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第四章 曲折的发展

就在苏联海军积极发展远洋海军的同时,海军领导人发生了多次变动。不久,苏联在1938年5月恢复了军衔,授予Л.M加利尔(1932-1937年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1938年任海军参谋长,1940年10月任海军人民委员-分管造船与装备)、И.C.伊萨科夫(时任黑海舰队司令,后任副海军人民委员,1940年10月任海军参谋长)、H. Г.库玆涅佐夫(1937年8月任太平洋舰队第一副司令员;1937年底为海军少将,任太平洋舰队司令,1939年4月-1947年1月任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军衔,授予时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的B. Ф.特里布茨与太平洋舰队司令И.C.尤马舍夫(1939年3月担任,原为黑海舰队司令,战后1947年1月-1951年7月任海军总司令)海军中将军衔。同时在1939年6月22日确定了海军节,即每年七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此外,1937年12月,从国防人民委员会部分出独立的全苏海军人民委员会部及其作战指挥机关-海军总参谋部;12月30日,通过了成立全苏海军人民委员会部的决定。1938年1月1日,海军航空兵脱离空军建制并入海军编制。3月13日,成立了苏联海军军事委员会。

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伊萨科夫的纪念邮票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在1930-1941年一共服役了4艘巡洋舰、7艘驱逐领舰、30艘驱逐舰、18艘护卫舰、38艘扫雷舰、1艘布雷舰、8艘浅水重炮舰、潜艇206艘(大型34艘、中型94艘、小型78艘)、各种艇船477艘。战争爆发时在建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2艘、巡洋舰10艘。驱逐领舰2艘、驱逐舰45艘、护卫舰15艘、扫雷舰25艘、浅水重炮舰6艘、潜艇91艘(大型12艘、中型46艘、小型33艘)、猎潜舰12艘、布网舰10艘。当时苏军军舰的建造思想是优先建造战时不可能投产的主要舰种,认为护卫舰、扫雷舰以及其他辅助船只战时可以动员或者改装民船来补充。

而战前的1937年,鉴于海军实力的变化以及海军思想的转变,红海军暂行战斗条令宣布生效。规定各舰队首要任务是阻止敌登陆兵在领土登陆,保卫大的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防止敌海上突击的破坏。第二个任务是支援在沿岸地带实施防御和进攻的陆军。此外,还应破坏敌交通线,对其基地和沿岸军事工业目标实施突击。

链接-红海军的相关条令

在1937年颁布的工农红军海军暂行战斗条令中,阐明了有关海军训练与海上作战的基本原则:对敌人的舰艇、岸上目标和海上交通线,要以有限的舰队兵力与大量设置水雷障碍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不断实施短促突击和突然袭击。为了破坏和切断敌人海上的战略、战役运输线,潜艇、航空兵和水面舰只要在敌海上交通线上独立作战。以部分舰队兵力或区舰队的连续作战或偶尔出击的方法,直接支援和掩护濒海方向、临湖及沿河地区作战的陆军部队同样也是可取的。为了掩护舰队的主力和陆军的集结与展开地域以及沿海交通线免遭敌人的海上袭击,要构筑强大的雷炮阵地和设置防御性水雷障碍。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受到极大重视,将从海军保障力量变成突击力量。1939-1940年陆续制定了《海上作战实施教令》(HMO-40),《潜艇作战教令》(HПЛ-39),《基本战术概论》,《海军航空兵战术》,在理论上奠定了一定基础。

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潜艇Д-6

然而尽管苏联海军立志成为远洋海军,也建造和计划建造了一些认为是远洋海军象征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只,但是在海军学术上,由于“小规模战争理论”的根深蒂固,持防御观点的依旧占了上风。这个问题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尽管苏联海军在当时已经拥有在沿海以外海区作战的条件,不过依然死守过去的理论。没有一个舰队提出过到大洋作战,因而也就产生了将潜艇、巡洋舰等远洋兵力局限于近海战术使用。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北方舰队作战区域中的巴伦支海进入大洋的条件最好,但是潜艇数量却少于波罗的海舰队与黑海舰队。

同时,即便按照“小规模战争理论”,海军主要用来支援陆军侧翼,但苏联海军既无也没有建造专门的登陆舰艇。而在一些战斗训练中,只是使用代用舰艇或者未加改装的运输船。而苏军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在今后的战争中登陆作战中经常由于缺少专门的上陆工具而导致作战失败。

此外,苏联海军此时的想象中的远洋海军还是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的大型水面舰只为指导方针(也就是当时风靡的大舰巨炮主义),对于航空兵作为海上突击兵力的巨大能力明显考虑不周。与此同时,苏联海军的军事理论同样也是以水面舰艇为主,没有能够论证在远洋海军编成中,必须要有可靠的舰载航空兵这样才能在岸基航空兵有效距离之外掩护防空能力薄弱的舰艇。所以,舰艇不可能在较远海区尤其是敌航空兵控制海区取得战果。

最终,已经建成的远洋海军实际只能在沿海活动,任务依然是配合陆战地区的陆军部队作战和支援陆军。原先认为海军还可以遂行破坏敌海上交通线,但却未为此建立足够的兵力。

而海军航空兵建设也是问题不断。虽说飞机数量不少,但专用的海军飞机只有近程侦察机,而没有专门的反潜航空兵。由于在海上担任掩护的飞机多为前线航空兵的飞机,作战半径较短,因而无法有效掩护水面舰艇,在许多情况下造成巨大损失。

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满载炸弹的MTБ-2 飞机

第五章 血的教训

战争期间,由于辅助船只和运输船只极端不足,给保证军事运输造成严重困难,不得不抽调执行其他任务的作战舰艇。举个例子来说,战争初期几个月,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鱼雷艇部队70%出航都是为了运输各种军用物资。为了弥补不足,收集了各种民用船只1600余艘。

由于战争初期的严峻形势,1941年7月国防委员会决定,停止建造费工大、工期长、需要稀缺材料、设备和武器装备的大型军舰,重点建造轻型水面舰艇。由于工厂的搬迁以及一些造船厂转产坦克,造船工业能力下降了50%,为此只能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一些舰艇(数艘护卫舰、22艘扫雷舰、108艘猎潜艇、86艘鱼雷艇)部分弥补了不足。

经历了4年的苏德战争,原先海军建设的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例如

-缺少执行保障任务的舰船,扫雷舰、反潜舰艇、登陆舰艇数量明显不足,造成的原因还是之前对于战区内水雷和水下威胁估计不足。

-舰载高射炮与雷达发展有限,原因在于对于空中威胁估计不足

-缺少现代的声纳装备,增加了同潜艇斗争的难度

-缺乏与水雷斗争的手段和先进装备

-舰体牢固性、海上适航性和舰艇生命力也存在一定缺陷

-海军航空兵技术装备不够现代化,飞机现代化程度不足,同时轰炸机与鱼雷机数量偏少

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1942年7月在新罗西斯克被炸沉的“警惕”号驱逐舰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战争中苏联海军舰船损失中被敌方航空兵与敌方布雷造成的损失比例很高,苏联海军作战舰艇损失原因27%因为航空兵、7%为潜艇、12%是水面舰只、19%为岸防火炮、35%为水雷;运输船只损失原因46%为航空兵、5%为潜艇、2%为水面舰只、32%是岸防火炮、15%是水雷。

各舰队舰船损失原因具体如下

黑海舰队:47%为航空兵、2%为潜艇、5%为水面舰只、19%是岸防火炮、27%为水雷

波罗的海舰队:26%为航空兵、3%为潜艇、6%为水面舰只、16%是岸防火炮、49%为水雷

北方舰队:48%为航空兵、5%为潜艇、12%为水面舰只、13%是岸防火炮、22%为水雷

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被轰炸后的敖德萨

战后,苏联海军深刻进行了总结,认为存在下述教训

-缺少海上战略军事行动的明确目标。这个直接导致苏联海军在战前发展中在兵种、舰艇级别、舰队部署和装备系统等方面的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战前关于海军建设与海军使用的各种选择性构想没有一个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还错误的一味追求真实在作战环境并不需要建立的地区建立水雷-火炮阵地。

-战前关于水面舰只战术观点完全错误。几艘战列舰仅仅作为火力支援舰只,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基地。巡洋舰的利用率相对高点,但实际承担任务与战前设想的基本任务并不相符。由于海上作战行动本身需要多方面保障,使得对于护卫舰、反潜舰艇、反水雷舰艇需求大量增加,而战前忽视这些舰艇发展的问题暴露无遗。另外,由于受到情况限制,海军不可能建造新的也无法大规模使用大型水面舰只,苏联海军试图大规模使用鱼雷艇来作为战前海军不平衡发展的补救措施也是不切实际。

-对于海军航空兵重要性认识不足。苏联海军在战前虽说对于这个军种有所重视但并未意识到她在海上作战行动中的决定意义。战争期间,苏联海军才深刻意识到只有岸基和水上飞机作战能力有限,极大缩小了与敌方海军在海上与基地的作战范围,限制了在海上保交与破交的作战能力,无法组织对在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地方海上编队实施有效打击。

-对潜艇战术使命的不正确理解。这个尤其表现在对于中型和小型潜艇的使用方面。事实证明,苏联海军对于使用这些潜艇对付敌方水面舰艇存在过高期待,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封闭海区的有限作战容积。

-对于海军陆战队使用缺乏正确的概念。一方面缺少实际的应用经验,另一方面缺少相对应的上陆工具,使得许多登陆行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往往遭到失败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军舰的设计理念。战前苏联海军军舰设计往往只注重高航速与高武备,但战争实际表明没有意义。军舰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而战争中的经验表明需要至少考虑适航性、自主性和生命力等。

这些血的教训为战后的海军十年计划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出发的M型潜艇

而战前的“小规模战争理论”也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一次考验。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有其适应战争需要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

首先,这个理论是防御性的,也是战前苏联军事理论对海军的要求。应该说,战争期间证明这个理论顺应了战争的实际需要,使得海军没有像陆军那样经历理论指导的大波动。

其次,这场战争是一场大陆战争,陆战场决定着最终战争的结局。海军主要任务是与陆军协同作战,扼守和解放濒海地区。在这个大前提下,采用基地防御、登陆与抗登陆、炮火支援陆军等方式,正是这个理论所坚持的作战方法。可以说,这个理论在战争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然而,这个理论十分强调对海上方向入侵之敌的防御,其兵力的配置、作战样式以及战术指导均以如何歼灭海上之敌为出发点。然而战争实际却是海军要以很大力量协同陆军扼守濒海要地,抵御陆上敌人的入侵,这是战前理论所未曾预计到的。

再有,理论对于到较远海区作战的思想准备不足,致使海军作战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追逐梦想-上世纪30-50年代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4

海军官兵作战前宣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