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军队只认虎符,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吗?

羡予


当然不可以,首先你得有一个合法的身份!

如果你是交战国的将军,你拿着对方的虎符去对面的军营;

你觉着他么会把你一刀砍了呢?还是一刀砍了呢?还是一刀砍了?

反正不管是几刀,他们都不会听你的命令,更别提调兵的问题了。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 ,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 ,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 ,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将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皆用牌


无双杂货铺


虎符,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遣军队的信物,为虎形,在中国历史上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拥有虎符就相当于拥有了半壁江山的说法屡见不鲜,那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只要谁拥有虎符谁就能调兵了吗?

我们先看士兵为什么只认虎符。在古代,军队是统治者的,士兵必须服从皇帝的调度。但皇帝是在皇宫里的,调遣军队不可能次次亲临现场。其次,古代的通讯条件也是较为不发达的,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有机会见到皇帝。但是他们能做到观望虎符,认清皇帝的信物。

再者,军队在训练中是一级服从一级,士兵在过程中是只认识上级的,一个高级军官来调度军队需要拿出授印。不然一个人随便跑来就说是高级军领,这口说无凭,是不可能调动军队的。

最后,服从君主是当时的观念,作为皇帝信物的虎符是士兵平日就能见到的图形符号,统帅将领处的一半虎符也能见到实物。即使虎符是小物件,在军队中却有震慑的力量。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这样做也是为了增加虎符的权威。<strong>

我们再看虎符的调兵作用。在古代,一国之君通常是最高的掌权者。而政治力量的强大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撑,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也需要能调配军队的最高兵权。就像没有兵权的汉献帝在皇宫内是一具傀儡,稍有不慎,可能立马就会被篡位者改朝换代。

为了守住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江山,君王们想出了虎符调兵的方法,将自己的兵权赋予虎符。从来源看,虎符的权力和威严都是君王统治者赋予它的。

虎符一共分为两半,在使用上,古代帝王通常会将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待要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驻地。只有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才能发兵。也就是说必须得到君王的允许才能调兵。

而君王的允许不仅仅是右一半虎符:与虎符配套使用的还有盖了御玺的诏书。古代调兵,诏书里会写明统治者的安排意愿:此次出兵的统领人、用兵人数、用兵目的、用兵地点等。<strong>

战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魏公子将虎符拿给武将晋鄙验证完后还是不肯发兵调军,最后是其门客朱亥趁其不备一锤下去杀死了晋鄙才发兵。信陵君虽拿到了虎符,但最终还是靠他的威望和权力调动军队。带虎符未能成功调兵的关键原因则在于缺少诏书。

再一方面,古代发兵与诏书配套来的还有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方面则配有竹使,携带符印等证明通知到后勤总务处官员,下放军队用兵需补助的粮食、冬衣、马匹。

就算没有虎符一样的兵符,建立过赫赫战功的武将一定程度上靠自己的威望也能调动军队。维护君主统治的前提下,“清君侧”“救驾”等理由也能安排调兵。所以为了维护兵权,宋代皇帝实行藩将轮换、安排监军也是于理的。

而如果拥有虎符就想调兵,就想造反,从军队内部服从君主顺从天子的观念来讲,造反派想成功也是寥寥无几的。

虎符从本质上看,是君主的信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是维护至高无上皇权的需要。它的使用是为了军政大权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维护其军队调动的最高权力


邓海春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授予兵权调动军队的信物,又称为兵符,多为铜质虎形,象征军队威猛,上面刻字标明虎符的用途!


关于虎符最出名的故事应该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了,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继续进军赵国,在公元前257年,秦军来到邯郸城下,赵国向魏、楚两国求救,魏国派了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去救赵,不过晋鄙却只是驻军观望,赵国的平原君急忙写了封信给妻弟信陵君 魏无忌,信陵君虽然是魏国的相国,可是苦于没有虎符,无法调动军队,幸得魏王的妃子如姬得过信陵君的大恩,便冒死偷走了魏王手上掌握的半个虎符,信陵君拿着半个虎符跑到晋鄙大营,与晋鄙手中的另一半虎符对上,晋鄙仍是将信将疑,魏无忌的门客朱亥见状抡起藏在袖中的大铁椎,砸死了晋鄙,以虎符之力调动军队,击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虎符这个小小的物件,威力非同一般,分为左右两半,古代是以右为尊,右边符通常是掌握在帝王自己手里,左符留在统兵将领手中。左右两边有子母口,相合无缝才可以调动兵马,这也是“符合”一词的来历!虎符一般长度在10厘米以内,这是由于涉及军事,小巧以便于藏匿。虎符多盛行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到唐代时因为避讳李渊祖上李虎,改为鱼符或兔符和龟符,南宋时又恢复为虎符!


因为古代山高水长,通讯不方便,虎符就成了帝王与统帅之间的信物,也成了士兵服从皇帝的信物。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保证军事力量掌握在自已手中,但是带兵打仗却又只能派大将前去,皇帝在调遣军队上不可能每次都亲临现场,为了保证军队的最高调配权在自已手上,就规定了认符不认人,这样做是为了让士兵都只听皇帝的调度,也因为不是每个士兵都能见到皇帝,但他们却可以知道虎符的存在,认清这个代表皇帝的信物!

在古代,官场和军中实行的是层层依附制度,就是低级军官依附中级军官,中级军官依附高级将领,再加上关系盘根错节,一般只要符合军法惯例,下级没有质疑的余地,而地位十分低下的小兵,虎符跟他们没什么直接关系,按照军中惯例,他们只有听令的份儿,也就是说虎符只要给军中高级骨干知道就可以,然后这些高级军官再发下命令,层层调动,只不过必要时可以出示虎符给士兵知道,以免兵哗!


虎符是一地一符、专符专用的,一个兵符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军队,不过作为发兵的信物,虎符还必须与诏书配合,作战之前,钦差会带着半截虎符和现场的虎符对上,还要出示整套规定文书或者圣旨,以明确将领的职权和任务,还要公布给军中的高级骨干,这也是晋鄙接到信陵君虎符不见诏书而犹疑的原因!所以说只拿个虎符就想调兵打仗还是不太可能,象信陵君这样在国内的地位与威望的才有机会,并不是随便什么人只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兵!

右虎符是一国之君的信物,是调兵的信物,但是必须保证它的来源是合法的,就象信陵君这种身份的人拿着虎符,因为他所命令的跟魏王的命令是相左的,晋鄙就怀疑虎符的合法性,才会被魏无忌叫人杀死,可见虎符不代表可以随便调兵,还是要与最高领导人的命令相合才可以,而且军中也会派有监军,虎符合并时需要监军在场,然后向国君回报,看看情况是否如实!信陵君能够成功,是因为晋鄙被杀,底下人没必要否定信陵君的权威,不想参与魏王与信陵君的破事,反正有虎符,对魏王也有交待,到时候自已没麻烦,如果不是信陵君,相信晋鄙就够他吃不了兜着走了!当然如果没有虎符,就算杀了晋鄙,下面的将士也很难听魏无忌的话。

所以说有虎符可以调兵不假,但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兵!


挚滗画畫紅尘


古代除了兵符,还得有圣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