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收繳天下兵器做的十二銅人,後來去了哪裡?

包蕊傑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偶爾也聊點別的~


史料載秦始皇所鑄“金人十二,重個千石,置廷宮中。”(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那麼這裡所指的“宮”到底是哪裡?其後十二金人又有怎樣顛沛流離的遭遇?讓我們以時間為線索,仔細探尋一下。


一、秦·從咸陽宮到阿房宮

尋找“十二金人”的最初所在地,在《三輔舊事》中有提到:“立於阿房殿前”。從此之後的歷代史家文人,在提及阿房宮之時,均會對這壯觀的十二金人加以描述,所以後世之人便以為這十二金人,終秦一朝始終被安置在阿房宮殿前!

但是,鑄造金人是在始皇二十六年,阿房宮的始建是在始皇三十五年,那麼這中間相差的十年之間,金人被置於何處呢?

實際上,在阿房宮建成之前,咸陽宮一直是秦始皇的政治中心所在,而且之前提及有關越南史籍中所載:“翁仲死,遂築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所以在阿房宮建造之前,十二金人很有可能是置於咸陽宮的,而且其置於咸陽宮的時間要長於阿房宮。十二金人

二、漢·未央宮到長樂宮

到了漢代,《三輔舊事》中說:“漢徙長樂宮大夏殿前。”,而且《漢書·王莽傳》中也提到:“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所以在漢代的時候,十二金人被遷至長樂宮大夏殿前。

這個時間點是什麼時候呢?根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在漢高祖時期:“高皇帝始居櫟陽,七年(公元200),長樂宮成,徙居長安城”。

但有一點奇怪的是,為什麼王莽夢到長樂宮大夏殿前的銅人只有“五枚起立”,而之後的董卓在用大夏殿前的銅人銷燬鑄錢時也是十個銅人呢?另外兩個銅人不在長樂宮大夏殿前,會在哪裡?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矛盾的之處,恰好解決了這個疑問:

在《水經注·河水》中“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宮前”,又在《水經注·渭水》中雲:“長樂宮,週二十里,殿前列銅人”,一處是長樂宮,一處是未央宮。

也就是說,在漢高祖時先試將其從秦之阿房宮遷到了未央宮,後來長樂宮建成之後,將其中的十枚銅人隨之再遷到長樂宮大夏殿之前!至於為何將兩枚銅人依舊留在了未央宮,其原因則不得而知。



十二金人

之後在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入長安將長樂宮前的十枚銅人悉數取走以鑄銅錢,這在《關中記》中有載:

“董卓壞銅人,餘兩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董卓鑄錢之後,剩下的兩枚銅人應該就是之前留在未央宮的兩枚,也被魏明帝想要搬回洛陽,但是因為太重的緣故,在長安東面的霸城就停下了,於是這處停放金人的地方也在後來被稱為“銅人原”。

“魏明帝青龍中,盛修宮室,西取長安金狄,承露槃折,聲聞數十里,金狄泣,於是因留霸城”——《晉書·五行志上》

可能正是因為沒能將這兩枚銅人搬回洛陽吧,魏明帝心有所憾於是又在景初元年,另外鑄造了兩枚(翁仲)銅人放置在洛陽司馬門外。

“景初元年,發銅鑄為巨人二,號翁仲,置之司馬門外”——《晉書·五行志上》

再之後,便是後趙石虎(字季龍)將其遷至鄴城,而後前秦苻堅將其遷至長安最終銷燬。但是在魏明帝之後的這兩次遷徙以及銷燬活動中的兩枚銅人,卻早已經不是秦始皇時期的那兩枚銅人了(因留霸城),而是後來魏明帝自己鑄造的放於洛陽司馬門外的銅人!


魏明帝曹睿

這在《晉書·石季龍》以及《資治通鑑·晉紀》中都有所記載:

“鹹康 二年,使牙門將張彌徙洛陽鍾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於鄴,鍾一沒於河,募浮沒三百人入河,繫以竹絚牛百頭,鹿櫨引之乃出。” “秦王堅徙鄴銅駝、銅馬、飛廉、翁仲於長安”

這裡明確說明石虎所搬的是來自洛陽的“翁仲”,目的地則是鄴城。而苻堅搬的又是來自石虎鄴城的“翁仲”,目的地則是長安。

也即是說這倆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搬來搬去的是魏明帝仿製的假貨!而真正的兩枚銅人可能時至今日還在霸城的“銅人原”的土地中沉睡!


陽Sir的考古學之眼


漢朝時被從咸陽搬到了長安,後來據說被董卓都化了鑄成了銅錢,但是歷史上並沒有記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鑄成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史記索隱》按:“二十六年有長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正義》引《漢書·五行志》雲:“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陳直《三輔黃圖校注》三輔黃圖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
《三輔黃圖校注》引《三鋪舊事》雲:“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長安志》引《三輔舊事》雲:“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又云:“坐高三丈,銘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雲: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
《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過秦論》雲:“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為廣泛。在傳說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另一面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秦始皇帝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戰功績,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記人歎為觀止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歷史之謎,12金人的鑄造便是其中的一個。
在秦都咸陽,秦王宮阿房殿前, 屹立著12個銅器鑄造的大銅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且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如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記錄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耗費巨資鑄造這個笨重又沒有實際作用的金人呢?圍繞這個問題,存在兩種主要說法。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秦王嬴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但由於呂不韋曾經專權的陰影和辛辛苦苦征戰得來的皇位不易,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所以他坐穩皇帝后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於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機會終於來了。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正在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著刀劍等兵器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看見後,又觸動了自己的長久以來的心病。這時候,恰巧臨洮一個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12個巨人,而且他們當地還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假託徵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陽,鑄成12個銅人。實際上,秦始皇收兵器鑄造銅人,完全是出於鞏固自己皇位的考慮。
這兒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版本。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氣大變,天空昏暗無光,並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於是他非常驚恐害怕。正在他手足無措之際,忽然有一個白髮蒼蒼、長髯飄飄的老道來到他的面前。這個老道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揮動著後中的拂塵,指點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說完,隨著眼前金光一閃,老道人便不見了。秦始皇也從夢中驚醒了。他夢醒後,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有很多專家學者也曾經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話,再加上建國之後的擔憂心情,這種說法是可信的。但遺憾的是,今天我們是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難道如此巨大的銅人會不翼而飛?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西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的手上。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將其中的10個金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虎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燬了。
另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根據史料記載認為,這12個金人並未被毀掉。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關於十二銅人的下落,歷史上記載的不多: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孝靈皇帝下》:“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鍾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由是貨賤物貴,谷石至數萬錢。”
《正義》引《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鍾虡、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餘,置內殿前。”
《後漢書》也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與《資治通鑑》均記載董卓毀銅人鑄成銅錢應該可信,“悉椎破銅人 ”與“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之“悉”是“盡、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說十二銅人都毀於董卓之手,而 《關中記》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記敘的內容也有探討的地方。而《魏略》倒是說到了有2個銅人,不過是現鑄的,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董卓毀了十二銅人之十,留了2個被魏明帝帶到了霸城。然而正史只說“銅人”而沒有說“十二銅人”或“秦銅人”,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毀掉的銅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銅人”嗎?
關於十二銅人的遷移,只有在漢朝時從咸陽被搬遷到長安的記錄,在董卓之前並沒有從長安遷出的記錄了。而董卓銷銅人鑄銅錢,別說如史書記載的“悉椎破銅人”了,就是隻需要一部分銅人來鑄錢的話,估計以十二銅人那麼大的目標是很難從董卓這個"銅人破壞神"的手下倖免的。

葫蘆金剛爸爸


史料記載認為,這12個金人並未被毀掉。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