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始终是历年两会热议的话题。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会内会外围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以及报告重点提及的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话题展开热议。

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就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校园安全和学生“减负”等社会高度关切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舆论反响热烈。

两会聚“教”

日前,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舆情团队借助大数据舆情系统分析得出,今年两会热度最高的教育主题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减负、学前教育以及义务教育均衡。与2018年两会教育热点相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仍是热度位居前五位的主题。由于受政策的强力影响,职业教育主题热度由去年的第五位跃居第一位;教师队伍建设主题由去年的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去年位居第二位的“减负”主题,今年增加了教师减负、学校减负等内涵,热度位居第三位。

两会是集民智、聚民心、汇民意的“好声音”舞台。来看一看,今年两会期间,围绕教育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哪些富有建设性的提案和议案。

线上线下综合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陈宝生 教育部部长

校外各色层出不穷的培训机构也在“减负”工作的高度关注之中。减负遇到了新问题:战场转移了,方式变异了。教育部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一步将线上线下综合治理,一定要将相关问题治理好。

2018年2月,教育部联合四部门出台治理整顿校外培训的文件,分四个阶段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综合治理:一排查,二整改,三规范,四巩固。

在整改过程中,有一些培训机构转移阵地,把战场开到了线上。减负工作,原来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在叫作“线下减负线上增负”。

教育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研制综合治理的文件,不久将会发布。在这个文件出来之前,教育部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措施,对线上培训进行规范。

推广高等院校“双元制”教育模式,促进就业和科技创新

郑月明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石化联合会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等院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总数将达834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应用技能不足等问题。

要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科技创新,不仅要加大学生的求职辅导力度,更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进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14年开始在职业教育体系试行“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截至2018年8月,共选出562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进行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等院校应参考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试行“双元制”教育模式。所谓“双元”,一元是高等院校,一元是用人单位。学生从学校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以致用”,从工作中获取丰富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时,“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也会减轻学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促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大发展前所未有

刘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稳就业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促就业“良方”,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就业的问题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这边有岗位没人做,那边有人没岗位的问题。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关键手段、解决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方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预计今年将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前所未有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

我建议,对职业教育设置单独的教育考试制度。一方面,让非传统的学历教育群体能够继续学习;另一方面,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特点,发挥这些群体已有的技能、知识,扬长补短。

今年两会上,“小龙虾学院”成为职业教育的代表,引起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湖北潜江的这所“小龙虾学院”本是湖北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新设的饮食文化学院,因其培养普通专科层次的小龙虾产业技能型人才而得名。如今,首批学生即将毕业,130名毕业生已被预定一空。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就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一方面向下延伸,在中小学设置职业教育体验课,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要向上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推动职业教育的硕士、博士,让读硕、读博成为高技能人才深造的途径。

为职业教育正名,大专生应增设“副学士”学位

李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已经占到整个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一半以上。高职教育专门的学位制度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学位体系是相对完整的,有博士、硕士、学士,但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学位,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升通道狭窄。这种体制上的不足,让上职业院校沦为学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无奈之举”,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破解职业教育生源和质量的难题还是要解决“名分”问题。

我建议,增设副学士学位,形成“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四个层级。增设副学士学位,能极大引导高职院校明确培养定位,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然而,让高职毕业生真正拥有光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有优越的福利待遇,仅靠学校一方设立一个“副学士”学位远不能实现。还需多管齐下,由国家出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同时,社会也要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真正消除“学历高消费”,让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实业兴盛的人力资源根基。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罗俊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

调研发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我国研究生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比例很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结题项目人数分别为3.1人/项、7.5人/项,参与原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数分别为34.5人/项、18.1人/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中,博士占83.1%,发挥着创新骨干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存在规模偏小的突出问题,与高水平创新人才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我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3倍,博士毕业生人数不及美国的1/3,差距非常明显。

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适度扩大博士生规模,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

扩大规模与培养质量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流的大学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导师是否优秀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优秀。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核心是师德师风建设。其次,严师出高徒,必须狠抓培养过程,要让博士生在4—5年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完整、严格的科研学术训练,强化学生的原创探索意识和独立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呼唤“双一流”

赵长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双一流”大学应以内涵式发展为引领,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均有卓越贡献。一流大学应具有一流的氛围、一流的文化、一流的治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水平,还应具有标志性的办学成果。

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双一流”建设应瞄准产业升级改造和新旧动能转换。

在当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如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需要立足我国自身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聚焦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做出直接贡献。

我建议,在建立评价机制时,把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果作为重要维度去考虑。同时,强化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建设等。此外,面向国际、面向世界一流,在科技前沿、学科交叉、原始创新和学术贡献等方面持续发力,减少评估评价,让教师安心立德树人,潜心学术,服务社会。

学习类APP进校园应避免“一刀切”式监管

朱永新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关于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的提案》。

规范化的管理是好的,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会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应用造成影响,也容易导致在线教育合法性受到质疑,引发民营资本的退出,影响教育资源公平利用及均衡发展。

我建议,一是要主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事业,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兴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二是要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三是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