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哪些小吃?

不一样的达人


鱼丸,肉燕,拌面,捞化……

提起福州的小吃

很多人可能只会说出几样

当一百多种传统小吃汇聚一处

一场“盛宴”开席了!

第二届福州传统小吃评选

专家现场评审

即将开始

今天上午

190多道小吃

在聚春园瑞春酒店集中亮相

现场举办了品鉴会

一大早

各位厨师们就开始忙活起来

当小吃被装盘上桌时

隔壁小孩都要馋哭了

说说看

你吃过几样呢?

现场的嘉宾们细细品尝

2014年,福州提出振兴本土风味小吃的计划,并举办了首届地方风味小吃评选活动,希望借此将福州打造成“中国美食之都”。

为充分展示和推介我市传统特色小吃,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结合《福州市闽菜技艺文化保护规定》名录征集,福州市商务局决定举办“记忆中的福州味道——第二届福州传统小吃评选”活动。

据介绍,今年参评的小吃品种主要有四大品类,最终将分别评出四大品类的前10名。

粿类(鼎边糊、虾酥、蛎饼、油“米时”、马耳、芋粿、菜头粿、碗糕、安南粿、白年粿、肉丸、尾梨糕及八果饭等)

汤点类(鱼丸、肉燕、元宵、扁肉、拌面、卤面、捞化、牛系列白丸仔、花生汤、葛粉包、豆芽煎饼、八宝粥及春卷等)

名点类(光饼、葱饼、葱肉饼、礼饼、菜头饼、黄米糕、猪油糕、雪片糕、荷叶包、寸枣、麻芝、琪玛酥及杏仁酥等)

综合类(具有福州传统技艺特色的各类手工制作特色小吃)四大类。

选一选你最喜欢的小吃,

看大家口味是不是一致~

<strong>

或者在留言区补充

你最喜欢的小吃是什么?

哪家最好吃?


福州晚报


去厦门的时候在福州停留了两天,也在老街逛了逛,当然也要找点当地特色美食,吃的不多,来讲一下吧。

首先就是鱼丸,永和鱼丸听说还挺有名气的,我们就找到这家店了~我记得好像要了个全家福什么的,想把各种鱼丸都尝一下,大概就是这样,类似的肉燕也是特色。

然后这个肉丸我也是记忆犹新,听说也是特色就去试了试,很奇特的感觉,我觉得有点难接受。

其实我们在厦门待的时间久,土笋冻也是说福建的特色,福州应该也有吧。

其实宾馆楼下的秋刀鱼和鱼丸好像更好吃些~路边摊的魅力~还有肉片!

老街还有一家满记甜品,可能这里的更正宗些?

还去了沙县小吃哈哈,不过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面,很细很透明。好像是特色线面~

不过还是去了别的店,要了芒果绵绵冰,绵绵冰的口感很特别~一层一层的,超级薄,入口即化。

吃的也不多,感觉鱼丸最有特色吧,其实还有很多没吃到的,比如佛跳墙和打边炉什么的。别的也不太了解,仅供参考吧~


汉堡包


福建十大名小吃

1、莆田卤面<strong>

2、

宁德福鼎肉片<strong>

3、平潭咸米时(时来运转)<strong>

4、福州肉燕

5、龙岩芋子包

6、南平和平游浆豆腐<strong>

7、厦门沙茶面<strong>

8、漳州面煎粿<strong>

9、三明沙县扁肉<strong>

10、泉州崇武鱼卷<strong>


蓝领球员


1.木金肉丸

1907年由木金首创,旧时在福州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小贩挑着,沿街叫卖,现在福州许多的酒店和菜馆都定制木金肉丸做为酒席上的点心,特别迎合老人的胃口,尤其在寿宴上,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福州小吃木金肉丸,采用上好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馅,气息芬香,滋味清纯,脆韧耐嚼,特别具有福州风味。精选上等薯粉、白芋丝、肥膘肉为原料,调入红糖拌匀,佐以五香粉,还有的加芝麻、豆腐皮等,制成粘剂,放在铺上荷叶的蒸笼炊熟。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圆状,入蒸笼时,捏成团状,炊熟立马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腻。

不过,现在做的不如当年了,有点油腻了。大家也可以去福州到处都有的永辉超市,里面也有卖,味道差不多。

2.肉燕

说到福州的美食,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肯定就是肉燕了,肉燕是福州独有的特色,堪称举国无双,神州一绝。常言道“一碗肉燕温暖着一座城”这是母亲的味道,也是海外游子的一道思乡菜,世代传承,饮誉海内外。

而在福州,要想吃到正宗的肉燕,那非同利肉燕莫属了。始创于清光绪二年的同利肉燕老铺历经三朝,传承五代,“无燕不成年,无燕不成宴”是富贵、平安、团圆、兴旺之象征。同利肉燕严格遵照祖方,肉是猪的后腿肉制作而成,更重要的是,肉放在针板上用木锤反复敲打,木锤与针钣碰撞发出了一阵阵有节奏的撞击声,非常好听。

当然,也有人不喜欢他家的馅茡荠放太多,我个人喜欢,感觉比较爽口。

3.鱼丸

福州鱼丸是用鳗鱼肉、鲨鱼肉或用淡水鱼肉剁蓉,加甘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制成的丸状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

福州鱼丸是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

大福信鱼丸,是吃鱼丸的好去处,老字号了。这家店在福州刚搞三坊七巷那几年其他鱼丸店崛起时依然很低调,这几年倒是注重营销宣传了些,从交通路口那家老店开到了省府路和仙塔街等等,期待更好的发展。

另外还有,湾边鱼丸,鱼肉比较正,不像外面卖的,白色的面粉加得多,吃不出肉的味道。

4.锅边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鼎边垂,福建特色著名佳点,风味小吃,分为福州锅边糊和漳州锅边糊,一般与生煎包、油饼、油条、猪血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海南、台湾等地。凡在福建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建的人无不爱吃。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建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鼎边糊”“锅边糊”“鼎边垂”三字,也会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但是,现在福州遍地都是连江锅边,放咸鱼干的,我不喜欢,这不是真正的福州锅边。

福州本地锅边的食材,主要就:蚬子汁,香菇、虾皮、葱,大米浆,虾酱(海南)、蚬贝汤,纯米浆。

现在要吃这样的锅边,原来在台江中平路的柴火锅边差不多,后来拆迁搬家以后,味道也变了,唉!

5.芋泥

芋泥,福州著名的传统甜食。往往是作为宴席上的最后一道甜食。以芋头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有做芋泥的习俗。

芋泥常作为福州宴席上的压轴甜点推出。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宝芋泥最为地道。

福州吃芋泥,有情怀的地方就是,老药洲路那里的没牙依伯花生汤店,在榕城古街后门。没牙伯花生汤,福州传统食品界响当当的名字。当年没有西式蛋糕,没有各种小吃,一碗花生汤,一碗甜芋泥足以一统福州甜品天下。

6.花生汤

福州的花生汤,是把花生去皮,加水煮熟后小火慢熬。花生汤甜度控制得很好,花生软烂,入口即碎,汤色奶白。

吃花生汤还是没牙伯花生汤店,所谓“没牙伯”的寓意,就是没有牙齿的老人家也可以吃哟!

7.线面

一般来说,福建地区的线面,类似其他地区说的龙须面,本地人经常拿来做长寿面,婚丧嫁娶也经常出现,很有仪式感。在福州话的说法里也很好玩,So mian(寿面)。

线面的口感实在是让人感觉有些「难以下咽」,因为线面本身难以处理,如果稍微煮的有点久,他就会糊成一坨,让人怎么吃都感觉吃不完,非常难受。

所以一般来说,线面都要独立捞过一次后放边上静置,在配汤完成之后直接把面加在里面之后上桌。

8.粉干

粉干即米制粉干,南方地区大米种植区特产,在明代中期就开始制作粉干,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南方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粉干有细有粗,传统的福州粉干属于比较粗的,而且容易短,然后福州人在吃粉干的时候,都会放虾油也就是鱼露,要不然这个粉干就没有灵魂(当然北方人要是尝了会吓死)。

福州粉干一顿要是没吃完,再回锅煮一遍,会更滑润好吃,这个是吃的绝技。另外,在外面的粉干店吃粉干的时候,大家都会配卤味,也是老福州人的习惯。

福州吃粉干的地方,在台江区比较多,比如 老牌兵俤粉干卤味店,在老药洲的路上,24小时都营业,味道就是浓浓的福州味道,咸鱼干,虾油一个都没有少。

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拌粉干。推荐在台江的 安平依杰拌粉干,拌粉干用的是猪油,香气迷人,吃起来滑溜溜的,嘘一下粉干就吸进嘴巴里去了,这个画面大家请自行脑补。这里的粉干就不是配卤味了,来点猪肝汤来配。大火的时候猪肝下锅,捞起来还是鲜嫩的。老福州人的秘诀,加虾油哈哈哈~

9.鸭露

“鸭露”应该算是福州福清的农家大菜,这类型的菜一般因为原料问题在市场上可遇不可求,所谓最正宗的味道一般都是记忆里的传说。这道鸭露的原材料就是用的就是正宗的福清番鸭。

鸭露其实就是将一只十斤左右的上选好番鸭,直接上笼蒸。直到番鸭肉蒸制成干,番鸭下面接汤汁的盆里就会盛满了泛着鸭油光的清澈露汁。有种土法蒸馏提炼精华的意味。

整只鸭子的精华都在这一小碗,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偏油,无妨,放到冰箱,等第二天一早这鸭露面上就结了一层油。这个时候的鸭露就更加醇正美味了,最棒的是捞线面,开心早上能吃这么一大碗。

这个鸭露,现在在外面基本吃不到了,原来在三坊七巷没改造以前在塔巷那里,有一家用鸭露和鸭肠煮粉干的老字号,每天固定只卖50碗,后来停业了,可惜.....

10.海蛎饼

海蛎饼是用米浆为原料,内馅为葱、包菜、肉、紫菜,加五香、胡椒、味精拌制而成,放入特制小圆底平瓢中,再夹以海蛎后裹上米浆油炸,而表面嵌入一至三粒花生米作为区别内馅,属于油炸类小吃。口感酥脆可口,形似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馅鲜,可单独当零食吃。

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当做早点下粥小菜。外焦内嫩的蛎饼,再叫上一碗锅边糊,口口滑软,令人百吃不厌,绝配。

这个小吃,福州小巷子里面不经意就会发现,但是经常都没有放海蛎,是没有灵魂的。大家要吃正宗的海蛎饼,可以去安泰楼看看。

11.烧麦

烧麦又称烧卖,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明末清初起源于北京,后流传至京、津称为烧麦,而后至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 ;南北方的烧麦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福州的烧麦,馅料比较有特色,有放笋干、粉丝、香菇、猪肉这些不放糯米。

找传统福州烧麦,现在一个地方就是安泰楼,还有一个就是原来在津泰路上的李卿包点,一般只有早上营业(这个店主退休后,他儿子接班,但是后来又听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没办法经营,又把店关了)。现在好像又听说她孙子接着开了,因商标被注册,又不忍看李卿的牌子被砸,李卿奶奶的家人决定开一家店。这家“涨老板”就是李卿孙子开的,还是那个味道!良心价,只为让大家吃到儿时的味道!

12.黄米糕

黄米糕是老福州的传统小吃之一,被福州人称之为“三绝”,清香幼嫩,可口美味;绝不上火,绝对新鲜,绝对绿色!其用料为::鸡蛋,面粉,白砂糖,小米粉;无添加任何对健康有伤害的色素,防腐剂,发泡剂;其制作工艺上是用清蒸出来的产品: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口感细腻,营养元素丰富,不被破坏,绝对是一款纯绿色的健康食品!无论是用来当早餐,还是作为点心都是一款完好无缺的糕点,老少皆宜!

薛福泉的黄米糕店是代代传承的糕饼店,到现在传到第五代。潮安黄米糕已获得“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1884年,创始人薛文保出生于台江区篷埕并于此开设潮安黄米糕店。

13.捞化

捞化”其实应该叫捞米粉,那米粉是原产莆田的“兴化米粉”,很细很细的细米粉,一捞就熟,故俗称“捞兴化”,后顺口简称“捞化”。

捞化就是用猪骨高汤,快速捞熟兴化米粉,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放入猪肝、牛肉、花肠等等一起煮好,吃个热乎劲和清鲜。

福州的捞化店跟社区的关系很紧密,每个社区都有家老牌捞化,量大味美又实惠,每家店也都有自己的秘制汤头,比的就是谁的用料又真又鲜,一口下去回味无穷。

推荐:福屿路的福屿鲜捞小吃、伟榕小吃;庆城路的依土捞化、古城牛杂捞化;交通路的土伯捞化

14.马蹄糕

马蹄糕是传统甜点小吃。相传源于唐代,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

福州很多地方有买,超市也有买,但是可能是因为便宜,所以用的都是粗地瓜粉,口感很差。吃来吃去,比较像样还是只有安泰楼的马蹄糕不错。

15.芋头糕

老福州小吃——芋粿,又称芋头糕,方言称之为wo wei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芋头丝混合米浆蒸制而成的糕粿,通常将蒸好的芋粿,切三角形,入油锅内炸至酥脆,用其搭配鼎边糊或稀粥作为老福州人的早点。

这个要吃正宗的,还是推荐去安泰楼,其他小店也都有,口味参差不齐。


深夜食堂孤独美食家


“吃”这个字在福州话里被称为“食”。“食饭”、“食酒”、“食茶”。

八大菜系里的“闽菜”,说的就是福州菜,可见饮食这一路在福州的分量自然不轻。提起闽菜,第一个总能想到佛跳墙这种大菜。但就像烤鸭虽然登得大雅之堂,却不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食物。在福州,五花八门的“小食”或许才最能代表这个地区人们的饮食风貌。

<strong>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福建饮食里最吸引人的部分在闽南三角,即泉州、漳州和厦门。“古早味”的丰富和混杂似乎远远超越了福州小吃。比起拥有沙茶、醋肉、姜母鸭的闽南,福州的饮食风格似乎更加保守和传统,更偏向于清淡一派,也算是十分尊重食物的本味了。

鱼 丸

<strong>

▲ 福信鱼丸

鱼丸大概是福州本地最有代表性的小吃

鱼茸剁碎再加淀粉,铰的很上劲,有嚼头,但又不会过分Q弹。确实是实打实的鱼肉,里面包的猪肉馅,很香。吃了两颗就开始想怎么才能买点带回家,冬天的时候吃火锅正好。

福州有许多吃鱼丸的店。我在“福信鱼丸”吃了两次,大概能排进我最喜欢的福州小吃前三名。鱼丸店一般还有其他的鱼小吃,比如鱼骨汤、鱼皮汤、鱼滑。

▲ 江南红鱼汤,各种鱼皮看起来有点怕 @知乎江虹

我猜福信的鱼丸是鳗鱼做的,因为同时也卖鳗鱼皮汤。

说到鳗鱼皮汤就有点意思了。汤是淡淡的,鱼皮应该是裹了红薯粉或淀粉浆,滑且腥。喝到的第一口就让我想起了英国的黑暗料理鳗鱼冻。正好,鳗鱼冻没有皮,鳗鱼皮没有肉。鳗鱼皮和鳗鱼冻就像一对失散多年的黑CP,终于在我的味觉深处相会……

▲ 黑暗料理界的两口子

肉 燕

<strong>

▲ 肉燕,吃多了会有点腻哦

说完鱼丸就必须来说说肉燕啦。作为福州小吃里最等能登上宴席的食物,有“无燕不成席”的说法。

最早见到肉燕,以为跟沙县的扁肉差不多。其实,

肉燕的奥义全在于燕皮肉燕看起来是“皮包馅”,其实是“肉包馅”——没错,最外面的燕皮是用肉做的!知道的时候简直瞠目结舌,因为燕皮看起来真的没法跟肉联系在一起。

做燕皮要选用精猪瘦肉,用木锤锤成肉茸,再加入过筛番薯粉,擀成纸片薄。肉燕细品起来比想象的要脆,燕皮非常滑嫩。但吃多几个会觉得有点腻,因为实在是太香了。

锅 边 糊

<strong>

▲ 锅边糊的制作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锅边糊也叫鼎边糊,是用大米磨成米浆摊在锅边,等米浆被烫成皮以后再用锅铲将其慢慢刮到汤里。汤底由各种小海鲜熬成,虾、鱿鱼、海蛎之类,烧沸以后就是一锅汤汁鲜美又黏稠的锅边糊啦。吃的时候可以配油条、虾酥或者海蛎饼,都是油炸食物,这样搭配不会腻。

▲ 10元钱的锅边糊,料就很丰富

锅边糊看起来很随意,有一种家常的亲切感,让我想起了北京的疙瘩汤。都是那种有点稀溜溜,不知不觉能抱着吃一大碗的食物,作为早餐来吃真的不错。

元 宵

<strong>

▲ 在福州,元宵是肉馅,汤圆是甜馅

在福州,元宵和汤圆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元宵特指肉馅的,汤圆才是甜馅的。老福州似乎特别钟情于元宵,街头巷尾经常看到有人售卖。

拌 面 扁 肉

<strong>

▲ 拌面加扁肉,一份最常见的福州早餐

很多外省人认识拌面和扁肉大概是因为沙县小吃的风靡,其实在福州街头也很常见。尤其是早上,拌面和扁肉的组合简直就像南昌的拌粉和瓦罐汤一样是当地人的首选。

猪油和花生酱是一碗拌面的灵魂。扁肉由馄饨演化而来,但比起馄饨,皮薄而滑;肉馅要用猪后腿上最紧致的瘦肉才能保证口感不粘而爽脆。

<strong>

拌 粉 干

<strong>

▲ 拌兴化粉,还没放作料

拌粉大抵有两种,一种是细细的兴化粉,一种是粗点的像湖南米粉那种粉干,但是没那么韧。

福州的拌粉只有一碗光粉,除了一点葱花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所有的调料都放在桌子上要自己加。然而,调料的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臭臭的鱼露(福州叫虾油),就是醋(颜色很淡,跟北方的醋完全两回事,倒有点像果醋),还有胡椒粉。

▲ 罗汉肉

吃拌粉干一般要配个汤,于是要了一份没听说过的罗汉肉。原来,罗汉肉就是猪肝沿,肉质很耐嚼,夹杂着筋膜。

卤 味

<strong>

福州的卤味种类太多了,真是挑花眼。点一份打包带走,店家把肥肠、牛肉分别用剪刀剪好后过卤水装在小碗里,还额外给了一份酱汁,吃的时候感觉特别入味。

▲ 肥肠和牛肉

看到其他食客都是配着米粉吃的,感觉这个搭配也很美味。来福州之前曾听朋友说,见过北方爱吃面的省份把白面条盛出来直接当饭吃,配着点菜,有点匪夷所思,结果来福州就看到吃白米粉配卤味了。

炖 罐

<strong>

▲ 刚刚出锅的炖罐

福州人爱喝汤,炖罐必不可少。炖罐的食材五花八门,海鲜、乌鸡、甲鱼、牛羊肉、排骨、鸭腿、鸽子应有尽有。炖罐一个挨一个的码放在蒸笼里,现蒸现卖。尝试了红鲟饭和红糟鱼。

▲ 红鲟饭

红鲟饭端上来真是诱人,看起来跟螃蟹长得很像。后来才搞明白,鲟是螃蟹的一种,红鲟就是有红膏的雌鲟,也是福建这一带的特产。

红鲟饭里有半只鲟,现在这个季节去吃应该更肥美。饭也很香,红鲟的鲜味会渗到饭里,再加上香菇,美味。

▲ 红糟鱼

红糟鱼也很好吃,有股淡淡的酒香。红糟是红曲米酿酒之后剩下的酒糟。福州人很喜欢用红糟做菜,比如红糟肉、红糟排骨、红糟炒小肠。

捞 化

<strong>

▲ 猪血化

捞化里的“化”,指的是兴化米粉,很细,是福建莆田的传统特产,但福州人吃的也很多。捞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汤化,一种是重口味一点的猪血化。猪血化是用猪血、猪骨和豆瓣酱熬成的。但豆瓣酱没有辣味。

据说现在好吃的猪血化越来越少。个人感觉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地方的小吃,就像北京的炒肝儿一样,非本地人不能驾驭。后来看到有人说,猪血化即便对福州人来说,也非人见人爱的类型。

牛 排 / 牛 肉

<strong>

▲ 感觉福州的牛滑应该好吃过牛排

牛排这种小吃本是起源于泉州,福州也吃,但看起来跟泉州的不太一样。泉州的牛排是卤的,有少量的卤汤,而福州的牛排更像是牛排汤。福州人爱吃滑,从各种鱼滑就能看出来,所以牛肉店里自然也少不了牛滑了。

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闽菜

<strong>

▲ 把荸荠换成土豆的荔枝肉,不怎么正宗

荔枝肉作为闽菜的代表倒没给我太大惊喜,有点像糖醋里脊,其得名是因为在猪里脊上划了十字花刀。若是炸得好,则形似荔枝,菜里还应配有荸荠,但去吃的时候被土豆代替了,不太正宗。

爆炒双脆却让我很惊艳。“双脆”指的是海蜇皮和腰花,偏酸口。海蜇很大片,特别脆,腰花也没腥臊味。

▲ 爆炒双脆

▲ 兴化炒米粉是我吃到兴化粉最好吃的做法啦

▲ 醉排骨,酸口的

兴化炒米粉才是兴化米粉的正确打开方式,加上小鱿鱼之类的海鲜炒在一起特别香;醉排骨也是闽菜的一个特色。本来以为既然是“醉”一定是用了酒或酒糟,其实主要是醋,口味酸甜偏酸,在宴席上都应该是个挺有人气的菜。

▲ 南煎肝

▲ 光饼夹糟肉,不如街边小摊正宗

福州人一般过年过节会买光饼。平时吃一般都是夹东西的,雪里蕻或米粉肉。这种小吃在街边小摊子上吃更好。南煎肝,猪肝薄而嫩,酱汁很浓郁。

甜 品

<strong>

▲ 酥而不烂的花生汤

花生汤是福建很有代表性的一种甜品,最早起源于泉州,后来流传到福建各地。

花生汤的汤色乳白,味道清甜,里面的花生酥而不烂。再配一块花生糕,实在完美。芋泥则口感异常细腻,是将芋头捣烂,加红枣、白糖、猪油等辅料做成的甜品。在福州,即便是宴席,芋泥也可作为压轴甜品上桌。

▲ 芋泥

▲ 糯米饭

▲ 藕糕,跟藕粉的意思有点像

糯米饭很小的一碗,粒粒分明但又有粘牙的香糯。藕糕有点像藕粉,比普通藕粉轻盈、剔透的多,是属于味道不错,而新鲜感差那么一点的食物。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我说说我一个福州人如果一日三餐都加一些小吃的话怎么选。

早上锅边、炒粉加虾酥,或者豆浆油条加马蛋,黄米糕当点心(像蛋糕)。

福州人一般顿顿有汤,中午花蛤丝瓜汤,炒个线面,配上嗯....糟鱼荔枝肉好了,蔬菜空心菜,降火。

下午点心吃个肉燕、鱼丸或者鱼滑汤,配上小份拌面正正好。

晚上正餐不好配,先来个拼盘,再来个椒盐的蛇肉、一盘大虾;福州做猪肝是很有特色的,可上一道,爆炒爽脆我喜欢(猪腰和厚海蜇,一定要趁热吃)但是调味也是酸甜,和猪肝重复了,选一就好;海蛎抱蛋,蒸个蛏;上个肉燕鸭蛋配的高汤;鲟蒸饭或者大龙虾;佛跳墙;福建的牛肉也是不错的,黑椒的哪里都能做;然后青菜一道;就可以开始甜品了,福州甜品五花八门,因为我不爱吃,所以除了特色的芋泥、马蹄糕以外,我只知道一个煎的叫时来运转……然后甜汤加几个果拼,全部吃完......应该.....肚子也该撑得受不了去急诊了嘻嘻

最后,不要小看福州老酒、青红酒和龙岩那一带的客家米酒,好喝而且后劲厉害!洋酒白酒哪些到处都有的,回家再喝啦。

当然,天天这么吃....神经病啦,肯定三高的啦


南瓜苏


福州有句话叫“七溜八溜莫离福州”。意思是说福州的饮食风味好,让大家不舍得离开。

鱼 丸 是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一般用鳗鱼、马鲛等鱼肉捣成泥糊状,调拌优质薯粉为皮,用精肉、虾仁等作馅,捏成丸子。煮熟后泡以美味高汤,加上葱花,浮于汤面。它具有色泽洁白、质有弹性、肉馅香松、口味清爽等特点,素负盛名。

2.太平燕 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

3、锅边糊 称“锅边糊”或“锅边”。其主料为米浆,锅汤烧开后,将米浆淋置锅边,稍干后用小铲刮入锅中,与鸡鸭肝杂、虾干、墨鱼干、香菇、黄花菜等配料煮成的汤合成。其特点是面薄而卷,汤清不糊,味美适口。旧时,福州南台、下渡一带百姓三月“迎大王”(土神)时,家家户户都做锅边糊。锅边糊至今仍为福州人习见并爱食的早点。由于锅边易熟,故福州俗语叫“锅边一煮就熟”。锅边糊也流传到福州以外地区,如莆田。

4.芋 泥 以槟榔芋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芋泥中的上品称为“太极芋泥”和“八宝芋泥”。由于猪油蒙盖,制成后貌似冷食,实则热食。在酒宴上常在收席前做为甜点推出。福建东部沿海地区皆有做芋泥的习俗。其中尤以福州芋泥最为有名,是福州地区典型的甜食。闽东福鼎产的良种大槟榔芋制成的芋泥,质地细腻,堪称一绝。


5.光 饼 又称“征东饼”,其来历有段掌故,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部追歼倭寇至福清牛田(今龙田)。为减少炊时,戚继光布置各营以炭火烤灸用面粉做成的两种圆饼。一种小而干燥;一种大而松软,略带甜味。两者中间均打一小孔,用绳串背于身上,便于士兵携带作为临时干粮。由于它随处可充饥,增强了队伍的机动性,为平倭立功。此后,为纪念戚公,福清及福州、闽清等地人民仿制这两种圆饼,前者叫“光饼”,后者称“征东饼”。后有人在光饼上添上芝麻,成了“芝麻光饼”,又叫“福清饼”。

6.线 面 采优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有二:其一为高汤线面,即把线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钟,色变即捞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丝、煎蛋、香菇、黄花菜、青菜之类,再调以汤汁(肉汤、鸡汤等)即可食用;
7.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浆,经过制作,依靠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时令和节俗不同,分为4大类。1、为圆形,内有虚有实,油炸或流滚粉成,如油、抱滚。抱滚外面滚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边揉边吃。2、形扁圆,皮薄馅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菜丝、豆沙。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白八粿、糖粿。4、糕多圆形或三角,松软有弹性,以蒸为主,如盏糕、白发糕、荸荠糕。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咸馅粿等是咸味的品种。

8.春卷 福州民间小吃。俗称春饼,选用精粉煎成,皮薄似蝉翼,“饼可映字”,又轻又薄。馅选鲜嫩的豆芽,佐以韭菜、笋碎、肉丝、豆腐干片等,炒熟备卷。食时,选摊开薄饼,自取包馅,先卷一边,两头覆紧,再卷成条状,便可入口。如果,把春卷投入油锅一炸,捞起便成油炸春卷,俗称炸春。近年有“迷你春卷”上市,便是已制成春饼,购回油炸,尤为方便。

9.烰油 “烰”(音pu),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称为“烰”。“烰油米时”色泽金黄油亮,皮馅分离、外香酥,内甜软。将糯米洗净浸泡4-6小时后,磨制成水磨粉团。红糖加水熬成糖浆,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浆、精盐,制成豆沙馅。糯米粉团加入糖浆,反复揉和制成坯。用坯包上豆沙馅,成为油生坯,面贴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坯放入油锅,用铁勺轻轻翻动,等油皮亮膨胀似球形,色呈焦黄时,即可捞起沥干油


10.蛎饼

“蛎饼”扁圆形,色黄、壳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点之一,风行数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馅鲜美,色金黄。将大米、黄豆,分别用水浸3-4小时,掺水磨成浓浆,加入精盐搅匀后待用。猪肉剁成肉馅,葱切珠状,用酱油调成馅料,牡蛎肉洗净,沥干。将特制铁勺在油里加热后,取半汤匙料浆倒入热勺内,在米浆上放肉馅、牡蛎,再盖上一汤匙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饼面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

11.千页糕 千页糕”为选用中筋面粉制成的甜点。多层美观,油香软润,入口溶化。将面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面团,饧面约2个小时,加碱水再揉匀。肥膘肉切块放入汤锅,用旺火煮熟捞起,然后切成细肥肉丁。将面碾成薄面片,对折,一边撒上1层肥肉丁,再撒上1层白糖,形成1层面馅,如法制作可得4层面3层馅。千页糕一般做成8层~12层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福州禅武


不谈闽系大菜,只谈福州小食。

在福州话里不怎么讲“吃”,讲的是“食饭”、“食酒”、“食茶”。食是大事,小食点心这类东西自然也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像鱼丸扁肉燕,蛎饼鼎边糊,(米时)粿猪血化……这些福州传统小食,随四季时节因地取材,荤素咸甜,干湿兼有,各有层次,满足爱啐食的小孩,满足不想长胖的姑娘。大约六七年前,《HOMELAND家园》做过一期“小食有味”的年度特刊,细点福州各类小食点心,这里挑出9味,并不全面,只是一些心头好。

- 鱼丸 -

鱼丸是最能代表福州的传统小吃。小贩挑担敲着碗勺叫卖鱼丸,是曾经福州街头巷尾最常见的画面,早年福州人更是“没有鱼丸不成席”。

- 拌面扁肉 -

散发着猪油、花生酱香味的拌面,与轻盈漂浮于清汤里的扁肉,可以算是福州小食里最经典的“情侣套餐”,在一天的任何时段都可以吃上这么一小顿。- 肉燕 -肉燕是福州小吃中最精巧的一味。用猪肉捶打成茸,制成薄如纸的燕皮,再包馅成肉燕,可谓“肉包肉”,煮熟时温润剔透,也是福州宴席大菜“太平燕”的主角。

- 蛎饼 -

福州早年的蛎饼名副其实,小海蛎做馅,有着浓郁的福州风味。油炸时很讲功夫,标准的蛎饼是四周酥脆,内里松软膨胀成“弥勒腹”。

- 鼎边糊 -

鼎边糊配虾酥是老福州的地道早点。福州立夏旧时习俗家家户户抆鼎边糊,邻里互赠,以示常来常往“一抆就熟”。


图文篮足



泉州中山南路漳州四果汤很正宗


MrYang52234386



在文化宫群升国际学军路连江奇达鱼丸比较地道鱼味浓郁。味道鲜美不含任何添加剂


分享到:


相關文章: