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郭德綱是在發揚民族文化還是在做生意?

肖鵬38225277


郭德綱具有多重身份

郭德綱是一個相聲演員,而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所以郭德綱在說相聲並將相聲不斷髮揚光大的過程中,就是在弘揚民族文化;同時,郭德綱又私營企業德雲社的實際控制人,具有商人的身份,他將德雲社的業務越做越大,並因此賺的盆滿缽滿,所以他也是在做生意。

郭德綱做生意走的是光明正大的道路,沒有坑蒙拐騙,也沒有缺斤少兩,賺的是明明白白的錢,照章納稅,遵紀守法,並沒有什麼丟人的。這個年頭,誰不是為了生存在想盡辦法掙錢,做生意的人成千上萬,這有什麼問題嗎?


郭德綱在不同階段,想法也不盡相同

在2005年以前,郭德綱衣食無著,生存都是問題了,哪還有什麼心思考慮發揚民族文化的問題?什麼來錢幹什麼,那時候他是個非常徹底的生意人。為了生存,他寫過劇本,給人配過戲,下鄉慰過問,電視臺當過助理主持,還曾在櫥窗裡供人參觀,這都是很現實的過往,郭德綱也從來沒有迴避,一個為了生存而努力的生意人,並沒有什麼丟人的吧?

2005年-2011年,這段時間郭德綱大紅大紫,生存問題已經徹底解決,對相聲這門藝術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是真的想為相聲做點事情。為了對得起自己對相聲的這份情懷,郭德綱在幕後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郭德綱在這個時期的相聲,並沒有多少屎尿屁,倫理哏也不是主體,是實實在在的好相聲。這個時期,他在弘揚傳統文化。


2011年以後,郭德綱發現觀眾並不在意他對相聲的所謂情懷,也不在乎相聲這門藝術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觀眾只關心一點,即要開心,要快樂。郭德綱在參透了這一點以後,開始拋棄了曾經對相聲的最後一點堅守,在舞臺上“屎尿屁”和倫理哏逐漸成為主流;雖然被眾多同行批評,但是觀眾喜歡,郭德綱憑藉這一改變,創造了一個德雲社帝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優勢。這個時期,他是徹底的生意人!


2016年以後,郭德綱在相聲界的地位已經高不可攀,人生猶如失去了目標一般,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悲涼。於是,對於相聲的情懷和使命感再次迴歸;他在舞臺上經常表演傳統藝術相關的作品,特別是京評梆曲有關的,弘揚民族文化的比重逐漸提升。在相聲舞臺之外,他又成立了京劇社和評劇社,並時常出現在各大戲曲舞臺,為傳統藝術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個時期,他是真的想弘揚民族文化。

小結

郭德綱在這個社會上承擔了眾多的角色,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他到底是一個生意人還是傳統文化的弘揚者,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能否定他的成就,也不能片面的吹捧,實事求是吧!


相聲演義


他們這是一舉數得!這個我最有體會了,我父親是剪紙傳承人,就一個虛銜好聽,沒錢啥都弄不了,書都出不了,搞個個展,申請報告打上去都沒動靜,沒資金場地支持,你能做啥,找政府,各種難。這年頭沒錢如何發揚,肚子都顧不上了還能發揚個鬼,家裡人不用吃飯,城市裡,自己房子,哈都不做一個月都要不少錢,能發揚還能賺錢當然是最好了。

郭德綱一直說:什麼叫藝術,藝是能耐,術是把能耐賣出去。

他那麼大一攤人馬,吃喝拉撒都要花錢,像已經有名氣了,能接電影了的,已經跨領域發展的還好,其他人還要吃飯啊。


逍遙懶兔子


郭德剛先生,別把自己弄得那麼高尚,你只是為了賺錢而亦。沒有人反對你賺錢,大家都在為掙錢而活著,但既當婊子又樹牌房就有點得瑟過頭了,這種手段,現在只能騙騙那群沒有文化且又空虛的腦殘。郭一夥人,出錢買通小編,時不時出一些“挽救“、“傳承”、“傳播”傳統文化的標題來讓網民討論,其目的,一是為了試探廣大民眾是否承認他“挽救”、“傳承“了傳統文化,二是深知自己的相聲藝術正在失去熱度,過幾天弄出個標題來讓大家炒作,只怕網民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相聲演員身上。從相聲的歷史角度來說,郭德剛是“俗藝”裡的佼佼者,僅此而亦,俗就是俗,不要總企圖往“傳統文化”那種雅的層次上靠了,靠不上去的。即使是傳承,就憑什麼“太平歌詞“也不代表傳統文化,同時代唱過的也不是你一個人,何必都貼在自己身上呢?從文化的層面上來說,苗阜王聲的相聲比你的“俗藝”更具有文化意義,那才叫雅俗共賞。也許苗王在說的水準上還比不上你,但文化層面高出你,這就足以讓人們轉移注意力了。“郭俗藝“,少搞這些沒用的標題炒作吧,每搞一次,就多一些人討厭你。相聲藝人的陣地不在水軍炒作上,而是在相聲創作上。這是因為,藝術不是房地產,住上幾年之後才能夠發現質量問題,恰恰相反,人們對一個相聲藝人的認知,在你表演的瞬間就己經分出了雅俗高低。俗不是你的錯誤,豐富、提高自己俗的創作內涵和層次才是你應該做的。告訴你,俗也是分層次的。


打尖問店


目前來看,郭德綱既是在發揚民族文化,也是在做生意,兩者並不衝突。

做生意是根基,因為得活著

德雲社不是體制內的社團,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也幾乎沒有體制內的演員。這樣一個非體制的組織,想要活下去就得靠盈利。

捧郭德綱的也罷,黑郭德綱的也罷,這一點上基本上沒什麼商量的餘地。

當初德雲社苟延殘喘的時候,郭德綱想到的第一點是怎麼賺錢。因為賺不了錢,就得餓肚子,餓的時間長了,整個人也就涼了。

所以,最開始最落魄的時候,郭德綱寧肯暫時放下手頭工作,去某電視臺的玻璃櫃裡給人當猴耍。

為什麼?因為填飽肚子。

活的舒服了,就開始傳承相聲文化了

還記得郭德綱的那句經典臺詞麼?

我愛相聲,我怕它完了;我愛相聲,可是誰愛我呀?

張文順在一旁趕緊補刀說道:觀眾愛您,觀眾愛您。

從德雲社的發展來看,郭德綱真的已經很對得起相聲這兩個字了。迄今為止,甭管你是體制內的相聲演員,還是體制外的相聲演員,基本上沒有能超得過郭德綱的。(這裡限制一下時間段,21世紀後吧)

德雲社在相聲上的突破是巨大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第一支把相聲傳承到國外的隊伍;第一支舉辦如此大型相聲專場的隊伍;第一支把封箱引入相聲中的隊伍。

這裡面,任何一項成就,都足以讓德雲社超神。

可是德雲社並未停滯不前,而是在相聲領域愈發壯大起來。為了相聲的傳承,正在做最大的努力。

此外,德雲社正在立足與其它傳統戲曲

正如之前的麒麟社一樣,德雲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不忘拉一把曲藝界的弟兄們。由德雲社牽頭的曲藝文化企業正在慢慢壯大。

德雲社,也在慢慢的越變越強。

綜上,德雲社既是做生意,也是在弘揚相聲。只不過,做生意是為了弘揚相聲。


蝦仁兒談娛樂


不能說郭德綱在做生意,娛樂圈大小明星,普通演員,個個大錢,小錢都不放過,各種店慶,公司成立,地方縣市,招商引資,小的幾萬,多的上百萬,更多的四天6OOO千萬!為什麼郭德綱不可以?聽郭德綱的相聲,大部分是老百姓,老百姓高興的事太少,看不起,也看不到高雅歌劇,更享受不到京劇名家唱腔!只有郭德綱能讓老百姓高興一會是一會!忘記一天的勞累!郭德綱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教會現代年青人許多規矩,禮節,做人不卑不亢,敢愛敢恨!不怕姜昆以權打壓,憑自己真本事吃飯,人活的有底氣,有骨氣,術業有專攻,幹好自己的工作。


手機用戶63633032603


當然是做生意,老郭的利益就是想靠相聲髮際,至於什麼藝術不藝術,金錢才是硬道理!

老郭從小就立志相聲事業,從幾個觀眾的街頭攤販,到04年炒火,老郭也是歷盡艱辛,幾經周折於2010年改制成家族企業,徒弟們都成了簽約聘用演員!既然簽約對於明白企業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原理,從而避免了,曹,何,等棟樑傾覆頹勢!靠“良心賬”難以服眾,醜話說到頭裡就有了說服力。

如此,對於賺的盆滿缽滿的老郭,也是使盡了渾身解數,從只有一個聽眾到滿坑滿谷,人還姓郭,相聲味還是舊味,咋就滿足了喜歡的人不要不要的呢?這就靠老郭的商業頭腦,一如既往,肯定沒有出頭之日,因為他相聲立意和主題始終不被大眾所接受,只做茶餘飯後談笑扯皮的笑料而已!老郭知彼知己以後,開始運籌帷幄!真正站起來,就得找準支點,要上天就得增加推力,要持久就得找平衡,這三步,老郭走的是穩準狠,他的支點定位在姜昆,和北京電視臺。以俗庸上位挑起主流的抨擊,從而老郭讓家喻戶曉的姜昆,生生從北京牆角,“踢”上了中國大眾視野,老郭也因此開始露臉,相聲飢渴大眾的逆反心理恰恰找到了宣洩的依託,老郭也順利成章撈到了無數粉絲,第二步優衣庫的網絡“暴力”真正成了老郭不可一世的後盾,這才真的火了一發不可收拾,北京臺,周立波,“記者”綠地給老郭加了不少乾柴。眾所周知,火總有過勁的時候,特殊的饃咀嚼過了人們就開始品味了,如果人們發現是包裝的雞肋,也就是暴露了商人的軟肋。

是藝術嗎?怎麼沒發現他自主經典的語句和立意?傳承,弘揚的咋不可能全是《飽暖思淫慾》吧,尖刻刁鑽的接龍,販賣一些賤萌的表情包,語言遊戲倒是可圈可點;不否定,藝術也有別門旁類,只不過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總之,尊者為師,蔑者為草而已!


我是來送西瓜的1


發揚民族文化?我認為郭德綱沒有這個義務!因為發揚民族文化這個話題太神聖了,這應該都是拿著納稅人的錢,體制內,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的人必須考慮的事!應該履行的職責與義務!郭德綱充其量只是一個民間藝人,他所創建的德雲社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民間團體!沒有財政補助,沒有固定工資收入!沒有體制內的那份穩定!有的只是自負盈虧!自給自足!所以為什麼要把發揚民族文化如此宏大神聖的使命交給一個平頭百姓?一個民間藝人?郭德綱德雲社演繹的到底是不是相聲我們尚且不論,但是隻要老百姓喜歡,老百姓高興!老百姓自己花錢買個樂,那是老百姓自己事情!所以,自古以來,無論什麼事,民意不可違!郭德綱北漂時候,住地下室,飯店端盤子,打雜的時候誰要求他發揚民族文化課了?說白了!郭德綱現在經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同樣也擁有了一定的市場!有些人就見不得別人好,眼紅,嫉妒,什麼招數都使出來?有本事,你也讓老百姓自發的喜歡你,我們也不管你是否是相聲?只要是我們百姓喜歡的,那就是有市場!有前途!與發揚民族文化扯不到一起!發揚民族文化自然有所謂的專家來定調!有體制內的,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的財政補給人員來將這項神聖的事業發揚光大!!


曉雙侃歷史


殺豬賣肉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醫生治病是為了發展醫療事業?教師教學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人才?作家寫書是為教育人有正確人生觀?學生考公務員是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運動員奪金牌是為國爭光?我認為不是,這都不過是謀生的手段與職業!相聲也是,為了生活就得賺錢,這也是職業。主流相聲有國家養天天有錢,他也是職業,就跟按摩小姐,小偷,乞丐,劫匪,路霸,歌星一樣,靠一個說相聲的推動文化那不是笑話嗎?國人就愛上綱上線,這是錯誤的。只要人們安居樂業,不給國家添麻煩就是好公民。不管什麼職業遵紀守法,愛黨愛國都會受歡迎的!“做自己能做的事,不管別人不能管的事。”這句話就很好!奉勸個別人不要老出么蛾子!掙國家的錢,多給國家做點兒事!


張豔峰128


德雲社,三個字如今早已是相聲界,乃至曲藝界的金字招牌!

作為中國的一種傳統藝術,也是民族文化,其實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疲態”,大多數的觀眾朋友,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觀眾,對相聲、戲曲完全沒有興趣,更別提去花錢聽相聲了。

“觀眾為了你花一分錢都覺得冤,你還有什麼資格談藝術?”


到底是弘揚民族文化還是做生意?依目前的德雲社來看,兩者都有。沒有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那就是精神病!德雲社上上下下四百多位相聲藝人,大多數都是郭老師的徒弟們,並且都是指著相聲這門“技術”吃飯,如果純粹的只做弘揚民族文化,沒有錢吃飯,相聲也做不下去,文化也就沒法繼續傳承下去。


每年德雲社的海外相聲巡演,也是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帶向了全世界的華人觀眾,為身處異國他鄉的華人們帶去家鄉的問候,以及祖國的文化溫暖。
沒有德雲社,你還會聽相聲嗎?


只為相聲


從商業化角度,郭德綱確實是在經營相聲這門“生意”,而且賺得盆滿缽滿,相聲界自古及今真沒第二個人能在這門傳統曲藝藝術上,建立一個如此規模的商業“帝國”。

從相聲復興角度,以及麒麟劇社、太平劇社所帶動的京劇、評戲小熱潮,郭德綱也確實是在弘揚民族文化藝術。如果沒有德雲社,今天的相聲估計還在“電視相聲”的老路上苦苦掙扎、不知所終吧。

這兩者並沒有矛盾。藝術如果僅靠稅收“圈養”,必定走向衰亡,尤其在經濟導向型社會更是如此。藝人首先要生存,再談創作,但僅僅是“活著”,顯然不能反哺藝術的推廣和普及,更別談弘揚了。

讓更多觀眾願意掏錢買票,藝術才有存在的價值和土壤。沒人看沒人聽,觀眾花十塊錢都覺得冤了,剩下一群藝人、幾名專家和一小撮“票友”,在那一邊孤芳自賞、一邊談論藝術魅力之無窮,是不是有點“浪催”。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人才。今天京劇的窘境、十幾年前相聲的沒落,行業人才青黃不接是很大的主因。既有夯實藝術底蘊、又有藝術商業化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了。

而這兩方面結合體的高手,相聲界非郭德綱莫屬。不是捧,如果有一天,梨園能出現這樣一位“複合”型藝人,京劇走入商演並座無虛席的盛況就隨之而現了。王佩瑜具備這方面的雛形,但有些勢單力薄、謹小慎微,難形成“井噴”之勢。

在推廣京劇這條道上,王佩瑜也許起步得比郭德綱早,不過郭德綱憑藉個人知名度和魅力,以及整個德雲社加持,麒麟劇社引來了許許多多年輕觀眾駐足,而且經常滿座。

評戲,一種流行於北方的戲劇,已故藝術家趙麗蓉老師就是評戲演員,在春晚舞臺也表演過短暫的評戲唱段,但為觀眾所熟悉的是她和鞏漢林合作的小品。潘長江老師早期也唱過評戲,出名也是因為小品。

郭德綱前不久正式成立了“太平劇社”——專業評戲舞臺。以評戲今時今日的受眾度,“太平劇社”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走,郭德綱如果沒有在相聲“生意”上的成功,哪來的財力和底氣重拾評戲。

除了相聲、京劇、評戲,還有評書、大鼓、蓮花落、太平歌詞、小曲小調等,許多都是靠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重現舞臺,這何嘗不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