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太阳崇拜"延续至今,四季也要根据太阳行为来划分

2013年,东部帕米尔高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巫新华博士主持的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的发掘。发掘地位于塔什库尔干河谷的最北端,东、西两边被大山环卫,整个墓地为宽大谷地之中隆起的一个台地,东侧是塔什库尔干河被分成数脉的蜿蜒流水和由河脉延伸出来的数片漫滩草甸。这个地形、地势,就是以今天的眼界来看,也是一个祭坛或祭祀场天然的最佳选址。

古墓葬的标志性特征是地表的黑白石条,以个体均匀的黑石头和白石头在地表铺成宽条状间隔分布,自然让人联想到太阳放射的光芒。墓葬之内,不是单体墓葬,而是包含有多名女性与儿童在内的合葬墓,由美国贝塔实验室分析得出,保守的墓葬年代数据距今约2500年,为亚欧大陆范围内首次发现最早的拜火教遗址,为拜火教的亚洲起源说提供了依据。

他们的

摄影:高嵩

塔吉克人迁徙帕米尔高原,于公元2世纪建立了朅盘陁国,这个墓葬的发掘至少为我们今天揣想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世纪近700年间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凭据。只是,还没有相关的史籍来证明这是一个什么时期,是什么人的国家与制度,什么样的文明样式……

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化形态,文化意识清晰,有明确的规制与意图,不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形成。

他们的

摄影:包迪

由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的构成来看,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葬的乱坟岗,而是精心选择的一个贵族或皇族墓地,逐一入葬,积多年才能形成,随葬的铜镜、铜镯都是特定身份的直接证明。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地表铺排的那些黑白石头,不是偶尔随性所为,显然具有明确的动机、意图和所要实现的目的;祭葬的人,也不可能是个体或少数人,而是更高级别的社群组织或国家。如此规模的工程,对拜火教礼仪的全面遵奉,基本上可以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能不能据此推断:拜火教最早由中亚—帕米尔山地产生呢?

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略:公元前500年,这个时间已在东伊朗语族的雅利安人迁居帕米尔高原1500年之后,他们原有文化背景的影响会怎样?基于本地环境逐渐建立的认知系统是不是已经完善?

他们的

摄影:吴穹

古墓群还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能够作为原有文化背景“横向移动”的佐证。一是被埋葬的人没有一具完整的尸骨,说明为典型的二次葬,由狗或鹰剔去肉,再收拢骨殖合葬。随葬中,还有一只鹰的头骨。抛尸弃野,再经收敛入葬,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共同做法,源于最初的麻扎崇拜,一抛一收之间体现着非常明确的文化意识。这是原有文化背景的延续,还是出于本地因素的选择呢?

二是墓葬中出土了一个木制的炭火装置。说明自公元前500年到今天的文化延续,流脉绵长,一直没有间断。塔吉克人对火小心伺服,避祸消灾。最重要的用途是照明,伴随终生,为逝者远行的路驱散黑暗。让人不解的是,炭火装置所用的器具都是木头材质,而非帕米尔高原随处可见的石头,说明原有文化背景的横向移动还没有完成本地化,也说明原有文化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强大,一直影响到塔吉克人后来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他们的

摄影:刘湘晨

无论是二次葬的入殓方式,还是供火专用装置所采用的木料,都说明这种文化很有可能是原有文化背景的横向移动。这种原有文化背景的横向移动,特指不是产生于本地的文化与现象,而是原属文化的移入,与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自里海北侵的历史有关。

在如今东部帕米尔高原边缘的札莱甫相河谷,依旧保留着纯粹以太阳运行为基础的四季轮转的划分,每个季节转换之际,会有相应的仪式。同样的传统,塔什库尔干河谷的其他地方却没有。塔吉克斯坦与东部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同宗同源,也没有这种习俗。

然而,相似的习俗却见于两河流域的伊朗,原因是两地都采用古波斯历法,才会形成相同的习俗。两地遥远的距离,自然让人联想一条文化流经的脉络源远流长。

他们的

摄影:包迪

反向思维的佐证,是东部帕米尔高原随处可见的石头房子与塔吉克人对石头的多种使用方式,譬如,他们至今用石头碾压杏仁放在奶茶中或碾碎干牛粪来包裹新出生的婴儿。对本地因素的关注与采用,是本地文化成熟和外来移入文化完成本地化过程的标志。由此可以推断,原属黑海沿岸东欧大地的原始印度-伊朗族群,在迁入东部帕米尔高原之后,原有“太阳崇拜”的内容被强化,原有的形式和使用的材料还没有完成本地化。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这个判断还没有任何考古发掘的证明。

东部帕米尔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古老的太阳崇拜成为今天塔吉克人文化、意识与心理抹不去的底色,始终未变。这种文化的延流,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刘湘晨。内容来自:《地道风物·帕米尔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