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把自己的女兒在閣樓裡鎖了十年,然後把她賣去馬戲團。”這樣的母親到底是怎樣一個怪物?在看完《她被給予的人生》之後,我感到脊背陣陣發涼。

只因莉莉是一個白化病人,其母布萊克伍德夫人便將她鎖在閣樓十年,後來又將她賣給了過路的馬戲團,莉莉在馬戲團經受一系列苦難後,終於遇上相愛的科爾,幸福地結婚並生下可愛的女兒。本以為撥開雲霧見天日的莉莉,卻因為一場龍捲風的到來,幸福夢碎。丈夫橫死,女兒被母親搶走,最終莉莉絕望地在那個囚禁她十年的閣樓中死去。

而那個被搶走的女孩茱莉亞最後才得知,莉莉才是她的母親,而那個把她從親身母親身邊奪走,謊稱是她母親的布萊克伍德夫人,竟是她的外祖母。難怪她從來沒有過被愛的感覺,自己真正的母親被外祖母所害,她又如何自處如何去愛?

原生家庭中的情感關係是人們一生人際關係的基石。

  • 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去愛孩子?
  • 作為孩子,面對異常的雙親,如何在無法被愛時,救贖自己?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嘗試從本書中得到一些啟示。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一、一個充滿恨意和不平的母親是孩子的災難

布萊克伍德夫人,本名柯若蘭,一個高個子的漂亮女人,金色的長髮總是別在兩側。

還是青春年少時候,柯若蘭隨著父親到布萊克伍德莊園馬場想要買一匹種馬,父親的夢想是擁有一個馬場。在父親買馬的間隙,柯若蘭百無聊賴地坐在穀倉與圍欄間的桶上,看馬兒在田野裡玩耍。這一幕被馬場主人的兒子也就是年輕時的布萊克伍德先生看到了,少年對她一見鍾情。高傲的柯若蘭沒有搭理他,直到六個月後才跟他說話,又六個月後才同意共進晚餐。

兩個年輕人即將談婚論嫁,可是柯若蘭的父母出於某種原因卻不信任布萊克伍德先生。但兩個年輕人不顧反對,偷嚐禁果之後結婚了。婚後的柯若蘭一度非常渴望當母親,但是每一次懷上孩子,都不能將他保住。第八次流產之後,柯若蘭傷心欲絕,她與丈夫日夜祈禱,上帝怎麼就不願意給她一個孩子呢?她的完美生活只差一個孩子啊!極度渴望之下,她與魔鬼做了交易,為了要一個孩子,她願意把靈魂賣給魔鬼。

這一次孩子終於保住了,直到分娩那天。那是一個可怕的暴風雪的夜晚,產婦沒法去醫院,醫生也沒法過來。柯若蘭害怕丈夫看到自己分娩時那毫無尊嚴的樣子,她拒絕了丈夫的幫助,獨自在臥室分娩。兩天兩夜,睡衣和床單全是血。可是看到孩子的一瞬間,柯若蘭害怕了,自己與魔鬼的交易被上帝知道了,上帝來懲罰她了,那孩子全身雪白,就像一隻祭祀用的羔羊。不行,要把她除掉才行。她對丈夫說:把她抱進樹林,丟到暴風雪裡。

可是丈夫以為這只是妻子的瘋話,他沒有把孩子丟掉,而是把她藏在了閣樓裡,直到四個月後柯若蘭發現,想要再一次除掉孩子。丈夫警告她不許動手,否則就把真相昭告天下。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對外說這個孩子胎死腹中。

這一鎖就是十年。十年間,柯若蘭每次看到這個孩子就感到極度厭惡。除了每天一次上樓送吃食,她絕不會再上去。1931年的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布萊克伍德莊園的日子也不好過。七月,一個馬戲團來到了附近演出,柯若蘭去馬戲團看過畸形人穿插秀表演之後,突然有了主意。那晚,她把孩子騙到了馬戲團,換到了一大疊鈔票。不顧孩子的哭喊,柯若蘭說完一句:“這是最好的安排”就轉身走掉,那句話是對那孩子說,也是對自己說。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柯若蘭的成長歲月很艱辛,與布萊克伍德先生結婚後的柯若蘭看似很完美,唯獨除了孩子。從書中幾處側面的描述中看到柯若蘭是一個比較虛榮的人,她信奉基督教,為了謙遜,平時會穿樸素的衣裙和中跟鞋,但是每當去重要晚宴和派對時,就會穿最好的皮草和連衣裙。農場裡有一臺拖拉機破舊了,柯若蘭便叫丈夫把它開到屋後,這樣外面的人就只能看到家裡那臺新的拖拉機了。對“外表”極其重視的柯若蘭無法面對自己生的是一個不正常的孩子,也絕不會讓外人知道。因為這個不正常的女兒可比那臺破舊的拖拉機更見不得人。

以上所有的表現,都可以看到柯若蘭的“完美自戀”心理,這種心理是極不健康的。

這種嬰兒式的自戀模式導致一個人無法接受有缺陷的自己,“我是完美的”,“完美是屬於我的”,“一切會破壞我完美的物事都要被消滅”……這些瘋狂的念頭致使柯若蘭看到自己生出一個不正常的孩子時,將滿滿的恨意與毀滅欲投向了自我的分身:她的孩子莉莉。

莉莉死後,她把這股憤怒繼續投向莉莉的孩子,她的外孫女茱莉亞頭上。如果發生了壞的事,那是因為茱莉亞不守規矩,布萊克伍德先生酗酒也是因為茱莉亞不聽話,甚至最終布萊克伍德先生醉駕死去,她也把罪責推到茱莉亞的頭上。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終身選擇了不為自己負責的個體,她必定成為一個抱怨者、指責者、受害者,當然,她也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加害者。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我們現實生活中,也許不會出現像柯若蘭這樣極端的母親。但是很多母親,卻在情緒上虐待孩子而不自知。孩子們太弱小太需要父母,他們還無法分辨這些情緒是來自於誰,通常他們只能一併承接。

打個比方,一個孩子不停地讓媽媽陪自己玩,媽媽因為忙於工作,便大聲吼孩子讓孩子到一邊玩去。孩子哭,媽媽心情更加煩躁,又打了孩子。這其實就是母親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把它轉嫁到孩子身上的結果。這在生活中很常見,如果後續處理得好,媽媽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能與孩子及時溝通,大都不至於對孩子有實質性的心理傷害。

傷害等級更高的,是毫無覺察的母親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與孩子的所作所為捆綁。這些母親拒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她們把自己生命的重擔全卸給了孩子,讓孩子來為她們的生命負責。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通常負累很重,心中又有難以言說的負疚感。

二、一個缺位的懦弱的父親是造成孩子災難的幫兇

布萊克伍德先生,莉莉的父親,茱莉亞的外祖父。雖然沒有直接對莉莉進行傷害,但是從家庭關係的角度來說,他是缺位的,因為他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間接地,他成了傷害莉莉的幫兇。

也許是因為他對柯若蘭的一見鍾情,註定了他們之後的關係都是處於女強男弱的不平衡位置;也許是柯若蘭的八次流產讓他心生愧疚,處處依著妻子;也許是後來柯若蘭買回優良種馬讓馬場生意蒸蒸日上,他為了利益維持平衡;總之,布萊克伍德先生始終在縱容著柯若蘭的所作所為。

布萊克伍德先生是愛女兒莉莉的,如果不是愛,他不會違背妻子的意願將莉莉藏匿於閣樓,在柯若蘭發現後,又鼓起勇氣保護了莉莉不被殺死;如果不是愛,他不會盡量滿足閣樓上的莉莉的願望,買書、買娃娃;如果不是愛,他不會在莉莉被賣馬戲團後,每年偷偷地去看她……

可是他對女兒的愛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份愛沒能超越他對妻子的那份盲目的愛。他不敢讓莉莉下閣樓,害怕惹怒妻子;在得知莉莉被賣後,為了保護妻子,不敢報警;更是在妻子搶走女兒的孩子後,為了自己和妻子的罪行不致暴露,生生地殘忍地讓莉莉在閣樓自生自滅。

莉莉死後,他親手埋葬了她。從此他與妻子柯若蘭之間的關係也一度惡化,兩人不再有心靈上的交流。布萊克伍德先生用酗酒麻痺自己、逃避現實,對女兒的孩子茱莉亞也異常疏離,此刻他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待著了。他逃避了做父親的責任,也逃避了做外祖父的責任,他沉湎在自己的痛苦中無法自拔,最終在酗酒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家庭中,如果父親沒有承擔起做父親應盡的職責,也就在側面成了造成孩子災難的幫兇。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阿耐的小說《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也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缺位的、懦弱的父親角色。即使眼看著妻子對待女兒蘇明玉的不公平,他也不敢發聲,每次都只會往廁所跑。他在蘇母死後說:“能怪我嗎?我不也被壓迫了大半輩子。”這位懦弱的父親認為自己沒有直接參與對女兒的不公平,自己便是無辜的。然而我們知道,他仍然逃脫不了一個幫兇的角色。因為他本可以站出來,為女兒發聲。但是因為他懼怕妻子,害怕殃及自己,選擇避開。

缺位的父親,往往會造成家庭中另一方更加強勢,這種關係勢必會達到另一個平衡:要麼是加害者在走到極致的時刻自然承接了因果,成為了受害者;要麼是系統中自動發展出另一個強勢的力量來代替父親達成這個平衡。前者如在《她給予的人生》中,莉莉的死去,布萊克伍德先生開始終日酗酒,與妻子的關係進入惡化;後者如在《都挺好》中,蘇明玉的反叛,蘇母的去世,這個家庭所有的孩子一一被捲入,一系列的遭遇漸漸完成平衡。

所以說,缺位的父親看似無辜,但其實也是關係中的一股強大的力量,只不過它以不同的方式在發生作用。在自己的角色上,承擔起自己的職責,才能保證家庭關係的正常運轉。

三、童年所受的傷害能依靠有深度鏈接的親密關係得以療愈

如果說整本書中瀰漫著的是無盡的絕望,那麼書中有限的關於愛的描繪則是那無盡絕望中的希望之光。愛,是最好的治療。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柯若蘭極盡手段掠奪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後看似什麼都不缺的她真的富足嗎?而一生都在被母親掠奪,被命運捉弄,最終慘死閣樓的莉莉,生命真的毫無光彩可言嗎?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全因一個“愛”字。

被母親賣到馬戲團後,莉莉認識了格蘿瑞,一個會盡自己最大努力保護她的“媽媽”般的角色。這讓她在馬戲團的日子有了一些些溫暖。莉莉天生地喜歡動物,在馬戲團她看到大象母子佩伯和啾啾之間有那樣強烈的愛的存在,讓她深受感動。

而莉莉短暫的一生中,最幸運的應當是遇到科爾。在莉莉第一次看到科爾的時候,科爾就向她招手,不管她是一個“奇怪”的人;莉莉偷偷去看大象,科爾熱情地教莉莉如何跟大象相處;在莉莉被馬戲團合夥人梅里克毆打後,給莉莉療傷;長大後,儘管科爾很受馬戲團其他女孩歡迎,但是科爾依然只願意經常找莉莉玩,不顧他人的閒言碎語。兩情相悅的兩人在繁星下的草地上彼此託付。因為莉莉是被梅里克買來的,科爾依靠勇氣和智慧說服了馬戲團老闆,恢復了莉莉的自由身,兩人最終成婚,並生下一個健康的女兒。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莉莉說,那一刻我彷彿已經生出原諒之心。原諒母親對我所做的一切,因為遇到科爾,遇到這群朋友,以及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會有如此幸福的時刻。

親密關係是一種極度敞開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通常有機會再一次去體驗到孩提時代的與父母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我們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被接納的,就會療愈自己童年不被接納的那部分體驗,但是如果感到被傷害,這種傷害也是加倍的。幸運的是,莉莉體驗到的是科爾對她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所以儘管她遭受到母親的加之的種種傷害,也令她生出了原諒之心。

茱莉亞也是如此,不被愛的童年感覺讓她在面對獸醫弗萊徹的心意時,躲躲閃閃。直到一場大火將布萊克伍德莊園燒燬之後,探尋到真相的茱莉亞最終敞開心扉,與過去和解,接受了弗萊徹。

去建立一段有深度鏈接的親密關係,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非凡的意義。只有敞開了,才會容納更多的愛湧進來,療愈你。

《她被給予的人生》:就算是被給予的人生,也有主動選擇的希望

正如保羅·柯艾略所言“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我們感覺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命運主宰了我們的人生,這就是世上最大的謊言。”無論生活給予了我們什麼樣的命運,我們都有主動選擇的希望。再糟糕的人生底牌,也能打出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