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推手,是如何提升人體觸覺敏感性的

傳統拳習慣把觸覺的敏感性叫做“聽力”,當我們用心傾聽遠處聲音的時候,心必須靜下來。

唯其靜觸覺才敏銳,因此拳論說“力由遠處聽”,把觸覺的敏感性比作聽力。

跟人比武切磋,靠視覺判斷敵勢、大腦做出反應再指揮動作,時間上就已經輸了,應該靠自己敏銳的觸覺做出判斷。

作拳,不以目視而以神遇,這個神遇就指的是觸覺聽力。

大部分人都是用眼睛來判斷敵勢,卻不知視覺不如觸覺來的快,被火灼、電擊,最先反應的是觸覺,在人體視、聽、嗅、觸等諸多能力中,觸覺退化的最慢。

站樁,是訓練者對於自己各項能力的培養,其中對觸覺的提升尤為重要。

仍以平行步近似於直立的渾元抱球樁為例。

訓練觸覺,站樁者的意識不能只放在自我本身,要放在身體周圍的空間、空氣的感應上。“頭頂一發如線系”,說的是懸頂、挺拔;“遍體松靜力如泥”,說的是松;“一切知感全不要”,說的是心空;“靜室長露赤條條”,這最後一句說的則是對身體周圍空間、空氣的感應,訓練的是觸覺能力。

諸如毛髮長豎、穿堂風往還之感均有鍛鍊人體觸覺的含義在裡面。

站樁還有一個意念對觸覺鍛鍊非常有意義,立樁的時候,想著身體四周不斷有水流衝擊自己,自身與之有相應的觸覺感應。

水流衝擊身體,不是讓你頂它,是感覺水流衝擊的大小、方向,衝擊的是腿、軀幹、胸腹、肋部還是手臂,是直線還是旋流,凡此皆有準確的感應,有意用接觸部位旋轉化解它,不硬頂亦不隨之,外形儘量不動或只是微動。

對於外力的哪怕微小的刺激,觸覺要先於大腦做出正確的應對,這是站樁練功應有的目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太極拳說的這句話非常好。

現在人們把推手做成一種遊戲了,實際上推手訓練的是人的觸覺反應。

打輪,是推手的基本功,但我們看到的大都是訓練者一手與人手腕接觸圓轉推動,另一隻手下垂或背在身後。

推手打輪,意在通過腕部接觸的皮膚觸覺用心感知對手的用力,雖然自己不能抽冷手打人,但要有提防對手的意思,所以一方面伸手彼此手腕接觸圓轉推動,另一隻手握拳護住自己的下巴,隨時防著對手。

推手打輪看起來均勻緩慢,實際上隨時都能快,接觸點的觸覺反應要極其敏銳,用心要集中。守中用中,急來則急應,緩來則緩隨,力大則加勁,力小則減之,總之跟對手節奏一致,這些都需要接觸部位的觸覺聽力。

高手與人搭手,不拿眼看,對方一點細微的力量變化,都逃不開其敏銳的皮膚觸覺反應。

我們站樁、推手,要把自己的皮膚觸覺當成自己的耳朵,好像能聽的很遠。單練的站樁雖然身著衣服,但有用心、用皮膚感知外界的意思;對練的推手,接觸點就像貓的兩根長鬚,對方有點任何變化,自己馬上知道,隨即做出反應。唯其站樁的松靜、推手的緩慢,觸覺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