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創始人和《大宅門》有什麼關係?歷史是怎樣的?

-嗒嘀嗒嘀嗒-


電視劇《大宅門》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北京一家中藥世家如何從一家普通藥堂步步成長為民族老字號的傳奇故事。



其中,藥堂百草廳的現實原型就是北京百年老字號“同仁堂”,而白家便是“同仁堂”的創始人樂良才所在的樂氏家族。

樂家並非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其祖籍也很難再考,樂良才這一支為寧波樂氏,祖籍慈溪,即現在的慈城鎮,到樂良才這一輩,寧波樂氏已經經歷了二十六世。

明初,樂良才原本是寧波府的一個普通江湖郎中,靠著一手祖傳的行醫秘方和技術為生。之後永樂帝遷都北京,樂良才也從寧波遷到了北京城。樂良才定居北京後開始娶妻生子,樂家也開始了以家族企業經營為模式的行醫生涯。

北京樂氏傳承到四世樂顯揚,才開始逐漸走向輝煌。樂顯揚很有醫藥天賦,加上自幼便傳承家學,成年後又苦讀醫術,最終得以進入清廷太醫院供職。樂顯揚成為官醫,標誌著北京樂氏正式結束江湖行醫的歷史。樂顯揚自幼便有懸壺濟世的醫者仁心,有了官方身份後,樂顯揚就萌發了開藥鋪以濟百姓的想法。


康熙八年(即1669年),北京樂氏四世樂顯揚在北京城正式創辦“同仁堂藥室”。據傳,“同仁”之意來源於《易經》中的“和同於人,寬廣無私”一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樂顯揚去世,樂氏五世樂鳳鳴子承父業。

不同於其他幾個兄弟,樂鳳鳴和父親樂顯揚一樣,自幼便對中醫學情有獨鍾,所以樂氏五世中只有樂鳳鳴真正得到了樂顯揚的真傳。

樂鳳鳴接掌同仁堂藥室後,不想辜負自己的醫學天賦和先輩的期盼,一心只想將同仁堂藥室發揚光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樂鳳鳴決定將同仁堂藥室搬遷至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並將其正式改名為“同仁堂藥鋪”。

樂鳳鳴執掌同仁堂的數十年間,不僅開創了同仁堂“前店賣藥,後場制丸”的經營製作模式,還編撰了後來風靡全國並對整個醫藥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的《同仁堂藥目》。


被樂鳳鳴發揚光大後的同仁堂,隨後也得到了皇帝的另眼相看。雍正帝看中了同仁堂在藥材原料上的精挑細選以及加工上的製作精良,最終在雍正元年正式聘用同仁堂為朝廷御藥房供藥單位。

此後的清朝皇帝也一直承認同仁堂的皇家身份,同仁堂的輝煌得以延續至清廷滅亡。

同仁堂從一家普通藥鋪起步,一步步成長為一家影響全國的連鎖藥鋪,憑藉的就是樂氏家族寧缺毋濫、誠信經營的醫者仁心和商業精神,同時它也見證了中華文明數百年之間的風雨興衰。


夏目歷史君


提起北京同仁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全國中藥行業的“金字招牌”,是中國現存老字號企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中醫藥文化。

被授予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仁堂中醫文化”稱號。

一、同仁堂何人所創立?

樂家祖祖輩輩都是鈴醫,就是拿著鈴鐺,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人,到明永樂年間才搬到京城。

傳到第四代樂顯揚,他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親眼目睹了官場惡習,他認為“濟世養生唯醫藥”,索性辭官回家,淡泊名利。

1669年,樂顯揚創建了同仁堂藥室,後由他的兒子樂鳳鳴將藥鋪遷到前門大柵欄路南。所謂“同”,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同”;所謂“仁”,仁愛的仁,正是“仁者,愛人也。”

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只有第三子樂鳳鳴子承父業,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同仁堂。

樂鳳鳴潛心研究醫藥,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基礎上,分別彙集成《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藥目》二書。

質量過硬,服務態度好,使同仁堂聲譽大振,不但一般病家、客商雲集,還是清欽定宮御藥房用藥。

同仁堂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始終秉持“不為良相,只為良醫”的家風,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二、《大宅門》與同仁堂的關係

電視劇《大宅門》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沉浮興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

導演兼編劇郭寶昌曾說:大宅門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劇中李天意就是以他為原型。

所以,《大宅門》裡的百草廳是以同仁堂為原型,劇中的白景琦是以同仁堂的老闆樂鏡宇為原型,他是北京同仁堂樂氏第十二代孫,劇中的故事就是根據同仁堂的故事改編而成。

電視劇《大宅門》並不是同仁堂的傳記,而是藝術的再創作,其主線和同仁堂的興建和發展相吻合,真實反映了同仁堂樂家這個家族從1880-1937年隨著國家民族歷史發展的漸變過程。

三、郭寶昌與同仁堂、《大宅門》的愛恨糾纏

導演兼編劇郭寶昌是樂家的養子,養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給老太太當丫頭,後被樂鏡宇收入為房。

樂達聰,號鏡宇,是北京同仁堂樂氏第十二代孫,是著名的製藥專家,濟南宏濟堂創始人,是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真實的樂鏡宇與電影中的白景琦一樣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樂鏡宇同輩兄弟多達17人,他是最不被父兄看好的人,認為將來他吃不了草字頭(藥業)這碗飯。

樂鏡宇受此刺激,反而激起了他的鬥志,潛心學醫,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後創辦了濟南宏濟堂,獨創“九晝夜練抽阿膠法”,生產出獨具特色的12種阿膠,東阿阿膠是他的名品。

郭榕出嫁時才26歲,而樂鏡宇年已七十,二人沒有生育。

郭寶昌原是建築工人的兒子,原名李寶常。

郭榕為了防老,以孃家買子為由,買了郭寶昌寄養在她母親膝下,暫稱郭榕為姑媽。

直到郭榕母親去世,才把郭寶昌接到樂家,以母子相稱。

因為樂鏡宇本身有好幾個親生子女,郭寶昌隨了郭榕的姓,樂鏡宇幫他把寶常改為寶昌,就這樣郭寶昌成了樂鏡宇的養子。

大家族的族規是很嚴格的,郭寶昌從小很聰明但也很叛逆,經常違反族規,讓養母跟著擔驚受怕。

幸運的是,樂鏡宇對養子郭寶昌很好,對他的頑劣表現得很寬容,不打不罵,不急不躁,常常給他講許多家族往事,講自己小時候叛逆的故事,告訴郭寶昌讀書做人的重要性。

養父的循循善誘讓郭寶昌發生了改變,養父的言行影響了郭寶昌的一生,在專業的選擇上,他的養父也從不干涉,是很開明的老人,解放初就去世了。

後來,年青的郭寶昌與養母的關係並不好,時斷時續,時好時壞,但一直未修復好。郭寶昌後來還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這對養母打擊很大。

動盪時期,人心浮躁,每個人如同一片樹葉,被歷史裹挾著前進。養母死的時候,郭寶昌並不在她身邊。多年後,郭寶昌為自己當年的行徑深深懺悔過。

郭寶昌16歲開始動手寫家族題材的小說《大宅門》。

開始寫書也遭到母親及家族人的反對,有自曝家醜的嫌疑。後來又遇到動盪時期,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郭寶昌又開始大張旗鼓寫《大宅門》,不料婚變惹怒老婆,幾十萬字的草稿被付之一炬。

九十年代接觸到電視劇後,他才又投入創作中。

真是一波三折,其間辛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2001年,《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成為了當年收視率的冠軍,算是對他的慰藉。

《大宅門》雖說是以同仁堂為原型,但並不是同仁堂的紀實電視劇,電視劇裡的是百草廳不是同仁堂。

電視劇裡的是白家老號,不是樂氏家族,裡面有真實的歷史,也是虛構的部分,拿原型與電視劇對號入座是不可取的,有些人物雖有生活原型。

但也可能是幾個人的綜合,就拿電視劇人物白景琦來說,這並非單純描寫樂鏡宇,有很多創意在裡面,這是一部有著30%虛構的文藝作品。

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它。電視劇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一部分人的生活縮影,我們可以從中體會世道的艱辛,做人應具備的倫理道德,以及人生需要奮鬥的感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大宅門》是一部備受觀眾喜愛的電視劇。

這部劇於2001年開播,據央視索福瑞全國網統計的數據顯示,它以17.74%的收視率奪得當年央視年度的收視冠軍。

同時它也是一部好評如潮的電視劇。

甚至被觀眾評價為“當代的《紅樓夢》”,反響非同一般。

《大宅門》講述的中國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興衰,以及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據導演兼編劇郭寶昌介紹,該劇是以清末北京著名的同仁堂為背景創作的,劇中的每個人物都可以找到真實的原型。

只不過出於各種考慮和對這部作品的保護,已對人物和事件等都進行了藝術加工而已。

該劇中男主人公白景琦的生活原型是郭寶昌導演的養父樂鏡宇,是同仁堂的後人,也是濟南宏濟堂的創始人。

女主人公白文氏的生活原型是郭寶昌導演綜合了曾祖母、祖母和養母樂家三代女人的許多事蹟寫成的。

劇中痴迷名伶的小姐白玉婷的生活原型是郭寶昌導演的十二姑,她迷戀的名優就是梅蘭芳先生。

而劇中被過繼給白家的養子李天意則是郭寶昌導演本人,他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裡生活了整整26年。

一部《大宅門》,百年同仁堂。

同仁堂坐落於北京前門大柵欄,1669年(康熙八年)由樂顯揚創建。

樂氏家族祖籍是浙江寧波,明朝永樂年間遷至北京。

最初以搖鈴走街串巷行醫,靠賣小藥維持生活。

其後樂顯揚當了清宮太醫院吏目,並在康熙八年創辦了同仁堂藥室。並以“製藥一絲不苟,賣藥貨真價實”為宗旨。

同仁堂的藥方多來自民間驗方和宮廷秘方。

之後其子樂鳳鳴接續祖業,於1702年遷鋪至前門大柵欄路南。

樂鳳鳴在總結前人制藥經驗的基礎上,完成《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明確提出了“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

1723年,清朝雍正皇帝將同仁堂欽定為供奉清宮御藥房。

在此之後,同仁堂獨辦官藥188年,歷經了八代皇帝。

以自制的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烏雞白鳳丸為著名。

1948年同仁堂由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接任經理。

樂松生是同仁堂發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

1954年樂松生帶領同仁堂率先實行了公私合營,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他也是同仁堂的末代老闆。

後來他與上海的榮毅仁齊名,成為全國工商界的一個典型人物。

1955年還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同年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並出任北京市副市長。

新中國成立之初,樂松生就開始試辦中藥提煉廠,並於1957年正式成立同仁堂中藥提煉廠。

藥廠聘請了北京大學藥學系教授,成立了國藥改進研究室,試製成功了銀翹解毒丸、香蓮片、女金片、黃連上清丸等產品,開創了中藥西制的先河。

至1959年,同仁堂全年總產值1252萬餘元,產品達583種。

但不幸的是文革期間,樂松生遭到迫害,1968年4月被紅衛兵活活打死,時年只有60歲。

電視劇中白佔元的生活原型便是樂松生。

同仁堂的廠、店牌號直到1979年才得以全部恢復。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現在已經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而電視劇中男主人公白景琦的生活原型樂鏡宇,是北京同仁堂樂氏家族第12代孫,也是同仁堂當時的店主樂樸齋的第三房侄子,是個很有個性的傳奇人物。

樂鏡宇這一輩叔伯兄弟共有17人,在眾兄弟中樂鏡宇是最不被父兄們看好的一個。

樂樸齋曾對樂鏡宇說:“將來不許你動草字頭,這行飯你吃不了。”

但他偏不信邪,下定決心非要在藥業上幹出一番事業來。

於是他私下向同仁堂的老人請教,潛心學醫,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

由於樂樸齋對這個侄子還算上心,出巨資給他“買”了一個山東候補道臺的位置,因此樂鏡宇在1902年由北京來到濟南候補。

期間深得當時任山東巡撫的楊士驤的賞識,並於1904年撥官銀2000兩交其籌辦山東官藥局,並擔任總辦。

1907年,楊士驤因成立官藥局違犯清朝律例被參,而調離山東。

而後樂鏡宇自籌2000兩白銀取得了藥局的私人承辦權,在濟南創辦了宏濟堂。

為了另闢蹊徑,1909年,樂鏡宇斥資2500兩在濟南西關東流水街開辦了宏濟堂阿膠廠。

針對當時所產阿膠都帶有驢皮腥穢氣味的問題,他親考文獻,並與名醫研究出獨家配方,精選附加地道的藥料,還聘來了陽穀熬膠的技工,共同鑽研出“九晝夜提製法”。

不僅清除了阿膠原有的腥臭味,還使得產出的阿膠清香甜潤。

東阿阿膠成為了宏濟堂的名品。

當時生產的阿膠為“福、祿、壽、財、喜”五字膠,並有精研、墨錠、極品等12種不同型號,年產量達5000公斤。

1915年,宏濟堂阿膠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宏濟堂的產品在國內非常暢銷,各種中藥店均由其供貨,甚至連同仁堂也不例外,同時還遠銷南洋、日本,成為了行業之冠。

它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並譽為中國“三大名藥店”。

有文史資料記載,抗戰前每斤阿膠售價24元,而當時的麵粉一袋才六、七元。

到了1934年,宏濟堂的產品銷量已是北京的三分之二,成為樂家的重要財源。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樂鏡宇已年逾古稀,常年居住在北京,濟南宏濟堂的產業由其孫樂芝田掌管。

1954年樂鏡宇去世,享年82歲。


有書博物館


電視劇《大宅門》是由郭寶昌所導的家族劇,講述了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沉浮興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時間是清末民初,從1880年一直持續到了抗戰1937年!



而百草廳的原型便是“同仁堂”,導演郭寶昌曾說:“我在同仁堂生活了整整26年……出於各種考慮,經過藝術加工,才寫成百草廳,實際上他就是同仁堂。《大宅門》也真實反映了同仁堂樂家這個家族從1880-1937年隨著國家民族歷史發展的漸變過程。”

所以說《大宅門》真實反應著同仁堂在特殊時期的漸變,三分虛,七分實,也著實讓郭寶昌嘔心瀝血一番,有時候人們又把《大宅門》稱作當代紅樓夢。



到這裡就存在著三個問題,下面就著重來說一說這三個問題。

一、同仁堂何人所創立?

同仁堂的創始人叫樂顯揚,樂家祖祖輩輩都是鈴醫,拿著鈴鐺,行醫賣藥,到明永樂才搬到京城,可鈴醫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向正規中醫轉變”就成了樂家人的使命,家訓。

到第四代樂顯揚才正式完成轉變,開頭他也還是個鈴醫,後來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親眼目睹過官場惡習,他認為“濟世養生唯醫藥”,類似當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索性辭官回家,淡泊名利。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籌備出了《同仁堂》,所謂“同”,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同”,所謂“仁”,“仁愛”的“仁”,正是“仁者,愛人也。”這一年,康熙八年,1669年。



如今,同仁堂已經三百多年了,而它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自我約束。

二、導演郭寶昌是誰?

1940年,郭寶昌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原名叫李保常。後來,在他兩歲時由於父親凍死街頭,被母親賣給了一個吳姓的火車站站長,之後,又被三姨贖回,倒過手,再次將他賣給同仁堂的郭榕。

郭榕起初是樂家老太太的丫鬟,後來被樂家四爺樂鏡宇招為太太,可兩三年郭榕還是沒有生,儘管四爺都近七十歲了,郭榕才二十多歲。所以便買了郭寶昌。大戶人家嘛,繼承財產得有兒子呀!



就這樣,郭寶昌得“郭姓”!

三、《大宅門》和同仁堂

郭寶昌後來說,他非常仰慕他的養父“樂鏡宇”,他說他是真正的大男人。在《大宅門》中,陳寶國所飾演的白景琦的原型便是他的養父樂鏡宇。同時,導演郭寶昌說,其實他非常想演白景琦,但年齡限制了。

樂鏡宇這個人必須得提一下,他是濟南宏濟堂的創始人,藥堂的匾牌曾是“但願天下人無病,哪怕架上藥蒙塵”,主櫃之上,還懸掛著寓意“懸壺濟世”的5把錫壺。七七事變後,樂鏡宇曾響應號召抵制日貨,同時號召濟南業界拒賣日藥。抗日戰爭爆發,樂鏡宇也積極籌藥支持偉大事業!等到1955年,已經成了公私合營了!

綜上,這便不難理解《大宅門》和同仁堂的關係了,中間紐帶便是導演郭寶昌!


史小二記


同仁堂在充公之前呢一直姓樂創始人樂顯揚,同仁堂最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老闆樂靖宇,也就是白景琦的原型。《大宅門》的導演編劇郭寶昌是樂靖宇的養子。郭寶昌原名李保常,他曾經笑談:“我是無產階級”其實是對的,李保常的生父母都是農民。他還有一個妹妹,他生父在一次勞作中摔傷了腿,家裡為了給他父親治病傾家蕩產,他父親最後死在街頭。他的母親沒辦法賣兒賣女。李保常被他的姑姑賣到他養母郭蓉那裡,郭蓉是樂家放丫鬟,擔心沒人養老,才買了他,更名郭保常。不久郭蓉就成了樂靖宇的妾室。郭寶昌也就成了樂靖宇的養子,這個名字也是樂靖宇給起的。雖然樂家給他同輩的人不喜歡他,說他是野種,但是樂靖宇非常喜歡他,兩個人經常單獨在一起吃飯。吃飯的時候樂靖宇就跟他說這些事情,郭寶昌曾經說《大宅門》的前四十集梗概就從養父口中知道的。他從上學的時候就在構思《大宅門》。等播出以後同仁堂集團的人說這寫的不是同仁堂。郭寶昌坦言,這個電視劇的人物是由好幾個原型構成,但是虛構的成分只佔30%


天性寫書人


一、三個時間段、三代人的矛盾

說起電視劇《大宅門》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這部長達數十集的電視劇從晚清寫起,一直寫到了一九三七年,前後跨度不可謂不長,展現了中國近代紛繁複雜的社會圖景。

而這部電視劇所要表現得就是在近代社會,那些中小企業家族的興衰歷史。百年老字號“百草廳”歷經三代三個時間階段:

晚清、民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同時這一時間段也對應了三代人之間的矛盾:

晚清影響下的老一輩、受到就有傳統羈絆但是又渴望突破的新一代、在二十世紀特殊的國內外局勢影響下的進步人士以及懦弱的投降者、麻木者。

老一輩的代表是演員斯琴高娃所飾演的白府長輩以及景琦的叔叔們,他們有著老一輩的傳統和智慧,為人處世圓滑精明。這體現在他們為了重振白府以及百草廳的努力上。

儘管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使用了不少手段,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新一代的代表是景琦,他天資聰慧,生性活潑,不喜約束,但是又有傳統的價值力量在約束於他。這主要體現在他個人自由的意志和老一輩的傳統道德的衝突上,比如他對青樓女子的情感以及想要娶青樓女子的渴望和家長的反對,這一矛盾在他小時候體現在大人的管教和他活潑自由的天性上。

隨著老一輩的離世,新一輩開始成為大宅門中主要的掌握者,因此這個時候矛盾稍弱。

緊接著在第三個時間階段上,由於當時特殊的局勢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懦弱麻木,比如景琦的兒子,那個整天抽大煙、瘸了腿的兒子,這個時候景琦已經成為第三代的代表,在角色轉換上開始成為進步人士,他面對威逼利誘,寧死不屈,反倒是他的兒子膽小怕事,為人不齒。

因此這部劇前後跨度之長、展現的矛盾複雜多變,可以稱得上是“當代的紅樓夢”了。

二、同仁堂、《大宅門》和郭寶昌

作為一部家族劇,導演郭寶昌實際上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他自稱電視劇中的百草廳實際上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同仁堂,他曾經在其中生活26年,所以無比熟悉。因此就以同仁堂為原型而展開的創作。

歷史上的同仁堂是樂顯揚老爺子創立的。樂家世代都是赤腳醫生,也就是那種走街串巷的江湖一生,因此樂家從此積累了不少人脈、經驗,這位他們日後創立同仁堂做了準備。

到了樂顯揚這一代,他在太醫院謀了一官半職,但是在其中從事並不快樂,每每目睹官場險惡,他都痛心不已,因此辭去官職,回家創業,就有了後來的同仁堂。

同仁二字,也是取自《四書五經》中的“天下大同”、“仁愛”等儒家理念,這就體現了同仁堂世代“儒醫”的願望。如今,同仁堂已經三百多年了,而它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自我約束。

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其它三人沒有行醫,唯有第三子樂鳳鳴潛心研究醫術,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同仁堂祖業,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並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樂鳳鳴把父親遺留下的丹方分別彙集成《樂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藥目》二書,使同仁堂聲譽大振,迅速波及全國,不但一般病家、客商雲集,就是清宮御藥房用藥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選購。

同仁堂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同仁堂經歷了清朝的覆滅,民國的戰亂以及新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但始終秉持“不為良相,只為良醫”的家風,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導演郭寶昌原來是被人販子賣到樂家的,所以對整個同仁堂的興衰歷史有所瞭解,這樣就創作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大宅門》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首先說一下北京同仁堂的歷史。

提起北京同仁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全國中藥行業的“金字招牌”,是中國現存老字號企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中醫藥文化。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樂顯揚創建於。起名為同仁堂。樂顯揚是這樣解釋的:

同仁兩字,原取自樂氏家傳鈴醫留下來的刻有針灸穴位的銅人。銅人的模型是根據北宋名醫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而成。樂氏家族原想用銅人為設堂製售藥物的奇異標誌,後因考慮到銅人全裸而不雅觀,轉而聯想到“銅人”的諧音“同仁”二字。

樂顯揚(1630年—1688年),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今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曾任清皇宮太醫院的官員。明朝永樂年間,曾祖父樂良才舉家遷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為生,在當時稱為“鈴醫。”



▲樂顯揚

樂顯揚是樂家第四代傳人,早期也是鈴醫,清初他在皇宮太醫院出任出納文書的吏目,在工作之餘,他收集大量的宮廷秘方、古方、民間驗方及祖傳秘方。

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辭去太醫院的工作,在西打磨廠這個位置創建了同仁堂的雛形。



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其它三人沒有行醫,唯有第三子樂鳳鳴潛心研究醫術,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同仁堂祖業,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並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樂鳳鳴把父親遺留下的丹方分別彙集成《樂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藥目》二書,使同仁堂聲譽大振,迅速波及全國,不但一般病家、客商雲集,就是清宮御藥房用藥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選購。


同仁堂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同仁堂經歷了清朝的覆滅,民國的戰亂以及新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但始終秉持“不為良相,只為良醫”的家風,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到了1954年公私合營,末代老闆是樂松生,1955年樂松生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藥提煉廠。1991年晉升為國家一級企業。2005年,同仁堂以一億零六百萬人民幣投標併購擁有147年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視劇《大宅門》是郭寶昌依同仁堂為原型創作的作品,三分虛,七分實。

電視劇《大宅門》不是同仁堂的傳記片兒,而是藝術的再創作。描寫了北京百草廳白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百草廳原型就是同仁堂),從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寫起,一直演繹到1937年抗日而結束。其主線和同仁堂的興建和發展相吻合。

導演兼編劇郭寶昌曾說:大宅門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劇中李天意就是以他為原型。

郭寶昌說:我曾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這裡面的故事,郭寶昌是白家的養子。




郭寶昌1940年8月出生在北京一個貧困家庭中,先被母親以80塊大洋賣給河北沙城火車站站長吳家,改姓了吳。後其三姨借錢將他贖回,轉手以200大洋賣進同仁堂。因養母姓郭,遂改名郭寶昌

郭寶昌的養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給老太太當丫頭,後樂家四爺樂鏡宇招她為太太。

【樂鏡宇(1872~1954)字鐸,北京市人。著名的製藥專家,濟南宏濟堂創始人,出身於北京同仁堂樂家。是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

當時郭榕出嫁時26歲,而樂鏡宇年已七十,二人不能生育。但按樂家族規,過繼子嗣必須在本族中挑選,不容外姓。郭榕不在樂家挑選,主要是不願意財產旁落他人。所以買郭寶昌先以為孃家買子為由,寄養在她母親膝下,暫稱她姑媽,等她母親去世後,才把郭寶昌接到樂家,隨後便母子相稱。換言之,郭寶昌是《大宅門》中白景琦的養子。



▲右一白景琦(原型樂鏡宇)

郭寶昌16歲開始動手寫家族題材的小說《大宅門》。1964年,因寫《大宅門》被判刑3年。罪名是為資本家立傳。

“文革”開始後,依然寫,改判無期徒刑。

1969年3月,到張家口繼續接受監督改造,並重新開始寫《大宅門》。

1979年7月,郭寶昌的冤案得到平反,參加了工作。隨後從事電影創作。

2001年,郭寶昌編導的家族劇《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成為了當年收視率的冠軍。



▲白景琦的扮演者陳寶國參觀濟南宏濟堂

所以說,《大宅門》裡的百草廳就是同仁堂的原型,劇中的白景琦是同仁堂的老闆。劇中的故事就是根據同仁堂故事改變而成。有興趣的親們不妨搜搜看,一飽眼福。


秉燭讀春秋


電視劇中後來香秀領養的那個孩子——李天佑,就是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電視中的白七爺也是集合了同仁堂樂家幾個傳奇人物的經歷,但最後參與公私合營的樂老爺子,在文革中被鬥死了,很悽慘!


小泥瓦匠人


沒關係,一個是有良知的百年老店,一個是負面消息不斷的上市公司


欒小明109293601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功勞最大但也是被整的最慘的階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