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辣味”哲学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会比中国人更会吃辣。

如果仅从辣的程度上来讲,世界上有很多指数高到惊人的”红色魔鬼”,令人望而生畏。但是,中国人的精明之处在于,能将一种单一的感官体验与千姿百态的食材相融合汇聚,创造出全新而丰富的味道,在不同的时节里,在各色的餐桌上,散发出诱人的奇香,回味无穷。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

中国人的“辣味”哲学

在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中国人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饮食的品质,而烹饪食材的技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煎炒烹炸焖溜熬炖,其形式之繁复,成果之精妙,如同在厨间灶台之中上演的一幕幕魔幻戏剧。然而,最具升华色彩的,莫过于对五味的调和。就以辣为例,即使是最平常不过的菜品,一把鲜红的辣椒下锅,又陡然生出完全不同的滋味。这是对菜肴根本属性的改变,是最浓烈的口感碰撞。

中国人的“辣味”哲学

在中华大地上,山南水北,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饮食习惯的多样。气候的不同决定人们采取不同的进补方式,来应对自然和生理的挑战。在川渝和湘赣两地,除了祛除寒湿的作用,吃辣亦成为一种社会风俗,是自然物产和社会文化相作用而形成的传统,是只属于此地的一种独特的氛围,这正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中国人的“辣味”哲学

然而,即使是同一片土地,亦有能吃与不能吃之分。江南水乡,看似柔弱的女子偏有吃辣的好手,而在塞外高原,糙莽汉子中也有人对辣味退避三舍。这是个人体质的不同所决定。但能与不能之间也非绝对,在不同的阶段,一个人可能会经历从抗拒到钟爱的转变,这又与身体状况、心情和环境等等因素有关。

中国人的“辣味”哲学

我相信辣是一种痛觉而非“味觉”的说法,因为它更多的是灼烧口腔、刺激神经的化学反应。在五味之中,原本也没有“辣”的说法,而是用“辛”,指代一切有刺激性的味道。在自然界中,“辣”是植物进化出的自我保护的手段,而我们的人体也非与生俱来就能接受这种强烈的刺激。但为了有效摄取其中的维生素,我们的身体机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暗示我们接近它,并最终将它送入口中。作为应对这种痛楚的手段,我们的大脑会自然地释放一种镇痛物质,产生奇妙的愉悦感,而学习中枢则会让这种愉悦成为一种习惯。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段被这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所吸引,不要惊异于自己的这种转变,不过是你的身体需要罢了。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吃辣绝对是一种挑战,但我们仍然乐在其中。尽管吃辣可能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心向往之,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次大饱口福的机会。无他,只因我们乐于去做一些挑战。平淡如水的生活需要一些调剂,才不至于看起来总是那么的一成不变;而一日三餐五谷杂粮之间,我们也需要不断调配口味,让吃饭变成一件丰富多姿的事,而非单纯的果腹充饥。在潮湿阴冷的天气里,人们不仅需要温热,更喜欢加辣。饱餐过后,热汗发散,寒意消退,既是对身体的犒劳,又是对心绪的宽慰。

中国人的“辣味”哲学

中国人重感情,讲团聚,而辣味作为一种奇妙的体验,又往往能让席间的人们产生某种身体上的共鸣,彼此间的距离也因这种交互而默默拉近。正如火锅,这种最中国式的美食,它热烈,浓郁,升腾起的一片烟雾缭绕之中,人们围坐品味,亦是最纯粹的体验。

中国人的“辣味”哲学

每当这时,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人于辣不仅当做一味调剂,更视为一种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