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的經典時評:從房產稅到公租房,中國居者有其屋的社會理想

8年前的經典時評:從房產稅到公租房,中國居者有其屋的社會理想

2010年,中國大學生的畢業人數為630萬,其後每年高校都會向社會投入600多萬畢業生。現在國內大學生毛入學率約不到30%,加上這部分同齡人員,中國每年約需提供1000萬套住房,才能滿足這批80,90後因婚姻、工作、子女等因素的住房需求。而他們又恰恰是中國對房產的強硬性需求。

中國房地產價格的高飛猛進,卻又不是這部分硬性需求決定,很簡單,現在的房價已經使這部分人群已經大部分買不起房。如果按照價格的需求供給定律,中國房產價格應理性迴歸到大部分人能買得起價的那個均衡點,然而,這沒有發生。使然,這是房產在21世紀初並悄然開始了從耐用消費品的角色向投資保值品的角色進行了華麗的轉身。投資推動房價,製造泡沫,接鼓傳花,儼然,房產投資成了富人們的博傻遊戲。

當民怨沸騰,房價成為民生的焦點時,於是,房產便走進了政策調控的中心。從今年初的股市地產的一瀉千里的悲壯也看出中央調控手段的嚴厲。當然,股市永遠對政策總是反應進度,將利好反應成大大的利好,將利空反應成大大的利空,這在股市中叫題材,是主力資金製造股份上升或下跌的動力。至於調控成效,從提高首付比例到收緊房貨再到地產稅傳言,100天后房價有媒體報道,降了千分之二,也就是說一百萬的房子優惠了一千塊錢,這不知是可笑,還是可悲。

無論是提高首付比例,還是收緊房貨,或是真的出臺地產稅。這些只是針對房價的哄抬者-富人階層們的直接調控和恫嚇,說白了就是治標不治本,哪裡疼治哪。只要中國新生就業人群的硬性住房需求一天還存在,房產商們就會一天地硬扛著房價來獲取這近乎壟斷的超額利潤。對房產的硬性需求是導致房價的剛性是不爭的事實。只有化解了這硬性需求,才會讓中國的房價走向理性和迴歸合理,對能起到對房產調控標本兼治的效用。

硬性需求的化解,無疑最大的希望及可行性也就落在了公租房上,唯有政府提供足量的房屋出租來滿足新生代的人群需要,使公租房成為全民福利的一個體系,才是房產調控的終極手段和目標。今年江蘇10萬套公租房建設的新政似乎在房產市場打了一聲春雷,雖然10萬是個微薄的數字,雖然目前建設完成度尚不及一半。雖然中國整體公租房的建設工程巨大、漫長且艱辛。但是值得相信,這些都不妨礙華夏民族去創造居者有其屋的社會理想。有的只是時間問題,然值得我輩期待,去推動歷史的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