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規則意識應該怎樣去培養?

國椦


如果請孩子描述他們理想中的家庭生活,相信很多人會這樣說:

“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做的時候就做,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我要一直看電視,看一個晚上”

“我要把冰箱裡的冰激凌全部吃光,然後在去買”

“我要把百貨商場搬回家。”

這樣做一定很棒吧!放縱了自己,孩子也非常樂意這樣做,但是這樣的快樂大概只能維持三天左右,三天後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放縱的代價就是,我們吃的沒有保證,睡的沒有保證,孩子也渴望家的熟悉感,懷念有家規的時候。

有愛有規矩,孩子的成長才更有動力

<strong>愛和規矩是一個健康家庭必備的要素,李開復先生說:“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的優越性,但我同時也相信嚴格管教的必要,孩子們的成長既需要啟發,也需要紀律和規矩。”

3歲左右的孩子大多數都能夠準確的接收父母所傳達的指令,給孩子定了規則,他們便能夠開始學習並適應,但是還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和自制力來把握他們的空間和別人的空間界限,比如大家必須5分鐘後出發,正在玩遊戲的孩子可能會抓狂,可能會不願意出門,所以孩子需要一定的規矩來給他一定的外力促使他完成。

給孩子定規定,是更愛孩子的表現

<strong>現在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一般孩子都是獨自長大,缺乏社會交往經驗,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遵守規矩,而是父母的規矩沒有引起孩子的重視,甚至縱容孩子不遵守規矩。

比如孩子由老人帶大的,比較驕縱,孩子打爺爺的臉,爺爺還樂呵呵的很開心,結果孩子進了幼兒園,隨便打小朋友的臉,他以為打臉不是冒犯別人,不是壞行為,是正常的人際交往手段。

很顯然,這位爺爺的做法不對,他沒有告訴孩子,打臉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愛的太多太強烈,就會削弱父母制定和執行規則的決心,作為父母我們要對孩子有愛,更要有規則。

怎樣給孩子立規則呢?

家長把握“立規矩”的幾個關鍵點:

1,冷靜情緒,整理思路,明確規則

不要帶著情緒與孩子溝通,更不要草率地制定規則,規則的不合理,既會降低家長的威嚴,也不利於它的良好執行。

2,共同制定,互相尊重,告知後果

讓孩子參與制定規矩/獎懲的過程,通過採取一種更具趣味和合作的方式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從而深化他們將承擔的責任及後果,並減少牴觸和反感心理,規矩儘可能簡單、具體、直接,而規矩細則為孩子提供達成的途徑和思路。

尤其要強調“尊重”這點。

張柏芝的迴歸新劇《如果·愛》中,萬家兒媳婦晴天(《十八歲的天空》裴佩老師)和女兒的互動很值得學習。她習慣膝蓋跪地,雙手攬著女兒的肩膀,眼睛直視孩子,語氣不失柔和地跟孩子進行溝通,哪怕,是需要指出女兒錯誤的時候,這是一種非常尊重孩子的表達方式,實際互動中,多數父母卻習慣居高臨下地給孩子下達“命令”,作為回饋,孩子在你眼裡也就有了反叛和懶散的樣子。

3,前後一致,全員一致,執行後果

家庭成員統一標準,共同執行規矩,並貫徹始終,規矩的破壞者,也應及時承擔責任或接受處罰。

4溫暖地堅持原則

當與孩子溝通無效,請遵循這一條,專制型、忽視型、放縱型、權威型這四種教養方式,只有最後一種較為理性且民主。這種有所限制且在情感上偏於接納和溫暖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許多積極影響。而它的關鍵正是,“溫暖地堅持原則”。

“溫暖”意味著:

情緒的控制、表達方式的溫和以及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的無條件的愛;

“堅持原則”則代表:

規矩的嚴格、態度的嚴肅以及勢必陪伴孩子改變的不輕易動搖的決心。

孩子,我很愛你,但是,定好的規矩一定不能變。 我會及時認同你的情緒,給你擁抱給你安慰,但我定要堅守住自己的立場。

所有長久的合作,都需要雙方的配合,育兒也是如此。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涵妮媽媽育兒經 ,瞭解更多關於兒童成長教育知識,讓我們學習科學育兒,一起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媽媽。


涵妮媽媽育兒經



炎焙焙


有規則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孩子只有懂得了規則,才能享受自由,良好的規則是由家庭成員共同營造出來的,而不是由父母規定給孩子,強制孩子去遵守,那樣只會養出來兩個極端,一是提線木偶,二是完全不聽你的。

規則怎麼做才有效,給家長四點參考建議:

1、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要想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規則意識,首先自己就要做一個有規則意識的家長,比如你想讓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卻在吃飯時玩手機,想要孩子早睡,自己卻頻繁熬夜,不想讓孩子闖紅燈,自己卻屢次過紅燈,可想而知這個規則的制定就沒有任何效果,孩子想“你都不遵守,我為什麼要遵守?”

2、賦予規則更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在給孩子說規則的時候,不要只強調規則本身,要把遵守規則帶來的好處告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遵守規則是快樂的,是可以帶來愉悅感甚至是成就感。

比如,在告訴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大吼大叫,你可以說:“你在外面不大聲喧譁,別人都會認為你是個好孩子的。”

3、共同制定規則

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人,他們有自由的意志,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強勢,凡事要按家長畫好的框架來,對孩子的自由意志剝奪得就越徹底。規則是教養而不是禁止,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共同制定一份規則,讓他產生認同感,那他更樂意去遵守。

4、偶爾允許孩子犯錯

因為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侷限,自控能力有限,他們偶爾會不守規則。如果是原則上的錯誤,比如偷拿東西,家長第一次就應該及時教導,不能視而不見。如果不是原則上的錯誤,比如只是晚睡一小會兒這種,那家長可以適當寬容,三番兩次違反,那要加適當的懲罰,比如取消睡前故事,不能買玩具。


甜甜圈伐木累


很多熊孩子不聽管教、不按照家長的指令去做事,遇到事情時也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處理,這些都是因為缺乏規則意識造成的。缺少規則意識的孩子,除了會做事比較沒有章法之外,還會比較容易缺乏同情心,很難學會關心別人。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

(1)讓孩子參與到家庭規則的訂立當中,也聽取孩子的一些建議:

在孩子懂事之後,家長就可以讓小孩參與到家庭的一些事情的討論當中了,讓孩子參與到家庭規則的建立當中,是一個很好的培養規則意識地方法。

孩子在參與制定家庭規則的同時,也會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規則規定的事情,而且也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這樣會讓孩子有更願意去遵守這些規則,也強化了規則意識。

(2)對一些事情,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

如果處理一件事情,給孩子的選擇太多的話,就會失去原本想要鍛鍊孩子的初衷了,要想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在一些事情上,必須要給孩子限定選擇,並且要求只能在這些選擇裡中做出決定。

比如孩子想要得到商場裡很喜歡的一個玩具,那麼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商量好得到這個玩具的條件,要在下次考試達到多少分,或者是每天少看多少時間的電視,讓孩子在這兩個選擇做出決定,要達到了才能得到玩具。這樣的鍛鍊,會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和強制性。

如果孩子遵守規則完成了某些事情,父母看給予他鼓勵和獎賞,以此來加強他的規則意識。


兒科醫生鮑秀蘭


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非常重要!具有良好的規則意識將終身收益,廢話不多,上乾貨👇

一.父母一定要有底線,然而現實99%的父母做不到

日常生活中肯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為了買玩具大哭大鬧,帶孩子離開遊樂場的路上孩子哭鬧不停非要再去玩一會,等等孩子哭鬧父母就心軟又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父母的立場不堅定,反而助長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會變得更加沒有規則意識!

二.孩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員,不能吃閒飯。

孩子的哭鬧等行為更多的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在尋求被重視的感覺。如果得不到重視,孩子會變得暴躁,甚至表現出攻擊性,這就和建立規則意識背道而馳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多讓孩子參與家庭活動,自己的簡單事情要自己做,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的意識到自己的重要!規則意識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叛逆,我行我素的孩子多缺乏責任感,我們作為父母不能崇尚武力解決孩子的不恰當行為,這也是極其錯誤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學會自我負責。

四.讚美表揚孩子的進步,好的行為。

這裡注意表揚就是表揚,不要加但是,否則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例如,表揚孩子時應該說,作文寫的不錯。不應該說,作文寫的不錯,但是字太潦草了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問來,我們每個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有規則意識,有責任感,有愛心,有集體榮譽感的充滿正能量的祖國接班人!


楊哥說點事


有句話說:三歲看到老!為何這樣講,是因為很多意識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培養的,因此作為父母也應該有從小培養,處處留心的意識。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對孩子愛而不寵


現在很多父母對待小孩都是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這種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變得自私,一切只以自己為中心,一切規矩自己說了算。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對待小孩就要嚴格的按照設定的規矩來做,讓他們懂得在一定範圍內的自由!

二,融入集體,感受規則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喜歡宅在家裡,除了教室上課就是在家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這樣的孩子看似乖巧,不用操過多的心,但是長遠來講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對於以後適應各類規則也沒有幫助。作為父母我們要多創造條件讓孩子參與各類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中感受規則,適應規則,培養規則意識!

三,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好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父母的影子,要想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那麼父母就要自己樹立良好的遵守規則習慣,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孩子,引導孩子,相信,父母做的出色,孩子一定也不會差!


金熙0317


我們平時所說的規則意識,主要指的是發自內心的、用規則指導自己行動的意識。比如,作為一個小學生,遵守校規、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與小朋友和平共處等,就是規則意識。可以說,規則意識和規則能力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做人、做事、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面對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一是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分析。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並不全是沒有規則意識造成的,只有孩子無視規則,並故意犯錯誤的情況下,父母才可以用引導或懲戒的方式去規則意識的建立。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首先嚐試正面教育的方法,不應把懲罰做為首選。

二是家長要為孩子做好示範。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家長本身要有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規則意識。比如說,教育孩子不遵守交通規則,父母就不能當著孩子的面闖紅燈;教育孩子要與人交往時主動打招呼等,父母首先要為孩子做出樣子。

三是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這樣制定的規則,孩子接受起來也會容易一些。讓孩子覺得這個要求不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別人,孩子還會有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

四是認真遵守規則的行為要適時予以鼓勵和肯定。規則意識的養成以正面積極的引導為主,有些規則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放寬要求,而不可以生硬地要求孩子機械遵守規則。比如,孩子做作業效率高了,可以多看一會兒動畫片;週末假日時候,早上可以適當睡會懶覺等。這樣會使孩子減輕很多壓力。在孩子得到很多自由的情況下,他們會更懂得自覺地遵守規則。

五是違背規則的行為要恰當地予以批評和懲戒。違反了規則,一定要給予批評和懲罰,不然規則也會失去根本的約束力。但對於懲罰孩子的方法應注意,暴力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讓孩子逆反。最好的方式通過其他緩和的方式,來讓孩子承受違反規則的後果。

六是規則意識的養成必須要持之以恆。小孩子規則的意識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有點反覆也是正常的,但家長的要求要始終如一。不管規則怎麼合理,如果不能堅持的話,一切都是零。

您認為呢,朋友們?歡迎關注“晨爸在線”微信公眾號,共同交流教子路上的酸甜苦辣。


晨爸在線CBZX



山野村夫7919


第一,父母首先要有修養、有規矩,約束自己行為,寶寶才會有樣學樣!因為小孩子的觀念形成,是模仿學習得來的,從來就不是靠講道理形成的!!這是大眾最容易誤解的地方!第二,對小孩子的行為,要會區分哪些是原則性的與非原則性的,對原則性問題,絕不姑息退讓,非原則性問題,讓孩子自主,別跟在後面嘮叨。第三,孩子的人格健康發展,父母的影響更大,別啥事都怨老師。父母主要負責做人的規則;幼兒園教師主要負責初步集體生活的各種規則;中小學以上老師主要負責知識技能的教育。第四,點滴入手。第五,要有耐心,不急躁。第六,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塑造容易,改造難!缺點就象一棵草,等紮了深根,拔草就會傷了苗!(個人見解,不知幫到這位朋友沒有)


聽雨145070731


關於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集體場合下的規則意識的建立,另一種在家庭中的建立。而家庭的規則意識的建立相對較為困難。我認為首先應該是對孩子提前提出合理的規則要求,如果當孩子違反了規則,可以及時提醒他,把事先約定的一些規定給他講清楚。如果他發脾氣使性子的話,可以用冷處理的方法。家長不能採取過激行為,更不能採用打罵方式,要給他一定心理發展上的時間空間,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如果遇到第二次孩子違反規則,一定要狠下心,堅持規則,但必修保證孩子身體健康無恙的情況下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