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醫聖張仲景一劑寒食散毒死無數人的歷史?

石燕然


這口鍋張仲景不背。張仲景配出這味藥本身是用來治病用的,需要對症下藥。然後有人私自拿去當壯陽藥使用完全就是亂彈琴,這根本不是張仲景的意思。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恰恰證明了張仲景的醫術高明,能夠出神入化的把“毒藥”拿來治病。

俗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這意思就告訴人藥不可以隨便吃,要吃藥之前一定要看醫生,由醫生根據病情來對症下藥。尤其是中醫,這是一個講究陰陽調和的學科!有點類似於現代化學裡的酸鹼中和理論,比如酸中毒了就得拿鹼來中和,然後最終變成中性無毒。反過來如果這個鹼的用量過多,或者人家本身就是沒病中性的,反而會變成了鹼中毒。所以呢,沒病的人吃藥反而是在吃毒藥!即便是張仲景本人也是在這張寒食散上註明了用途,並且下了非症勿食的警告。

在古代,由於一夫多妻制度使得當時的有錢人家官宦人家對壯陽藥以及春藥的痴迷程度已經到了發癲。有些道士甚至修煉所謂的採補術,煉仙丹什麼的來當壯陽藥使用,歷朝歷代都有人因此喪命。而寒食散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被引入旁門左道,據說當時恰好有人試過寒食散後發現有如吃搖頭丸一樣,讓人感覺很爽很飄,所以就把寒食散拿來當壯陽藥春藥使用,只是這種藥不是隨便能吃的,有的人就因此喪命了。


優己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有人稱其為毒藥,又有人因它重獲新生,歷史上對他趨之若鶩之人如過江之卿!


人們對於危險退避三舍的本能怎麼會容忍毒藥繼續存在呢?是因為它確實有效果!

現在流傳最廣的是醫聖張仲景的方子,其中紫英石是主要的藥材!紫石英“主治心腹欬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神農本草經》和《千金翼方》中均有記載!

寒食散最初是治療中風和傷寒之用,繼而發現還有強身健體和增強人體性功能的效用!

孫思邈說“能久服,則氣力強壯,延年益壽”。而且被寒食散治癒的例子也頗多流傳。晉嵇含之子體弱多病,有一次接連嘔吐數日,命懸一線,嵇含“決意與寒食散,未至三旬,幾於平復”。《寒食散賦》中稱寒食散“偉斯藥之入神,建殊功於今世。起孩孺於重困,還精爽於既繼。”因此服用寒食散在魏晉時期頗為盛行!



任何東西使用不當,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毋庸置疑!

“藥雖良,令人氣力兼倍,然甚難將息。”

“寒食諸法,服之須明節度。明節度則愈疾,失節度則生疾”。

種種記載都說明寒食散治癒病情確實有奇效,但是對於它自身所攜帶的毒性卻沒有辦法去除!這也是當時的醫療水平所限!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藥物萬萬不能亂吃!

前幾年,電視上的各種"傳承古方"層出不窮,受其危害的人也數不勝數!所以吃藥還是去正規醫院藥坊!珍愛生命,不要亂吃💊哦!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我哦!為你帶來更多歷史見聞!點個贊再走唄謝謝大佬!


納蘭伈伈


換一個大家懂得:

美國國父華盛頓是得病後被醫生放血放死的

這比什麼醫聖可近多了,千萬不要雙標啊

換個角度,立刻公平

你一定沒看過《笑林廣記》

《笑林廣記》中就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人去看病,有兩個醫生,不知道哪一個醫術更高明。但是他看到一個醫生門前排了一隊鬼,都是他沒治好的;另一個醫生門前只有2個鬼。

他想啊,這個鬼少的一定醫術高明瞭,於是毅然去了,結果他成了第三隻。

問那兩個,才知道這個醫生通共看了2病人,都失手了。那個醫生看了幾十年病,失手了幾十個。

哪一個醫院能100%治癒啊,就算現在

何況古代。

醫書和經典都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

不然不是沒發展了嗎

知道了他的侷限,不用就是了。非得自己吃啊


寒江169


關於“醫聖”張仲景和寒食散的出處,在《太平御覽》中有記載,說張仲景有次見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對王粲說:“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王粲不以為然,沒有聽他的,結果“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所言。”

這裡說的五石湯,又叫“五石散”,或者叫“寒食散”。魯迅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對這種藥進行過嚴厲批評,認為這是一劑毒藥。而歷史上從魏晉時期開始,確實也有不少人,因為服用這種藥,讓自己的身體和心智都受到很大影響。

(張仲景劇照)

那麼,既然是一種毒藥,“醫聖”張仲景卻要開這種方子給人吃呢?

寒食散(五石散)的毒性,在魏晉時期的史料中,有詳細的記載。這種毒藥,最早是由曹操的養子加女婿的何晏最先服用,接著很快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成為貴族士大夫階層的一種特別愛好。

當時的士大夫們,在服食了寒食散後,渾身燥熱難耐,必須披頭散髮,穿著寬大的舊袍子才能散熱。最好能疾步行走,發一身汗。走的時候,還要發出各種嘯叫。

不過這樣一折騰下來,他們會感覺神清氣爽,體力大增,滋陰壯陽。

同時,人的精神會處在一種極度亢奮的狀態,讓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不過,雖然如此,這種毒藥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食用後,如果不迅速地發散掉,不恰當地飲熱酒或者穿得太多等,都會有丟性命的危險。

食用過量也會讓人性情狂躁,情緒無法自控,比如唐肅宗器重的名士李泌就“服鉺過當,暴成狂躁之疾,以至棄代”。

久食寒食散的人,到了晚期毒性發作時,皮膚由於敏感脆弱,容易潰爛生瘡,舌頭亦漸縮入喉,神志恍惚,面色死灰如鬼,痛苦是讓人無法想象的。

(魏晉名士風)

既然有這麼大的傷害,“醫聖”張仲景為什麼還要開出這樣的方子呢?

其實,這個根本就不能怪張仲景。

我們先來看看張仲景的生平。

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末年,官至長沙太守。

之所以張仲景會走上從醫的道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

張仲景家境不錯,他自幼潛心好學。除了正經的經史外,他還研討了大量醫學書籍,在醫學上頗有見地。就連他的同鄉何顒都說他將來必成良醫。

東漢末年,征戰頻發,災荒不斷,“民棄農業”,四處顛沛流離,瘟疫肆虐,很多人都命喪其中。

(寒食散的配方)

張仲景家是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但也沒能逃過瘟疫的吞噬。很快,家中一大半人都得疫病去世了。張仲景自此發誓要治病救人,他深研古籍,遍訪名醫。由於他謙遜好學,勤於鑽研,再加上大量的臨床實踐,最終學得一身過硬的醫術,因此被後人稱為“醫聖”。

張仲景當時給人開這種方子,是用來給傷寒病人治病的。這個方子裡,確實有“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這些藥物。這些藥物的特點是性燥熱,可以驅寒。

按照中醫的理論,傷寒病人是因為身體處於極度寒冷的狀態,需要這樣能散發出熱力的藥物來驅除寒冷,從而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所以說,張仲景開出這樣的方子,本身並沒有錯,目的只是救人。至於後世從魏晉時期,貴族士大夫們把這個當成一種保健品,當成一種時尚來長期服用。這個責任,是不應該由張仲景來承擔的。

(參考史料:《太平御覽》)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家族多有從事中醫,所以對中醫有些瞭解。看了題主對這個問題的描述,忍不住要發表意見。

病人的症狀有寒熱溫涼,相應的藥方也是不同的。對付溫涼的就比較柔和,對付寒熱的就比較烈性。

張仲景時代,平民大眾是吃不飽、衣不暖的,常年處於飢寒交迫之中。故而平民病人的的症狀多有寒性,要醫治必先解寒。

張仲景針對這種情況,開出了寒食散的藥方。寒食散服用後,能刺激血液循環,使人處於亢奮之中。汗水淋漓酣暢,奔走呼嘯之後,其寒氣盡解,病症也就治好了。此藥是治療平民大眾寒性病症的高效藥物,在醫家操持下救人無數,功德無量。

然而,富人見此藥有促進血液循環,使精神亢奮,便服用成癮,風靡一時。富人營養充足,衣服自然是不缺的,又哪裡會有飢寒所致的寒症。無寒症而服用寒食散,本就犯醫家大忌。

加上這些本就無病的富人們,為求精神上的痛快,常過量服用。如此,濫用藥物的富人便不可避免最終的悲劇。

這悲劇其實是這些人作死的結果,賴不到醫家的頭上,與醫家有什麼關聯呢?

因為寒食散致人斃命,就說藥物有問題,醫家有問題,這是不講道理的。譬如現代的安眠藥可以使失眠的人安然入睡,用過量就有可能釀成悲劇。再譬如砒霜是公認的毒藥,卻能用於藥物治療疾病。此類藥物太多了,不勝枚舉。

即使無害的東西,若用的不當,也會有反結果。比如,饅頭米飯過量食用也會致病,長期過量甚至會有釀成悲劇的可能。但是,這能怪誰呢?怪製作饅頭和米飯的廚師,還是怪種糧的農民?

最後,向醫聖致敬!(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張仲景和寒食散或曰五石散的聯繫,見於一個小故事,張仲景偶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當時王粲只有20來歲,張仲景預言他四十以後眉毛會掉落,眉毛掉落之後半年就會死,解救辦法是服用五石湯,王粲覺得張仲景說話無禮,壓根不相信,就只是敷衍了事並沒有服藥,到了40多歲果然眉毛掉落,過了187天就死了。

是不是真有這樣神醫斷人生死的橋段又作別論,我們發現這個故事見於皇甫謐(215—282)的《甲乙經序》,對,就是問題中提到的因為服用寒食散被毒成了抑鬱症的皇甫謐(因身體與寒食散藥性相牴觸,皇甫謐常常感到睏乏而疲憊不堪,曾痛苦地想伏刃自殺),一個本身相信寒食散的人追記在自己出生時就可能已經去世的醫聖神神叨叨的故事為寒食散背書,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

總覽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僅在《金匱要略》卷下《雜療方第二十三》中有『紫石寒食散』,但是《雜療方第二十三》所收錄的各種方劑,基本都是後人所輯入的,紫石寒食散明文清清楚楚註明了是來自孫思邈的《千金翼方》:

治傷寒,令愈不復,紫石寒食散,方見《千金翼》。

孫思邈是唐代的醫藥學家,本身非常反對五石散,記錄此方可能僅僅是讓後人在學術上有所借鑑,此處的紫石寒食散,是孫思邈對魏晉時期被濫用的這種藥物的總結記載,和張仲景沒有關係。

事實上,沒有確鑿的記錄顯示醫聖張仲景是寒食散的發明者和提倡者。


談古論金


俗語有云,是藥三分毒。藥能救人,也能要命,藥本身就是有毒理的,你自己不瞧醫生亂吃藥,或者醫生亂開藥方,吃死了也不能怪人家發明藥的吧?

在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藥書《備急千金翼方》中,確實有寒食散的記載,主要配方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礦石(故又名五石散),再加上桔梗、文蛤、鬼臼、太一餘糧、乾薑、附子、桂枝數十種中草藥,看起來配料豐富,人畜無害。

實際上,寒食散有嚴格的適用病症和服用方法,不能亂用。《備急千金翼方》說,凡是服用寒食散者,“宜寒食冷水洗取寒,唯酒欲清,熱飲之。不爾,即百病生焉”。

史料記載“寒食散”這味藥最早發源於漢朝,但究竟是不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很值得商榷,後世很多學者和中醫藥學家認為,寒食散根本不是醫聖的發明,而是秦漢時期一些煉丹的術士搞出來的丹藥,託名是醫聖張仲景發明。

到了魏晉時期,一些上流社會人士精神空虛,開始麻痺自己,追求刺激,有事沒事就把寒食散當零食吃,結果吃了以後身體大熱,燥煩難耐,精神亢奮,甚至有飄飄欲仙之感,不得不靠“暴走”,以及穿著寬袍大袖散熱解毒,跟嗑藥效果差不多。

當時有資料記載,過度食用寒食散者,往往產生極為強烈的副作用,甚至很多人因此病死,所謂“族弟長互,舌縮入喉;東海良夫,癰瘡陷背;隴西辛長緒,脊肉爛潰;蜀郡趙公烈,中表六喪。悉寒食散之所為也。"很像是嗑藥過度的反應。

所以說即便寒食散是張仲景發明的,老人家也沒必要對此負責,因為如果是醫生水平有限,診斷錯誤,不對症下藥,引起惡劣後果不能怪發明藥的張仲景;若是當事人尋求刺激,胡亂食用,追求嗑藥效果,那就純屬沒事找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詩聖”杜甫,“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聖人的名號可不是誰說當就當的。


一個“聖”字,就已經完全可以詮釋張仲景作為一名醫者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和悲憫的情懷。事實的確如此。

張仲景生於東漢末年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接觸到許多古書典籍。在家庭氛圍的培養下張仲景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

當時的張仲景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以扁鵲為偶像,希望像他一樣,妙手回春,心繫天下。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是一個時局動盪的年代。社會動亂,朝廷政權不穩。

不僅如此,還發生了大面積的疫病。形勢所迫,再加上張仲景從小就有學習醫術的想法。於是在他十歲左右便拜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有了名師的指導,張仲景學習更加刻苦,並不斷為鄉間病人診斷病情,對症下藥。在經過許許多多這樣的實戰鍛鍊後,他的醫術有了很大提高,並且很快名揚天下。

此後,張仲景不僅致力於醫學實踐上的練習,還研習了多部醫學著作。隨後又著成了著名的《傷寒雜病論》。


除此之外,還擬定了為今人所詬病,但卻風靡於魏晉名士之間的寒食散配方。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搭配而成。

起初,張仲景是為治療傷寒病人而創,服用後身體燥熱,當時張仲景認為此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療有傷寒的病人。

殊不知原本是治療傷寒病的中藥,且有很大毒性,後來卻演變成文人騷客追求風流難以戒除的“毒品”。

這股服用五石散的熱潮是魏晉著名玄學家何晏掀起的。何晏,魏晉數一數二的美男子,風度翩翩,容貌俊美,有“傅粉何郎”之稱。

當時何晏是寒食散的忠實擁躉,曾對外說“服食五石散(寒食散),不只能治病,也覺得精神很清爽。”

魏晉時期由於朝代更替頻繁,社會包容性較高,思想文明開放。一些文人名士見推銷寒食散的何晏面龐白皙,英姿俊美,風流倜儻,於是紛紛開始服用寒食散,一時竟成風氣。


如今我們都知道,魏晉風流幾乎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可以媲美。他們大多寬衣大袖,衣帶飄飄,性格狂放不羈,疏狂豁達。

或許這些為人欣賞的魏晉風度,和寒食散多多少少有點關係。長衣飄飄,衣帶寬鬆是因為服用寒食散感到燥熱,因而選擇寬鬆衣物來散熱。

長期服用寒食散導致身形消瘦,自然更顯飄逸。

但寒食散的對魏晉風度形成作用也只是些微的,畢竟在思想開放的魏晉時期,才華橫溢的名士層出不窮,自然而然形成飄逸豪爽的風氣。

隨著越來越多的文人服用寒食散,它的危害逐漸放大。

先後有何晏、裴秀、晉衰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人因長期服用寒食散導致最後不治而死。

著名學者皇甫謐也因服寒溼散而成殘疾,在此之後,實際上有許許多多的文人仍趨之若鶩,長期服用寒食散。


甚至後來皇甫謐也加入宣傳寒食散神奇功效的行列,大費筆墨描寫寒食散的奇特功效。

從魏晉到唐朝,縱使有許多人因服食含寒食散而喪命,這種服用寒食散的風氣一直不改。

其實張仲景擬定寒食散藥方的初衷是為了救治傷寒病人。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技術條件下,沒有能力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細究這副藥,除了治傷寒是否還有其他危害。所以對於張仲景研發寒食散藥方我們不應指責。

且當時對按藥方抓藥的限制並不是十分強硬,何晏等人要想用寒食散另作他用很容易。

所以說對於寒食散毒死許多人這個事實並不能歸咎於張仲景。

服用寒食散的這些風流人士,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是風流成性。於是有些人便拿寒食散用在這個方面,比如美男子何晏。


魏晉時期社會風氣寬鬆,思想開放,名人異士除了文學創作,業餘找找樂子也是情有可原。

可是後來他們太過放縱,無所節制,以至於深陷寒食散中無法自拔,最終還落下了慘痛的下場。

其實“張仲景一劑寒食散毒死無數人”這一說法就非常不妥,後來的許多名士因服用寒食散而死,可以說是自身認知不足加上沒有節制導致的。可不是張仲景有意要“毒”他們的


史之策


寒食散就是五石散。

魏晉南北朝期間世家貴族間流行的“毒品”。

五石散的泛濫,影響了當時政治、文化甚至服飾。

具體藥方已經不可考證《抱朴子》載為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而《諸病源候論》則認為當由石鐘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燒煉而成。

《神農本草經》記載它“輕身益氣、不老延年”

馬王堆出土的《養生方》說它“延年益壽,增強筋骨體力”

看來中醫經典也不可盡信。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就沒有盡信前輩醫學經典,指出寒食散巨大毒性。

後代逐漸的就無人在食用了。

其實可口可樂,最初是一種治療感冒的藥物,本人就有點對此上癮。

萬惡的可卡因在1898年還用於兒童止咳,直到癮君子們發現它的新用途。

所以有一些藥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關鍵是吃藥的人。

就是白開水沒毒,你一天喝5斤也受不了。


歷史裡的大象


是藥三分毒,西藥是七分。中醫講究五行平衡對五臟平衡,加強人體自身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所以石膏,硫磺,砒霜,巴豆,麻黃等都可入藥,但是必須平衡得當過了就成毒藥了。說個題外話五靈脂,老鼠屎可以散瘀活血。但是我們都知道老鼠糞便有大量細菌,如不搭配其它中藥很有可能患上鼠疫,所以中藥搭配得當萬物皆可救人也可殺人。五石散主要是燥熱之物,鍾乳就是石膏,姜辛辣,人參等都是燥熱易讓人亢奮的東西。古時候少偉和諧哥,人們將此物錯用,這不能怪張仲景啊!如同諾貝爾發明甘油炸彈不是為了戰爭啊,別人是為了開山修路減少時間啊!愛因斯坦提出原子概念不是為了炸日本啊!萊特兄弟造飛機不是為了掛導彈啊!這就像我給你一把刀,你拿去劈材,切菜,削鉛筆這就是幫助你,你要是拿去殺人,搶劫我就是在害你。這個鍋張仲景不背。這裡再說個題外話,中醫和西醫都是現代科技發展不可缺少的醫療技術。中醫因為受儒家思想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導致中醫的手術沒有發展,以至於治療一些重大疾病時效果不如西醫。刮骨療傷就能說明中醫早起出現了外科手術,後期沒有發展起來而已。有人誤解了一些問題,急性肝炎,非典,胰腺炎中醫治療不好,就認為中醫沒什麼用,確實中醫對急性的一些病現在還沒有太多辦法,胰腺炎口服中藥太慢,等有藥效了人都涼了這是不爭事實,但是從中醫藥理來講病不是一天就得了的,而是前期埋下隱患突然一天爆發的,如果提早預防就不會出現急性胰腺炎。我們回頭看看身邊的老中醫以及他們的家屬,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病是靠提前來防而不是事後來治。所以我們感覺中醫沒什麼用,扁鵲見蔡桓公時已經說過,只是我們多數人都是蔡桓公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