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评:从剑雨说起禅机

经典影评:从剑雨说起禅机

十一期间,电影院内剑雨宣传势大,不少人冲着吴宇森的名头着实去消费了一把。

不过,看电影,总不能只去看个热闹,尤其是吴导的电影,如果你只看出本片只是拍拍刀光剑影,电影特效,视觉冲击而已,那就不是你在消费电影,而是市场经济把你消费了一把。

陆竹用自已生命点化细雨走向善道时,说了句禅机已到。后细雨向见痴师父请教,见痴道:佛祖点化世人讲究机缘,禅机一过,缘即灭矣,而禅机未到,虽点亦不中。何谓禅机?电影里英文翻译为Windows of Opportunity,作为名字翻译未尝不可,禅机当然是某种机会,可是是什么样的机会呢?一般说到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佛法一般都会说不可说,如同见痴向细雨的解答,亦是虚实相间。当然,这也未必是故弄玄虚。人生太多道理,自己悟出来方能理解地更深刻。如同西游记,很多孩子问为什么不让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到佛祖那取经,而是非得三藏本人肉身凡胎数十年寒暑西行到佛祖处方得真经,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真理太容易得到,就不会被珍惜,甚至被当成一文不值,这正是人性。

当然,禅机其实并非有多高深。说白点,与转折点相关。以股市为例,走势无非是上涨和下跌两种,上涨后下跌和下跌后上涨这中间就涉及到上涨与下跌之间的那个转折点(如果这个转折在数学上是曲线的,叫拐点)。 无论是从上涨到下跌,还是从下跌到上涨,这个转折点是其发生突变之所在之机。禅机即为此机。若将细雨为恶之道视为下降趋势,陆竹点化之后其弃恶从善视为上升趋势。陆竹点化细雨之时,正是这下降趋势到底部之时,即禅机所在之所,要知道陆竹跟了细雨三个月,细雨恶道下降趋势未尽,陆竹即使牺牲又有何用矣?见痴的禅机未到,虽点亦不中即是此意。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禅机,仅机而已,其本身并非造成转折的力量。在禅机之处,需要有符合条件的外在力量的推动,才能使其转折,细雨的转折正是陆竹自我牺牲的力量对其心灵的触动推动的。否则,禅机一过,造成新的下降趋势,缘即灭矣。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股票技术学派特别是图形学派领域里,你会发现根本无法从图形层面上研究出上涨到下跌或下跌到上涨这种转折的内在原因。因为造成这种转变的力量是外在力量,源于场外,是庄家资金面、世界经济、全球大势、市场投资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合力。这种外力往往被世人神秘化。事物的转机非事物本身力量所能及,而站在事物本身的层面又无法了解这种转机的外力,自然,这种不可知的外力自然地神秘化了。举个例子,牛顿在物理领域发现了三大力学定律,却因无法找到第一推动力,晚年信仰宗教去了,将这第一推动力归之于万能的上帝。可怜的人类的自我臆测和自我安慰。至于牛顿所追求的第一推动力,小可也是人类,自然也无法超越人类视角和已知宇宙的层面,自然也无法知道这第一推动力是啥,不过将之归之为人类臆想创造的上帝,自然是臆测与自我安慰罢了,即使宇宙中真的存在某种上帝,那也是与人类臆想的上帝无关。

话说远点,人的一生某种意义上何尝又不可视为一种复合趋势,有上涨、下跌、转折,来而往复,生生不息。所谓修行之人,皆以点化众生为己任。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自己能站在比众生更高一级别的层面。而让自己能站在比众生更高一级别的层面,即是修行。当然,这种比众生更高的层面与等级无关。

陆竹又言: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何解?生未必乐,等同于:生有其乐,生有其苦。然生何为乐,生何为苦?生之乐,在于人是父母的希望,是朋友的知音,是困者的援手,是社会前进的因子。故人“生”为父母之乐,为朋友之乐,为所助之人之乐,为社会之乐,为世界之乐。生之苦在于人生充满磨难,挫折,失去,离别等等,是谓生为己之苦。死之同理。故云:生为他人之乐,生为己苦,死为他人之苦,死为己乐。当然,小可并非说生为己苦就是说己没有乐了。苦中有乐是也。乐是上述项限内苦的子集,并非是不存在的。苦乐皆在其各自的项限内方可谓之苦乐。若脱离这种项限的前提,就会将“生为他人之乐”的“乐”与“生为已苦”之内的子集“乐”混淆,这个谬误那就犯得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