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宗锜W


伊拉克和伊朗之所以开战,彼此双方都有内外的原因。

首先是领土争端。

伊拉克和伊朗在历史上都曾经被欧洲侵略者染指过。中东国家虽然有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纠葛,但是在殖民者眼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比如在北非各国之间的国界划分完全是英法等殖民者根据经纬度来划分的。在中东,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也是由英国殖民者来划分的。比如阿拉伯河流域,在伊朗和伊拉克看来是非常重要的领土问题,但英国人则野蛮的把它进行了一刀切,为日后两国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而伊拉克在科威特独立之后,伊拉克的海岸线只留下了一点点。这仅有的一点海岸线难以支撑伊拉克的石油贸易,伊拉克迫切的需要一段海岸线,在科威特之前,伊拉克打算从伊朗手中夺得一段海岸线。只不过之前的巴列维王朝军事实力强大,伊拉克一直没有敢动手而已。

其次是教派争端。

教派争端是伊朗和伊拉克争斗的根源。


在穆斯林世界里有众多的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是逊尼派和什叶派,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中逊尼派的数量要远多于什叶派,但什叶派穆斯林的聚居地比较集中,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什叶派的聚居地。

伊斯兰革命之后,什叶派穆斯林掌握了伊朗的政权。但什叶派穆斯林占人口55%的伊拉克,依然由逊尼派的萨达姆掌握政权。所以伊朗的哈梅内伊一直策划颠覆伊拉克的政权,也正因为如此,萨达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是它发动与伊朗的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

也正由于伊朗是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萨达姆与伊朗的战争得到了众多逊尼派的支持。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国家都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金钱支持。以防止伊朗向各国渗透。

比较讽刺的是,伊拉克当时还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支持。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的巴列维王朝是美国的坚定盟友之一。

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当局确定了一个路线叫做“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种极端宗教化的新政权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不安感。所以美国支持萨达姆进攻伊朗。



最后是两伊对彼此国内状况的误判。

伊朗经过伊斯兰革命以后,国内虽然支持者众多,但反对者同样不少, 尤其是德黑兰等大城市内的知识分子及富裕家庭。

巴列维王朝是一个贫富差异很大的社会。当时的伊朗上层富裕,文明,开放,但伊朗的下层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伊斯兰社会的风貌。虽然伊斯兰革命胜利了,伊朗的下层普遍感到很高兴。但是伊朗的统治阶级,伊朗真正的知识阶层及财富阶层,他们对这个新政权是有很大的敌意的。

萨达姆认为,如果伊拉克此时进攻伊朗,伊朗国内势必会爆发叛乱。这个脆弱的新政权可能刚刚诞生,就会被伊拉克打垮。

不过事后证明,这场战争反倒是帮了伊朗。由于这场战争,伊朗国内的各个反政府势力决定放下武器枪口,一致对外。经过8年两伊战争之后,伊斯兰革命的成果基本稳定,伊朗国内反抗政府的势力不再存在。

而伊朗对伊拉克国内的情况也发生了误判。

伊朗认为伊拉克国内什叶派人口众多,占人口的更大比例,他们认为当伊拉克与伊朗爆发战争时,伊拉克国内的什叶派穆斯林会倾向于伊朗。

但事实上伊朗远远低估了萨达姆对伊拉克国内的控制能力。在萨达姆之前,伊拉克一共有四任总统,三个死亡,一个逃亡。伊朗认为萨达姆对国内的控制也不会强于他的前几任总统。实际上萨达姆在国内进行了残酷的清洗。他在国内前后处决了上百名高官,基本将他的反对派一扫而空!

萨达姆发动了两伊战争,其实也有另一个考虑。 萨达姆坐稳政权之后,除了清洗反对派,他也希望能够创造一个让国内人民支持自己的理由。 而这个理由没有比称霸伊斯兰世界更合适的了,萨达姆希望通过击败伊朗来巩固逊尼派穆斯林的地位,同时让他自己成为逊尼派穆斯林的领导者,从而成为中东的霸主。


除此以外各国都在乐于见到两伊开战。两伊战争对于国际军火商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盛宴。为了击败彼此,两国都不惜血本进口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从步枪子弹到飞机坦克导弹。

在战争以前,伊拉克本来是个拥有充沛的外汇储备的国家。但是在战争之后,伊拉克不仅国库内分文不存。而且还欠下了海量的外债。这也直接导致了两伊战争之后它要侵略科威特。

但是由于伊朗和伊拉克总体上实力差距不大,而且彼此的战术和战略都很糟糕,这场战争被西方人评价为拿着现代的武器打了一场一战式的战争。两方经过8年的鏖战死亡了上百万人,经济损失超过了4000亿美元,但是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双方都没有获得战争的胜利。两国都有骑虎难下之感,终结战争则之前的损失付诸流水。但是继续战争两国都乏心乏力,而且没有力量战胜对方。

最终在1987和1988年,两国签订了联合国拟定的停战协议。 两伊战争对中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巩固了伊朗的地位,同时也终结了萨达姆政权的寿命。他让中东各国明白,想靠战争来称霸中东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国记住,这种不义的战争对本国的伤害究竟有多大。而且首先发动不义战争的人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小约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两伊战争的爆发,有着复杂的因素。

大概是这几点:

第一,现实矛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的霸主埃及衰败了,相反两个大国却崛起了,就是伊拉克和伊朗。

伊朗在国外巴列维世俗化政策领导下,有着长足的进步,一跃成为中东强国,也是美国的盟友。

这边,伊拉克也是一样。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萨达姆以中东霸主自居,雄心壮志统一阿拉伯世界。

然而,邻居伊朗就是萨达姆面前最大的绊脚石。

尤其是1979年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以后,开始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要求推翻所有世俗化阿拉伯政权,萨达姆自然也是被推翻的一个。

萨达姆大怒,感到实质性的威胁,开始考虑对付伊朗。

第二,宗教问题。

伊朗和伊拉克虽同属伊斯兰教,但分属于什叶派和逊尼派。

两国存在深深的教派分歧,其实整个中东都是这样。

伊朗是什叶派多数并且执政,而伊拉克也是什叶派多数,但执政的萨达姆集团却是逊尼派。

伊朗使用宗教输出,开始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逊尼派统治,给萨达姆造成很多麻烦,后者恨之入骨。

抛弃其他不谈,其实仅仅是派别不同,在中东这种地方就足以爆发战争了。

在阿拉伯人看来,宗教是第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沙特、阿联酋等国,也站在伊拉克这边反对伊朗。

甚至,沙特等国还认为,伊朗根本不是穆斯林,而是假穆斯林,务必先清理门户将他们消灭。

第三,边境问题。

伊拉克和伊朗因历史问题,留下很多严重的边境纠纷。

双方边境长达1200公里,有很多争议部分。

以阿拉伯河为例,伊拉克人为该河完全属于伊拉克,伊朗认为应该一家一半。

双方争执了七八十年,相互不买账。

第四,民族和历史问题。

虽然都是穆斯林,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而伊朗是波斯人。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波斯人的历史和文明比阿拉伯人还要悠久和先进。

然而,波斯人却被阿拉伯人征服多年,也奴役多年。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波斯人形同奴隶。

后来波斯人推翻阿拉伯人的统治,双方战斗多年。

由此,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民族仇恨。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很强硬凶悍,迷信武力,认为一切谈判都是虚的,最终还是要通过枪杆子解决。

第五,趁火打劫。

萨达姆早就想对伊朗对手,但畏惧巴列维王朝强大的军事势力(伊朗空军数量是伊拉克的三倍,装备450架比较先进的战机),以及也是美国的盟友。

然而,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霍梅尼上台以后,开始清洗原来伊朗王国军队。

原来军队的军官被清洗了大半,另一些人早逃亡到国外,军队战斗力急转直下。

同时,因和美国关系闹僵,原来有大量美式装备的伊朗军队逐步瘫痪,缺少必须的零件和维护。

同时,由于政教合一的极端政策,伊朗国内很多阶层严重不满。尤其波斯民族并不是古板民族,他们喜欢娱乐和享受,女人也不蒙面,难以接受极端保守的宗教政策。

种种情况让萨达姆感到,目前伊朗的军队和民间都有严重问题,真是进攻的绝佳机会。

只要伊拉克大军闪电一击,伊朗就可能崩溃,屈膝投降。

由此,伊拉克彻底确定中东霸主的地位,不再有对手。

在这种判断下,萨达姆悍然出兵。结果是,两国鏖战8年,造成百万人伤亡,耗费了2000亿美元的军费,战争破坏高达5000亿美元,却一无所获。练过仍然保持战争之前的边境。

不过,两伊战争对于两国仍然有一定不同。

因两伊战争的失败,动摇了萨达姆的统治,最终让他冒险进攻科威特以缓解国内矛盾。

相反,战争却让伊朗的政权稳住了局势。本来内部有着严重矛盾的伊朗,却通过伊拉克人的入侵团结起来。伊朗人内部的矛盾,也被迫让位于保家卫国的战争。

一般认为,如果没有战争,霍梅尼政权未必会得到本国人民的支持。

另外,两伊战争救活了很多马上就要倒闭的中国军工企业。战争爆发前,这些军工企业已经开始制造防盗门、液化气钢瓶之内,每月只能发百分之二十的薪水。

由于两国的订单,很多军工企业瞬间满血复活。

战争期间,中国从伊拉克获得的订单总额超过60多亿美元(当时币值)。要知道,1988年,中国大陆的总外汇储备只有33.72亿美元!


萨沙


两伊战争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发动攻击,血腥的两伊战争爆发,在经过长达8年的惨烈厮杀之后,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双方到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附图,两伊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使用现代化武器打了一场极为传统的战争,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双方还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甚至动用化学武器。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中也出现用直升机打直升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揭示了现代战争的到来。

我们先来说一下两伊战争的结果:

根据战后统计,伊拉克承认伤亡人数为35万人,另有6万人被伊朗俘虏,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而伊朗宣称死亡30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作为严重依赖石油的两个产油国,两伊战争对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双方军费开支接近2千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千亿美元。伊拉克1979年中平均每天出口约350万桶原油,而到1987年时总出口量大约在每天一百多万桶,直到1990年6月石油生产才恢复至战前水平。

两伊战争的起因:

两伊战争的起因非常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一战之后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世界大国势力的暗中推动;既有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宗教冲突,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总的来说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边境纠纷是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边境纠纷(两伊战争中,政治因素高于宗教因素)

边境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签订协议,规定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即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37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协议,以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为国界。1975年3月15日,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以阿拉伯河中央为国界。

附图,阿拉伯河地图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进出波斯湾的唯一通道,伊拉克认为将阿拉伯河水道平分是对伊拉克大为不利,因此他们视《阿尔及尔协议》为不平等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19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阿联酋的成员国之一),但伊朗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由于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这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

附图,霍尔木兹海峡的位置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积极输出伊斯兰革命,他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政权。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霍梅尼曾被流放伊拉克,因此在当地的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统治造成了一些麻烦。历史上的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革命后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同样他们不满的世俗化伊拉克。周边阿拉伯国家也担心伊斯兰革命的扩散,因此暗中支持伊拉克。

附图,霍梅尼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波斯人占多数,伊拉克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冲突,在对方国内互为少数民族。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因此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少数民族库尔德人,两国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附图,伊朗空军的F-14战斗机

战争进程:

两伊战争的地面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年9月战争爆发后开始到1981年9月伊朗展开阿巴丹反击战为止,这一阶段伊拉克陆军入侵伊朗,战争多在伊朗境内进行。

第二阶段:从1981年9月到1984年3月伊朗数次攻击结束为止,这一阶段伊朗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将战役从伊朗境内转移到伊拉克境内,一度威胁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第三阶段:从1984年4月直到战争结束,双方互有攻守,地面战场基本保持僵持,战争成为了消耗战。

战争爆发前伊拉克人口1300多万、 GDP为390亿美元,而伊朗1979年时人口为3600万、GDP为860亿美元,因此 伊朗的战争潜力要强于伊拉克。在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世俗军队力量遭到清洗,特别是有经验的军官损失严重‘同时由于两国之间不断的边境摩擦和长久以来的矛盾,双方都预见到了迟早会爆发战争,因此都进行了战争准备。除了军事力量调动外,伊拉克在8、9月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访问,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还和苏联进行了联系以期获得其支援。另一方面却向国际社会宣称不愿发生战争,麻痹伊朗。伊朗也同苏联进行了沟通,缓和双方关系,用石油换取武器。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许多效忠王室的军人和官员被清洗,军队内部整肃和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导致军队素质大幅下降,而此时上台不久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从1980年4月开始,两伊边境冲突加剧。4月5日,伊拉克副总理、外交部长阿齐兹被一名伊朗籍人炸伤,萨达姆指责伊朗策划了袭击事件,随后,双方互相指控、驱逐对方外交官并驱赶侨民。4月8日,萨达姆表示谁企图打伊拉克,就“砍断他的胳膊”。4月9日,霍梅尼决心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并将其领导人抛进“历史垃圾堆”。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伊朗政局动荡、经济恶化之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我是肩担日月向鸿鹄,我来回答。

二战以来,伊拉克是中东爆发战乱最频繁的地区,60年代推翻费萨尔王朝,70年代政变频发,80年代两伊战争,90年代海湾战争,新世纪以来又有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战争从未远离伊拉克。

在这之中,两伊战争被认为是伊拉克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开始,伊拉克与伊朗打了9年,双方死伤148万人,经济总损失4000亿美元,同时也为后来的战争埋下祸根。

从时间线来说,萨达姆于1979年7月就任伊拉克总统,而仅仅一年后的1980年9月,萨达姆发动了两伊战争。此时的萨达姆处于执政初期,应该稳扎稳打才是,为何他要悍然发动战争呢?

一般认为,萨达姆发动战争的原因是感受到了来自伊朗的威胁。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不仅要在伊朗实行全面的伊斯兰化,还公开号召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站起来反抗,要建立一个属于什叶派的伊拉克。

伊拉克的统治阶层虽是逊尼派,但什叶派的人口占了大多数,如果真被霍梅尼煽动反抗,逊尼派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因此萨达姆选择先下手为强,率先发动战争。

另外,伊拉克当时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海岸线非常短,特别是科威特独立之后,伊拉克的出海口更是被挤兑地只剩一丁点。

萨达姆的志向是让伊拉克成为中东老大,那么必定要争夺阿拉伯海利益,因此向伊朗开战,也可以认为是萨达姆想要夺取更多的出海口。

以上是关于两伊战争起因的主流观点,这场战争的背后还有很多推动因素。两伊战争其实也是萨达姆自保的手段之一,因为比较冷门,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从推翻费萨尔王朝到萨达姆上台,伊拉克一共出过五位总统,前四位的结局都不太好,三死一流亡,可见在伊拉克当总统是件多么危险的事。

萨达姆上台之后,首先做的事就是干掉了上百位反对自己的高级官员,一是巩固统治,二是为求自保,避免同样的政变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萨达姆觉得这样还不够,因为反对他的人依然很多,他需要一个有效的办法来一次性转移所有矛盾。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转移矛盾的最好方法,就像同样在80年代爆发的马岛战争一样,阿根廷军政府之所以要夺回马岛,美其名曰收复国土,其实是国内反对军政府的人太多,不得不以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萨达姆也用了这个办法,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国内什叶派注意力被转移,政界反对他的声音也小了很多。也是在两伊战争时期,萨达姆迅速掌控伊拉克,树立了威信,不过代价是战后伊拉克伤筋动骨,并在两年后的海湾战争中惨败。






吃肥肉大王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


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1980年—1988年)

战争根源:伊朗与阿拉伯的恩怨情仇

1.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仇恨根深蒂固

波斯人强大时,波斯帝国统治中东,阿拉伯被波斯踩在脚下;阿拉伯崛起又反过来统治波斯。数千年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使得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仇恨根深蒂固。

2.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恩怨根深蒂固

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宗教冲突,传承了数千年,已经几乎不可化解。

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将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要把萨达姆这个逊尼派世俗政权搞掉。

伊朗的所作所为就是要要了萨达姆的命,萨达姆自然是不干了。同时同属于逊尼派当权的沙特、约旦、科威特等国家,害怕什叶派在中东地区做大,所以也在背后支持和怂恿伊拉克。

3.领土之争

中东国家的领土基本是英法殖民者所划定,所以特别复杂,纷争不断。像伊朗就一直认为巴林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伊拉克认为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他的一个省。伊朗的胡齐斯坦省里有10%领土原为伊拉克所有,后在1923年被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划入了伊朗。因此双方领土纠纷由来已久。

4.萨达姆的野心

当时的伊拉克国富兵强,萨达姆也有心借攻打伊朗,展示实力,来谋求海湾地区霸权。如果打败伊朗,萨达姆毫无疑问会大大增强他在阿拉伯国家中的政治份量。

美国对伊朗新政权,欲除之而后快

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政权,导致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严重受损。而且伊斯兰革命成功之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被连续打了,数计闷棍的美国,自然视以霍梅尼为代表的伊朗现政权,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所以美国也在背后支持和怂恿伊拉克。同时,当时苏联与伊朗的关系也不好。

战争过程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军,从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战争初期,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不但损兵折将,还被伊拉克占领了大片领土。

不过好在,伊朗疆域广大,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并且一路反推到了伊拉克境内,不但兵临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城下,甚至在北部一度对巴格达造成威胁。最后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

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结果就是国际油价,像火箭一样往上升。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同时,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美国海军舰队也是借此机会,进入了波斯湾。

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导弹袭城战。4月,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

最后,已经精疲力尽的伊朗和伊拉克,再也无力再组织起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双方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情况下,接受了联合国决议。1988年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东斯坦因


答: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二是领土争端,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双方领导人个人的决策。


闻道于经


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这厂战争持续了八年


L安都是


战争的根源是美国在背后的挑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