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手術前做哪些檢查?

跟前文所述一樣,也是需要做三方面的檢查。

1病理活檢:

氣管鏡推薦每個病人都要做,中心型肺癌依靠氣管鏡活檢確診,並且幫助評估手術應該切除的範圍。周圍型肺癌雖然氣管鏡看不到,但做相應肺葉甚至是肺段的灌洗,有的時候可以發現一些脫落下來的惡性細胞,一樣有機會確診。另外,氣管鏡可以評判氣道粘膜內的情況,發現一些氣道畸形或者內膜結核。

CT引導下穿刺活檢幾乎可以活檢一切的肺癌,但是如果初治選擇手術的病人,可以不進行這種術前的穿刺確診,那是因為手術當中可以送快速冰凍病理,通常20-30分鐘就能給出判斷,來指導進一步的手術切除範圍,病人何必術前要穿上那麼一針呢,多此一舉。比如有些在CT上很典型的肺癌孤立病灶,病人年輕身體狀況又特麼好,沒有病理確診,直接去開刀切除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一些高風險的手術病人,則需要在術前穿刺確診,那是因為外科醫生才懶得去承擔高風險的病人術後發現自己是良性病而原本可以不做這個手術卻又因做了這個手術出現了致死性併發症的醫患糾紛風險。比如說,你是一個體弱多病的高齡老年人,肺上長了個不明結節,那麼乖乖去穿刺活檢吧,明確了是肺癌,咱再做手術,否則外科醫生冒然給你開刀,你再有個三長兩短,最後病理發現居然是個良性病,這種良性病原本不做手術也不至於會影響你的壽命,可現在,你卻嗚呼哀哉了,這個時候孩子們反咬醫生是誤診誤治,且不論誰是誰非,我們何不用術前病理上的確診,來約束醫患雙方的行為呢。

過去,有很多肺癌都是經過手術才確診的,當然切出來的良性病也很多。現在,鑑於活檢技術的革命式進步,幾乎不再會發生醫源性播散的問題,手術前做CT引導下穿刺活檢也已經很普遍了。

2分期檢查:

胸部CT,最常用,屬於基礎檢查,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做增強CT,對淋巴結的顯示更清晰,有效的評估手術難度和應該切除的淋巴結範圍。

全身PET/CT掃描識別肺癌的轉移灶,還是相當敏感的,但因為是自費檢查,也較昂貴,很多人選擇用別的檢查來替代部分器官的篩查:全身骨掃描、腹部頸部的超聲。但顯然這些替代檢查的篩查效能是遠不如PET/CT的。

腦增強MRI,有很多人不解,為什麼我做了全身PET/CT,明明已經包括了腦的掃描,還會推薦我做MRI,因為腦這個器官特殊,1cm以內的腦轉移灶,CT幾乎是篩查不出來的,PET/CT本質上也就是個可以看代謝程度的全身CT而已,而增強MRI則對小的腦轉移病灶有很強的優勢,尤其腦轉移是很常見的一種轉移,所以推薦都應該做MRI,而且,一定要是增強的MRI對小病灶才有意義。很多人因為有假牙、金屬植入物做不了MRI,會產生很強烈的磁場偽影,那則另當別論。做過心臟支架,能不能接受MRI檢查,回答是肯定的:能。然而有很多的醫技人員,在此問題上存在誤區,不給放過支架的病人預約MRI,令人無奈。

有的時候分期檢查也包括一些活檢,比如評判縱隔淋巴結是否轉移做的TBNA,EBUS-TBNA(經支氣管超聲內鏡的穿刺活檢),EUS-FNA,這些檢查目的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和入路去穿刺活檢可疑轉移的淋巴結。以前,對於伴有疑似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會推薦做縱膈鏡,殊不知縱膈鏡也是一個全麻手術啊,現在縱膈鏡手術的功能基本被EBUS-TBNA替代了。

3身體評估:

術前常規六管血:血常規(血中三系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三者的水平),生化全項(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感染篩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為的是不讓傳染病交叉傳播,有傳染病的病人會建議使用一次性操作用品,重複使用的器具消毒要求更嚴格),凝血功能(防止出血是所有外科手術的第一要務),血型(萬一手術大出血了,得緊急輸血,提前做同型配血是為了給手術保駕護航),

腫瘤標誌物(術後監測復發和轉移備用,留取基線資料)。

心功能:心電圖。深入的檢查包括Holter(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心臟超聲也叫超聲心動。

肺功能:動脈血氣分析,肺通氣功能檢測。肺癌手術要切肺,這個顯然很重要。深入的檢查包括肺灌注顯像

血栓的篩查:術後早期不明原因的急性死亡,除了大出血,恐怕就是肺梗塞和心肌梗塞了,所以要提前篩查雙下肢的靜脈有無血栓,需要做雙下肢靜脈超聲。頸動脈超聲則可以評估頸動脈是否有硬化斑塊,除了評判腦卒中事件的概率,也能間接反映全身動脈的硬化情況。這些篩查有異常的病人,則要在術前術後給予預防性抗凝治療。

當然還包括病人原有疾病的評估

,比如說合並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病人的評估,會指導病人控制好基礎病,降低一切可能降低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