐斷了。此後,父親一直鬱鬱寡歡,他一生充滿著挫折,生活坎坷。總認為有了一個男孩,他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在他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我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而且一直很自卑,覺得自己不被愛,不配愛。我很努力,希望事事完美,獲得父親的認可。在婚姻的處理上,我處理得相對草率,為家庭付出較多,存在感卻很低,所以時常感覺到不快樂。在人際交往中,因為不自信也過於自我封閉,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和愛人的相處也沿續了父母的相處模式,敬重有餘但缺乏親密感。

和我同年的一位女孩,成長在一個經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家庭中,雖然她和我一樣,學歷不高,但是在工作和婚姻的選擇上,她的表現自信很多,生活的幸福指數也要高很多。

我這樣的舉例或許比較片面,但是成長環境確實會對一個人的性格和心態造成一定的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刻在骨子裡的,很難抹去。

就算是後期通過自我學習,修正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模式,也是非常艱難的。所以說孩子的童年,儘量給他們溫暖,用溫和的愛,積極正面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長寧媽媽談育兒


您好,我是陳建,專注婚戀和親子諮詢。諮詢公眾號:心靈魚。如果有情感和親子方面困惑,歡迎關注私信我哦!


作為一個家庭系統,父母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而影響因素主要就是兩點:

一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民間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講的其實就是先天氣質的部分。每個孩子出生就自帶父母雙方的氣質特點,或安靜,或好動,或吵鬧,或敏捷。這些都是先天的。心理學上的分類一般是四種: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和粘液質;即樂天型,衝動型,憂鬱型和安靜型。一個孩子生下來一個月以後基本就可以分別出來。


二是後天父母的養育環境和養育方式。先天氣質決定孩子發展的可能性方向,後天的塑造則讓發展的方向定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同時出生的小老鼠,一隻單獨養,另一隻與其他很多老鼠一起,等老鼠長大後,通過對比發現,單獨養的老鼠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明顯低於和群體生活的老鼠,而且與群體同處後,仍然自己獨處。後天的養育環境對大腦的發育和行為方式都有極大影響。同時,通過研究和一些報道來看,過度忽視,比如留守兒童,或者過度控制的孩子,相對有一定自主性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適應性問題。

所以,如果幫助孩子健康發展,父母既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這些是可以通過專業訪談和測評獲得),也要注意後期的養育環境和養育方式,這些既包括充足的生理營養,也包括充分的心理營養的獲得!


您好,我是陳建,專注婚戀和親子諮詢。諮詢公眾號:心靈魚。如果有情感和親子方面困惑,歡迎關注私信我哦!


心理專家陳建


首失,在學院派心理學裡面並不用原生家庭這樣的說法。

第二,學院派心理學的提法是早年教養環境。

第三,對於全世界的專業的心理學人士而言,從來都不會認為原生家庭決定人的一生。

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自己親自做一個實驗。

第一步,你去找一個算命的,只要他隨便的學過一些中國古代的八字論命的書籍,比如《滴天髓》,《三命通會》,《窮通寶鑑》。他也能夠把你的性格說個八九不離十。

那問題在於算命的怎麼會知道你從小生長的原生家庭環境呢?

在算命的邏輯裡面影響人最重要的是,你出生時候的太陽運行的時間。

第二步,你在網上找一些心理網紅髮的發的自媒體文字。什麼家庭會傷人呢?中國人都是巨嬰等等,你對照著自我一檢查發現自己的性格和命運就是父母造成的。然後從那天起,你加入了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你按照心理網紅說的方法開始一步步指導自己的人生。學著要活出自我,學著要釋放攻擊性。於是你的人生終於被你改造成了標準的原生家庭決定論。

第三步, 去網上查一查心理學專業的期刊和發表的論文。你需要查詢的關鍵詞為同卵雙胞胎後天養育環境,情感遺傳,結果你又發現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滿意程度主要來自於遺傳,即使雙胞胎中一個人後天成為了大學校長,另外一個只是水電工人。但是他們對人生的滿意度是相同的。於是你開始責怪,你爸不應該找你媽或者你媽不應該找你爸。

第四步,你再去找一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接受一個系統的心理諮詢師,對自己人生從小的成長經歷做了一次梳理。這一次你更加驚異的發現,原來你小的時候是被保姆帶大的,被爺爺帶大的,被奶奶帶大的,總之和你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沒有和他們多。於是,你開始責怪,你爸你媽小時候沒有請一個好的保姆。

在梳理人生的過程中,你又繼續驚訝的發現,三歲在幼兒園裡面,你被選中參加電視節目中國好寶寶。結果在電視直播的時候,跳舞的時候動作太大,你的褲子一不小心掉了,大家都在笑你。從此之後,你變得不愛上臺不愛公眾講話,甚至有一些社交恐懼。你發現自己終於找到原因了,原來是你爸你媽選的幼兒園不合適你。

接下來你又繼續驚訝地發現,七歲上小學的時候。同桌的異性同學比你長的結實發育更早,他總是欺負你,你也不敢聲張。也不敢告訴老師和家裡人。結果小學結束之後,你變得性格怯懦迴避。於是你得出結論,小學階段。分座位的時候運氣不好,影響了你的一生。

接下來你又繼續驚訝地發現,上初中的時候你被安排在了教室後排的座位。和一些不太學習的孩子整天在後面做惡作劇。你跟著他們學會了抽菸早戀打架,於是你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到現在煙癮這麼大,下班後喜歡約幾個狐朋狗友吃烤串兒擼啤酒,結果這影響了你現在的婚姻生活。原來是那個時候培養出來的。

在接下來更令你驚奇的是,你發現,你的孩子怎麼各方面都不像你們雙方。你剛開始懷疑是不是醫院抱錯了,你還去查過基因。擔心不是自己的孩子。

然後你又去對照小時候換過的八個保姆的性格,看看是不是和你的孩子一樣。廢了好大的周折把你在網上看的各種網紅心理文章都對照了一遍,可還是沒找到原因在哪?

這一次小明來告訴你,其實是因為你的小孩太早的接觸手機。他的早期教育更多的收到手機的影響。 他通過虛擬交往認識了很多,這一輩子都沒機會見面的網友,他們一起幫助塑造了你的孩子。

上面的每一件事兒都足可以對你的人生,造成影響,那誰才是決定你一生的力量呢?

正統的學院派心理學認為,影響人的因素是早年養育環境。

大家記住,早年養育環境並不等於原生家庭。這是網絡上很多沒學懂心理學的心理諮詢師常犯的錯誤。

早年養育環境包括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一切要素。這些要素,每一個都足以塑造人的一生。誰起的作用更大,主要看孩子更多的時間被哪個因素所佔據。

最後小明想提醒大家一點,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變成影響孩子最重要的早年養育環境了。

而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每過十年都會發生重大的價值觀改變。換句話說,人一生都在持續的變化著。把自己的今天歸罪於小時候的父母。其實是那些販賣心理雞湯的網紅們所想達到的目的。他們的這個原生家庭賺錢產業流程如下:

網紅心理圈的常規套路,

在中國互聯網混你不得不學的常識之一:

製造原生家庭危害論~~父母皆禍害~~中國人皆巨嬰~~活出自我~~得到上販賣的的心靈課程~~ 2019年製造新的焦慮~~熬製新的雞湯~~得到上販賣新的心靈成長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