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有些人越來越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

平川起高山


“媽媽,我好想玩泥巴”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不行,太髒了,把裙子弄髒了就不漂亮了,我們去遊樂場吧!那裡有很多小朋友和你玩”“好吧!”小女孩不情願拉著媽媽的手離開了,走之前又回頭看了看樹底下的那些泥巴,撅著嘴走了。



看到這樣的情景再回想我們小時候,那個時代的我們從來不怕髒,很簡單的一堆泥巴不知能玩出多少花樣,還能捏出好多自己喜歡的東西,玩得多麼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笑得更是沒心沒肺。再看現在的小朋友更多的是家長束縛,更缺少了那份無拘無束的童趣。

那時候的天很藍,白雲純潔的沒有一點雜質,每天在那樣的天氣下心情敞亮,呼吸順暢,人也精神煥發;現在的天也不再那麼藍,哪裡都是嚴重的霧霾天氣,走哪都要戴著口罩,能每天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更是一種奢望,人的心情跟天空一樣都是灰色的。

那時候的食物都是原生態的,吃起來更是各有各的味,感覺對肉從沒吃夠過,從來都是垂誕三尺。現在的食品包裝倒是琳琅滿目,就是都含有添加劑,哪怕眼前都是山珍海味吃起來都感覺索然無味。



那時在農村家家戶戶都可以夜不閉戶,人與人交往真誠而沒有太多猜忌,更不會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生活簡單快樂,不存在什麼高房價,不會精疲力盡的追逐夢想,鄰里之間更沒有那麼多攀比,那個時代鄉情很濃,很真。現在人與人交往互動更多的是虛偽,客套,缺少那份難得的真誠,八九十年代每天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幸福,物質上不那麼匱乏,精神上不用攀比,更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壓力。



那個時候雖然沒有手機,但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們在一起吃飯聊天,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各玩各的手機,有一句沒一句的敷衍。那個年代的情很真,意很濃,那種純樸的社會風氣的確很讓人懷念。現在複雜的人心,複雜的社會是怎麼也回不去了。


G洋芋蛋蛋


現在有些人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非常可以理解。

我們國家從1978年改革開放,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那個時候的主要特點:

一是貧富差距不大。這也是大家懷念八九十年代的主要方面。那個時候,我剛大學畢業,實習期月工資50元,大多數人在七八十元左右,到九十年代末,工資大概不到一千。雖然工資不高,但是大家都差不多。當時正好經濟向好,取消了糧票布票,大家都能吃飽穿暖了。工資雖然不高,但物價也不高,養活家人沒問題。


二是住房不花錢。那個時候是福利分房,沒有商品房,各單位排隊分房。我結婚不久,就分到一套房子,當時非常興奮。

三是看病不花錢。那個時候是工廠辦社會,我們這邊一家大型工廠,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職工大學,福利非常不錯。看病去工廠醫務室,再不行轉院去市醫院,自己不用掏醫藥費。當時我所在的市政府部門,也是看病去醫務室,十分方便。


四是大學包分配。那個時候高考錄取率很低,畢業以後包分配,畢業後就成為國家幹部。沒有考入大學的同學,也都去了企業,端上了鐵飯碗。


不管怎麼樣,改革開放還是十分必要的。2000年以後,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鐵飯碗、大鍋飯被打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帶來了競爭壓力。

懷舊是人的本能,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鉅變,往前看永遠是最重要的。


子龍威武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人民公社的廣大社員們發揚集體力量大的優勢,大幹農田水利(修建十萬座水庫)、大力值樹造林!春種、夏鋤、秋收……田間地頭山坡處處是人歡牛叫,好一片耕田種地真忙!

到了午休和傍晚,村莊裡炊煙裊裊,門前樹底下一片歡聲笑語! 那些年,一個村莊、一個生產隊,大家相聚在一起,低頭抬頭都相見,樂融融地宛如一家人!

在那逝去的日子裡,人們雖然物質生活不豐富,但精神上沒有負擔和壓力!只有對未來充滿激情和希望!因為只要辛勤勞動和精心耕耘,生活一定會天天好起來!記得六十年代初期打赤腳、穿草鞋下田,後來是穿解放鞋再到穿高統雨膠靴下田耕作。

進入七十年代,拖拉機、汽車進入了農村,開始農業機械化進程……在當時有力地減輕了社員們的勞動強度,有效地提高了生產力!

啊!如今的村莊呢,還能再見當年的熱鬧嗎?


168⺁9


以前好啊,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和人是交心的,大家沒有攀比,沒有吹噓,有一套說一套,沒事經常聚在一起聊天說笑,好不愜意。

現在呢,生活條件好了,人人拿著個破手機,吃飯看手機,走路看手機,上個廁所都看手機。人說話都帶著股子錢味。就拿我老家農村來說,90年代,大家都窮,鄰居交心,互相幫忙,那關係特別純。我家門前以前是一個小院子,鄰居晚上吃完飯,大家就搬個凳子椅子坐一起聊天說笑,那時候晚上最喜歡聽鄰居大媽說鬼神故事,又驚險又刺激。

現在呢,出門在外,回趟老家,全部都躲在自己家裡,吹空調,看電腦,玩手機,遇上了說個話,就是一年賺多少錢,買了多貴的東西,兒子女兒在外牛x能賺錢,真是感嘆物慾橫流。90年代那輩人質樸,現在的人回不去了!



騎豬的神


身為80後,童年雖已遙遠,但記憶依然深刻。

小時候在鄉村長大,那時候鄰里鄰居很親切,基本上都認識。家裡做了什麼菜,聞著味就過去了,嘴裡吃著還拿著鄰居贈送的回來,這種氛圍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尤為濃厚。誰家做了好吃的,都會給鄰居送去,似乎大家一起吃才是最美味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分享”,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情真意切。


這樣的日子十分溫馨,大家圍坐一桌,相處非常的融洽,這種情形在現在的鄰里之間很難再看到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一點沒錯。小時候每逢豐收的時節,家裡就比較忙,大人們常常會忙到很晚才回來,經常顧不上我,有時候在家門口等著等著就睡著了。印象中不少次被隔壁鄰居“收留”,在鄰居家吃完飯,家人回來了再回去。不像現在,同樓層的鄰居住了十幾年都不知道對方姓什麼,每次碰到只是簡單打個照面,去家裡吃飯什麼的也是不存在的。

深深地感受到變淡的“人情味”。

物以稀為貴,那些在八九十年代看到的場景,顯得尤為珍貴。

小時候家裡一臺黑白電視機,基本是標配了,最期待的露天電影,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娛樂。

那時候,車少,馬路顯得很寬闊,電子產品基本沒有。女孩子丟個沙包,跳個繩,男孩子玩個旋轉陀螺,已經是非常開心的課餘活動了。

沒有ipad,沒有手機,有的只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並不是說現在的生活就不實在了,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大家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選擇也越來越多。但是能留給我的獨特記憶卻是寥寥無幾。

懷念的總是回不去的。我懷念那個年代的印跡,懷念那樸實,真誠,快樂的時光。


歡迎分享不同見解,聽說加關注都是有趣的人哦~


Utime波蘭來客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當時鄉鎮企業職工的工資是在每月八九十元至一佰多元之間,不管城鎮鄉間的空氣都一片潔淨,家家戶戶吃喝基本不愁,生活沒壓力非常閒清,土質基本無汙染,農作物天然綠色吃起來口味純正,除少數先富起來的部分小老闆外,大部分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差無幾,更談不上攀比心理,所以現在大部分過來人,懷念八九十年代的過去十分正常。



由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城鄉普通職工的工資每月一佰多一點,當時在寧波江北區一家社區集體面館的一盆肉絲炒麵一元錢,啤酒七角一瓶,普通飲用黃酒三角二分一斤,二兩裝炒熟花生米一角伍分一袋,而同期在上海火車站內部另售商店出售的1.25升雪碧飲料,其另售價伍元,與現在基本接近,那時上海火車站門口麵館的一碗牛肉麵價格,每碗三元錢,一碗冷麵一塊伍角,不過在一九八九年以前吃麵要用全國糧票,之後就不用了,同期上海北站旅館的三人房間,每張床鋪為十二元錢,而上海至青島的海上客輪,一等客艙二人間票價為三拾三元玖角,帶有洗澡間,而三等客艙的票價為拾肆元捌角,但是八個人一間很擠,海上運行時間為二十五小時,這時期的物價很是平穩,沒有大起大落。



八十年代未在北京的普通出租轎車每公里為8角,標準型出租轎車為每公里一元錢,豪華型出租車為每公里一元二角,大部分為日系車,這時期參觀北京古宮的票價為每張伍角錢,地鐵票好像是二角錢,只要不出來可以無限站坐,而同時期北京集體招待所的價格是,二人間每張床鋪十四元。


八十年代末,在吉林星級賓館的房價很便宜,如松花江畔的江城賓館二人間,年張床位八十多元,帶有洗澡間,閉路電視,空調等設施,而關東賓館二人間,每張床位只要六十多元,如市中心的一家水餃館,每兩水餃六角,一兩六隻水餃,同期在長春市普通招待所,單人房間,每間十元錢,很是實惠,長春市中心的小飯館,一桌八菜一湯,有大魚大肉只要三十幾元,而長春到北京的飛機票只要七十九元,那時的物價現在想起來是一種滿滿的回憶。




八十年代末相對青島的物價來說稍微有點貴,因為青島市是我國最早開發的旅遊城市,如當時青島市的地標建築青島飯店,一頓客飯十幾個菜就要四至五佰元了,當然有海參鮑魚等高檔海鮮,不過是純野生的,當時青島飯店的二人間客房,每張床位為三十多元,這房間價格很實惠,但在以前的青島市的市立醫院旁邊,有一家剛新建叫匯文賓館的套房,房間面積九十平米左右,各種設施齊全,兩張單人床,一張大床,每睌的價格為六佰六十元,這價格在三十年前的確算貴,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幾仟元一睌上,不過服務超好,晚上出門回來,有服務員為你放好洗澡熱水,開門自已不用動手。




所以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的確也不錯,各人有各人的懷念,專門跑外的人懷念那時的城市,農民懷念那時的田間趣事,工人懷念那時的車間笑聲,但大部分過來人還是懷念那時的食品老口味,懷念那時明媚的陽光和潔淨的空氣,懷念那時沒壓力的生活和人們燦爛的笑容。


村夫\n


我就是80年代的人,有時候回憶起來,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是那麼的美好。

01

第一個原因是,物質生活匱乏,但精神層面充盈。因為沒有擁有,所以無所謂失去。

反正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的,大同小異,沒有多大的差別。

比如上小學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捱打,一樣的罰站,遲到一分鐘,在手心打一棍子,作業做不完,放學一樣的不準回家吃飯。

八九十年代,農村的生活基本上,是靠一畝三分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吃穿用都在土裡刨食;而在城市的人,不管各行各業,都拿著微薄的工資,在苦苦支撐的生活,過得都是大集體、大鍋飯的日子,大家的差別沒那麼大,所以也沒有那麼多的,相互比較,也沒有那麼多的心理失衡。

那個時代,人的身心是一種平和的狀態,有一種穩定,確定感和安全感。

02

第二個原因是,那個年代人們,可選擇的較少,也減少了很多煩惱。

比如看電視,大家普遍都買不起電視,也都看黑白小電視。

鄰居誰家有電視,放學之後就到他家。如果是放寒暑假,每當西遊記紅、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電視劇開播的時候,那更是盛況空前,擠滿了一屋子的人,大家一邊看一邊歡呼。

那個時候的銀屏,也沒有什麼可選的頻道,就央視綜合頻道一個臺。大家看得都一樣,所以大家的茶餘飯後,談資也是一樣的。

不管走到哪裡,大家都有共同的語言,而不像現在,電視上頻道多,電腦上視頻豐富,每個人的關注點,都是不一樣的,基本大家圍在一起,可能話不投機半句多。

比如工作,那個是在就業基本靠分配,如果都讀了中專,你就等著分配回到原籍,房子有大集體給你分配,過年過節月餅蘋果、橘子、夏天的啤酒飲料,都有單位給你分配。

可以說,集體包辦一切。人們的集體當中都信仰,集體主義下,個人的命運完全和單位連接在一起。

很難想象,脫離了集體,個人的命運將會如何。所以在集體主義的大環境下,每個人的信仰都是相似的,都有集體榮譽感,小到一個國有企業,大到一個國家,都在這種氛圍一下。

為了共同的信仰,大家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日復一日年赴一年。

03

第三個原因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感情純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比較近,價值觀也很容易統一。

比如小時候,我們的鄰里之間,經常誰家做了饅頭、包了包子、做了餃子,都會留一部分送給鄰居,過些天鄰居,也會有什麼好吃的,也會上門來給你送一些。

同學之間,過生日啊,過節呀,也都是送個筆,送個本,疊十個個千紙鶴什麼的。

那個時候的感情,非常的單純真摯,送的東西都是自己勞動的成果,而不像現在,都是赤裸裸的現金,或者紅包,用錢來表達和衡量感情肯定,沒有那個時候純正。

04

回憶起這些來,那時候的生活,真的比較甜蜜。那時候的人,也沒有那麼多的想法。

也終於明白了,簡單的就是最珍貴的。


啟萌時代


八十年代有什麼好,本人忘不了50年代,剛解放時,物價真是便宜。吃的都是原生態,一針盤尼西林包治百病,電影院看不完的蘇聯電影。租房子三大間代一廚房才十元錢一個月。院子裡的一口井井水那個甘甜。曉東街上那一家冷飲店那些泡冰,冰淇淋是真正的美國味。上小學時學校門口的醃蘿蔔,醃蓮花白,鹽梅粉都是一兩分錢就可以買到,兒童們有數不清的玩法,下河洗澡,下河摸魚,上樹摘桑,打彈子,玩彈弓,自制橡筋槍,竹筒槍,窯泥槍,啪洋畫,吹紙青蛙,疊紙飛機,………。一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八十年代的小孩哪裡見過這些,現在的小孩更別提了。


田野小直


八九十年我是無夕度過的,老街小巷,一切如時光機,時常回映,那時的無夕,南長街是一條長街,還有一條夜市,清名橋,泊讀橋,金匱橋,大公橋對過是國營無夕第二絲織廠,那時南長街都是老式木排樓房,七百就在那條街上,還有典當行,那時的無夕,還沒有真正建設,人們的工資也就五六百,但生活條件也較優越,因發展早,中山路八佰伴,等都那個時代建設起來,那時的無錫人還木有真正融入大都市,但時興創業,做買賣,我就在那認識了江陰的她,並有了女兒,那個時代,人比較單純,手機也木有,只有無聊時喜歡逛街,那時的南禪寺也不大,有個木頭塔樓,老上去玩,並刻字上牆上,好象沒人看管,那時無錫小吃也不多,但是晚上的確熱鬧,無夕人夜生活確實長,天亮都燈水通明,無夕對外地人木有多少好感,她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也不需別人介入。


珠光明波


因為那個年代,每個人,都有歸屬感,你就是國家的人~國家負責你生老病死,你別的不用去尋思,一門心思幹好你自己的工作就行~國家給你兜底~所以那時候雖然生活不是那麼富裕,物質基礎也差,但心裡高興啊~就拿住房來說,那時候有個組織,叫“房組班”,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類似的機構,就有點像今天的物業,那時候,房子無論是水管漏了,還是下水堵了,還有頂樓漏雨等等問題,就去找“房組班”人家就立馬組織人來給你修~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們停水,房組班的人,組織大家去挑水~現在你再看現在的物業~真是~所以那個年代的人,最難忘的,應該是被尊重的感覺!真是無論你是從事什麼工種的,感覺人都是被平等對待的~至少是能得到尊重的~讓每個人生活雖然不是很富有,但都充滿底氣~而現在,你就是一年二三十萬的工資,我感覺也不如那個年代的人,活的底氣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