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納粹黨衛軍裡,外籍的部隊戰鬥力究竟如何,他們和其他德軍一樣會德語麼?

軍武文齋


原本,在希姆萊等黨衛軍最高領導人眼裡,只有血統純正的日耳曼人才有資格加入黨衛軍,但隨著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獲得的不斷勝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被征服,被征服地區的日耳曼青年們開始爭先恐後的加入黨衛軍,另外,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納粹德國國防軍的兵力開始遠遠不敷使用,所以希姆萊手下最得力的助手貝格爾在希姆萊的授意下,開始招募“不受國防軍制約的德意志族人和日爾曼人。”

向元首宣誓效忠的外籍志願者

因此,為了未來建立龐大的黨衛軍帝國而著手開始儲備兵源的的希姆萊的建立了日爾曼黨衛隊(GermanicSS)這個組織,具體來說就是黨衛隊在西北歐4國建立的本土黨衛隊,以各國的語言來命名組織名稱和宣讀誓詞,其主要是由比利時的“法蘭德斯日耳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SS in Vlaanderen),荷蘭的“尼德蘭日爾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 SS en Nederland),挪威的“挪威日耳曼黨衛隊”(挪威語---Germanske SS Norge )和丹麥的“Schalburg軍”(沙爾堡軍)。各個國家的黨衛隊在制度,服裝,編制上完全模仿了納粹黨衛隊,而且直接聽命於希姆萊本人(在1942年底日耳曼SS成立之初,希姆萊就對部下們說“必須記住,整個歐洲只有一個SS----黨衛隊全國領袖指揮下的日爾曼SS。”

法蘭德斯軍團袖標

在奧斯陸的挪威日耳曼黨衛隊


領章為丹麥國旗樣式的丹麥黨衛隊志願者

領章彩色樣圖

這些日爾曼SS平時都是維持自己的固有監製,只是在兵員短缺的時期,才會從內抽調,例如,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很多編入了黨衛軍“西歐團”,“西北團”和黨衛軍佛萊明軍團以及納粹黨的NSKK。比如1944年,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共有3500人,其中就有1600人在德國黨衛軍服役,940人在NSKK,500人在法蘭德斯軍團(這是一個預備組織,成員都是年齡太大或是身體不符合在一線日爾曼SS服役的黨衛隊員或法西斯分子),只有460人是常規服役的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員,這裡面還有100人是試用人員。 日爾曼SS的性質和普通SS一樣,是負責本土統治監管,而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這類的組織都是屬於黨衛軍的作戰部隊,但是後者經常從前者抽調人員。所以相對來說,日爾曼SS是一個在表面結構上比較獨立的組織。到了大戰後期各國的日爾曼SS幾乎都被編入了德國黨衛軍,開赴前線作戰。

佩戴著“尼德蘭軍團”字樣的荷蘭志願者

甚至在40年希姆萊所接納的志願者裡,竟然有5個美國人。但這是極其少見的例子, 雖然這只是個小小的開端,但卻是以後的黨衛軍湧進了大量的外籍人的開端,黨衛軍發展的最高峰擁有近百萬人,但是外籍志願者們卻佔了黨衛軍兵員的大部分,黨衛軍顯然已經背離了希姆萊的初衷:一個血統純正的精銳組織。事實上,到了1943年,希姆萊不得不把大量的非“德國人”納入他的黨衛軍中,對於斯堪地納維亞及低地各國的“日爾曼族裔”,希姆萊都能接受他們,至於非北歐地帶的志願者們,只要經過一番“自我辯解”也受到了黨衛軍的接納,到後來,連穆斯林志願者亦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了,整個二戰期間,約有幾十萬的外籍志願者在黨衛軍的編制裡作戰,他們構成了德意志的外籍軍團。 從1940年5月後,黨衛軍就開始著手徵召“北歐”(Nordic)和“日爾曼”(Germanic)志願者加入黨衛軍,這個努力在1941年6月後大大加強,使得這些志願者們及時加入了東線戰場。最先,納粹的人種學者們就表示能接受一定級別的志願者們,佛蘭德人(Flemish)-說荷蘭語的比利時人被認定為屬於雅立安譜系的,因此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不久,瓦隆人(Walloons)-說法語的比利時人再一開始被認為並不合適加入黨衛軍,但是不久後亦在一番“辯解”後允許加入。

接受Conrad Schellong黨衛軍少校檢閱的佛蘭德軍團

1940年9月後黨衛軍籌劃建立新的師團,並命名為“日耳曼尼亞” (Germania)師,因為其基幹是從黨衛軍特別機動部隊摩托化師(黨衛軍帝國師)的日爾曼尼亞團完全移植過來的,該師的另外2個團:一個是主要由荷蘭,佛蘭德的(Flemish)志願者們(他們大多為18到25週歲的青年)組成的西歐團和主要由丹麥和挪威的志願者們組成的“北歐”團,1941年2月的時候還有一個由芬蘭志願者組成的成的“諾德斯特”營(The FinnischeFreiwilligen-batallion der Waffen-ss Nordost),大約1000人,加入其中,瑞士和瑞典亦貢獻了一定的志願者。

希姆萊與挪威軍團的Jonas Lie

芬蘭的Walter Horn上校(左)正在與Hans Collani(右)交談,後者是芬蘭志願營的營長

到了1941年12月,這些志願兵們已經在德國軍官的監督下,開始進入新師團的預備訓練,為了這個師團,12月20號,希姆萊選用了“維京”(Wiking)這個傳奇性的名稱,師長就是日耳曼尼亞團的團長菲利克斯·施泰納(Felix Steiner),一位傳奇人物;該師編制序列在黨衛軍的佔第5,可見從第5個黨衛軍師開始,就有大量的外籍志願者們加入了黨衛軍。

前面1-3個師,是希特勒的貼身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保羅·豪塞爾的理想部隊——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師(帝國師)以及來自髑髏隊和集中營系統的髑髏師;其實黨衛軍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我忘記歸納了,那就是警察系統。這個系統頗為複雜,也向諸多的外籍師團輸出了不少骨幹人員。同時,他們也構成了最初的黨衛軍第4“警察”師,後期升格為裝甲擲彈兵師。

黨衛軍第5“維京”師在黨衛軍各師中戰鬥力相當可觀,加上他外籍部隊佔到了相當大比例,更是突出了其的與眾不同,該師幾乎一直在東線作戰,參加了許多血戰,表現相當優秀。期間編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部隊被抽調,也有新的外籍部隊補充進來,其升級為裝甲師後戰鬥力更是兇悍,不負該師師名,最後,他們的師長黨衛隊區隊長卡爾·烏爾裡希(Karl Ullrich)讓手下自己選擇繼續留下或者返回家鄉。1945年5月13日,全師向美軍投降。

維京師首任師長,施泰納,他在國內普通軍迷裡有點名氣還是因為帝國毀滅那個惡搞的片段

入伍訓練的維京師新兵,教導他們的已經是具備實戰經驗的日耳曼尼亞團的士官們

西歐團的一名黨衛軍少尉,注意他的袖標

佩戴維京師袖標的挪威女護士

建立“維京”師不久,1941年春,幾支由普通黨衛隊成員組成的髑髏旗隊被調往挪威駐防,其中第6、第7髑髏旗隊和其它一些單位組成了黨衛隊“北方”(摩托化)戰鬥群。1941年夏末,第9髑髏旗隊也加入到“北方”戰鬥群(Kampfgruppe “Nord”)。“北方”戰鬥群組建後不久即參加了幫助芬蘭收復被佔領土和進攻蘇聯卡累利阿地區,代號“銀狐行動”;隨後由於經驗不足,在薩拉(Salla)地區和蘇軍作戰中,受到較大損失後潰退。在奧地利和巴爾幹地區訓練後,1942年8月回到芬蘭,期間大量的挪威(專業的滑雪專家),瑞典(Sweden)和丹麥(Denmark)志願者加入,使得該師戰鬥力大為提高,並正式命名為黨衛軍第6“北方”山地師(6.SS-Gebirgs-Division “Nord”)。

此後一直到1944年在北極寒區與蘇軍連續作戰。44年9月後,撤退到挪威,然後丹麥,由於缺編改成戰鬥群,其中一些44年12月參加了阿登反擊戰,45年1月在薩爾河(Saar 位於西歐)附近,隨後“北方”山地師第12山地步兵團組成的施雷貝爾戰鬥群(SS-Kampfgruppe Schreiber )參加了德軍在西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代號為“北風行動”。隨後向德國腹地撤退,一直到魯爾,1945年5月在巴伐利亞向美軍投降。

幾名北方山地師的士官,他們佩戴著賴因哈德·海德里希字樣的袖標

北方山地師的一些書籍資料截圖

1940年,第一批丹麥志願者組織以“丹麥自由軍團”(Freikorps Danmark)名義建立的,經過幾年的激戰於1943年解散,並以倖存人員為核心建立了SS第24裝甲擲彈兵團-丹麥(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24 Danmark),編入黨衛軍第11“北歐”志願裝甲擲彈兵師(11.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ordland”)。

丹麥自由軍團,注意旗幟上的字樣

丹麥自由軍團志願者

佩戴機織版丹麥自由軍團袖標的志願者

注意照片中士兵手臂上的丹麥國旗臂章,丹麥人構成了北歐團的重要核心

臂章彩色還原圖

而1943年成立的黨衛軍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最初的目的就是囊括所有北歐日耳曼語系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以及荷蘭人,結果最後組成該師主力的還是德裔和少部分斯堪的納維亞人。1943年9月,在克羅地亞整訓和順手打打了游擊隊後,該師於當年年底被派往列寧格勒附近的奧拉寧鮑姆前線。1944年1月,北歐師在蘇軍的反擊中遭到了重創。在盧加河和納爾瓦與蘇軍激戰過後,北歐師退到了坦能堡防線。在經過了庫爾蘭之戰後,北歐師再次退至波美拉尼亞。最後,這個師的殘餘人員參加了保衛柏林的戰鬥,僅有少部分人得以突圍,並在易北河向西方盟軍投降。

北歐師的黨衛軍少尉Johan-Petter Balstad

在波美拉尼亞境內作戰的北歐師

北歐師在柏林被擊毀的一輛250半履帶車,這照片很著名,是該師的瑞典排

第一批荷蘭志願者們是服役在1941年建立的“尼德蘭志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1943年解散,並隨後建立“尼德蘭志願兵旅(SS-Freiwilligen Brigade Nederland),他們的領章是著名的“狼之鉤”,臂章是彩色的荷蘭國旗標誌,並在後期給予裝甲擲彈兵師的地位。

荷蘭志願者

來自佛蘭德斯(Flanders,中世紀歐洲一伯爵領地,包括現比利時的東佛蘭德省和西佛蘭德省以及法國北部部分地區)志願者們初期服役在佛蘭德倫志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Flandern),領章標誌為Trifos;該部隊1943年解散,一些成員加入帝國師屬下的“蘭格馬克”(Langemarck)步兵團,後來與芬蘭的一個團合併成旅級單位,後期擴大成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 1)]該師始終沒有召集到師建制所需的人數,僅僅是界於團和旅之間,期間補充過一些來自各個部隊的成員,比如納粹德國空軍NSKK等成員,44年12月組成戰鬥群參加了阿登反擊戰,最後向英軍投降時,人數不到200。

佛蘭德倫志願軍團

大多數加入黨衛軍的西歐志願者是屬於本國的右翼組織,本著共同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而來,而不是對希特勒本人的效忠。超過125000的西歐志願者們戰鬥在黨衛軍的名義下,到了戰爭的後期,他們的戰鬥意志甚至比德國人更加狂熱,因為他們心裡清楚,如果德國人戰敗,他們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以德語為第一語言,波蘭,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特蘭西瓦尼亞歷史上羅馬尼亞西部的一個地區,以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和喀巴阡山脈為邊界。公元107年以後,它是古羅馬達西亞省的一部分,後來被日耳曼民族所佔領,1003年被匈牙利控制。在後來的幾百年裡,特蘭西瓦尼亞曾被各種政權所控制,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最終成為現代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Sudeten)地區有近500萬說德語的德裔,在南斯拉夫、也有近一百萬人。由此,以羅馬尼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構成的德裔志願人員組成了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Eugen”)。

該師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個著名的軍事人物——弗朗庫斯·歐根(FrancoisEugene);薩伏伊的親王(Prince of Savoy)[薩伏伊歷史上的地區名,是法國東南、瑞士西部和意大利西北部以前的一個公國。此地在為裘力斯·凱撒征服以後幾次易手,並在15世紀早期成為公國,1720年薩伏伊大公取得撒丁尼亞尼亞國王的頭銜,1861年薩伏伊征服者伊曼紐爾二世登上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國皇座,同時原薩伏伊的大部地區割讓給了法國],歐根在17世紀末以志願者身份參加瞭解除土耳其人對維也納包圍的戰役。後來又參加了驅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對匈牙利統治的戰鬥。歐根在這些戰役中顯示了出他那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這使得他很快就獲命指揮一支自己的部隊,並在對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贏得了三次輝煌的勝利,挽救了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歐根和英國的約翰·丘吉爾(John Churchill,Marlborough公爵)指揮聯合軍在一系列的戰鬥中打敗了法國軍隊,並於1718年攻下貝爾格萊德。

弗朗庫斯·歐根

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於1942年3月1日建立,是希姆萊第一次招收非德國國籍的德意志族人和日爾曼裔,大部分志願者來自巴爾幹地區,特別以來自巴納特(Banat),該地區位於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東部和錫本布爾根(Siebenbürgen,這個地方在羅馬尼亞西部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地區,Siebenbürgen在德語裡的意思是“七座城堡”,該地區有不少匈牙利族,歷史上一直是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爭奪的地區,在二戰前夕,兩國空軍還曾為此交手。)

這兩個地區的說德語的居民組成了該師的中堅力量;該師的大部分軍官是由奧地利和羅馬尼亞人組成,師長亞瑟·菲利普(Artur Phleps)就是羅馬尼亞人。

7SS的師長菲利普

1942年夏天,該師在塞爾維亞訓練,到了同年秋天的時候,人數達到21000人,但是裝備卻很差,大多是法國的老式坦克和繳獲蘇聯的裝甲車;當年10月該師的首次出動,在塞爾維亞和門的內格羅(Montenegro)[舊譯黑山,南斯拉夫西南部一地區,位於亞得里亞海沿岸。古代巴爾幹國,它長期抵抗土耳其,並於1910至1918年間成為獨立王國。後來加入了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新組成的王國,這一王國在1929年後成為南斯拉夫]邊界地區圍剿游擊隊。

7SS的一名黨衛軍上尉,注意他的領章

1943年3月,參加了德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的旨在徹底摧毀鐵托游擊隊的行動,代號“白色行動”,直指游擊隊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比哈奇(Bihac),雖然此次行動給南斯拉夫游擊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是游擊隊核心人物鐵托卻未能捕獲。同年4月,參與了“黑色行動”(Operation Black)在門的內格羅西部地區和游擊隊作戰。2個月後,該師部分人員轉到薩拉熱窩以及隨後的莫斯塔爾(Mostar)繼續作戰。1943年9月,全師受命開赴達爾馬提亞(DalmatianCoast)海岸,任務是解除意大利軍隊的武裝,並重新佔領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海岸附近的布拉奇(Brac), 赫瓦爾(Hvar )和科爾丘拉Korcula等島嶼以及佩列沙茨(Peljesac)半島,43年12月,歐根親王山地師再次參加了圍剿鐵托游擊隊的行動;

師屬第2山地獵兵團團參謀部的旗幟,注意7SS的標誌

到了1944年1月,全師回到達爾馬提亞的斯普里特(Split)地區休整並重新裝備了一些新武器;1944年5月該師參與了與黨衛軍第500傘兵營(SS-Fallschirmjäger Abteilung 500)等部隊一起發動的試圖活捉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指揮部所在地——達瓦(Drvar)的游擊隊領袖鐵托,最終還是失敗了。8月,該師首次與蘇軍撞上,給打得落花流水。不久,保加利亞倒向蘇聯,在巴爾幹的德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為了保障德軍能夠迅速撤退,歐根親王師負責防守馬塞多利亞的瓦達走廊地帶(Vardar Corridor)的橋頭堡,掩護了350000在馬其頓的德軍撤退。45年後繼續和游擊隊作戰,直到45年5月該師在南斯拉夫的切裡(Cilli)和斯洛文尼亞投降。

扛著ZB26的7SS士兵,注意他的領章

大量的日爾曼的德裔亦不能滿足希姆萊擴大黨衛軍的要求,促使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非德意志族人,早期這些非德意志民族的東歐人起先是在德國國防軍服務,充當治安和集中營看守等職位,但是希姆萊卻有自己的打算:

1943年2月20日,希姆萊下令組建了以波斯尼亞的穆斯林志願者(BosnianMuslim)組成的黨衛軍第13“漢特塞爾”志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一)[13.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kroatische Nr.1) “Handschar”],併為該師把舊奧地利陸軍的回教團所擁有的飾品都找了回來,該師成員大多佩帶紅色的土耳其氈帽,成員在隨軍阿訇的指導下,做回教式祈禱,希姆萊甚至找來了耶路撒冷的回教主協助,藉以監督這個師;Handschar是指阿拉伯短彎刀,所以有些資料會翻譯為“聖刀”師或者“彎刀”師,其的主要任務不過是用來清剿游擊隊。

所謂聖刀師的領章

注意他們的領章和帽子

該師的一些基礎骨幹人員來自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1943年7月-1944年2月在法國訓練,在期間還發生了一次暴動。1944年3月開始參與在克羅地亞的薩菲(Srem)圍剿游擊隊的行動,1944年12月該師解散,剩餘的德意志族人組成“哈克戰鬥群”(Battlegroup Hanke)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南部,在巴拉頓湖、德拉瓦河(Drava)等地作戰,直到1945年5月向盟軍投降。

另外,希姆萊還以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地區穆斯林為基礎組成了黨衛軍第21“斯坎德培”山地師(阿爾巴尼亞第一)[21.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Skanderburg (albanische Nr. 1)] ,(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該師是第二個建立的穆斯林師,1944年夏天建立,軍官大多來自歐根親王山地師,同時從黨衛軍第13“聖刀”師吸收了一個超編的阿爾巴尼亞團,1944年9月時僅有6500人,僅僅夠稱為一個旅而已,1944年10月參與了圍剿游擊隊的一些戰鬥,該部隊鬥志不強,士兵開小差現象十分嚴重,不到一個月只剩下86名軍官,467名士官和899名士兵,其中一半是阿爾巴尼亞人,結果不得不解散該部隊,殘餘人員組成斯坎德培戰鬥群(BattlegroupSkanderbeg)加入在南斯拉夫境內的“歐根親王”山地師,1944年12月到1945年1月在茲沃爾尼克(Zwornik),別利納(Bjellina), 布爾奇科 (Brcko)地區戰鬥,隨後少數倖存者和黨衛軍訓練學校的學員一起組成了黨衛軍第32“1月30日”志願擲彈兵師(32.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30 Januar”)。

斯坎德培的袖標,臂章以及領章

斯坎德培師的穆斯林渣渣兵

在克羅地亞建立的黨衛軍第23“卡馬”志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二)[23rd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Kama” (kroatische Nr. 2)]是以南斯拉夫的穆斯林為基礎建立的第3個黨衛軍山地師,kama是土耳其語裡“短劍,匕首”的意思.可是從未達到師的規模,存在的時間只是短短4個月而已,1944年6月-10月,在克羅地亞建立,由德國軍官,德意志族人以及波斯尼亞的穆斯林組成,這時離大戰結束也就5個月而已了,10月該師還沒組建和訓練完畢就被解散,該部隊的士官基本都加入了“聖刀”師的“哈克戰鬥群”(Battlegroup Hanke)。事實上,穆斯林的黨衛軍師無論從戰鬥力還是各方面來說,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儘管名義上稱為黨衛軍第24“卡斯特獵手”山地師[24.Waffen-Gebirgs-(Karstjager)Division der SS],可是由意大利人和南斯拉夫地區的德裔組成的該部隊從未達到過旅級規模,是一隻規模很小的部隊,僅用來掃蕩在奧地利和斯洛伐克以及和意大利交界處的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游擊隊。該師的許多成員來自南斯拉夫和蒂羅爾(Tyrol)[蒂羅爾是奧地利西部及意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東部的一個地區。在古代由凱爾特人居住,在19世紀,蒂羅爾不斷地,部分或整體地在奧地利和意大利之間來回轉手。現在的劃分是從1919年的聖傑曼條約開始的。蒂羅爾阿爾卑斯山區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旅遊區]的德意志族人。1944年12月才徵募到3000人左右,勉強夠格號稱有一個旅的實力,1945年初在阿爾卑斯山朱利安附近和英軍及游擊隊發生了一些戰鬥,1945年4月殘餘人員加入的哈梅爾戰鬥群(Battlegroup Harmel)進行了掩護德軍從巴爾幹地區撤退的戰鬥,隨後撤向奧地利;5月倖存人員向英軍投降。

訓練中的卡斯特獵手師的山地兵

法國的Heimdal出版社一本關於卡斯特獵手師的專著

牽著騾馬進行山地作戰24SS的山地兵

1943年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東線的國家,建立了以烏克蘭西部的加里西亞(Galicia)人為主的黨衛軍第14擲彈兵師“加利西亞第一”(烏克蘭第一)[14.Waffen-Grenadier-Divisionder SS(Galizische Nr.1)(ukranischeNr 1)],由於希姆萊分辨不出加里西亞系和非加里西亞系的烏克蘭人,乾脆把兩者都加以招募,1944年6月在德國進行訓練,1944年7月趕到東線,隨後在布羅迪-塔爾諾夫包圍圈(Brody-Tarnow)中,一戰幾乎全軍覆沒,殘餘人員回到斯洛伐克休整,重建。其後,進行了清剿游擊隊的一些零星戰鬥,1945年5月想辦法逃到了西方盟國控制區,並向英軍投降,從而逃過了被移交給蘇聯當局的厄運。

希姆萊檢閱SS第14山地師的烏克蘭兵

烏克蘭傀儡當局的高官在一次檢閱14SS的儀式上

14SS的一名士兵,注意他的領章

佩戴加里西亞臂章的14SS士兵

臂章的彩色還原圖

還有不少志願者來自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巴爾幹地區的人民,而尤其熱心的當屬這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儘管他們不能向其他德裔外籍志願者那樣,受到德軍的一視同仁,但是他們仍然有與德國站在一起的理由,蘇俄殘暴的把這三個弱小的國家納入了紅色帝國的版圖。

1943年早期,由拉脫維亞人組成的一些治安性質的組織,組成了拉脫維亞志願軍團(LettischeSS-Freiwilligen Legion );1943年3月達到旅級規模,又以此為基礎加上從髑髏旗隊調來一些人員於1943年11月共同建立了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一)[15.Waffen-re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1)]。44年初在涅韋爾(Nevel)前線作戰,44年夏天參加了納爾瓦血戰,44年11月全師經庫爾蘭向波美拉尼亞(Pomerania,中北歐波羅地海沿岸地區,現分屬波蘭和德國)撤退,12月撤退到波蘭北部城市託倫(Torun)休整。45年5月部分向蘇軍投降,一部分向美軍投降。

15SS太陽與星樣式的領章

15SS的領章和臂章

15SS的另一個領章,雙斯瓦斯蒂卡

詳圖

拉脫維亞志願兵,臂章上有拉脫維亞字樣

臂章的詳圖

類似第15SS擲彈兵師,黨衛軍第19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二)[1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 lettische Nr 2)]是1944年初第2個拉脫維亞志願兵師,黨衛隊髑髏旗隊的第2摩托化旅(SS-Brigade mot.2)部分人員建立,1944-45年在波羅的海岸附近和庫爾蘭戰區作戰,1945年5月在米陶(Mitau)向蘇軍投降。

一名SS第19擲彈兵師的黨衛軍中校,注意他領章上圖案叫火十字,並非斯瓦斯蒂卡

而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20.Waffen-Grenadier-Divisionder SS (estnische Nr.1)]是第一個加入黨衛軍作戰序列的東方誌願軍團,以在1942年8月建立的愛沙尼亞軍團為基礎(Estnische Legion),後期加入維京裝甲師。可是該組織一直沒有停止招募過愛沙尼亞人,1944年1月正式命名為師,1944年4月至8月在納爾瓦作戰,後突破庫爾蘭包圍圈後,其殘存部隊向東普魯士撤退,一直戰鬥到1945年5月在普魯士向蘇軍投降。

20ss的Harald Riipalu,注意他的領章

另外一種樣式

更清楚一點的圖

獲得RK的該師士官

波羅地海的三個小國家所編成的這三個師,儘管在大戰的後期前途暗淡,好夢成空,仍然抱著最後的決心與德軍共生死,與血海深仇的蘇俄血戰到底!當然,結果肯定是團滅,劫後餘生者被趕進蘇俄的集中營過去了最後的悽慘歲月。

黨衛軍第22“”志願騎兵師[22.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Maria Theresa”] 是1944年春由2個匈牙利的德意志族人組成的2個團和黨衛軍第17騎兵團(SS-Kavallerie-Regiment17)組成,1944年10月參與清剿游擊隊的行動,1944年11月至45年2月和黨衛軍第8弗洛裡安·蓋爾騎兵師一起參加了布達佩斯特的戰鬥,最後被消滅。[瑪麗亞·特蕾西亞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1740-1780年),她在統治期間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爭奪戰爭(1740-1748年)和七年戰爭(1756-1763年)]

瑪麗亞·特蕾西亞騎兵師的領章

22SS的一名士官,他的名字是赫爾曼·施耐德

黨衛軍第23“尼德蘭”志願裝甲擲彈兵師(尼德蘭第一)[23.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ederland"(Niederlandische Nr. 1)],該師前身是“尼德蘭”志願擲彈兵旅(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Brigade"Nederland"),人數大約有5500人。1943年11月在克羅地亞和游擊隊作戰,1944年夏天在納爾瓦遭到慘重損失,一個團幾乎全毀。1944年9月至45年1月,從愛沙尼亞以及拉脫維亞撤退,逃出庫爾蘭。1945年初在波美拉尼亞,斯德丁(Stettin)地區戰鬥,1945年4月在柏林外圍的福斯滕瓦爾德(Furstenwalde)的戰鬥中幾乎全滅。殘餘人員向美軍投降。

23SS尼德蘭的領章 rune文的狼之鉤字樣

領章,臂章,袖標

黨衛軍第25“胡尼奧迪”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一)[25.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Hunyadi”(ungarnischeNr.1),(Hunyadi:即匈牙利歷史上傳奇式的軍事首領亞諾什·胡尼奧迪,1456年率軍在南多爾費赫爾堡(今貝爾格萊德)打敗了土耳其軍隊,將奧斯曼帝國的繼續擴張推後了近一個世紀,被稱為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該師是第一個匈牙利人組成的黨衛軍師,於1944年10月-12月間組建,1944年12月18日,該師領到了50挺重機槍和2000把步槍及27輛卡車,但是,該師卻擁有近22000人。這點裝備只怕只能武裝一個戰鬥群出來。1945年5月3日在和美軍的戰鬥中遭到慘重損失,但是竟然還摧毀了美軍5輛謝爾曼坦克,一部分人員於1945年5月5日在阿特湖鎮(Attersee)附近向美軍投降,還有一些人脫掉黨衛軍制服,換上平民裝逃跑。

25SS 胡尼迪奧的領章

目前唯一能找到雖然模糊,但是能看到H樣式領章的匈牙利志願者的照片了

而黨衛軍第26“匈牙利人”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二)[26. 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ungarische Nr 2) “Hungaria”]是第2個匈牙利人組成的師,該師大約也是在44年10月-12月間建立,到45年3月為止,全師大約13000-17000人,但是該師的情況比25SS更加糟糕,連制服都發不全,只有3000人領到了黨衛軍制服。2600人穿的是匈牙利的法西斯制服,還有近1000人竟然穿的是平民裝。儘管名義上,德軍發放了反坦克武器和摩托車輛給該師,可是該師還是靠手持武器對抗蘇軍。1945年3月到4月撤至奧地利,1945年4月一部分向英,美盟軍投降,一部分5月在阿特湖鎮附近向美軍投降,隨後大部分人員被移交給蘇軍。

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 1)],該師主要由佛蘭德斯的志願者們組成,後又有一個芬蘭人組成的團加入,使其擴大成師,但是始終沒有召集到師建制所需的人數,僅僅是界於團和旅之間。43年12月在烏克蘭地區作戰。1944年初在日托米爾遭到慘重損失,1944年4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休整,7月在納爾瓦作戰中再次遭到慘重損失,當年重新組建,並補充了一些佛蘭德人和來自納粹德國空軍和NSKK等組織成員。1944年12月部分參加了阿登反擊戰,後轉到東線,對抗蘇軍,到了45年3月20日穿過奧得河時人數不到200人,4月在奧得河畔進行了最後的抵抗,後在德國的梅克倫堡(Mecklenberg)向英軍投降。

27SS的弗蘭德志願者,注意他們佩戴的太陽輪領章

太陽輪領章和蘭格馬克的袖標

黨衛軍第28“瓦隆”志願裝甲擲彈兵師[8.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Wallonien”]該師成員由講法語的比利時的瓦隆人組成,成員大多是右翼組織,民族主義分子,基督徒,反布爾什維克分子組成。前身是瓦隆人志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Wallonische),在維京師屬下作戰,1944年10月正式建立,開始在德國西北的漢諾威地區訓練,希姆萊還為該師招募一些法國人和在德國做工的比利時人,可能還有一些西班牙人加入到該師。1944年12月在萊茵河地區人數大約有3000人,並第一次領到了裝甲車輛,1945年初未完成訓練即匆匆趕赴戰場,1945年2月在斯德丁, 波美拉尼亞地區戰鬥一戰既潰,期間可能由西班牙藍色師的部分志願人員加入該師。1945年4月在奧得河附近戰鬥,人數只有700左右,1945年5月向盟軍投降。

瓦隆人里昂·德格雷勒,希特勒曾經說過,如果我有一個兒子,我希望像他一樣。

兩名瓦隆突擊旅的成員,注意他們的臂章

臂章詳圖

袖標

為瓦隆師設計的勃艮第領章,但是應該沒有投入實用

瓦隆突擊旅的比利時黨衛軍士兵

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俄羅斯第一)[2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SS (russische Nr 1)]該師成員大部份由俄羅斯叛軍組織“卡明斯基”旅(Kaminski Brigade)成員組成,故由此得名。該師1944年底被解散,成員被送往蘇聯叛將瓦拉索夫(Vlassov) 的部隊和黨衛軍第三十武裝擲彈兵師。番號29給予新成立的黨衛軍意大利人部隊。

卡明斯基將軍

29SS的領章和臂章

而由意大利法西斯黨組成的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意大利第一)[29.Waffen-Grenadier-Divisionder SS (italienische Nr.1)]其中許多成員來自德國的意大利戰俘營。雖然該部以反游擊戰為主,但部分部隊參加了反擊盟軍登陸的戰鬥。1944年3月17日,“復仇”營(第81武裝擲彈兵團2營)和第29“登比察”(波蘭地名,意大利SS曾在此訓練)步槍營(營長沙西二級突擊隊大隊長)被派往安其奧/內圖諾灘頭反擊盟軍,他們以連為單位分配到德軍部隊,德軍稱“意大利黨衛軍的協同非常好”。4月,“復仇”營和第29步槍營與盟軍在灘頭作戰,在與黨衛軍第16“黨衛隊全國領袖”師一起與美國第3步兵師的戰鬥中,“復仇”營蒙受了重大傷亡:650人中有340人傷亡。1944年5月3日,希姆萊命令:“由於意大利SS志願者表現出的勇氣和責任感,他們被正式命名為武裝黨衛軍的部隊並擁有一切應有的責任和權利。”第29步槍營和第81武裝擲彈兵團2營(“復仇”營,營長為一級突擊大隊長弗雷代里科·德里·奧蒂)被允許佩帶正式的黑色SS領章,取代原來的SS/意大利陸軍混合的紅底領章。而倖存下來接受此“榮譽”的不過210人——其中22人還得到了鐵十字勳章,50人得到晉升。

29SS的領章,樣式就是束棒,法西斯的意思

臂章

意大利黨衛軍旅的士兵

第81擲彈兵團2營,也就是復仇營8連的意大利黨衛軍士兵

1944年7月建立的黨衛軍第30擲彈兵師(俄羅斯第二)[30.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2)]可算是一個多國語言部隊了,該部隊有說俄語,白俄羅斯語,波蘭語,烏克蘭語,韃靼語,亞美尼亞語,再加上德國的一些警察部隊組成,可見該部隊的成分是如何的複雜。該部隊還是唯一一隻斯拉夫人成分的黨衛軍組織在法國服役了一段時間,對抗游擊隊,不少人加入了法國抵抗組織。1944年11月回到德國,到了12月的時候,全師大約只有4400人。後成員送往瓦拉索夫的軍隊,軍官和士官加入25SS師以及38SS師。

黨衛軍第31志願擲彈兵師[31.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是第23SS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二)中的德國士兵在23SS的穆斯林奉命補充到13SS後,重新由警察部隊,黨衛隊的營和其他離散人員組成,人數不到一個正常師的一半,最多稱做戰鬥群,1944年10月在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建立,一直是在撤退中和蘇軍戰鬥的,1944年5月9日,在捷克向游擊隊投降,大多被槍斃,部分幸運逃過劫難的的人員被蘇軍俘虜。

1945年2月由法國志願者組成的的旅級單位開始變成黨衛軍第33“查理曼大帝”武裝擲彈兵師(法蘭西第一)[33. Waffen-Grenadier-Divisionder SS “Charlemagne” (französische Nr. 1)],[Charlemagn--查理曼法蘭克國王(768-814年),而且是羅馬滅亡後西歐第一個帝國的創始人,他在艾克斯拉沙佩勒的宮廷成為歐洲文化復興的中心,因加洛林文藝復興而聞名]

儘管該師從未達到過一個標準黨衛軍師的一半人員,隨後在波蘭與蘇軍發生了一些戰鬥,1944年8月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Bohemia-Moravia)保護國境內遭到重創,1944年秋天重建後,轉到波美拉尼亞,1945年4月25日,部分在奧得河作戰的,隨後撤退並向英軍投降,5月2日,殘存的30人在波茨坦(Potsdam)火車站附近向蘇軍投降,其餘的向英軍投降,有些人員參加了柏林戰役。而且該師是取代了黨衛軍第33騎兵師(匈牙利第三)[33. Waffen-Kavallerie-Divisionder SS (ungarische Nr. 3)]的番號,而這個騎兵師從來就沒存在過,除了在紙上。

加入黨衛軍的法國人乘火車離開巴黎,前往訓練營

33SS的聖約翰之劍領章

袖標

黨衛軍第34“尼德蘭國土風暴”志願擲彈兵師[34.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dstorm Nederland”]一樣,都是由荷蘭的志願者組成,後期給予師的稱號。1942年春天由荷蘭本土的志願者組成的治安組織,由德國警察部分領導,44年9月後加入黨衛軍,後在阿納姆(Arnhem)及荷蘭其他地方對抗游擊隊,1945年2月轉至格爾德蘭(Gelderland)[荷蘭東部之一省],5月9日才向英軍第49步兵師投降,是荷蘭境內最後一支投降的德軍部隊。可是無論人數還是實力都是從未達到過師的規模。

一名尼德蘭國土風暴師的憲兵,袖標勉強可見Landstorm Nederland

黨衛軍第36“迭勒旺格”武裝擲彈兵師就是原來的黨衛軍“迭勒旺格”突擊旅加上一些陸軍作戰單位混合而成的師。在西里西亞和易北河附近戰鬥過,一個沒什麼卵用,可能連游擊隊都打不動,但是屠殺平民非常來勁的垃圾單位。

36SS的領章

黨衛軍第37“呂佐”志願騎兵師[37.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Lützow”]是由SS第8騎兵師和SS第22騎兵師的殘餘人員組成,1945年2月到3月間建立,3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附近戰鬥,師人數從未超過一個團的兵力,最後在奧地利向美軍投降。

黨衛軍第38“尼伯龍根”裝甲擲彈兵師[38. 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ibelungen”]是最後一個稱做師的黨衛軍組織,1945年3月27日建立,人員大多來自黨衛軍軍官學校巴特·特爾茨(Bad Tolz)以及第30SS,第6SS和第12SS的一些成員,其中有一個是希姆萊的近衛營;在奧地利,多瑙河地區以及上巴伐里亞與美軍有零星的交戰,1945年5月8日向美軍投降。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幾隻特殊的黨衛軍外籍部隊,分別印度阿三組成的黨衛軍部隊(Indische Freiwilligen legion der Waffen-ss)和大不列顛自由軍團(British Freikorps),以及哥薩克部隊

印度部隊的成員大多是從西部沙漠俘虜的印度士兵,該部隊1944年併入黨衛軍組織,由印度的民族主義分子Subhas Chandra Bose領導,他本人希望德國打到高加索,逼近印度,使得他們可以脫離英國人的統治。可是希特勒本人從來沒對該部隊抱過任何幻想,其下場也是可想而知的。

印度自由軍團的領章和臂章,上有自由印度字樣

黨衛軍的印度自由軍團的印度兵

為德國人效力印度阿三

哥薩克部隊於1943年建立,由馮.潘維茨(Von Panniwitz)中將指揮,1944年夏天由2個旅升級為第1、第2哥薩克騎兵師。1944年12月由這2個師建立了第15哥薩克騎兵軍(XVCossack Cavalry Corps),一些德國軍官加入其中,但是該組織雖名義上屬於黨衛軍,可是從來沒配屬給過黨衛軍。 該軍配屬到南斯拉夫的德軍E集團軍群掃蕩游擊隊,一部分參加諾曼底戰役,結果全軍覆沒。1945年5月向英軍投降後被移交給蘇聯,軍長和所有軍官被槍決,士兵送進集中營。

馮·潘維茨中將

效命納粹的哥薩克騎兵

大不列顛自由軍團(Britische Freikorps)大約在1943年1月時,德軍籌劃建立大不列顛自由軍團,最先的時候建立的組織叫聖·喬治軍團(St. Georgs-Legion)隨後德國人開始在眾多英軍戰俘中尋找人員來建立該組織,可是僅有極小部分人願意加入,43年10月正式命名為大不列顛自由軍團(BritischeFreikorps),大約有30人,裡面還包括3個加拿大人,3個南非人,3個澳大利亞人和一個新西蘭人,45年1月送到德累斯頓作為突擊工兵進行訓練,在隨後的盟軍空襲中有2人陣亡,1945年2月回到柏林,3月大約有20人加入了黨衛軍第3(日爾曼)裝甲軍屬下的北歐師在東線“作戰”,45年3月大不列顛自由軍團剩下的8人參加了使用STG44突擊步槍和反坦克武器及相關戰術的訓練,不過此時人數下降到了只有7人,投降後全部移交給英國並進行了審判。

大不列顛自由軍團的領章和袖標

這名臉部被遮擋的大不列顛自由軍團志願者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領章

罕見的大不列顛自由軍團的照片,注意他們的米字旗臂章

總之,武裝黨衛軍外籍軍團在二戰中急劇發展壯大,而其戰鬥力也由於這種規模的擴大,以及武器裝備供應的瓶頸,和納粹德國黨衛軍的歧視政策而變得良莠不齊,除了少數精銳部隊如“北歐”,“維京”,“歐根親王”師等之外,大多數的戰鬥力其實非常糟糕


晴天有時下豬


武裝黨衛隊外籍志願兵來說,絕大部分戰鬥力是渣,後期武裝黨衛隊幾乎夾到碗裡就是肉,還談什麼戰鬥力?把武裝黨衛隊外籍志願軍排一排就差不多清楚了。

SS第5裝甲師“維京”,主要以來自西歐北歐(丹麥,挪威,瑞典,荷蘭,比利時)的志願者組成,武裝黨衛隊第一個外籍志願者師,武裝黨衛隊頭等主力師,也是武裝黨衛隊外籍部隊戰鬥力神話的主要來源。



SS第7山地師“歐根親王”,以來自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的日耳曼裔組成,長期執行治安戰任務,戰鬥力方面,與撤離東線後的警察師一起構成了武裝黨衛隊老部隊(前12個師)之恥



SS第11裝甲擲彈兵師“北地”,維京師親兒子,與維京師一起成為外籍志願部隊戰鬥力神話支撐



SS第13(克羅地亞第1)山地師“聖刀”,以南斯拉夫穆斯林組成,即使在治安戰師團中都是臭名昭著的屠殺平民侵略如火,面對敵軍轉進如風



SS第14(烏克蘭第1)擲彈兵師,初戰就送菜的部隊,戰鬥力……存在麼……

SS第15(拉脫維亞第1)擲彈兵師,以武裝黨衛隊拉脫維亞軍團組建,東方單位,大致比烏克蘭部隊強點



SS第19(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拉脫維亞軍團組建,大致上可以認為是SS15挑剩下的

SS第20(愛沙尼亞第1)擲彈兵師,原武裝黨衛隊愛沙尼亞軍團,後來改為第3(愛沙尼亞)志願旅,最後與200芬蘭團合編為SS20師,這個師戰鬥力還能算湊合

SS第21(阿爾巴尼亞第1)山地師,SS13聖刀師親兒子,就不提了

SS第22(匈牙利)志願騎兵師,SS8弗洛裡安.蓋爾騎兵師親兒子,後期武裝黨衛隊外籍志願師裡少有的有一定戰鬥力的單位

SS第23(克羅地亞第2)山地師,SS13聖刀師親兒子第二,從來沒有成建制投入戰鬥,戰鬥力……

SS第23(荷蘭第1)志願裝甲擲彈兵師尼德蘭,克羅地亞師撤編之後以原SS第4(荷蘭)旅編成,1945年2月原計劃併入北地師,荷蘭納粹黨堅持下單獨成師,作為旅級單位該師還曾經是有一定戰鬥力的,但是改編成師的時候該部僅剩千把人……

SS第25(匈牙利第1)擲彈兵師,1944年底直接收編匈牙利陸軍第13師為主體的殘兵敗將改編,還在訓練時蘇軍接近,全師洋洋兩萬人大部潰散,一部被殲……剩餘殘部跑到西線向美國人投降

SS第26(匈牙利第2)擲彈兵師,匈牙利箭十字黨徒組成,全師8000人,與SS25一同訓練,結局也差不多……

SS第27(弗萊芒第1)志願擲彈兵師朗格馬克,比利時弗萊芒志願者組成,原SS朗格馬克突擊旅,1944年9月升格為師,但實際仍然只有兩三千人的旅級兵力,該師作為旅級單位時戰力不錯,但是作為師級單位,兵力實在不夠看

SS第28志願擲彈兵師瓦隆人,原瓦隆軍團——SS瓦隆突擊旅,該部兵力最多時不過4000人,作為旅級單位時還算有一定戰鬥力

SS第29(俄羅斯第一)擲彈兵師,原卡明斯基旅,其軍紀惡劣臭名昭著比聖刀師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連德國人都忍不了了,卡明斯基被蓋世太保秘密處置後,該師/旅部隊被甩給了俄羅斯解放軍

SS第29(意大利第1)擲彈兵師,原黨衛隊意大利擲彈兵旅,意大利法西斯黑衫軍成員組成,黑衫軍的戰鬥力麼……呵呵……

SS第30(俄羅斯第2)擲彈兵師,和卡明斯基旅一起被甩給俄解的垃圾部隊

SS第30(白俄羅斯第1)擲彈兵師,黨衛隊俄羅斯第2師的俄羅斯人被扔給俄解以後,以該部非俄羅斯族組建了一個一團三營的旅,隨即升格為師,不過始終只有這一團三營人

SS第31志願擲彈兵師,戰爭末期匈牙利日耳曼裔組成的渣渣部隊

SS第33(匈牙利第3)騎兵師,未完成組建,人員被甩給了SS26(匈牙利第2)師

SS第33(法蘭西第1)擲彈兵師查理曼,原法國志願軍團(LVF),除了少部分死硬納粹分子之外,該師總體戰鬥力呵呵……

SS第34志願擲彈兵師尼德蘭風暴,荷蘭志願者組建,旅級規模,戰力……呵呵……

SS外籍志願兵旅後期基本都升格為師,就不贅述了

另外武裝黨衛隊還有很多獨立外籍志願兵單位,比如

亞美尼亞軍團,總數最多可能達到3.3萬,以營級單位為主,戰鬥力……

阿塞拜疆志願者單位,具體兵力不詳,情況與亞美尼亞軍團類似,戰鬥力基本不存在

英國自由軍/聖喬治軍團,英軍變節者不過五十多號,因為供不應求,所以混武裝黨衛隊聖喬治軍團的最多的時候不超過27口人

挪威軍團,最多的時候千把人,43年解散併入北地師

愛沙尼亞軍團,前邊說過了

芬蘭志願營

丹麥自由軍,大致有旅級規模,吉祥物

自由印度軍團,旅級規模,吉祥物, "…the Indian Legion is a joke!"



卡明斯基旅,前邊說過了

拉脫維亞軍團,前邊也說了

韃靼軍團,輔助單位

布列塔尼支隊,法國布列塔尼分離主義分子,幾十人的吉祥物

以上可以看出,武裝黨衛隊外籍部隊,除極少數戰力堅挺,少數戰力尚可外,大部分戰力都是渣渣,還有的小部隊時戰力還可以,但是胡亂升編之後完全不能達到應有的編制戰力。還有的少數死硬分子有一定戰力,但是整個部隊戰力非常呵呵(比如查理曼師和意大利第1師)

至於德語,非日耳曼裔和德語民族的志願兵多半是不會德語的(你指望阿三懂德語嗎?),反正都是同民族單位,有翻譯就行,反正都是炮灰,一般士兵懂不懂德語無所謂


DDG的老船塢


納粹共組建了9支外籍軍團。

第33投彈師,這支部隊於1943年組建,其成員由來自法國各地的親納粹分子組成。在巔峰時期擁有7000名士兵,這些士兵戰鬥力特別強,尤其是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拼死抵抗盟軍。二戰結束後這些士兵被蘇聯俘虜並被轉交給法國,許多人被處決了。

維京軍團,1941年,來自北歐的維京志願者加入納粹黨衛軍,他們狂熱的反對蘇聯,並參加了對蘇戰爭。其成員之一就有臭名昭著的黨衛軍醫生門格爾,他對集中營的囚犯進行了殘忍的人體實驗。

瓦隆人,由超過8000名比利時人組成。他們在東部和烏克蘭游擊隊作戰,後來被部署到喀爾巴阡山脈,已阻止蘇聯軍隊的前進。

藍色部門,二戰開始後,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不想公開宣佈與納粹結盟,於是就鼓勵國內的反蘇聯人參加德軍。1941年,有超過40000名西班牙人加入了防衛軍,主要由西班牙內戰退伍老兵組成。他們參加了對列寧格勒的圍攻。

東方營,來自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烏克蘭,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40多萬士兵也在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中服役。他們的動機是對斯大林的仇恨。這些士兵被部署到意大利,巴爾幹半島和法國。

蘇聯解放軍,二戰期間有數百萬蘇聯公民公開聲援納粹,其中有130000人組成獨立軍團參與對蘇作戰。

納粹穆斯林衛隊,這支軍隊於1943年建立。他的目的是為了對抗南斯拉夫游擊隊。到1945年,這支部隊從南斯拉夫撤出被轉移到東部戰場。

自由阿拉伯軍團,這個由2萬人組成的自由阿拉伯軍團於1941年成立,旨在幫助柏林在中東建立納粹友好政權,不過這支部隊迅速被盟軍鎮壓,其中一些成員逃到希臘繼續為德軍作戰。

老虎軍團,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英國統治家園的驅使下,居住在納粹德國的3000名印度人加入了該軍團,他們被派往法國防止盟軍的登陸。

總而言之,這些外籍軍團都是懷著信念而來,所以他們的戰鬥力極為強大,不過其中大部分人都不會說德語的。


星點聚影


二戰中,納粹黨衛軍裡,外籍的部隊戰鬥力在總體來說還是很強的。

首先這些納粹黨衛軍裡,外籍部隊的士兵都是希特勒或者是納粹主義的瘋狂崇拜者,他們為這所謂元首理想可以不顧及自己的生命,每每作戰都勇猛無比,十分兇殘。整個二戰期間,約有幾十萬的外籍志願者在黨衛軍的編制裡作戰,他們構成了德意志的外籍軍團。比如大名鼎鼎的第5SS“維京師”就是納粹黨衛軍中的外籍部隊作戰十分兇悍,該師幾乎一直在東線作戰,參加了許多血戰,表現相當優秀。

然後就是作為納粹黨的黨衛軍希特勒自然對他們更加親近,對德國國防軍始終不太信任。於是德軍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都優先提供給納粹黨衛軍自然也包括這些外籍的部隊。第5SS“維京師”在裝備大量新式坦克後升級為裝甲師後戰鬥力更是兇悍,

納粹黨衛軍外籍部隊第3SS"骷髏"師更是戰力爆表,從1941年9月到1942年4月的德米揚斯克戰役,這場將近半年的惡戰令骷髏師的減員二分之一,同時也是這次戰鬥令骷髏師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譽,所有的骷髏師成員因為此次戰役的出色表現被授予“德米揚斯克戰役紀念臂章”,使骷髏師從此成為所有蘇軍最頭痛的幾隻黨衛軍部隊之一。

納粹黨衛軍裡,外籍的部隊大多是有挪威,丹麥,愛沙尼亞, 芬蘭,英國,荷蘭。瑞典, 瑞士等各國中的德意志族人組成。所以他們和其他德軍一樣會德語。


歷史SHOW


比如維京師,他們之所以打得那麼狠,是因為知道自己沒退路了嗎?以前聽說柏林戰役時,德軍裡有個波蘭籍的黨衛軍將自己的身體綁在了機槍上,最後下半身都打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